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铁,铁到不管巴基斯坦内政怎么乱,对外永远同中国交好。
要知道中巴关系可不是一般的利益关系,是有过命的交情在里面!
以至于有了后来:「中国的安全就是巴基斯坦的安全。」
这就是巴铁对咱的承诺。
巴基斯坦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它在 1947 年宣布成立,建国至今不过 76 年。
但中巴战略伙伴关系至今却长达 58 年,占据了巴基斯坦国龄的 3/4。
2015 年,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高层会晤中,巴方确定将西南方港口瓜达尔港租给中国 40 年。
瓜达尔港口是打破美国能源封锁的突破口,这个港口位于巴基斯坦在阿曼湾的沿岸,距离北方的伊朗就咫尺之遥。
通过这个港口,伊朗的石油就可以走陆路途径巴基斯坦进入中国,中国能源安全就可以在中巴友谊下得到充足保证。
在会谈中,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政党领袖,时任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甚至对此明确表态:「中国的安全就是巴基斯坦的安全。」
中国自然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好兄弟。
两个国家能发展到这种友谊,简直比亲兄弟还亲。
在中国如今的外交名册中,巴基斯坦是唯一一个「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在这个关系下,哪怕全世界抛弃巴基斯坦,中国都会坚定站在巴人身旁;哪怕全世界都要跟着美国跟中国过不去,巴基斯坦都会跟中国站在一起。
中巴的友谊,也并不是凭白无故生出来的。
国际利益法则中,但凡交往,必有所求。
中巴的关系,其实是从利益关系发展到兄弟关系,再发展到「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的。
一、60 年代的中国,需要一个兄弟
中巴的友谊始于 1960 年代,但 60 年代的中国可谓「四面楚歌」。
在东边,解放军在朝鲜半岛打跑了美帝,可却拉了整个北约的仇恨;
在南边,金门炮战的硝烟还没散尽,台海地区火药味还很浓;
惨的是,西北边的苏联老大哥也跟我们闹掰了。
冷战的两极都跟我们过不去,中国简直就是内外交困。
就在这水深火热的 60 年代,西南边的印度还给我们送了个「开门红」。
1962 年,印军越境,中印战争爆发。
要不是解放军叔叔把三哥按在地上摩擦了一把,这个 60 年代还不知道要怎么过。
此时的中国太需要一个朋友了,哪怕只是唠唠嗑吐一吐苦水都行。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巴基斯坦找上门了。
巴基斯坦主动示好,一是因为中印出现矛盾,中巴两国有共同的敌人。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自己主动投怀送抱,诚意满满。
二是因为中印战争爆发,美国一边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一边还按住巴基斯坦不让它蠢蠢欲动。
要知道,中印开战,最得利的肯定是作为印度世仇的巴基斯坦。
若是巴方在印度背后再捅一刀,印度不是半死也得重伤。
可偏偏这个时候,巴人被山姆大叔死死按住,本来就够不爽了。
更不爽的是,中印战争之后,美国为了向印度示爱,直接掐断了原来对巴基斯坦的援助。
美国本来援助巴基斯坦,是因为巴基斯坦的北边是阿富汗,那个年代的阿富汗是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巴人拿着自己的武器帮自己站岗。
可没想到,巴人拿着武器不打苏联,却把装备送到印巴前线。美国见巴人这么「糟蹋」自己的东西,早就想教训一下巴基斯坦。
此时,巴基斯坦的军队有 3/5 是拿全美式武器的,美国的援助这一断,一旦这些部队的子弹打光,手里的家伙就成烧火棍了。
所以,美国一直在找机会坐看巴人把子弹打光,妄图让他们知道:要是没有我山姆大叔,你们巴基斯坦迟早玩完。
此时的巴基斯坦总统,是军人出身的阿尤布汗。
他数了数仓库里的子弹和炮弹,再看了看刚刚打完的中印战争,心里不禁打起了算盘:
「要是像解放军那样打印军,这弹数打一次估计管够,但多打一天就不行。」
「嗯,还得跟中国攀攀亲,沾沾仙气。」
但突破口在哪?
