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己的赚钱思维(商业思维)?

1、我们不是赚钱不够多,而是不够快;

2、赚钱的效率比赚钱的数目更重要;

3、要赚大钱,首先要知道自己值多少钱;

4、遵循简单原则,才能轻松赚钱。

说到赚钱,很多人认为自己赚不了钱,是因为缺乏赚钱的能力。

但事实上,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赚钱的能力,至少你都会有能够用来赚钱的劳动能力。

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人感觉自己赚不到钱?

那是因为他们缺乏的其实是赚钱的逻辑,所以他们没有拥抱正确的赚钱观念,没有发现自己赚钱的优势。

关键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探究,钱到底是从哪个环节「长出来」的。

拥有正确的观念,是你利用个人力量赚钱的第一个优势。

因为观念决定了认知,认知决定了行动,行动决定了习惯,习惯又决定了结果。

那什么是正确的赚钱观念呢?

其实,就是让我们再一次来认识赚钱这件事情。

正确的赚钱观念 1:赚钱并不是不够多

我头一回意识到自己的赚钱观念出现了问题,还是在 2014 年年底。

在那之前,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薪族,虽然在新东方教英语收入比较可观,但赚的也都是血汗钱,讲 1 小时课,时薪大概 200 元。

一年累死累活,才得到不足 20 万元的收入。

直到 2014 年,我抓住了当时的机遇,开了网课,才真正认识到互联网的力量,也刷新了自己的赚钱观念。

还记得我开第一门英语直播课的时候,由于是初尝试,信心也不是特别足,于是定价为 19 元,讲 1 小时。

结果 1 天后,课程就报满了 1000 人。

那 1 小时,我的税前收入是 19000 元,是当时时薪的近 100 倍。

课程结束后,我看到大家反应不错,强烈要求我开接下来的课。

所以我乘胜追击,又直接挂上了 29 元和 39 元的英语直播课,同样都是只讲 1 小时,结果不到两天,两门课程又相继报满了 1000 人。

这是我目前生命里最神奇的一周,因为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 1 小时能赚到的钱,从 200 元变成了 19000 元,又变成了 29000 元,最后还变成了 39000 元。

当时连新东方的领导都看傻了眼,他们认为这样的招生效率不仅神奇,而且疯狂,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老师能这样赚钱,所以那一年,我突然在公司内部变得小有名气。

之所以称之为「神奇」,是因为我在反思时发现,这一周我身上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一直利用讲课能力赚钱的我,讲课没有变得更好,付出的劳动也没有变多,提供的就是讲 1 小时英语课的服务。

当然,课程质量还是过硬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换了个讲课的「场所」。

我自己的感觉是,互联网的力量太神奇了。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2014 年很快过去,我的网络直播课程仍在发展,我不断开课,不断地摸索和总结规律,在过年之前,我决定开一门售价 9.9 元的课,同样还是讲 1 小时。

我的预期是,这门课的价格是我头一门课的一半,人数能招到一倍,我就很满意了。

结果却出乎意料。

由于前面几个月有了学员基础,也通过课程口碑累积了不少新学员,所以这次课程在发布的 6 小时内,就报满了 1 万人。

我根本不敢想象,那 1 小时的收入,达到了 9.9 万元。

10 万元在当时,相当于很多新东方老师一年的工资了啊!

也是同一年回家过年,在亲友聚会的饭局上,我也终究能「吐气扬眉」一次了。

当饭局上七大姑八大姨一如既往地谈论自己孩子的工作和收入时,总爱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说着类似的话语:

「你们看我这个不孝子,在机关工作,每年就那 30 万元的收入,哪够用啊!」

「你那个算不错了,我们家女儿,非要去什么创业公司做合伙人,结果辛苦得要命,月薪才 5 万元。」

「我那儿子今天没来,他得替家里收房租,每天收入也就一两千吧。」

亲戚们虽然表面上是在抱怨,但实质上是在炫耀,欲盖弥彰地要说明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然而每次到了最后,也都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话锋转向我,因为我是家里面最小的。

他们总是关切地问:「小帅,人民教师!多么光荣的职业,今年收入怎么样?」

要换作平时,我肯定支支吾吾不作声,并起来给大家倒茶,顺便说要向表哥表姐学习。

但这次不一样了,我决定逗逗他们,于是我接过话,冷冷地说:

「最近互联网不是发展得挺猛吗,所以我们这一行都不算年薪和月薪了,当然,也不算日薪。」

大姑大姨都很好奇:「那算什么呢?时薪吗?」

我故作神秘地说:「不对,我们算的是『秒薪』。」

亲戚们没反应过来,我接着说:「就以我刚结束的课程为例吧,按 1 小时课的收入来算,我的秒薪是 30 元左右。」

这时候,我的一位表姐好像突然明白了些什么,一下拿起水壶,给我满上茶,边倒边说:「太厉害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我们得向表弟学习。

你快点和姐说说,这钱是怎么赚的?」我心想,别闹了,说了你也不懂啊,于是边喝着茶边回应:「嘿!都是运气!我不厉害,只是赶上了好时候。」

果然,自己越强大,世界越公平。

如果你有时间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还不如用同样的时间来让自己变强大。

话说回来,平常我们爱谈论钱的多少,是因为我们总是以为自己赚钱赚得不够多,但你是否曾有一秒想过:

我们不是赚钱不够多,而是不够快!

