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 4 月 25 日,日本大洋渔业公司的一艘远洋拖网船「瑞洋丸号」,在新西兰基督城以东 50 多公里的太平洋上捕捞鲭鱼。
4 月正是捕鱼期,当渔网从 300 米的深海被拉上来的时候,船上的人十分肯定这一网必将收获满满,可当渔网从海面露出时,鱼没有几条,反而一个裸露着白色肉烂肉的巨大海怪尸体出现在船员眼前。
当缠结在网中的海怪尸体被提升到甲板上时,其全貌才真正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头奇特的海怪尸体,从鼻孔到身后的尾巴末端至少 10 米长,身上的皮肤早已溃烂不堪,白色的油脂状粘液覆满全身,悬挂起来时不停地往甲板上滴着粘液。
新西兰海域市场会见到体型大一些的海豚、鲨鱼,所以当这个接近腐烂的庞大躯体吊起来时,助理生产经理矢野道彦第一直觉就是,这就是一头死了很久的鲸鱼。
所以,他向船长田中昭汇报「这是一条烂掉的鲸!」
这位船长并不关心这是什么,这个怪物不仅不会带给他任何经济利益,身上的恶臭,还会污了这一船好鱼。
于是,船长下令将未知怪物的尸体抛入大海。
矢野道彦接到指示后,却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事情,这具奇怪的生物尸体长了一个极小的脑袋、长长的脖子、长长的尾巴以及四个鳍状肢体。
毕业于山口海洋高中的他却不再笃定这是一头鲸了,他隐隐觉得这一怪物或许具有不同寻常的科学价值。
所以他对尸体进行了粗略测量,并向其他船员借来相机,拍了五张照片,随后又从怪物棕色的鳍须上剔出了 42 条角质纤维。
其他的船员也开始纷纷猜测,有人惊奇地大呼「这和尼斯湖水怪很像啊!长脖子!小脑袋!海里的其他物种我可没见过这样的!」
还有船员猜测,它是脱掉壳的大海龟。
还有些人低声说,这可能是人类首次发现的神奇生物——不知名的海怪。
此时,船长已经无法忍受怪物尸体的恶臭,他再次下令将怪物抛入海中,矢野道彦只能停下他的收集工作,和船员们一起利用绳索等工具将这巨大物从船侧翻入水中。
怪物出世还不到片刻,便又沉入了大海的坟墓。
巨物尽管只是短短出现在眼前,却让所有船员一直难以忘掉那个腐烂的画面。
(二)古生物
1977 年 6 月 10 日,矢野道彦乘坐另一艘船返回了日本横滨港,他一回来,就立即带着切片样本和怪物照片,来到了日本大洋渔业公司总部。
大洋渔业公司的高层很好奇这是什么生物,于是请教了当地学者,结果一下就激起了这些学者的极大热情,船运公司体会不到科学家发现可能新物种的激动和兴奋,所以完全不理解他们的失态。
有人说可能是鲸鱼,但是鲸鱼又不会有这么长的颈骨。
又有人说是鲨鱼,但鲨鱼脂肪大量存在于肝脏中,而怪物的脂肪却覆满整个身体。
还有人说是海豹,但海豹至多长 5-6m,更有人说是脱了壳的大海龟,但最大的海龟也不过 2-3 米,无论哪一种都达不到 10 米长。
有人提出,这是蛇颈龙!
因为蛇颈龙的体长就是 10 米,从那小小的头到尾尖,刚刚就是 10 米!现场的专家听完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蛇颈龙(Plesiosaurus)是一种生存于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距今 1.99 至 1.75 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是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但这种古生物,应该在 7000 万年前就灭绝了呀。
难道在无人探索的大洋某处,还有蛇颈龙活着?
