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八王之乱」?

他们选中的人是谁呢?

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懿的第九子,时任右军将军的赵王司马伦。

三、三王伐赵

司马伦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早年曾被封为琅琊王——然后因为犯事被撸了;后来辗转起复,又被封为赵王,镇守关中——因为治理能力过于低下引发少数民族叛乱,又被撸了。

这里咱们需要交代一下,西晋对宗室王爷们的待遇确实是很好的;然而司马炎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当年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发生的。所以在他的构想中,宗室王爷虽然有封地、封地上还有保卫王爷的军队,但诸王却没有自己封地上的治民权,军队的数量也受到严格限制——更要命的是,只有当王爷你就国的时候这些军队才能到位,你要是平时在中央工作,那么你封地上只有一支少得可怜的治安军。所以这些王爷的权势并非来自他们的王位,而是来自于他们的职务——你要是有能力,那就出将入相,要是没能力,就做个太平王爷。[35]
所以西晋的这些王爷只要稍有能力和野心的,不是削尖了脑袋往中央钻,就是握住实权往地方走。因此赵王司马伦在二次被撸之后权势一落千丈,一直努力试图打通贾南风的关系,让自己重振雄风。然而张华他们对这事一直持反对意见,所以直到太子被废的时候,他才被提拔为右军将军,统率一部分禁军。

从理论上来说,司马伦本应是一个铁杆的后党。可男人有权就变坏,现在太子被废、自己手握重兵,皇后贾南风对自己也还算信任,那么要是自己能出其不意的推翻贾后暴政,那日后等着自己的可就不是什么狗屁的右军将军了——就算是大将军、相国什么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嘛!

所以司马伦心动了。

然而有个人告诉他,王爷,您先别急着动,让子弹再飞一会。

这个人叫孙秀,乃是司马伦的亲信。东宫余孽联络司马伦兵变就是通过他搭上的线。

孙秀表示王爷您急什么啊?现在太子还在,您就算是把贾南风弄死了,那获利最大的也不是您啊?不如咱们添把火,把这事给做成死局算了!

司马伦认为秀儿你说得好有道理!那咱们该怎么把这事做成死局呢?

办法很简单。首先,司马伦不断的暗示贾南风:皇后您看,太子虽然已经被废了,但是这人还在啊!俗话说这剪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您看,是不是……

贾南风表示你说得对!对对对!赶紧的,把太子给我弄死!

贾南风本来是准备让人药死太子的,结果太子这人机敏过人,早就防备着贾南风下药,被废之后都是自己亲自下厨煮饭。贾南风派去下药的一看这不行啊,来,我帮你吃!

太子说不,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于是大家闹起来,最后贾南风的人用药杵「帮助」太子进行了自我了断,太子嗷嗷惨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太子走得很不安详。[36]
这下司马伦喜出望外:成了!贾南风你这败类!老子今天就要为太子报仇!那什么,给我点齐兵马,杀进宫去!

贾南风完全没有料到司马伦的背后捅刀,因此几乎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被司马伦给干掉了。一同被干掉的还有贾氏家族的其他人,以及一直处理政务的张华等人。司马伦一夜之间掌控了朝政,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

而晋武帝司马炎的几个儿子都比较郁闷。本来晋惠帝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死了以后这必须得从兄弟里面找个人继位啊!结果现在司马伦来了这么一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司马伦野心勃勃,现在已经把持了朝政,下一步那肯定是要篡位啊!这皇位还轮得到咱们吗?

其中最郁闷的,当属晋武帝的第十子,淮南王司马允。他在元康九年的时候入朝,素有人望,本来在贾南风废掉太子之后,朝中已经有人想推举他做皇太弟了。司马伦干掉贾南风之后,司马允已经是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了。

然而司马伦觉得搞一个有能力的皇太弟上来,对自己威胁实在很大。这样,咱们不是要为太子平反昭雪吗?太子不是还有个孩子吗?我觉得把这个孩子立为皇太孙就不错!

于是在司马伦的运作下,「皇太孙」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上。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儿子,也就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孙子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成了大晋朝的下一任接班人。

司马允非常不爽。

司马伦当然知道司马允不爽,然而他暂时拿司马允还没什么办法——司马允虽然已经到了中央,然而他依然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手握重兵,一个搞不好,那可是要出人命的。[37]
因此司马伦上位之后先是对司马允采取了怀柔政策,暗中却想给司马允来个明升暗调——你看不如我封你为太尉如何?那可是三公之一,地位显赫啊!

司马允表示呵呵,你当我傻是不?我做了太尉之后就交出军权,然后任你宰割?别跟我玩那套!老子身体不好,做不了太尉!

给脸不要!软的不行,老子还有硬的!

于是司马伦和孙秀迅速展开了行动,开始搜罗罪名,准备把谋反的帽子扣到司马允头上。而司马允表示行了,您也别费事了,我主动一点,召集人马,弄死你俩!

