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嫌疑人落网?

因为客观上身体的原因,被抓获的危险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后代有了替自己实现人生跳跃的希望,在小心的衡量了犯罪的代价之后,他不再需要通过犯罪来满足欲望。

所以儿子考到全镇第一之后,他停下了犯罪的步伐。

14

从 1988 年第一起案件到 2016 年正式宣布破案过去了 28 年。这 28 年对警方来说也十分不容易。

最早的几起案子发生时,警方虽然展开了大规模的排查,但始终没有进展,其中存在主要几个原因。

首先一开始的部分案件被当做独立案件看待。

尤其是第一个案子与第二个案子之间相隔了 6 年。直到后来对现场所留的痕迹物证和作案手段进行交叉比较,反复鉴定之后,才确定了并案调查。

从第一起「1988.5.26」、第二起「1994.7.27」、第六起 「1998.7.30」、第七起「1998.11.30」、第九起「2001.5.22」这几个案件现场提取到了指纹,经过对比属于同一个人。

而第六起 「1998.7.30」、第九起「2001.5.22」和最后一起「2002.2.09」案件现场提取了精斑,对比 DNA 后确认属于同一个人。

第四起「1998.1.13」、第五起「1998.1.19」、第七起「1998.11.30」、 和第八起「2000.11.20」这几个案件都有尸体部位缺失,犯罪模式类似。

而发生在包头的第三起「1997.3.28」 留下的精斑和指纹也都与白银案一致。

证据整理版(2001.5.23 的第十起未留下任何证据)

从而证明这些案件全部都是一个人所为。

所有案件详细比对版

连环案件和单个案件的侦破思路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尤其这十几个案件跨越了十几年,而且 90 年代前后当地警方的侦破手段本身也不够成熟,缺乏经验。

考虑到案发的地点主要都是工厂的职工宿舍,而受害者都是在自己家里被害,案发现场的房门没有被破坏的迹象,加上凶手进出从容,还有现场留下的茶水,这些证据无一不指向罪犯是熟人。

所以警方首先想到的是从被害人的社会关系入手调查,调查方向也是情杀,谋财或者仇杀,而一下子没想到是随机连环杀人。

之后根据现场的证据,凶手对尸体做破坏,割走双乳和双手等行为,都显出一种变态的心理。所以警方分析认为凶手独居性格孤僻,才有合适的犯罪条件。

凶手又多次从容逃脱,显得好像对白银区十分熟悉,加上受害者提到「本地人」,所以警方一直把调查重点放在白银市。

白银市公安局在 2004 年第一次发布公告证实了白银案连环杀手的存在,公告中对嫌疑人的描述特征是:

「大约在 1964 至 1971 年之间出生,身高约为 1.68 米至 1.76 米。此人应该是在白银长期居住,有较严重的性变态心理,或者生理缺陷……该嫌疑人在白银市区有独居条件,还与内蒙古包头市有一定的联系。」

其实在一开始,警方根据犯罪现场对凶手进行分析的时候,推测嫌疑人年龄范围为为 1966 年至 1974 年出生的男性,后来才扩大至至 1958 年到 1975 年出生的男性。

在最后进行鉴定分析之后,才决定了年龄范围为大约在 1964 至 1971 年之间出生,而高承勇就出生在 1964 年。

这个描述除了年龄之外,身高条件也比较吻合。但高承勇在犯罪期间,其实一直主要生活在白银之外,但当最终将排查范围扩展到边缘地区的时候,高承勇又已经带着全家搬到了白银。

而白银市本身的情况也相当复杂。

白银市乍一看是工矿城市,但人口构成并不象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白银市区有大量国有工矿企业,其实真正的常住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 1/4 左右。自 80 年代中期起,白银周围的村镇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市区,在市区寻找工作机会。

而白银市本身最主要经济支柱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从 80 年代开始进入衰退期。市志上记载:「1996 到 2000 年,全市经济增长跌入谷底,白银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产业衰退,失业人员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公共服务滞后,精神文化失落,社会矛盾凸显。」

所以当时白银市人口结构复杂,流动人口多,市政管理压力大。

在这种情况下,直到 90 年代后半期,白银市才开始有规范的户口管理政策出台。而高承勇作案最疯狂的那几年,正好钻了人口管理疏漏的这个空子,所以一次又一次的躲过了人口排查。

