作为一名努力转安全的恐惧型,来分享几点:
你有选择,你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你的烦恼不会一直持续。
有言在先!
我希望正在阅读以下文字的朋友,如果你是想转发给身边的他,「看看这个,对你有帮助」之类的。
我劝你不要。
这种行为隐含着「我正常你不正常」、「你有问题」、「我来教你如何变得更好」。
而这恰恰是他们最痛恨的「不认可」「不理解」的感觉。
你的好意反而会伤害对方。
好,回到正题上,不安全型可以疗愈吗?
可以。
前提是他们自己想改变,而不是被强迫。
关于不安全依恋的自我成长
不安全依恋自我成长的 3 个环节:
觉察模式 - 推翻模式 - 重构模式
1. 觉察模式:重新定义爱
01、究竟什么才是爱?
朋友,首先,请你问问自己,你觉得,什么是爱?
在不安全依恋者的心里,这个答案是困惑的。
无论你是回避,还是焦虑,也许在某些时刻,你会感到爱是一种混乱的、戏剧性的、令人困惑,甚至痛苦的情感——有时必须要牺牲自己的心愿才能成全爱。
比如我的例子,作为恐惧型依恋者,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爱的本能感受是,Love is Sad。
我对关系有着不信任的看法,但同时,内心对爱又有强烈的渴望甚至炽烈的情感,不知如何表达。
我容易被那些飞蛾扑火的、带有一些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吸引,也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爱恨纠缠,推拉无度,喜泪交织,带有一点悲剧色彩的关系里,痛苦又无法自拔。
我还会被一类特定的人吸引,即使他对我的行为,复杂混乱,根本不是健康的情感,可我仍然会流连忘返,因为,那种感觉是我熟悉的。
可时,显然,这不是真正的爱。
也不是健康的,可以滋养心灵的情感。
然而,大概跟你一样,当我遇到一个梦寐以求的安全型的人,他阳光、温暖、心态稳定,我却把握不住。
因为在我自己还没成长为安全型的人时,在我内心不理解、不熟悉什么是安全依恋时,这样的安全型关系,我不知如何应对。
我甚至可能感到乏味,一次次错过非常好的伴侣。
02、爱的行为是习得的
因为,如果成长经历中,缺乏好的「爱的范式」在眼前,我们很难天生就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不仅仅是感受,还是一种行为方式。
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学习,来自最早的原生家庭,也来自过往人生的成长经历。
几乎没有父母会承认,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展现爱的行为。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学到的爱的行为,是扭曲的;
如果我们经历的关系,是戏剧化且不稳定的。
我们,就逐渐发展出了不安全依恋模式。
回避小时候,可能经常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才能得到认可。
他的情绪长时间被忽视,情感表达得不到回应和接纳。
于是情感表达就与被拒绝等痛苦感受连接在一起。
久而久之,情感表达就变成很有压力的事情,他们会尽量回避,并且逐渐发展出「我不需要关系,我不需要感情」才觉得安全。
焦虑小时候,可能经常需要「照顾」「讨好」父母的感受,才能获得关注,他的内在力量会因被掏空而匮乏。
他会对感情患得患失,逐渐发展出「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你要不停跟我确认你爱我」才觉得安全。
恐惧可能经历过巨大的丧失感,比如亲人的离世、爱人的背叛、人际的伤害,导致对关系的结束恐惧,对建立也恐惧。
所以矛盾纠结,演变成「远了纠缠对方,近了推开对方」才觉得安全。
无论以上哪种不安全依恋,共同点是:
他们在成长中,在人格稳定之前,本应获得的那些「安全的,无条件的爱」,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因此,无法形成稳定的自信系统。
当关系不顺利,就会激活自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厌恶的痛苦。
为了防止痛苦感受的出现,他们以回避冷漠(我不需要感情)、焦虑愤怒(求求你看看我)等方式替代。
我们都是在经历里,逐渐形成了某种「爱的模式」。
在这个熟悉的模式里,一而再,再二三的重复,验证,重复。
03、重新定义爱
朋友,你可能需要在心里,对你向往的关系做个明确的,全新的定义,否则,我们会一次次的,无意识被卷入到痛苦又熟悉的模式中。
我希望你认真读一下这段话,我希望你背下来,把它扎根进潜意识
真正的爱,不会带来伤害,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厌恶。
爱的行为不会折磨你,让你失控。
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
爱是幸福的互动。
当有人爱你,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
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能记得这段话,你便能够判别出,哪些人需要远离,哪些人才值得珍惜。
你将不会再给那些伤害你的人找借口,告诉自己他不回复你的消息,可能是因为害羞吧...