咱们之前说过,淮南王司马允是个实力派。

咱们之前还说过,淮南这个奇葩的地方,特别擅长造反。

所以虽然当时司马允已经从地方来到了中央,但他身边的亲兵那实力也不可小觑。再加上司马允这人在军中名声颇好,不少人都对他敬重有加,因此这一动起手来,赵王司马伦竟然不是司马允的对手!司马允的人甚至把赵王司马伦给堵在了相府里头,万箭齐发,差点把赵王给射成了刺猬。

司马允的兵精,司马伦的人多。

战事进入了胶着状态,大家都需要一点外力的帮助来打破僵局。

率先行动的是中书令陈准——这哥们有个弟弟名叫陈徽,乃是太子左率,司马允起兵之后陈徽迅速领兵呼应,把自己绑到了司马允的战车上。所以陈准决定,拉司马允一把。

怎么拉呢?简单,晋惠帝不是个傻子吗?陈准找到晋惠帝表示皇上,您看外面打得热火朝天的,您是不是管一管?这样,咱们把白虎幡拎出去,让他们别打了,您看好不好啊?

咱们之前讲过,大晋朝有一面神奇的旗子,叫做驺虞幡。这面旗子一打出去,大伙就知道不能继续动手了。

而白虎幡的作用跟驺虞幡正好相反。

大伙一看到这面旗子,就知道皇上是想让咱们往死里打。

而晋惠帝是个傻子,真傻子。

他只知道这俩旗子上都有小动物,然而并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这俩动物之间的区别……

所以晋惠帝很快点了头:没错没错,赶紧的,把白虎幡打出去吧!

好嘞!

于是陈准开心地派人出去送白虎幡了,理论上这旗子一到司马允那,大家就会认为讨伐司马伦是皇帝的意思,这仗也就差不多了。

陈准觉得这事肯定是万无一失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出去送旗子这哥们名叫伏胤,他有个好哥们,叫司马虔。

看到这个名字,我猜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没错!司马虔,正是赵王司马伦的儿子。

所以在伏胤送旗之前,司马虔紧急地拦下了自己的哥们,表示老铁你帮我家过了这一关,以后那我的就是你的,想要啥都成!

伏胤表示那还说啥啊!你等我好消息吧!

于是本该助司马允一臂之力的伏胤摇身一变,成了司马允的催命判官。

伏胤他们的计划相当简单——他怀揣空白诏书,带着人直接去找司马允,声称有自己带来了晋惠帝的旨意!而司马允则不疑有诈,让伏胤大摇大摆地来到了自己面前,此时伏胤突然发难,一下子就干掉了司马允。[38]
这场兵变犹如一场闹剧般地拉下了帷幕。

缓过神来的司马伦理所当然第清洗了司马允的势力,然后他开始收拢禁军兵权,并加紧了自己谋朝篡位的步伐。公元 301 年,司马伦终于把晋惠帝司马衷赶下了龙椅,自己坐了上去。而那位史上首位皇太孙自然也被他给下手弄死了。

眼下的大晋局势跟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诸王的势力大大地膨胀了。

咱们前边曾经讲过,司马炎设计了一套相当合理的体制来平衡藩王势力,在这种体制下,只有当一个藩王拥有实权的时候,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实力派。比如说淮南王司马允,他手里的军权实际上来自于「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至于他封地上的那点实力,其实真不算什么。

不过既然司马炎连藩王的权力都限制了,他肯定也不会忘记限制这些都督的权力。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朝廷不仅要派出专门监督这些都督的军司,这些都督的僚属——比如参军啊、长史啊、司马啊什么的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发兵的权力也控制在朝廷手中,再加上地方上的州牧刺史跟都督之间相互制约,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西晋的分封制度、还是都督制度,那都是非常靠谱的。

可问题在于,人是会变的。

尤其是你中央的这些人,整天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动不动就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少不得要封官许愿,逐渐松开系在这些藩王兼都督身上的绳子。所以从贾南风主政那会儿开始,这些制度就逐渐遭到了破坏。

都督僚属必须由朝廷任命?没关系,王爷您看着就靠谱,用自己的人,没问题!

刺史跟都督互相制约?没关系,王爷您直接兼任刺史就完事了,自己制约自己,一样!

什么?您说这个监督您的军司?嗨!那还不就是走个形式!您要是觉得不方便,干脆自己任命一个!