与此同时,白银市人口与警力之间不成比例,警力与人口的比例是 1.14∶10000,即使是白银市最中心的地区,平均下来一个警察也要负责近 2000 人的警情。而其中能真正投入到侦破案件上的警力就更为有限。

接下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当年警方本身能力和资源上都有很大的局限。

一般公安机关侦办恶性刑事案件的时候,首先是勘查现场,提取痕迹证物,交给技术人员进行鉴定分析对比。

但是在 90 年代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数据库,那时案件中提取的物证大多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单一孤证。也就是说,如果嫌疑人没有其他犯罪行为的话,就不会进入警方的排查和取证范围,也就不会有机会通过对比被发现。

所以尽管当时警方采集了 23 万枚指纹,比对则进行了至少十万枚,也能没抓住他。

2001 年的时候,白银案升为部督案件,公安部派来专家参与调查,向周边省市警方通报案情。但这种通报只是通知周边各市镇警方,如果辖区内有类似的案件,要及时通知白银警方。

问题在于,高承勇从来不曾在青城镇犯过任何事,所以即使当地收到了通报,也无从通知。

15

而 2016 年之所以有突破,主要是两个原因。

说到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知乎上有个提问:「怎么看待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重启侦查?」。

看起来是 2016 年 8 月 12 日宣布案件重启时,有人到知乎上提的问题。

三天后有个人做了回答,在回答中提到:

沉寂这么多年,现在公布重启,理由大致有二:

一、这几年推行的 dna 和指纹逢嫌必采,累积的资源库可以为案件提供强力支撑了。

二、这个案子,很有可能在一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新进展。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短则三月长则两年,此案必破。

这个回答发布后 10 天,8 月 26 日警方宣布高承勇在白银落网,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成功告破。

真的被他说中了!!!

这些年警方建立并且逐渐完善了全国公安联网数据库,白银警方得以与全国各省市公安机关共享案件信息和物证,也正是因为如此,包头案才被并入白银案。

这次是高承勇的一位远房亲戚因为行贿被抓,按照相关规定,这位亲戚的 DNA 被警方采血取证,录入了犯罪人 DNA 数据库。在对比时,发现了白银案凶手与这位亲戚属于同一宗族。

而现在 DNA 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新的机会。白银案中用到的 Y-DNA 染色体检验技术是更进一步的科技发展。

这个技术是对 Y 染色体进行对。Y 染色仅存于男性身体,遵循非常严格的父系遗传原理,一个家族中的男性,通过遗传获得的 Y 染色体都有类似的特异性标志。

对比之后,只需要对这个亲戚的亲缘关系进行整理归类,再到基因数据库进行搜索对比,查出是哪个地区,那个家族,就能顺藤摸瓜的找到 DNA 完全吻合的这个(男)人。

所以在宣布案件重启时,的确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8 月 26 日警方来到位于白银市北郊工业学校的一个小卖部,带走了 52 岁的高承勇。据说他当时第一反应想过逃跑,但很快瘫软在地,是被警察架走的。

至此,这个被称为「世纪悬案之一」的案件终于告破了。

16

在写这个案子的时候,我一直想做一张犯罪地点的地图,标注出每个作案的地点。

1988 年高承勇做第一起命案时,他乘坐进城的短途客车还停靠在公园路与四龙路交叉口,金鱼公园西北角,距离后来的水川大十字还有两公里的路程。

而他犯下的 10 起案件,齐齐的分步在两个大十字路口周边 1200 半径以内。

但是白银市变化太大,已经很难徒手绘制当年的犯罪地图。就连高承勇的老家青城镇,也逐渐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果蔬种植和旅游业上。

搜索现在的白银市,会发现原有的陶乐春宾馆早些年变成了商务酒店,当年市政府白色办公楼也已经改换了门庭,而 1998 年 1 月 14 日高承勇疯狂犯罪开端犯下的第一个案子所在的胜利街 88 号也早已不存在。

只是大部分受害人的家属都还留在了当地,在 2016 年等来了案件的突破。

2018 年 3 月 30 日 10 时,甘肃省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该院一楼大审判庭对被告人高承勇抢劫、故意杀人、强奸、侮辱尸体一案作出宣判。

审判长当庭宣读了甘肃省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甘 04 刑初 15 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依法判决被告人高承勇犯抢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犯侮辱尸体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另判决被告人高承勇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物质损失。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承勇被了执行死刑。

从 1988 年到 2019 年,正义在 30 年后终于到来,给逝去的人们和留下的世界带来些许安慰。备案号:YX11KrovDR5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