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生经济大萧条,你有什么技能可以谋生或者让家人不愁温饱地生活下去呢?

美国大萧条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自专栏《人口、危机与机遇:如何理解我们的时代》

从历史中找答案。

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历史上有名的经济危机了。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普通人生活吧,或许能够有所借鉴。

仅供参考。

1.大量失业不可避免

失业是大萧条的主要特征,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率大概是 25% 左右。总之,大约有 1,500~1,700 万人失业,大多数是一人养活全家的。1932 年 9 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 3,400 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近于人口总数的 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 1,100 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

大萧条时期,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

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穷人消费不起,中产不愿消费,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

华尔街股市崩溃后,好多东西卖不出去了,只能解雇员工来降低成本;

失业的人多了,手上没有充足现金流去消费;

消费不足,导致更多的东西卖不出去;

于是购买力全面萎缩,普通人更会感到恐慌而不敢花钱。

大量失业下的美国人只能不断去找新工作,因为找工作的人太多,雇主便一再削减工资。

好多人尽管没有失业,但辛苦工作之后拿到的工资,也仅仅是勉强可以活着。

房东开始将无钱交租的房客统统撵走,当时纽约的每条街道几乎天天都有人撵走房客。

于是,露宿街头的年轻人不断增多,在街上捡些报纸当做铺盖,到中央公园、地下铁道站口,或在寒冷的夜晚集中到垃圾焚化场过夜。

2. 回归大家庭

年轻人不想露宿街头,只能回去和父母同住。

年轻的夫妻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与父母、公婆、岳父母、兄弟姐妹等「挤在一起」,特大家庭的比例增加。

1934 年 1 月,对 64 座城市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特大家庭」的数量已达到 15% 左右。

原本在职场上越来越多的女性职工,也因为大萧条不得不回归家庭。

随着大萧条的继续,以及劳动力过剩,导致工作时间和工作报酬对所有人来说都严重不足,女性的职场优势也就稳步缩小。

那些在失业的回潮中失去立足之地的女人发现,再找工作已经很难了,一场以为「永远 28 岁」为口号的女性主义运动强烈要求女性雇主们雇佣女同胞当中更老的成员,以平衡男性雇主对年轻、美丽的偏爱。

为了开源节流,妻子们常常接一些诸如洗熨缝纫之类的活,给别家太太洗头、卷发、修指甲,或烤蛋糕和馅饼拿到集市去卖,或者为他人提供膳宿,以此贴补家用。小本经营的个体户可以开设驾车旅行营地、路边售货亭、美容厅、小商品店。

人们开始变卖结婚戒指,抵押家具,凭人寿保险单借钱,或者干脆向亲戚求援。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也是杯水车薪,只是勉强维持生计。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许多丈夫只能抛下男人的尊严,忍受妻子在外面做一些来钱快的兼职。

3.减少社交,离群索居

失业者和他们的家人会减少大部分社交,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

一家人常常睡得很晚,漫无目的地听着无线电广播,或者只是干坐着,然后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

无所事事地减少消耗,带来更多的颓废沮丧。

所以许多家庭减少外出,把空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家庭简单游戏(如下棋、拼图、桥牌之类)与阅读之中,特别是雷蒙·钱德勒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之类的推理悬疑小说,受到了更多的阅读和喜爱。

电影业和很多花费不多的精神娱乐产业在大萧条时期反而发展得不错。

毕竟大家都不怎么出门消费了,当然有更多精神娱乐的需求。

另外有意思的是,出售避孕套和避孕药物的行业反而生意更加兴荣,吸烟人群也快速增加。

想必是大萧条时期郁闷的人增多的缘故。面对未来前途未卜,于是大家都不想生孩子,然而压抑时期人的性需求反而会上升,这可能是来自人类本身的生存焦虑。

无所事事的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就是穷人的免费俱乐部,一个可以随便翻阅、打盹瞌睡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

另一方面,许多人陷入酗酒逃避现实,或冒险赌博寻找刺激,结果当然是恶性循环。

长期失业会造成人精神上的萎靡病,对一切失去了活力。

人们不再在乎自己的外表,任由头发蓬乱胡子拉碴;之前追逐时尚的女性,也开始节衣缩食,回归传统审美,比如更长的裙子和更女性化的装扮,而否定了爵士时代轻佻个性的女郎风潮,整体变得保守而老派。