于是一来二去,这都督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制约。更要命的是很多在中央失宠的王爷都被打发到了地方上做了都督,所以眼下这大晋朝的王爷们,是地位与权力并重、实力共胆量齐飞。

这些王爷里最危险的有三位。一位是齐王司马冏,时任平东将军,镇守许昌——许昌大家都不陌生,那是当年曹操亲自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一位是成都王司马颖,时任镇北大将军,镇守邺城——邺城大家也不陌生,那是曹操称王之后的王都;最后一位是河间王司马颙,乃是镇守关中的平西将军。

这三位王爷里,齐王司马冏的地位最尴尬。他爸爸是当年被气死的齐王司马攸,在朝中一向不太受待见,之前司马伦密谋干掉贾南风的时候他出了力,结果等到司马伦上位之后这俩人因为分赃不均起了矛盾。最后司马伦干脆把他给弄到了地方上——你去做平东将军吧,老子用自己人管禁军,可不敢用你。

司马颖则最不喜欢司马伦,这主要是因为司马颖是司马衷的亲兄弟。现在司马伦篡了位,一下子抢走了他们兄弟的权力,这让他总觉得有点别扭。

司马颙本来跟上面这俩人没啥关系,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他的身份所决定的——他是司马懿弟弟的六儿子的长子。从血缘上来讲,他与司马伦、司马衷这些人的关系已经很淡了,淡到按照祖制、他甚至都不能镇守关中的地步(西晋规定,只有血亲才能镇守关中)。不过他这个人向来有贤名,所以大家看在他又是皇亲、能力和名声又不错的情况下破了例。因此司马颙对谁当皇帝这事本来没什么意见——反正谁当也轮不到我,我就乖乖听话完事了。

但是司马伦对这些人并不放心,作为一个正常人,司马伦虽然脑子比较一般,但毕竟不像司马衷那样是个真傻子。所以他在强化了自己对禁军和朝政的控制之后,先是大赏群臣——真的是大赏,赏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爵位就像不要钱一样的发了下去。然后开始向这些实权王爷的队伍里掺沙子,一波又一波的心腹被他安插到了这些人的队伍里,试图逐渐把已经脱了轨的藩王与都督制度再给它掰回来,当然,这些王爷的赏赐那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大棒要与胡萝卜一起来嘛。

可司马冏并不领情。

司马冏表示老子当初那是跟你一起弄死贾南风的交情,结果你瞅瞅你干的破事!转眼就把我给打发到外地去了!现在还想往我队伍里掺沙子?老子反了吧!

于是司马冏反了,而在他的煽动下,司马颖也反了,连带着一票司马 ABCDE 也跟着反了。

咱们说过,司马冏虽然是齐王,但是他镇守的是许昌;而司马颖虽然是成都王,但是他镇守的却是邺城,所以他们俩这次进军,是从东往西打。

司马伦大惊失色,赶紧应战。河间王司马颙则在初期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不仅镇压了自己地面上响应司马冏等反革命份子的动乱,还准备派兵支持中央——结果部队都派出去了,司马颙得到消息说司马冏等人兵势浩大,天下应者云集,于是琢磨琢磨,干脆改旗易帜,也反了得了。

实际上,当时的司马伦手里捏着西晋的中央禁军,其战斗力并不在司马冏等人的野战军之下。而战争初期双方也是互有胜败,很难说这么僵持下去司马伦就一定会败给司马冏等人。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司马伦上位上的太着急了,执政合法性严重不足,而孙秀等人又都不是什么治国理政的能手,小人乍富之后的许多行径都为大家所不齿。所以这前线稍有风吹草动,朝里就波澜起伏,是打是逃游移不定。所以在一次大败之后朝里的人终于忍不住了,大伙集体发动了政变,弄死了孙秀,强迫司马伦下诏退位,把白痴皇帝又接了回来。

棘手的问题来了——蛋糕要怎么分?

司马伦当然是活不下来了——无论他怎么声称自己是受到孙秀蛊惑的也活不下来,他提拔的那些人自然也被撸了下来。而晋惠帝司马衷重归皇位之后自然还需要一个继承人——这事也不难办,司马衷的孙子、愍怀太子次子襄阳王司马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皇太孙。最后核心问题终于来了,势力最强的三位王爷,谁留下辅政呢?

事情开始变得诡异了。

司马颙首先退出了竞争——这位河间王本身就不是司马懿的后裔,在这次讨伐事件中前后立场又不一致,颇受到了一些人的诟病。所以司马颙拿了封赏之后就很干脆地走了。

而齐王司马冏在这次政变中出力最大、死伤惨重,所以他留下来辅政治国,帮傻子皇帝打理朝政,也是意料中事。

麻烦的地方在于成都王司马颖。

成都王司马颖在这次政变中立场坚定、进军果断,第一个领兵冲进了洛阳城,而且他还是皇上的亲兄弟——相比之下,司马颙首鼠两端、亲缘最远;司马冏对外号称雄兵百万,却进军不顺;这就显得司马颖的形象格外的高大伟岸,颇有点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感觉。

所以司马冏看司马颖的眼神,就开始不太对了。

不过司马颖手下的幕僚水平很高,他们表示王爷您现在这情况很危险啊!这齐王现在碍于舆论想留您下来共同辅政,将来那早晚得因为分赃不均打起来啊!咱们干脆回家得了。

司马颖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于是马上上表,表示拨乱反正这事儿其实都是齐王司马冏的功劳哈!你们想找人辅政?找司马囧!我妈身体不好,我得回邺城照顾我妈去了!