他第一次见面就向你提出过分要求,是因为太喜欢你而失去理智吧...
他对你言语粗暴甚至打你,只是因为太爱你了吧...
NO! 如果你知道什么才是爱的行为,你会在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及时止损,远离他。
哪怕你对他魂牵梦绕,辗转反侧,你还是要远离他。
如果你能记得这段话,你也会知道,在关系里如何管理自己的言行举止,才是真正的自信和自爱。
你不会在明明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还要言行不一的假分手,你不会把乱七八糟学来的套路用到你喜欢的人身上,你不会忍心要求对方承载你的负面情绪,你不会用愤怒表达你的恐惧,你不会觉得对方喜欢你、为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NO!如果你知道什么才是爱的行为,你也会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和关注,承担自己在关系里应该承担的责任。
你不会自私的索取无度,也不会爱得卑微,更不会有机会被 pua,因为所有的 pua,本质上是一场合谋。
直到现在,当我学习重新定义爱,学习去建立一套新的爱的行为,我才明白,原来,爱未必刻骨灼心,爱可以阳光明媚,爱可以相互滋养而不是相互折磨。
我就像进入了新的国度,赞叹世界还有这样的美景。
2. 推翻模式:处理心结
前面说过,我们爱的模式,来自成长经历。
痛苦的感受很相似,痛苦的成因各不相同。
如果我们想摆脱模式,一方面,要学习什么才是能够通往幸福感的爱的行为,这是一个装修房间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要清理地下室,也就是处理心结,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创伤,塑造我们性格的不良体验。
多数人不愿意面对和谈论他内心深处的心结,我们会把那些事件和情绪,一起压抑到潜意识,甚至选择性忘记。
比如回避型的冷漠机制,焦虑型的纠缠机制,恐惧型的矛盾机制,都是为了不触碰潜意识里「不被认可」的痛苦感受,选择的防御行为。
我听过很多人说:「我不想面对我的情绪。」
(潜台词:因为那太痛苦了)
尽管逃避,能让我们获得一时的平静,可是这些情感(比如痛苦/愤怒/羞耻)并没有消失,它们深埋于内心,会在毫无觉察的时候,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行为,将再次引发关系的失败,从而再一次强化了内心里根深蒂固的不合理信念:
关系不值得信任、我不值得被爱、我不需要关系,一个人更好等等。
比如,当一个回避陷入「这个关系没有结果,我不需要关系」的机制,他会选择把对方推的越来越远。
当爱人越来越灰心,绝望离去时,回避会想 「看,我早知道会这样,幸亏我没投入太多感情,不然现在受伤的就是我」。
于是,下一次面对关系时,他还会再次使用回避机制去面对。
从这个角度说,心结=命运。
恶性循环,只能从根源来打破。
弗洛伊德说,哪里有心结,我们就必须在哪里成长。因为那些无法突破的僵局会限制我们成长的可能。
成长是痛苦的,你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你长时间掩埋的东西。
但是「人们无法离开一个从未抵达的地方」,越是不敢触碰的情感,我们越无法摆脱。
相反,只有当情绪被充分体验和探索,我们才有机会,为全新的自我敞开大门。
如果你想改变,就必须去回顾自己成长经历中的创伤事件、痛苦回忆。
你需要勇敢的,「待在你的回忆里」,待在所有情绪里,「面对」它、「探讨」它、然后完成「向过去告别的仪式」。
这样,你的新世界,才会真正到来。
否则,你会永远背着旧世界的创伤包袱,这些包袱将阻碍你开始建立新的关系。
如何梳理未完成事件?
很像拨洋葱的过程。
从外到内,一层一层,从近期事件开始,到远期事件,再慢慢开封那些你刻意不愿想起的事件,甚至,进入到潜意识里模糊回忆等等。
现在,我会写出一个练习流程。
如果你现在没时间做练习,可以跳过这部分,进入第三点重建模式。
你可以在准备好的时候回来,找些纸笔,坐下来自己梳理。
梳理心结练习:
A. 面对
这部分要花一点时间。
你可以从最近一次,让你对关系感到挫败的事情开始,回忆当时发生了什么?你的情绪是什么(悲伤、愤怒、焦虑)?情绪是从哪一个时刻被触发?