中国人最看重主权,那就先从边界谈起。
1962 年,巴方外长阿里布托受命访华,主动洽谈两国边界一事,并在次年签订《中巴边界条约》。
中方这边签完也觉得很舒服,起码能一起「喝茶吹牛逼」的邻居找到了。
中国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巴基斯坦,发现这个邻居也不简单。
一是巴基斯坦和印度是世仇,可以帮中国制衡印度。
从 1947 年印巴分治那时起,两国围绕着克什米尔问题,就一直闹摩擦,还因此打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战后,印度控制了 3/5 的克什米尔,掌控该地 400 万人口;而战败的巴基斯坦只分得 2/5 的土地和 100 万人口,虽然成绩很丢面子,但起码保住了部分克什米尔的控制权。
两国打出了条基本的国界线,本来问题也应该解决了。
可偏偏这么个破地方,对巴基斯坦的安全很尴尬。
它矗立在巴基斯坦的北方,正好俯瞰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上游平原。
好巧不巧,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就在这高地边上。
右上角就是克什米尔山区,可以看到巴国首都伊斯兰堡就在山脚下,再往下就是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平原,平原上就是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信德省
而隔壁印度的野心很大,「大印度」的理想一直是印度追求的地缘政治目标。
印度要统一印度次大陆,就必须要吞并巴基斯坦,第一步就是要打下克什米尔,居高临下对巴基斯坦呈俯冲之势。
对巴基斯坦来说,如果克什米尔被印度占了,相当于每天要在印军架在门口山上的炮口下睡觉,这跟把命放在印度人手里有什么区别?
克什米尔问题没有解决,印巴的世仇就永远不会划上句号,巴基斯坦就能帮我们制衡印度。
二是巴基斯坦刚好是位于「十字路口」,它的东北和中国接壤,西南是阿曼湾,而阿曼湾是进入波斯湾的要道。
波斯湾那是什么地方?
全世界产石油最多的地方啊!
当时全世界就两个地方产油,排第一的是波斯湾,排第二的是苏联的高加索,可苏联那会跟咱们闹掰了。
而波斯湾通往中国的航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却是美国的天下。
60 年代的中国和美苏同时不对付,这一下可被掐住了石油进口的命脉。
20 世纪是石油的时代,没了石油,国家经济就发展不了,不仅工厂转不动,坦克飞机也开不了。
因此,我国要是能和巴基斯坦合作,打出一条从新疆省通往阿曼湾的陆路,那能源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巴基斯坦对美国是「鸡肋」,太穷了食之无味,能抗苏又弃之可惜,所以美国想了想,还是把精力放到印度身上划算;
巴基斯坦对苏联来说又一无是处,苏联人那会儿都争取到阿富汗了,巴基斯坦太穷了拿下来费力,想拿来抗美锦上添花又好像多余。
所以,巴基斯坦被美国抛弃后,两头不讨好。
可综合制衡印度和石油命脉这两点,巴基斯坦对中国来说是块宝地啊!
于是,正当我们想着怎么跟巴方深入交流时,没想到巴方也不止要来喝喝茶,它还想再签签单。
1965 年 3 月,阿尤布汗总统亲自访华。他先是激动,后是诉苦:大哥,你吊打的那个三哥老跟我过不去,要是他再找我掐架,我仓库里的存货打不长啊!
大哥想了想以上两点,表态说:他再掐你,让他试试!
结果,三哥还真试了试。
1965 年 8 月,第二次印巴战争打响。这回倒不是印军主动发难,而是巴基斯坦要沾着中国的「仙气」,在克什米尔高原上复制一场「中印战争」。
可巴基斯坦对中印战争没看透。
解放军之所以血虐印军王牌,一是占了地利,解放军在战争中是从山上冲下来的;二是,1962 年的解放军那是怎样的存在?