这个以退为进的操作把大伙都给镇住了——你们看看!咱们大晋这成都王!那真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说拨乱反正就拨乱反正,说功成身退就功成身退,又有能力又孝顺母亲!那真是一等一的好王爷啊!

与此同时,司马颖还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说前线战事僵持许久,百姓受影响很大,应该给他们弄点粮食啊;再比如说打仗死了这么多人,那都是我大晋将士,是不是该把尸体都掩埋一下啊?如此种种,所以司马颖这人望唰唰地就涨起来了。

而司马冏对这事当然是乐见其成——你走了?你走了是好事啊!刷人望?那你刷去呗!反正我在中央正好把持朝政嘛。眼下咱们大晋一屁股烂账,我也是该好好理顺一下了。比如说当初留下来制约藩王和都督们的制度正在遭受破坏,而几次大战、尤其是这次三王起兵讨伐司马伦的大战又让大晋朝的中央军跟地方部队之间损失惨重。混乱的朝政使得不少地方实力派都起了自己的小心思,最要命的是三国乱世刚结束没多久,地方上本来就人口空虚,当初为了充实国力,大家是没少招纳少数民族进来的。随着这些王爷之间的混战,这些原本被压制的少数民族,正在蠢蠢欲动。

结果就在这个当口,又出事了。

皇太孙司马尚,在太安元年(302 年)三月死了。

傻子皇帝司马衷绝后了!

怎么办?

理论上来讲,现在成都王司马颖上位的机会骤增——他本来就是司马衷的亲兄弟,现在司马衷绝后,他人望也高、名声也好,只要运作得当,那摸一摸龙椅也是有可能的嘛。

司马冏急了:这司马颖要是回来,我还怎么把持朝政?赶紧的,再给我找个能继承大统的出来!

找谁呢?这个人年纪不能大,大了不好控制;血缘关系也不能远,远了司马颖不服。于是找来找去,司马衷第十三弟司马遐的儿子,八岁的清河王司马覃被选中了。[39]
这下司马颖毛了——我为什么让权?那是以退为进啊!不是让你找个八岁孩子来堵的!司马冏你这干的是人事?

不过司马冏并不太在乎别人怎么想,反正现在局势还挺稳,不如我先爽爽再说。于是他很快就开始各种大兴土木,各种骄奢淫逸,大搞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在政治上离心离德、思想上蜕变忘本、行动上阳奉阴违、生活上腐化堕落,彻底将把手中的权力异化成了敛财的工具!

大家表示您这样不行啊,您这样迟早得被纪委……咳咳,我是说,失去天下人望啊!这杨骏贾南风司马玮司马伦等人的前车之鉴可不远呢,您是不是注意一点?

司马伦表示我虚心听取!坚决不该!你们使劲批,我听了算我输!

司马伦并没有意识到眼下看似安定的局面其实并没有那么太平,晋朝开国这么多年,在政治体制上一直有一个大雷,这个雷很快就要爆了。

那就是晋朝的选人用人制度。

西晋的选人用人制度主要继承并发展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继承的,是其缺点;发展的,竟然也是其缺点!原本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是将人才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经过地方推荐、中央评审,来选拔人才做官;而由于晋朝对臣属和世家大族过于宽厚,因此晋朝这九品中正制,把地方推荐的权重给降下去了!中央评审成了重中之重。

这下事情就开始有意思了:你想做官,就必须在中央有人!所以现在拼什么?拼爹啊![40]

一旦你拼爹成功,进了朝廷,那马上各种特权就都跟着过来了![41]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晋的朝廷里逐渐成为了两种人的天下:一种是士族,一种是皇族。要是你能力超群,却没能投个好胎,那想击败这两种人进入朝廷,可以说是势比登天。

假如说我才华横溢、野心勃勃,却没有个好出身,那怎么办呢?

也好办,朝廷不要,咱们可以投靠有实力的王爷嘛——比如说孙秀,那当年是个什么辣鸡出身?投靠了司马伦,混成了他的亲信,最后硬是靠着政变成了司马伦背后把持朝政的男人!虽然说最后全家都被人杀光光了,不过毕竟人家也风光过了不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孙秀等人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开始投身于各个王爷门下,准备「曲线救国」,用另一种方式在大晋的政治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而这其中有一个人,叫做李含。

这哥们原本是河间王司马颙的长史,后来被提拔到了中央做了翊军校尉军校尉。结果因为在中央与人不和,跑回来了!

司马颙表示你这不太合适吧?

嗨!王爷!我这可都是为了您啊!那个司马冏,他对您当年首鼠两端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我现在回来,那就是建议您先下手为强!

司马颙表示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皇室远亲,怎么个先下手为强?现在朝里有皇帝有皇太孙的,谁下手也轮不到我啊!

轮不到您没关系啊!您可以勾搭成都王和长沙王他们发难啊!