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个事件里的冲突对象,他的哪些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认知逻辑、情绪状态,究竟是什么出发了你的负面感受?
——这个人,会让你想到记忆里的谁?
你将由近及远,一步一步追溯,过去人生中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和痛苦感受——找到这些事件的共同之处。
直到你想起尘封内心的某个创伤事件,你可能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件事,似乎与后面的事情都有关联。
你将尽可能深的回到当时的场景里,想到什么细节,全都写出来(或者说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觉察自己的情绪,你感觉到什么?伴随一些事件的涌现,你也许会觉察到愤怒、委屈、痛苦、悲伤、思念、愧疚等等,
B. 体验
体验这些情绪,在这些情绪里待一会。承认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哪怕是非常痛苦的。
充分的表达,充分的体验,才能充分的放下。
感受那些复杂又混乱的情绪,像潮水一样涌来,席卷了你。
问问自己,这些情绪,你希望被谁看见?想想这个人是谁?是你过去的爱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兄弟姐妹?是某个伤害你的人?或者是你自己?
想象这个人坐在你的对面,坐在你眼前的沙发,或者一把空椅子里,想象他就坐在你对面,看着你。
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
C. 对话
以「你」开头,注意,一定要以「你」开头,展开与他的对话。
把你的委屈、愤怒、悲伤、痛苦、思念、愧疚等等...说给他。
你可以说:
「你知道吗?我真的感觉很委屈。」
「你知道吗?我觉得曾经你对我做的很多事情,并不公平。」
「你知道吗?在我是孩子的时候,我没有权利愤怒,可是我现在真的很愤怒。」
... ...
想象他听到你对他说的这些话,他会有什么回应给你?想象他的表情,他的情绪,他的动作,他在对你说什么?
别着急,请你待在这个感觉里去想象,多想象一会。
尝试把他对你的回应,写下来。
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越投入,你的收获越大。
D. 告别
在没有心理咨询师带领的情况下,出于内心的防御机制,这个练习过程中,也许你未必能全程深度投入。
不过无论如何,哪怕是一点点的书写,也会帮你获得一种宣泄的轻松感,同时为你带来一些觉察。
无论你写出了什么,你都可以另找时间,继续这个练习,补充更多细节和回忆进来。
直到你感觉,某件一直不愿面对的事情——
无论是离世的亲人,残缺的成长环境,令人心碎的赡养者,带给自己痛苦的某个人等等——
你逐渐可以平静的还原事件的全部,并且曾经压抑的情绪终于有机会得到释放,曾经不敢面对的事件终于有机会可以充分讨论——
这一刻,你已经做好了准备,与过去告别。
想象你的痛苦情绪,像潮水一样充分的涌来,再逐渐退去,体验感受的矛盾性——消极与积极并存。
如果你在为丧失一段美好的关系而痛苦,承认关系中也有不完美的存在;如果你在面对一段痛苦和无法释怀的关系,尝试去确认关系里正面的部分。
——我们对关系的见解越平衡,对它的认识越全面,越容易从关系的囚牢中走出
E. 放下
为真正的放下做出努力,相信自己不会再被心结所控制。
放开过去的经验,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改善现在的关系上。
相信自己,能够从头开始,过上幸福的生活。
3. 重构模式: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当你清理好心结,你准备面向未来。
在建立新的关系时,首先理解自己的关系「模式」。
即使你已经做过心理测试,给自己贴上了「#回避」或者 「#焦虑」的标签,但你依然要花时间,在理智层面,识别自己在关系里具体的期望模式。
比如,想想以下问题,可以把答案书写出来:
你如何处理冲突?——愤怒生气?摔门离开?还是平静沟通?
你一般如何维护关系?
你一般因为什么事情会被「触怒」?那个愤怒按钮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你什么时候会变得不耐烦?你一般会压抑自己哪些感受?参考上面的心结探索方法,这些感受的根源在哪里?
你总是期待从对方身上获取的,到底是什么?
你内心深处,有哪些得不到满足的需求,你总是依赖对方来满足你?