东边刚打跑美帝,北边在跟苏军对峙,南边金门的硝烟还没散去,那是拳打冷战两极,脚踢帝国主义的存在。
此时的巴军是个啥?答案是啥都不是。
同时,巴基斯坦是一块大平原,平原在古代最怕骑兵,在现代最怕钢铁洪流。
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印军果然发挥英帝留下的军事实力特长,把坦克直接开上平原强行推进。
很快,印军就打到亚克尔运河,兵临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
巴人存亡陷于危难,这时候中国出手了,「巴人兄弟你可不能倒下」。
解放军先是送了一波坦克给巴军,用钢铁洪流对抗钢铁洪流。因为库存的坦克不够,解放军还直接从现役里抽调坦克送去拉合尔前线。
同时,解放军陈兵边境,北京方面向印度发出照会:1962 年后还没拆完的越界哨所,赶紧给我拆咯。
此时是 9 月正秋,天气正爽,没有大雪封山,解放军陈兵藏南,1962 年的情景随时可以再现一遍。印度人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战斗力,不久后就宣布从亚克尔运河撤兵。
至此,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中国就这么救下了亡国边缘的巴基斯坦,成了巴人的生死之交。
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中国如愿收获「兄弟」一枚。
二、从「中巴利益」到「中巴兄弟」
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中巴做起了兄弟,制衡印度的目标实现了。
我国趁热打铁,趁着两国拥抱的余温尚存,赶紧推动第二项议程。
1966 年,喀喇昆仑公路项目动工,中巴两国动员近 2 万人,一起修筑起这条石油命脉。
喀喇昆仑公路是世界闻名的「最美公路」,一路从新疆喀什通到巴基斯坦的塔科特,途径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一路上的高原美景数不胜收。
但「最美」的代价,是「最险」。
因为跨越的山地和海拔高度极多,喀喇昆仑公路也是「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最高海拔 4733 米,最低 1154 米。修这条路,要克服高原反应是一回事,在这么多山地里炸石头,挖地基,也是十分危险的。
当年为了修这条路,中巴两方一牺牲了 700 多人。
1965 年的巴基斯坦其实跟中国的交情还不深,充其量算一个战壕里呆过的战友。
从国家丛林法则的角度看,推动巴基斯坦合作的动力,其实在于中国的军事援助。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军虽然拿了不少解放军的装备援助,但奈何道路不通,有不少坦克被耽误在路上。
印军之所以在这次战争中收手,本质是迫于中国陈兵藏南的军事压力。
所以,巴基斯坦就算不是为了救自己的过命大哥的命脉,也得为自己的未来去修这条路,死多少人都要修出来。
可中巴关系一走深,南边的印度却警惕了。
印度见两国生死联谊,以后铁定搞不了西部的巴基斯坦。
于是,就开始筹划推动东巴独立,意图削弱巴基斯坦的实力。
当时的巴基斯坦有东巴和西巴之说,这是从 1947 年以来,决定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遗留的历史问题——英帝殖民者在推出印巴之前,除了留下克什米尔问题,还把印度东部的孟加拉地区划作「东巴基斯坦」。
但东巴的主体民族是孟加拉人,和巴基斯坦人本来就是两个种族,是《蒙巴顿方案》强行捆绑在一起的。
而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为了更好地管控东巴,掌控了政府的所有高层和实权岗位,只留下基层给孟加拉人谋生。
东巴政府也一直没有好作为。本来东巴地区就穷,政府却是横征暴敛,官员们把东巴当做在西巴晋升的通道,他们只管收税充政绩,却不顾孟加拉人的死活。
东巴的矛盾就这么一直压到 70 年代。
1971 年,印度见时机成熟,支持孟加拉人解放组织发动起义,东巴进入暴动,政府回之以武力镇压。
但东巴政府用力过甚,为了杀鸡儆猴,这场镇压最终演变成了屠杀,不少印度教徒还在这场屠杀中受到牵连。
印度以此为借口,果断介入东巴局势,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在孟加拉解放组织的合作下,杀入东巴的印军很快就打到了东巴首府。此时,西巴也在边境与印军展开鏖战,可奈何印度准备太充分了,西巴的空军一直冲不过重围,巴基斯坦只能眼睁睁看着东巴沦落。
巴基斯坦此时很不爽,可奈何打不过印度。要是印度打完东巴再杀个回马枪,西巴岂不是也要玩完?