成都王,复姓司马(废话),单字名乂。司马乂也是司马衷的兄弟,当年三王伐赵之后他曾经单独找成都王司马颖唠过,表示咱们那才是傻子皇帝的亲哥们,现在这拨乱反正了,你得管事啊![42]
李含认为司马乂对司马冏一直都不太服气,现在咱们给他煽风点火,那他肯定答应!他一答应,齐王肯定要弄死他!然后咱们就打着给长沙王报仇的名义气起兵,名分也有了。

妥!就这么干!

司马颙直接上表中央:齐王倒行逆施,生活腐化堕落,丧失理想信念,建议长沙王您赶紧动手,废了齐王。

然后开始准备人马,联络各处王爷。

司马颖如剧本安排的那般答应了造反的请求。

齐王司马冏如剧本安排的那般大怒了。

长沙王司马乂如剧本安排的那般,轻骑入京,准备跟司马冏大战了。

司马颙摩拳擦掌,就等着司马冏弄死司马乂,然后自己就可以出兵为他报仇了!

然后等来等去,消息终于传来:司马乂轻骑入京,三日激战,齐王兵败被诛了![43]
司马颙:蛤?

这下好了,自己完全为他人做了嫁衣。更不幸的地方在于李含当初挑拨离间,就因为自己在朝中与人不和,而跟自己不对的这位在这次政变中竟然啥事没有!摇身一变又跟在了司马乂的身后!

这让李含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我废了这么半天的劲,又是挑拨离间又是煽风点火的,图什么啊?不行!团战可以输,提莫必须死!

第四章:凛冬将至

李含的对头叫皇甫商,原来是梁洲刺史,跟着司马伦干过。等到司马伦不行了,他跑去拜了司马颙的码头,而李含则表示王爷这个皇甫商是司马伦的亲信啊!他现在畏罪跑到您这,必然有问题,您不该搭理这货啊!因此俩人从这就结下了梁子。

结果没想到皇甫商华丽转身,一下子跳到了司马冏门下!等司马冏被干掉之后再次华丽转身,又跳到了司马乂门下参与军事!而皇甫商的哥哥皇甫重则是秦州刺史,秦州在长安以西。因此李含跑到司马颙面前表示,王爷,皇甫商现在已经跟了司马乂,那他哥哥皇甫重肯定最后也得跟司马乂混那是没跑了。这咱们后方不稳啊!所以不如您上表中央,建议让皇甫重到中央去任职,等他路过长安的时候咱们就把他抓起来啊!

司马颙说成啊!于是上表中央,要求将皇甫重调离现工作岗位。

皇甫重表示你们有病吧?我这干的好好的调离个毛线啊!行,不让我干,那你别消停了,我调兵打你们吧!

司马乂赶紧出来做和事佬:都消停点啊!那什么,皇甫重,你赶紧退兵!李含,你也别跟司马颙身边天天在那挑拨离间了,你来干河南尹!

然而皇甫重却不干——你说坑我就坑我,说让我不打我就不打?我皇甫哥不要面子的吗?而司马颙对此则表示呵呵,你的面子?你在我司马颙这里,没有面子!不就是打仗吗?来人,给我发四郡兵马,怼他!对了,司马乂不是让李含你去做河南尹吗?你去,路顺便路过中央的时候找我几个哥们,商量一下怎么弄死司马乂的事!

妥嘞!

李含开开心心地蹿了过去,然而事情走漏了风声,让皇甫商给知道了!皇甫商马上将此事汇报给了司马乂,司马乂将密谋要害自己的这些人一网打尽!李含彻底地输掉了自己与皇甫商的战争。

行了,司马颙表示李含那可是我的人!你打狗不看主人的?我看司马乂分明就是对我不满,干脆咱们亮刀子吧!

成都王司马颖跳出来说对!老铁你说的好!我早就觉得司马乂这人有问题了,咱们一起讨伐他!事成之后我做皇帝,你做相国!

大家表示:「???」

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乃是骨肉至亲,跟司马颙之间的亲缘关系则非常之淡。更重要的是长沙王掌权之后对司马颖一向敬重有加,无论大事小事,那是早请示晚汇报,礼数上一点都不少啊。

大家可能觉得司马颖的脑子出了问题——之前你以退为进那手玩得可是相当漂亮啊!现在怎么忽然就要跟司马乂打个你死我活了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司马颖这个人,晋书说他:「形美而神昏,不知书,然器性敦厚。」说白了就是不学无术,耳根子也软。所以司马颖的智商严重依赖于他的外挂思考部件——谋士们。而他手下的谋士大多是高门士族,这些人出主意厉害,内斗一样的厉害!当初三王起兵诛杀赵王的时候,他最宠信的谋士乃是卢志,这哥们出身第一流的高门士族范阳卢氏,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声望都没得说,所以当初的司马颖那表现是 Very good。

结果等到司马颖权势越来越大,身边的谋士越来越多,这些人就开始了激烈的内斗,卢志的地位早已不如从前。而司马颖一来缺乏调节内部矛盾的能力,二来随着权势的不断增长,他的权力欲也被勾了起来,所以他这智商也跟着蹭蹭地降了下来。

大家一看这也不行啊!尤其是司马颖,你是不是脑子穿刺啊?长沙王掌权之后对你不薄啊!每天早请示晚汇报,你跟他打个毛线啊?尤其是这两年咱们大晋的天下动荡不安,造反的是一个比一个厉害,你们还在这耗子动刀窝里反?要不咱们各退一步,就别打了!