上次人类「发现」蛇颈龙还是「尼斯湖水怪」那次,尼斯湖尽管湖面宽广,但对于蛇颈龙来说生存依旧空间有限,专家认为,大洋更适合蛇颈龙生活,所以在太平洋打捞出蛇颈龙腐尸比尼斯湖看到蛇颈龙更合理。
但是还有一个疑问需要探讨,就是「瑞洋丸号」上发现的生物尸体脖颈的长度远远短于蛇颈龙化石,对于此,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的小岛郁生给出的解释是,作为蛇颈龙 7000 多万年后的后裔,存在进化的可能,脖颈变短有利于适应更小的生存环境。
这个说法尽管无法通过事实验证,但是却可以得到其他物种的佐证。
例如 1983 年,南非发现了活着的腔棘鱼,一个被认为 8000 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物种,但活着的腔棘鱼与它的祖先比起来体型缩小很多,从而保证它适应现在的地球环境,如下降的氧含量,骤减的食物种类。
这个说法得到了法国自然博物副馆长包雪女士,以及一些新西兰生物学家的支持。
一时间,整个日本陷入日本渔船「瑞洋丸号」打捞出了蛇颈龙的尸体的兴奋中,报纸上遍布「这可能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活着的蛇颈龙」的报道。
(三)蛇颈龙
还有什么新闻能比打捞到大型古生物尸体更容易登上热搜的?
还是热乎乎的腐尸,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化石。
瑞洋丸号打捞到蛇颈龙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了欧洲,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奥韦恩·惠勒看到图片后却认为这不是蛇颈龙,而是大鲨鱼。
首先,世界各国的海滨城镇都曾发现过许多「海怪」尸体,例如 1934 年发现于哥伦比亚亨利岛的海怪尸体,1961 年发现于法国旺迪以及 1970 年发现于马萨诸塞州的海怪尸体,最终都被证明是一条腐烂的鲨鱼,他认为这次也不例外。
之所以瑞洋丸号上的「海怪」是头小颈长,是因为鲨鱼属于软骨鱼,没有硬骨架,当鲨鱼死后,尸体逐渐腐烂时,头部和鳃部先从躯体脱垂,这样就形成一个细长的「颈」,末端像个小小的头。
但是,根据日本科学家和记者的调查,指出了种种否定「鲨鱼猜想」的证据:
首先,怪物的肉红白相间,粉嫩嫩的,但鲨鱼一般是纯白色的。
其次,鲨鱼的肉通常有一种特殊的尿臭味,这是因为鲨鱼并无排尿专用的器官,其产生的尿液只能利用渗透压从全身排出,所以鲨鱼的尸体通常会又一种奇特的骚臭味,有经验的渔民都会闻出来,但瑞洋丸号上的船员都没有闻到。
另外,正如奥韦恩·惠勒所说,鲨鱼的骨架确实较软,那么尸体腐烂时软骨也会随之腐烂,自重超过 2 吨的鲨鱼当时被起重机吊起来的时候,应该瞬间就垮掉摊在甲板上了,而不是一直稳稳地高高悬挂。
最后一个原因是打捞上来的海怪脂肪层较厚,而且覆盖全身,而鲨鱼只在肝脏里才有脂肪,所以判断不是同一物种。
因此大家开始一致认为蛇颈龙之说,日本的漫画家还根据照片上的尸体画出了蛇颈龙的躯体。
(四)复原
现代人对于古生物的复原准确性通常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复原结果一般同时具有科学分析和主观想象,或者说是瞎猜。
1868 年,一个叫科普 Cope 的古生物学家就曾经用蛇颈龙的骨骼化石复原,结果他一个不小心把化石排列整错了,把头骨安装在了尾尖,这一错误长时间没有被纠正过来。
那时,大家以为的蛇颈龙长这样,细长的脖子可以弯曲成各种角度。
尽管科普的错误后来被纠正过来,发现蛇颈龙的脖子尽管很长,但根本不能像蛇一样自如弯曲,而是只有几个有限的姿势。
其实,仅凭骨骼来复原生物躯体,确实存在极大的难度,真的也不怪古生物学家。
比如,这个骨架你能猜到是什么动物吗?