关键时刻,依旧是中国挺身而出,印度见东巴独立遂见好就收,才让西巴免于亡国之灾。
历经两次印巴战争,中国两度救下亡国边缘的巴基斯坦。在巴人眼里,中国自此可就不只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了,那是过命的兄弟。
但对中国最重要的,是两场印巴战争一打,不仅得到了巴国军方的认可,还打出两个铁了心跟定中国的巴国地方势力,一个是旁遮普省,一个是信德省。
这两个省是巴基斯坦数一数二的大省,巴基斯坦全国的创收基本就是靠它俩。
尴尬的是,整个巴基斯坦,偏偏就它俩跟印度接壤。
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军的坦克在印度河平原上驰骋(横扫信德)、兵临拉合尔(旁遮普省会)的时候,那不止是巴基斯坦要亡国了,那也是旁遮普人和信德人在瑟瑟发抖。
要是等印军打下拉合尔,不仅首都伊斯兰堡无险可守,旁遮普和信德两个地方估计也要迎来腥风血雨,毕竟当年导致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克什米尔宗教屠杀还历历在目。
若不是中国出手,就算巴基斯坦不亡国,旁遮普和信德估计也得被印军「发泄」一下。
「抱紧中国的大腿,战争才不会在我们这烧太久」,这是旁遮普人和信德人的共识。往后的历史证明,在中巴关系的深化过程中,旁遮普人和信德人至关重要。
而第三次印巴战争,不仅是中巴关系的转折点,也是巴基斯坦的政坛转折点。
巴基斯坦本来是个总统制国家,国家元首说一不二,领袖说东,军民就不能往西。领袖要亲华,军民就不能对中国说闲话。
可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因为军人表现不力,军人总统被拉下台,文人阿里布托上台执政。
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第二大省份——信德省的地方豪强代表,也是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创始人兼领袖。而这个人民党的成员,基本也是信德省的豪强世家。
阿里布托当了两年总统后,觉得总统制好归好,可等哪天自己一下台,万一接力的不是自家人,就不利于给自己的地方谋利。所以他改了改宪,把巴基斯坦变成议会共和制国家。
在议会制下,总理是国家的最高元首——总统是人民竞选出来的,可总理是议会选出来的,而国家权力是分散在议会手里的,国家的外交决策也是议会投票出来的。
总理不用拉选票,只要搞定议会的投票就能当上。
可搞定议会投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之一,一个是支持自己的人数占议会席位的多数,一个是支持自己的政党占议会席位的多数。
而中巴关系若要深化,不仅要靠总理的认可,更是要靠巴国议会的大多数认可。一个政党对华的态度不一定能代表全国的态度,除非主要的执政党个个都亲华。
中国是肯定需要巴基斯坦的,但若要捋清中巴关系的深化过程和未来,老生常谈的两场印巴战争只是夸夸其谈,问题的关键在于执政巴国政坛的三大主要政党对中国的态度。
这三大政党,分别是巴基斯坦人民党,前任总理谢里夫所代表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以及负责打仗的军人。
人民党、穆盟、军人轮流执政,串起了巴基斯坦的政治史。
首先要知道,巴基斯坦的政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除了军人,每个政党都代表了一个省或一个民族聚居地。
巴基斯坦有 5 省,最大最富的是旁遮普省,其次是信德省,再而后是俾路支省、普什图省和联邦直辖部落地区。
其中,旁遮普人组建了穆盟,信德人则组建了人民党。
这两个党的核心,分别是旁遮普和信德的世家豪强。
由于旁遮普和信德是巴基斯坦数一数二的实力省份,人口分别占巴基斯坦的 54% 和 27%,因此旁遮普的穆盟和信德的人民党一直是巴国的核心文人政党。
你没看错,就是印巴战争中,认识到必须抱紧中国大腿的那两个地方势力。