司马颖表示行!你把之前跟张含作对那人给我弄死!弄死我就收兵!这些破事全都是他们搞出来的,张含已经因为刺杀司马乂被杀了,现在把他那对头也弄死,咱们这事就算完了!

司马乂表示那是一回事么?你们先动的手!为啥我的人也要弄死??

行!你不答应,那就继续![44]
这仗越打越大……

大晋朝宝贵的中央禁军与地方武力就在这种无谓的战争中互相消耗,而四处的不安因素则正在聚集。打得热火朝天的司马颖等人并没有注意到,他们正在争夺的权力,每天都在缩水。

时间来到了永兴元年(公元 304 年),这场由司马颙挑起来的战争,已经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长沙王司马乂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然而却不得不面临一件棘手的问题。

没粮了。

士兵们对此表示情绪稳定,您能打,我们就跟您混。而且咱们现在不已经联络雍州刺史刘沈背刺司马颙了么?这妥妥地能赢啊!然而朝中的一些人却开始心思活动了起来。

领头的人是东海王司马越,他是司马懿四弟的孙子,跟司马衷、司马颖这些人的血缘关系都比较远。因此他出卖司马乂,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发动了一次规模很小、却颇有成效的政变,控制住了司马乂。[45]
司马颖等人大喜过望——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然而司马乂的手下却不干了:这都什么啊?咱们眼瞅着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刘沈这背刺都刺出去了,你把家卖了?

不行!把王爷给我们劫回来!

司马越有点慌,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死司马乂,断了底下士兵们的念想。然而自己亲自动手做这种黑活到底有点不合适,所以合计来合计去——有了!司马颙手下的大将张方不是在这么?忽悠他!让他动手!

接到消息的张方迅速赶到了关押司马乂的地方。张方这人出身低贱,向来以勇武有力和行事大胆而著称,他直接动手司马乂做成了人肉 BBQ![46]
现在战事彻底结束了!谁赞成,谁反对?

司马颙表示我反对!刘沈的人已经背刺过来了!你赶紧来救我!

救?救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洛阳这边没粮了啊!这可咋办?不过也不能因为没粮就不要主子了啊!所以张方思前想后,最后一拍大腿:这事好办,洛阳没粮食,有的是人啊!把人带走当军粮![47]
在这样丧心病狂的狠人面前,刘沈肯定不是对手。于是在张方与司马颙的夹击之下,刘沈败落,司马颙与司马颖终于得偿所愿,一个把持了朝政,另一个则当上了大晋的接班人,名正言顺的皇太弟。

然而他们都低估了一个人。

那就是司马越。

司马越表示虽然我是远亲,不过你们这杀来杀去的,我看远不远问题也不大。不如我也来乱一乱得了。更何况司马颖你做了皇太弟之后这行事一天比一天荒唐,司马颙你部下大掠京城拿人肉做军粮这名声顶风都丑八百里,不如让我来天诛国贼好了!

于是很快,司马越联络了当初司马乂手下的将领们,打出了讨伐司马颖的旗号。而司马颖则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做了皇太弟之后没有死死地把中央禁军捏在手里,而是返回了邺城!这样司马越有机可乘,一下子就把队伍给拉了起来!傻皇帝司马衷御驾亲征,大兵直指邺城!什么豫章王、高密王、襄阳王呼啦啦全都跟了上来!一下子司马颖跟手下就慌了 ——毕竟这是皇帝亲征,就算他是个傻子,但大义在人家那啊!而且这反对者也太多了吧!这仗怎么打?要不投降算了?

司马颖表示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老子废了这么大劲,你们跟我说投降?呸!给我打!

搞笑的一幕发生了,由于司马颖的决策实在是过于出人意料,因此提前接到了「司马颖身边人心浮动、邺城光复指日可待」这个消息的朝廷大军完全没做出有效的防备,被司马颖来了个黑虎掏心!傻皇帝被俘,司马越逃回东海,张方从背后又控制了洛阳,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行动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就在司马 ABCDEFG 们自相残杀的同时,大晋朝廷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四川、江南的造反是一次比一次凶,大有按下葫芦起了瓢之势。不过眼下司马颖主要的威胁已经消除,他要考虑的,是如何秋后算账的事。

首先是当初劝老子投降的——都给我咔嚓喽!

然后是当初响应司马越号召一起反对我的——找找看,还有谁没搞定?

结果这么一找,出事了。

安北将军、幽州都督王浚和宁北将军、并州都督司马腾没搞定,不仅没搞定,他俩还把您派去的幽州刺史给弄死了。

司马腾,就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弟弟。

王浚……司马颖一拍脑袋:我想起来了,当年三王伐赵,这货支持司马伦来的!后来一直给我找不痛快,我前段时间不是派人暗杀他去了么?

