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超市/便利店 可行吗?

因此除了像我们这样,大部分个体户是没办法解决鲜食供应链的。就算能解决,新的问题又摆在你面前了。

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如果你跟全家卖一样或者类似的东西,加上鲜食供应商欺负你,你会发现你的东西没全家的好,进价还比人家贵不少。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最后我们发现,只能走店里现做这条路。

在长宁还有一家日本超市雅品嘉,现做的便当和寿司,我们看了不错,因为我们也有食品证,有冷菜间,所以我们准备在店里现做,这个厨师在餐厅上午和下午不忙的时候做便当,中午忙的时候去餐厅帮忙。这个是全家和 711 做不了的,还是那句话,不要以己之短拼人之长。

雅品嘉里面的当日现做便当

现做寿司。

另外我们现在觉得未来的一个希望就是拉会员微信群,用现在流行的话,就叫「私域流量」,这个我们觉得是突破坪效的关键,毕竟线上可以卖很多线下不好卖的东西,而且不用囤货,不占地方,也不占资金。

我们现在是把微信群当会员群,买单出示群就可以当会员卡用,享受折扣,这样就解决了客户退群的问题,然后用线上的销售弥补线下的折扣费用。由于标品比周边便利店便宜,可以吸引很多价格敏感的客户,用销售额增长来对冲毛利的下降,这样最后发现其实利润并没有下降,相当于 0 成本引流了。

目前我们两个星期已经拉了 1000 多人的群了,以每天 100 人的速度上升,目标是拉到 5000 到 10000 人,然后再去其他地方复制,这样就有规模效应了。

很多实体店也搞微信群,虽然现在很多实体店也都有微信群,但他们的群是为线下辅助的,并没有挖掘出群的全部价值,而且在这些群里卖货会很违和。但是我们发现便利店很合适。因为便利店可以在群里卖货,不违和。

最后说一个问题,在疫情当下,便利店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的呢?

正如前面所说,作为行业标杆的全家选址以商务区和地铁等白领和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为主。而这次疫情,由于地铁又限流,给便利店的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开在地铁里的全家门店的营业额甚至下降了一半以上。但是有些贴近社区的店营业额却不减反增,不过全家还是以商务区和地铁为主,当然这次不光全家,整个行业受冲击都非常严重。

正所谓成也人流,败也人流,因为为了控制疫情,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限制人流,限制人群的聚集,其实从选址角度来说,便利店的选址和快餐店的选址基本是重叠的,因此原本的成功经验,却给便利店和快餐行业狠狠地捅了一刀。

以我们便利店所在的园区为例,里面的家乐福 easy 在疫情前就已经倒闭,家乐福 easy 已经被苏宁收购,之前全部也就只开了 27 家,目前听说大部分要关掉。

因此现在并不是一个做便利店最好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从投资回报率来说一下。现在在上海等一线城市,你如果想开一家 100 平的便利店,请准备好至少 100 万,即每平 1 万元的投资。我跟很多人说这个数字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的印象里,还把便利店当成小卖部,觉得不需要投入几个钱,下面就把这个投资账给大家算一算,在一线城市投资一个 100 平的便利店到底要多少钱:

预付房租 20 万。这还是没考虑到转让费等的理想情况。由于便利店对于人流的要求比较高,有些好的地铁市口都是抢破头的,有些极端的地方,你甚至可能需要先预交 12 个月的房租,房东才让你进。一般来说便利店和快餐店对租金的承受能力是最强的,因此适合做这些业态的铺子的争夺也是很激烈的,有的时候你可能还要付出一笔不菲的转让费或者进场费。一般来说好的铺子付三押三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你什么事都还没干,6 个月房租的钱就进去了。我们便利店的商务条件是付四押四,什么事没干,8 个月房租就没了。目前来看,一天能做两万左右营业额的店铺月租金可能高达 8 到 10 万,除非你有一些特殊的渠道。那我们就算一个 100 平左右的便利店,月租金 3 万多,在疫情前,这种租金水平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能做到日均 1 万出头的营业额。

装修 20 万左右。按 2000 元一平的硬装加软装标准。

设备 20 万左右。便利店与小卖部最大的不同就是,便利店是需要一个冷库的,光这个冷库造价可能就要 5 到 10 万元不等,视不同面积和不同制冷设备而定。其他的设备包括风幕柜,中岛,哈烧机,蒸包机,烤肠机,咖啡机等等,这些都是便利店里坪效最高的地方。后面我还会说,全家向加盟商收的装修加设备就是 40 万,