从 1973 年改宪到 2018 年,巴基斯坦历任 16 位总理,基本都是这穆盟和人民党出来的。除他俩之外,巴基斯坦的其它政党则分布在其它 3 省。但因为 3 省人口加起来占比不过 19%,所以它们在议会上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由此可见,巴基斯坦是典型的世家豪强政治,世家豪强政治的本质就是地方宗族势力分割中央权力,就像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但又得挟「天子位」以令诸侯,这个天子位就是总理之位。
在政党之外,还有一股「清流」,那就是军人。在巴基斯坦,但凡大党相争,劳民伤财,或触碰军队的利益,军人必会出来「主持公道」。
因此,在巴基斯坦人心中,军人一度成为了「打虎」的代名词。如在穆沙拉夫时代,这位军人总统上台,后对内第一件事就是「反贪倡廉」。
而每当国会大门打开,议员们走进议会上班,穆盟和人民党的成员每天必做四件事:
1、抢夺中央的资源;
2、给自己的世家地盘谋利;
3、跟军人对抗;
4、跟中国联络感情。
不论各党如何抗争,大家一致的论调就是保持中巴关系,这也是军人这一派唯一能认同穆盟和人民党的一点。
三、政坛跌宕起伏,但「中巴」越来越铁
接下来,就让我们细数 1965 年后巴基斯坦政坛的跌宕历史,从巴国政党之争中捋顺中巴关系的过去和未来。
先上图,往后的故事,都可以回到这张图寻找脉络。
1965 年,中巴签订《中巴边界条约》,结束两国的领土争端,时任巴基斯坦总统是阿尤布汗。
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阿尤布汗签下喀喇昆仑公路协议,两国随即展开基建合作。由于修筑难度大,这个项目持续了 13 年,一直修到了 1978 年。
阿尤布汗之后,继任者叶海亚汗也是军人出身。在这个阶段,印巴打响了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国再次声援巴基斯坦,两国从「战友情」上升到「生死兄弟情」。
而在叶海亚汗任上,还发生了一件改变全球命运的事——中美破冰。
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见中国崛起于世界一极,迫切寻求两国破冰。
奈何自 1950 年朝鲜战争后,中美经历了长达 20 年的敌对状态,两国破冰困难重重。
经过调查,尼克松认为破冰的突破口在于巴基斯坦——因为中巴两国早因印巴战争而结成生死之交,于是在 1971 年 7 月,授权时任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拜托叶海亚汗为中美两国搭桥牵线。
后来,叶海亚汗因为丢了东巴下台被软禁。
眼见中巴关系即将走入不确定,巴基斯坦人民党领袖阿里布托上台了。
人民党是信德省的党,领袖阿里布托也是中国的老熟人。
1963 年签下边界条约的,就是时任巴基斯坦外长的他。
在阿里布托任上,中巴关系无忧。
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则贯穿了整个阿里布托时代。正是在阿里布托的坐镇下,公路的修建一日未休,阿里布托本来还想着看到公路通车的那一天。
可惜,阿里布托没等来剪彩,却先等来了政变。
1977 年,军人齐亚哈克通过政变上台,以军政府的形式夺取国家大权。此后,他通过军队控制议会选举,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惜强杀前总理阿里布托。
齐亚哈克时期,国家大权集齐亚哈克于一身,宪法对总统的约束,在这个阶段形同虚设。
但齐亚哈克约束宪法,却不约束中巴关系。
1981 年,齐亚哈克和中国签约开放了红其拉普山口口岸,这个口岸是喀喇昆仑公路的分界点,也是这个公路项目的关键。
红其拉普山口口岸以北是中国,以南是巴基斯坦。这个口岸不开通,喀喇昆仑公路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而在齐亚哈克任上,中国还看到了新的机遇。