对,暗杀失败了,现在人家跟宁北将军一起,还带着一票胡人打过来了……

这这这,赶紧给我迎敌啊!

这边司马颖手忙脚乱地安排人迎敌,然而那边一个好汉找上门开始了毛遂自荐——王爷您派我去!我去,准能弄死他们!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姓刘,名渊,乃是匈奴的左贤王。他儿子刘聪号称文武双全,那都是一等一的豪杰。

理论上来说这种少数民族豪杰都是要「限制使用」的,然而架不住形式严峻啊!王浚这些人来势汹汹司马颖心中没底,于是很痛快地答应了刘渊的请求:不就是带着你的五部匈奴出战么?我准了!你赶紧去落实这事!

妥嘞!于是刘渊转身,上大单于封号,半个多月就拢了五万人!然后转头一看,王浚已经把司马颖手底下派出去的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司马颖此时的心情极度崩溃,眼瞅着王浚这就兵临城下了,自己只好带着傻子皇帝从邺城转移到了洛阳——大家应该还记得,此时的洛阳,正在司马颙手下大将张方的控制之中。

刘渊表示这可不是我不救你啊!实在是你转进的太快!然后转身,继续收拢胡人和晋人,准备建国!

于是大晋的北边稀里糊涂地多了一个国家,刘渊表示你别看我表面上是个匈奴人哈,其实我是亲切的汉室弟兄,我哥没了现在我来继位,你们说吼不吼啊?

大家说好啊好啊!

于是大汉!复兴了![48]
司马颖对此表示情绪稳定。

没法不稳定,自己现在跟傻皇帝一起落到了张方手里,每天这生活朝不保夕,哪还有心情考虑什么大汉复兴的事?而洛阳在张方手下士兵的劫掠之下早就是一片狼藉,大家眼下讨论的问题,是要不要去长安。

晋惠帝和司马颖表示:我们不太愿意。

张方表示:不!你们愿意![49]
于是晋惠帝和司马颖就这样被带到了长安,现在,大晋的话事人换成司马颙了。

不过虽然话事人换成了司马颙,但有个问题还是要解决一下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司马颙的血缘关系离着司马衷实在是太远了!远到几乎没法按照正常程序继位的那种。而司马颖的皇太弟身份又被废了,所以他还是得给大晋找个继承人才行。

不过这次的人选很快就出来了,原因很简单:经过了这些年的动荡不安,晋武帝司马炎的二十六个儿子目前只剩下了四个:傻皇帝司马衷、刚被撸下来的司马颖,吴王司马晏和豫章王司马炽。而吴王的资质吧……比较一般,所以只有司马炽能当皇太弟了。

司马炽表示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跟着皇上被张方劫到长安的太平王爷,怎么忽然就成了皇太弟了呢?而且咱们原来有继承人啊!清河王司马覃不是还活着呢么?然而司马颙说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你就不要谦虚了!乖乖做你的皇太弟就好了!

搞定了继承人这事,下一步需要搞定的就是打理朝政了。眼下的大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王浚和司马腾在河北一带领着胡人跃跃欲试;四川的反贼们已经开始着手建国了;刘渊的那个后汉长期在山西一带活动,怎么看怎么危险;而逃回东海的司马越重整旗鼓,又一次打出了「奉还天子」的旗号;然后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来司马颖的部下也在河北一带树起了反旗——凭啥把我们王爷给撸了?把王爷还给我们!

司马颙的心情是崩溃的。

这造反的也太多了啊!自己怎么可能应付得过来!自己的手里虽然捏着皇帝,但是现在皇帝已经不管用了啊!而且原来皇帝身边的中央禁军这些年早就打没了,自己只有手下这点兵马了!没法对付这么多反贼啊!

怎么办?谈谈?

司马越表示自己原因谈判,而且他给出的条件还挺不赖。然而司马颙的头号打手张方则表示:谈毛线啊谈!我现在是一类甲级战犯,吃人、纵兵劫掠、挟持天子,哪个不是得族诛的罪啊?这眼瞅着我是人人得而诛之,王爷您跟司马越他们谈判,等谈完之后我咋整?所以不能谈!咱们得跟他们战斗到底!

那就战吧。

咱们必须承认,张方这人虽然有不少缺点,但是在打仗这方面那确实是一等一的好手。加上司马颙占据的本来就是关中一带——那是秦汉以来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外有山河之险,虽然进攻可能有点乏力,不过据险而守,跟司马越他们对峙,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然而请注意上面这段话里的两个关键词:缺点,防守。

缺点,意味着得罪人。

防守,意味着按兵不动。

假如一个人喜欢得罪人,在关键的时刻又按兵不动,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你应该已经想到了,没错!张方被人从背后捅了刀子。

张方因为出身贫贱、又特别能打,因此跟士族之间的关系一向不好,大家是彼此看着都不顺眼。结果这次张方先是怂恿司马颙拒绝了司马越提出的谈判条件,又领着大军按兵不动,终于被对手找到了破绽。于是各种小道消息迅速地传到了司马颙的耳朵里:什么张方已有反心,根据内部可靠之小道消息,不日即将弄死王爷您;什么张方不肯和谈那都是为了自己,王爷您可要小心啊;什么司马越托我给您带个话,只要弄死张方,那和平大大的有啊!