第一批货款 20 万左右。

流动资金 20 万。便利店和餐厅一样,需要养店。由于便利店里面的主要利润来源——鲜食的保质期通常很短,在开店前三个月,还没有形成稳定客流前,店铺每天可能会疯狂地报损,但是即便报损严重,你每天补货又必须把铺给铺满,不光是得铺满,最好是多得要铺出来的那种,因为便利店最忌让顾客觉得你这没什么东西卖,加上现在便利店又多,他潜意识里下次就不会到你这里来买了。因此开便利店的前几个月很可能就持续亏损,你必须要能有充足的现金流来维持运营,发员工工资和付房租等费用。

当然,全家和罗森等这些,看上不去不错的加盟方案,说是准备 60 万甚至 30 万就能开一家便利店,当老板。不过买的没有卖的精,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是在给全家和罗森打工。

全家的加盟方案有三种(全家自己叫「合作经营」):

可以看到,全家加盟方案里同风险和潜在收益最大的是方案 B, B 方案是加盟商完全自己承担房租的,A 方案是承担一半房租,C 方案是不承担房租,而且全家最后会给你保底,但是如果选择 C 方案最后的结果基本就是等于你给全家打工了,因为全家不会把最赚钱的店让你去接的。

我们重点来讨论一下 B 方案,因为 B 方案的风险收益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加盟。需要注意的是,B 方案图中你前期付的 60 万,并没有包含房租等前期投入,加上去的话,你前期基本上还是要准备 100 万左右。但即便这样,你还是只能分到产品毛利的 70%,即你一个月如果能做 60 万的营业额,按产品平均 40% 毛利,总毛利是 24 万,你只能分得其中的 70% 即 17 万左右,然后这 17 万你需要交房租,付水电,人工工资等费用。扣除房租 10 万,人工 4 万,报损和其他费用之后,可能你一个月比较理想的状态下,也就赚个两万左右。一年 24 万,不考虑外部环境静态下 4 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

而现在便利店的竞争不是一般的激烈,疫情前各大连锁便利店日销 2 万元以上的店已经都大幅减少了。疫情后只能说是惨烈,上海最大的国企零售集团百联集团和阿里去年联合投资 10 亿元才刚开出来的逸刻便利(主打鲜食,可以说是介于便利店和盒马的一种种间业态),受疫情影响有的门店已经关门大吉了。

前两年,当我们园区里面只有 5 家便利店的时候,每家日营业额都能做到 2 万以上,而现在惨到什么程度呢?疫情之后,包括我们、全家、喜士多、711 等,每天营业额都只有 4000 元左右,估计今年园区内的便利店会死掉一半左右。

疫情期间我们也愁,园区里面都没什么人,携程是最受疫情影响的互联网巨头,没有之一。我们餐厅和便利店加起来投资 300 多万,眼看就要打水漂,血本无归了。于是我们死马当活马医,我有个大学同学专门做尾货市场的,我们把便利店翻成了大期(就是过了一半保质期)和临期大牌尾货特卖店,比方说全家里面 10 元一瓶的巴黎水,我们只卖 4 块多,原价 18 元一瓶的星巴克星倍醇,我们只卖 6 块。原本我们以为这些东西只有老年人会买,结果出人意料,生意爆炸了。

(每天货架都被扫空)

(每天晚上补货丢弃的箱子堆成山)

(破了全国便利店的日销记录,不过我们这个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便利店了,而应该算卖场了)

最近的经历让我醒悟到,并不是说疫情让隐形贫困人口成了显形贫困人口,而是一些品牌天天喊的消费升级很多仔细想想都是骗局,是智商税,确实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疫情对经济和收入冲击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们这种又能保持白领生活品质,又能让他们省钱的业态正是崛起的机会,其实世界上几大折扣零售商,像美国的 TJMAXX,COSTCO,德国的 ALDI,日本的唐吉诃德等,都是在经济滞涨和不景气的时候快速崛起的,而近些年这些品牌增长的速度都非常快,远超传统的沃尔玛这种大商超的增速。今年传统的零售会非常难做,而我们最近的经历也说明了,每一次黑天鹅事件背后,其实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怎么样化危为机,看实力,也看命。

我只能说消费降级——真香。

□ 周召

备案号:YXA1k9w2zAmfBLa4oBjf6End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