齐亚哈克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在他任上,巴基斯坦积极向伊斯兰教靠拢,向中东寻求认同感。
齐亚哈克这一「认祖」,伊斯兰世界这一接纳,中国倒是看到了和伊斯兰世界沟通的契机。于是,借着齐亚哈克的关系,中国顺利跟伊斯兰人握手签单。
这里插一句,1987 年沙特找我国买东风 3 导弹,船上还有 1 个营的解放军负责运送和守卫技术机密。结果载着导弹的舰艇在印度洋上被美印海军截住了。要不是巴基斯坦出动海军护航,估计那会得出事。
为了护送东风 3,军人出身的齐亚哈克可是真敢跟美印硬刚。
可外交是外交,内政是内政。国内经过齐亚哈克独裁这一折腾,议会意识到必须再对宪法进行完善,不能让军政府夺权的经历重演。
1988 年,齐亚哈克于死于空难,巴基斯坦权力一度真空。议会抓住时机赶紧改宪,再次把总统的权力收回,让总统不再有任命总理和组建内阁的权力。
这次修宪,主要是遏制军人靠武力独裁的情况复发。军政府是不可能再复出了,人民党和穆盟这两个世家政党终于可以安心竞争了。
于是在齐亚哈克死后,巴基斯坦重新陷入人民党和穆盟的争权大战,前总理阿里布托的女儿贝布托与穆盟领袖谢里夫轮番上台,总理之位二度易手。
在这巴国政坛风云变幻的 12 年间,贝布托和谢里夫相争之余,却都没有停止对华访问。中巴两国在这 12 年间来回访问 17 次,平均每一年半就有一次来回复访。
在这个阶段,美国曾在联合国提议制裁中国,甚至不惜重金拉拢巴基斯坦。
但在联合国决议中,投反对票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世仇古巴,另一个就是巴基斯坦。
正是中巴友谊在这 10 年间加速发展,在 1996 年,中巴两国从「生死兄弟」再度蜕变,宣布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1996 年,穆盟和人民党的政斗也分出了胜负,贝布托因丈夫贪腐过多遭到解职,谢里夫代表穆盟在该轮战役中胜出。
但谢里夫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动了军人的蛋糕而遭遇政变。
1999 年,谢里夫在印巴冲突中妥协,撤出了卡吉尔地区的军队,此举招来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的不满。
10 月,谢里夫要革去穆沙拉夫职位的消息走漏,穆沙拉夫直接发动军变,用武力解散了谢里夫政府。
次年,穆沙拉夫竞选总统成功,随后不久强行改宪,赋予总统任命总理和内阁的职权,宣告总统再度重登巴国权力宝座。他在位期间,甚至意图推动巴基斯坦变革,把国家从世家政治的循环中解脱出来。
为了抗衡强大的旁遮普穆盟势力,他利用离间计从穆盟中分出了一个「领袖派」,让领袖派对抗谢里夫的氏族(后面简称「穆盟谢里夫派」),以制衡旁遮普世家大族的势力。
穆沙拉夫对内大刀阔斧,对外却不含糊。论中巴关系,没有人比他更有感触。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他就见证了中国挽救巴基斯坦。当年要不是解放军出手,一旦前线的战友全军覆没,身为炮兵的自己也在劫难逃。
中国对穆沙拉夫,那也是救命之恩。
第三次印巴战争,作为特种作战部队的穆沙拉夫更是开着中国的 59 坦克,拿着中国的武器和印军对抗。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情结,在他的人生中那可是最全面的体现。
因此,在穆沙拉夫 2000 年当选总统后,对外第一件事就是访问中国。
2006 年,中巴通过喀喇昆仑公路延长规划的洽谈,决定将公路上升为「中巴经济走廊」。穆沙拉夫甚至对此表态:「巴基斯坦愿意成为中国的『能源走廊』,帮助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这一传统石油输入通道的依赖。」
2008 年,汶川地震的消息震惊世界,作为邻国的巴基斯坦全力支援救灾,巴国人把飞机座驾都拆了用来装物资,自己蹲在物资旁一路跟着飞机作陪到四川,这其中就是穆沙拉夫在做表率。