其实是圆鼓鼓的企鹅。
而这个猛兽又是?
其实是一只丑萌的河马。
如果按照正常的复原思路,河马可能会长这样。
(五)检验
日本渔船发现「蛇颈龙」的大新闻热度降了之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理性地探索「蛇颈龙」的真相。
矢野道彦从船上采集的「蛇颈龙」样本被运到了东京水产大学进行检测,其中蛋白质成分类似鲨鱼的鳍须。
1978 年 7 月,法国社会科学日报揭开了「蛇颈龙」的真实身份。
首先,从照片形态分析,瑞洋丸的「海怪」颈椎大约在 7 个左右,而蛇颈龙的颈椎那就多了去了,就算是短颈蛇颈龙,也至少有 13 块颈椎,长颈蛇颈龙的颈椎数,曾经发现有 70 块之多。
另外,「海怪」身体比例(头颈:躯干:尾巴)为 2:6:2,这与任何已知的蛇颈龙化石都不相符,在许多蛇颈龙化石中,颈部是最长的部分,而且躯干绝不会长于头颈。
实验人员还对样本进行了检验,提取的角质纤维呈一种非常坚硬的针状结构,并向两端逐渐变细,具有半透明的浅棕色,这些特征和鱼翅软骨纤维非常相似,而海蛇类、爬行类动物并无这一组织。
然后,实验人员对鳍须样本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他们把鳍须角质纤维放入了水中,当温度加热到 63℃时,角质纤维会收缩,而冷却后角质纤维会逐渐伸长,这种独特的水热反应,正是弹性蛋白的特性之一,这种弹性蛋白在鲨鱼中存在,而爬行动物或者其他鱼类不具有的蛋白种类,可蛇颈龙就属于海生爬行类。
此外,实验人员还对样本的氨基酸进行测试,20 种氨基酸测试结果与鲨鱼极为匹配,差异指数仅为 0.95,这是一个极为具有说服力的结果,除非鲨鱼就是蛇颈龙的后代,不然,瑞洋丸号的「海怪」绝无可能是蛇颈龙。
实验人员还发现,在显微镜下,鳍须角质纤维上可以看到周期性的条纹图案,姥鲨的弹性蛋白正是如此。
1998 年 12 月,一条姥鲨尸体在新西兰凯库拉半岛海滩上被发现,它与瑞洋丸号上的海怪非常相似,有目击者记录,这条姥鲨颚骨和腮弓缺失,颅骨外观有点像乌龟。
无疑证明了瑞洋丸号海怪,是一条失去了颚骨和腮弓的巨型姥鲨。
那么,之前提出的那些「非鲨鱼」理论根据的又如何解释呢?
对于「怪物具有红白相间的肌肉,不同于鲨鱼白色的肌肉」这一条,研究人员认为,像姥鲨这样缓慢而稳定地游动的鱼通常比其他鲨鱼拥有更多的红色肌肉,而且,红色肌肉也可能是血液残留所致。
那么为什么这条姥鲨没有普通鲨鱼尸体的氨气那种骚臭味呢?解释是,并没有研究证明鲨鱼独有的氨气味道会在腐烂后持续多久,如果皮肤分解的程度较高,也有可能味道被海水「泡没了」。
海怪较厚的脂肪层,但鲨鱼只在肝脏里有脂肪,这一点是当时「非鲨鱼」理论的最强论据,但研究人员认为,鲨鱼在夏季增加了冬季的脂肪储备,这条姥鲨可能在 3 月下旬或 4 月初死亡,这是新西兰的夏末,因此它刚刚完成了「增肥」的过程。
此外,一些动物在尸体腐烂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脂肪物质,从而导致姥鲨看起来浑身有脂肪。
不过,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在 1977 年的那条船上,人类发现了蛇颈龙。备案号:YXA1w5jM4ejSRG1v8nJiwlN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