于是一来二去,司马颙心动了:要不我弄死张方,咱们和平吧?

于是张方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自己的主子给弄死了。弄死张方之后司马颙表示赶紧给我把他的脑袋包起来!送给司马越!那什么,司马越不是要和平吗?现在张方这个反对和平的坏人已经死了!咱们俩可以和平了!

司马越哈哈大笑:和平?张方活着我还畏你三分,现在你手下唯一能打的大将都死了,我还跟你和平个屁啊!进军!

于是光熙元年(306 年),司马越攻陷长安,自毁长城的司马颙跟司马颖两人仓皇出逃,其中司马颖在逃亡路上被司马越的人抓住后秘密处死,司马颙则逃往深山,并在司马越退兵之后重返长安。

不过这仅仅让司马颙的死期往后推移了几个月而已,光熙元年十一月,晋惠帝司马衷中毒身亡,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继位后朝廷马上下达了一道旨意,让司马颙还朝帮着治国理政。大喜过望的司马颙立刻动身,结果在半道上就被人弄死了。[50]
东海王司马越,他成为了八王之乱最后的赢家。

实际上,八王之乱里出场的王爷远远不止八位,因此大家在梳理这段历史的时候难免会被这些司马 ABCDEFG 所困扰。因此最后我贴心地为你们总结了主要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方便你们进行记忆,他们是:

傻子皇帝司马衷

残暴好色贾南风

爱护公物我杨骏

忍者神龟司马亮

残忍暴虐司马玮

不务正业司马遹

相信秀儿司马伦

武力超群司马允

腐化堕落司马囧

战斗英雄司马乂

智商外置司马颖

自毁长城司马颙

后发制人司马越

整个八王之乱从元康元年(291 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 年)结束。晋武帝所构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基本被破坏殆尽,当司马越重新掌握住这个国家的权力时,他所要面对的,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更大的灾难,就在眼前……

[1] 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晋书·卷一·宣帝纪

[2] 九月,昭领兵入见,帝幸平乐观以临军过。左右劝帝因昭辞,杀之,勒兵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帝惧,不敢发。——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3] 昭引兵入城,大将军师乃谋废帝。甲戌,师以皇太后令召群臣会议,以帝荒淫无度,亵近倡优,不可以承天绪;群臣皆莫敢违。乃奏收帝玺绶,归藩于齐。——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4] 舞阳忠武侯司马师疾笃……卫将军昭自洛阳往省师,师令昭总统诸军。辛亥,师卒于许昌。中书侍郎钟会从师典知密事,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昭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昭俱发,还到洛水南屯住。——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5]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6] 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晋书·帝纪三

[7]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晋书·宣帝纪

[8] (司马衷)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

[9] 时帝素知太子暗弱,恐后乱国——晋书·荀勖传

帝常疑太子不慧,且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故欲试之。——晋书·惠贾皇后传

[10] 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废朝——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11] 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12] 初,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及帝寝疾,虑攸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13] 会帝寝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及疾愈,赐绢各五百匹。初,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及是,帝闻之,徙和光禄勋,乃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14] 杨骏欲以女妻焉,(王)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晋书·卷四十三

而后父杨骏先欲以女妻默子豫,默曰:「吾每读《隽不疑传》,常想其人。畏远权贵,奕世所守。」遂辞之。骏深为恨。——晋书·卷四十四

[15] 愍怀太子遹,字熙祖,惠帝长子,母曰谢才人。幼而聪慧,武帝爱之,恒在左右。……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时年五岁,牵帝裾入暗中。帝问其故,太子曰:「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由是奇之。——晋书·卷五十三

[16] 甲申,以汝南王亮为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改封南阳王柬为秦王,始平王玮为楚王,濮阳王允为淮南王,并假节之国,各统方州军事。立皇子乂为长沙王,颍为成都王,晏为吴王,炽为豫章王,演为代王,皇孙遹为广陵王。立濮阳王子迪为汉王,始平王子仪为毗陵王,汝南王次子羕为西阳公。徙扶风王畅为顺阳王,畅弟歆为新野公,琅邪王觐弟澹为东武公,繇为东安公,漼为广陵公,卷为东莞公。改诸王国相为内史。——晋书·卷三

[17] 夏,四月,辛丑,皇后召华及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诏,以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18] 置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千人,移止前卫将军珧故府。若止宿殿中宜有翼卫,其差左右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给骏,令得持兵仗出入。……梓宫将殡,六宫出辞,而骏不下殿,以武贲百人自卫。——晋书·卷四十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