同样是 2008 年,奥运圣火传递到巴基斯坦,穆沙拉夫甚至亲自走上马路迎接,这种迎接圣火的规格等同于迎接一国元首,他国奥运圣火在巴基斯坦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然而,穆沙拉夫的内政改革却招来了人民党和穆盟谢里夫派的不满。在 2008 年,深感局势不妙的穆沙拉夫决议收归兵权,想通过恢复军政府稳固权力。
可反对派借他收回军权大做文章,全国巴人愤而怒斥,把穆沙拉夫逼上绝路。
毕竟,巴基斯坦是要进步的,文明的历史是不能倒退的。
当年 8 月,穆沙拉夫宣布辞职,随后驾机流亡英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去中国避难,他颤颤巍巍地回复道:「我可不能给中巴关系添累赘。」
穆沙拉夫离开后,人民党再度上台,国家政坛的循环依旧在继续。不变的是,人民党和军人一样,是中国的「老铁」。
四、巴国政坛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巴铁」
2008 年至 2013 年,在穆沙拉夫之后,人民党扎尔达里执政,此人是人民党创始人、前总理阿里布托的女婿,他父亲和布托是很要好的朋友。
我们前面说过,他就是因为太贪把身为总理的妻子坑下台的那位。
但扎尔达里虽然谈,要说亲华却是血脉相承的。因此,秉持着人民党一贯亲华的态度,扎尔达里在当选总统的次月就到访中国。
扎尔达里之后的 2013 年至 2017 年,穆盟谢里夫重回宝座,第三次上任总理,他当政时期,中巴关系正式升级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
2015 年,中国租借瓜达尔港口 40 年,打造的经济走廊和波斯湾的伊朗石油供应线联通,让中国突破了美国的能源封锁,实现了能源供给安全。
谢里夫甚至对此表态:「中国的安全就是巴基斯坦的安全。」
谢里夫的回归,宣布穆盟和旁遮普世家重夺国家大权,可就在这时,巴基斯坦的政坛却开始暗流涌动。
就在谢里夫重回政坛的 2013 年议会大选,一个新兴的政党突然斩获 35 个议会席位,成为了仅次于人民党和穆盟谢里夫派的第三大党派,它就是正义运动党。
正义运动党的创始人兼领袖,是巴基斯坦前著名板球国家队队长伊姆兰。
1992 年,伊姆兰在赢得板球世界杯后退役,成立了慈善机构,还创办巴基斯坦首家专攻癌症的医院,完成了从运动员到慈善家的转变。
在运动员时期,伊姆兰凭借优秀的体育赛绩获得了巴基斯坦无数青年的追捧。退役成为慈善家后,他在巴国人的心中也赢得了口碑。
于是,在众民吹捧下,伊姆兰凭一腔热血创办了正义运动党,该党以变革本国政治环境,打破世家政治为己任,与军人们的理念不谋而合。
可在穆沙拉夫时代,由于伊姆兰缺乏世家背景,所以正义运动党在巴基斯坦内雷声大雨点小,任凭伊姆兰到处高喊口号,就是拿不到议会的席位。
直到穆沙拉夫倒台后,军人们终于意识到政党在巴国政坛竞争的重要性。
于是,在军人的扶持下,正义运动党吸纳各地小豪强势力,形成了一个地方权力边缘的势力联合体政党。
2013 年,在军人和小豪强们的支持下,正义运动党终于夺得 35 个议会席位,成为巴国政坛初具影响力的新星。
巴人深谙国家高层的政斗风云,知道国家权力的更迭无非是世家豪强争夺国家资源的戏码。于是,他们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了伊姆兰的身上。
果不其然,在 2018 年的新一届总理大选中,巴人鼎立支持正义运动党,最终伊姆兰击败谢里夫,成功当选国家总理。
而在伊姆兰当政时期,中巴关系依旧牢不可破,毕竟亲华的军人们在这个政党背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有着军人势力支持的政坛新星,在上台第二年也用中文宣布学习中国的反腐和扶贫。
2020 年,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西方对中国抹黑之时,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中国的援助,坚定守护了两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