其次,你需要重构自己的「认知模式」。
举例来说,如果你发现你在关系里,最恐惧的是「被抛弃的感觉」,那么也许,「在关系里我很容易被抛弃」就是你潜意识的一个隐藏信念。
你需要在认知层面,战胜这个隐藏信念。
并且建立新的认知,比如,「现在的我已经改变了,我有能力掌控我的关系,我不再恐惧被抛弃,我有能力建立更幸福的关系」。
接下来,为自己合理辩护,养成正面思考的「认知习惯」。
比如你对关系总是抱有恐惧和不信任感。
当你通过心结梳理练习,理解了这种感觉源自小时候赡养者的忽视,成长中被劈腿的经历等等,你需要在意识上刷新认知,明确告诉自己:
「是过往这些情感包袱带给我挫败的体验和感受,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关系都会是这样。」
「过去他们不知道怎样爱我,这个事实很可悲,但是也只能选择接受。
可这不代表我将永远面对同样的困境。」
「并且我也在改变。
我将有能力挣脱过去一再重复的诅咒。」
「我将在新的关系模式里重生。」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花点时间,但是我不会放弃。」
「成长从任何时候都不晚,只要我还在成长,我就会在未来遇到对的人。」
「成长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我绝不会放弃去争取幸福。」
「我选择幸福。
为了这个目标我愿意付出改变的行动,承担一些麻烦和恐惧。」
「我将有能力去爱。
我坚信我值得被爱。」
请对自己重复上面的话。
第三,学习与情绪相处。
「用认知掌控情绪,而不是被情绪主导认知」。
不安全依恋者,都有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回避情绪一上来就要断崖式翻脸,焦虑情绪一上来就要抓狂。
这就是被情绪主导认知。
这意味着他们不敢去真正面对和探究自己的情绪,因此只能无限被情绪掌控。
反过来,用认知掌控情绪是什么呢?
A. 首先明确一点:决定我们对一个事件感受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认知)。
「我好想你呀,你想不想我?我们多见面啊。」
——同样一句话,在焦虑眼里是甜蜜,在回避眼里是压力,本质上是认知模式的差异。
换句话说,如果在面对同一个处境时,我们能够尝试切换多种视角,我们的感受也会随之改变。
举例来说,一个回避深夜下班回家,看会电视,收到信息,你在干嘛?
回避第一反应是「烦死了,我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整天问我在干嘛?就不能让我自己待一会吗?我不想回复」——这是习惯的认知模式,引导了烦躁的情绪。
如果尝试此刻带入其它认知进来试试,比如 「他也许不是想向我索取对他的关注,他只是担心我是不是在加班,工作会不会太累」。
认知模式切换,压力感随之降低,心情平静了许多,改变了衍生情绪。
如果能够将「转换认知视角」变成一种习惯,将有效降低被负面情绪控制的情况出现。
B. 另一方面:请明确,情绪没有好与不好,情绪都是中性的,所以不需要去逃避坏情绪。
当觉察到情绪来的时候,别慌——先稳稳的待在这个感受里一会,用意识去觉察它——而不是瞬间变成情绪的奴隶,展开冲动行为(旧模式)。
用意识,去面质(而不是压抑)情绪的涌动,问问自己,我现在体验到什么感受?这种感觉我熟悉吗?这种感受背后是什么?是我的恐惧吗,是我没被满足的需求吗?
比如刚才的例子,主人公出现的烦躁情绪,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你不尊重我,老是向我索取」的认知判断。
是这个想法引发了相应感受。
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此时此刻,尝试使用一个新的行为方式,来替代这个认知,从而转换这个情绪?(新模式)
所以每一种情绪都是天使,他们带着一个 message 而来,等着我们去解开。
下次情绪出现的时候,先别恐慌和逃避,试试与情绪对话。
然后好好的送它离开。
当然,这部分是很难的。
任何人跳出旧模式都相当于走出安全区,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说,不安全依恋,可以疗愈,但前提是需要自己「发狠」想改变才有可能。
最后,重构行为模式。
又回到了第一个话题,爱不仅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当然这个「行为」也包含认知。
行为是可以习得的,我们渴望什么样的关系,就要去寻找好的范式,学习他们的行为方式。
这部分要留给自己一点一滴去改变。
但是,好消息是,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发狠改变,你就会摆脱旧模式。
你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你的烦恼不会一直持续。
你有选择。
你可以选择建立更为充实和满意的关系;
你可以选择从某种循环中跳脱出来,建立更幸福的人生。备案号:YXA1M9ngLQwSopPY1rmFM4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