失业人员丧失自尊,对生活和外界充满怨恨,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悲惨绝望的 1932 年,失业人数更是与日俱增。

街道上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

许多人已经像牲畜一样活着,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

面对美国民众的这种心理,1933 年上台的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表示

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

4.逆城市化

大萧条前的十年,是美国的柯立芝繁荣时代,是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的财富爆炸、重视享乐、一片乐观繁荣的爵士时代。

自然,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寻找财富机会。

然而大萧条时期恰好相反,1930~1933 年间,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方向倒流。

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大都市,到乡下的亲戚朋友那里去避难;食不果腹的家庭试着自己动手种粮食;西弗吉尼亚、田纳西和肯塔基的失业矿工们回到了他们古老的边缘土地,回归农耕。

5.教派盛行,精神空虚

大萧条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饥饿,使得许多奇奇怪怪的教派横空出世,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

当然,其中大部分在我看来都是邪教。

正如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所说:

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

这个时候出现一些装神弄鬼的神棍,号称可以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自然有了声势。

例如,狂热的「我很伟大」运动。这个教派的教主名叫盖伊.W. 巴拉德,声称可以解开登天奇迹的秘密,许诺为教徒们带来健康、财富和力量,发展到高峰时期,据说有 30 万教众,遍布全美十多个主要城市。后来因为诈骗事件曝光遭受审判而沦为笑柄。

还有一个叫阿瑟·贝尔的加利福尼亚预言家,将魔法和伪科学结合,号称可以接通地球中心最原始的能量源泉,为教徒带来无限的财富,鸡犬升天。全盛时期吸引了 150000 名信徒,之后也被政府取缔了。

越是物质精神匮乏时期,特别容易有怪力乱神的别有用心者,利用大家的恐慌与希望,制造乱七八糟的大饼与幻觉,投放给病急乱投医的普罗大众。

罗斯福再三告诫美国人:

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6.游行示威,暴力反抗

肯定有人好奇,美国大萧条期间没有爆发动乱、革命或全国性暴乱吗?

毕竟数百万年轻力壮的人失业,居无定所,必然会引起一些社会动荡。

有是有的,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引发大动乱。

而且正如 1932 年 8 月,一位替《星期六晚邮报》写文章的人问英国的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历史上有过类似大萧条这样的事情没有?」他回答说:「有的,那叫黑暗时代,前后共 400 年。」

为此惊呼大难临头,未免言过其实,但是这两个历史时期至少有一点看来确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都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

不满的人群很难找到一个真正仇恨的对象,虽然也有把矛头指向胡佛总统、大财阀、大资本家的倾向,不过力量并不集中也不巨大。

30 年代初期,全国到处都可听到饥民示威游行的步伐声。纽约的联邦广场经常挤满了人,听共产党人演说。

长期失业的「暴民」开始高唱《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成群的人闯进食品杂货店和肉类市场,把货架上的东西一抢而光。

虽然很多人会绝望地自杀,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各处集结起来采取暴力行动了。

有一位 42 岁名叫路易斯·布登兹的激进分子居然率领了俄亥俄州的失业者联盟的群众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他的口号是:「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

制度观念、权力观念和私有财产观念,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各地都出现了分散而无目的的暴乱行为;政府官员表示「只要来一颗火星,就可以使他们变成暴民。」就差陈胜吴广这样的人振臂一呼了,人们心中的痛苦难熬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所幸(对美国来说)在一切还没彻底爆发前,美国人迎来了罗斯福与新政的上台。

1932 年 4 月 7 日星期四,在全国联播节目里突然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

这位州长谴责胡佛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大企业。

他嘲笑那些「肤浅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

他说: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新政是一场和平的天鹅绒革命,废除了金本位制,加大印钱力度增加市场流动性,总算将国内形势暂时缓和了下来。

正如罗斯福上台后通过炉边讲话再三告诫美国人的:

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总结

如果我们普通人进入大萧条的时期,也千万不能走极端,不到走投无路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精神绝望地活,尽量保证身体健康,做好手头能做好的事,不断寻找生机,保障生存的情况下,多读书,多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可能性。

前途总是光明的;

道路总是曲折的。

主要参考资料:《光荣与梦想》(【美】威廉·曼彻斯特)、《大萧条时代》(【美】狄克逊·韦克特)

备案号:YXA1mwD1owKswBNd6w5u3KzO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