就好像你知道你的一辈子一定能赚到 500 万元,但是,有的人赚到 500 万元,就只需要 1 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我也见过有能一天赚到的。

就像开网课前,我 1 小时只能赚 200 元,开了网课之后,赚到同样的钱,我只需要不到 7 秒。

这样的赚钱效率,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不管是钱的使用、存放,还是投资,它能「提前」给你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今天可以选择,你是希望用 10~15 年赚到一辈子够用的钱呢,还是希望用一辈子来赚一辈子刚好够用的钱?

我相信,没有人的答案会是后者。

因为要是你需要用一辈子时间去赚钱,最后哪怕赚到一个亿,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都没有机会去享用这笔钱了,你也没机会用这笔钱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难道你的目标是成为老人院里,或者是医院里那个最富有的人吗?

诚然,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绝大多数人依旧是打算用一辈子来赚钱的。

改变的关键,是把注意力从「赚钱的数目」转移到「赚钱的效率」上,这是赚大钱的第一步。

你的思考就应该开始从「怎么赚更多的钱」变为「怎么更有效率地赚钱」。

所以,你也能理解了,为什么上班族总是焦虑因为上班只能给你一份稳定的收入,所谓稳定,就是按照某一个特定的周期发钱,比如,一个月一次,或一周一次。

频率保持不变,也就是你的钱不会赚得更快,故赚大钱是不能靠上班的。

而你再想想,平常你为何会痛苦、会难受,那是因为公司给你发工资是一个月一次,但花钱不是。

只要你活着,哪怕是买根葱、坐次地铁,每天都是要花钱的。

钱每个月只进来一次,每天却要花出去几次,这样能不痛苦、难受吗?

换句话说,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的「花钱效率」,是远高于你的「赚钱效率」的。

所以,要考虑赚钱,就得先考虑如何提高「赚钱效率」。

而按照赚钱的效率,赚钱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 用自己的时间赚钱。

2. 用自己的钱赚钱。

3. 用别人的时间赚钱。

4. 用别人的钱赚钱。

这四个类型看下来,你已经意识到了——「用自己的钱赚钱」和「用别人的时间赚钱」,是需要资本的,也就是你需要有前期钱的积累,因为前者就是我们常说的钱生钱,你得有本金;后者就是买别人的时间,让别人替你工作,你也得有本钱。

而第四种「用别人的钱赚钱」就更难了,或许你不需要钱的积累,但你得有人脉和信用的积累,这个往往要比钱的积累更难。

如此分析下来,在一开始,我们就还是只有一条路——「用自己的时间赚钱」。

所以,我们就得在「用自己的时间赚钱」的语境下,来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赚钱效率了。

正确的赚钱观念 2:提高赚钱的效率

那该如何提高自己赚钱的效率呢?

首先我们得分清楚,「提高赚钱的效率」,不等同于「快速赚钱」,也不等同于「赚快钱」,

因为后两者通常意味着投机取巧地进行「短线交易」或「一锤子买卖」。

提高赚钱的效率,目的是为你自己找到一种模式,能在长时间内,在投入同样多时间的前提下,让收入翻倍。

为了搞清如何提高效率,我们就得先明白: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没有效率?

还是从大家最熟悉的场景开始,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平常上班,总是不能够让我们很有效率地赚到钱呢?

因为在上班的时候,对个体而言,赚钱的效率是有损耗的。

特别是在分工明确的公司或行业里,组织对你个人的所有诉求,就是发挥好某一份能力。

是的,在公司,你的确得用上所有的时间来工作,假设你自身拥有 5~10 份能力,却只用了其中的一份来赚钱,这就是一种损耗。

如果这一份能力又不是你的优势能力的时候,损耗就更大了!

你的价值不仅严重被低估,而且根本没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出该发挥的价值,从而再用这个最大的价值换回应得的钱。

当你有一定积累之后,我认为最有效率的赚钱形式是:只工作,不上班。

我既不喜欢上班这种工作形式,又不喜欢上班的这种表达,因为上班总意味着:压力、焦虑、得不偿失等。

上班的好处是,能给你提供一种确定感,能给你一份「稳定的工资」,但如果你面对现实,你会发现,更准确地讲,上班给你提供的,是一份「稳定低的工资」。

而不用上班唯一的坏处是,再没有人给你布置任务,再没有人监督你的项目进度,再没有人硬性规定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看上去这好像要让你经历一些「不确定」,不过这同时也是好处。

好处就是:如果你的时间可以由你自主安排,你就可以自己来决定用哪两份或哪三份能力来赚钱,那你的效率就可能是原来的 2~3 倍,以付出同样多时间来算,你的收入就会变成原来的 2~3 倍。

如果你暂时无法离开你的工作,就在本职以外,发展一个并行的赚钱渠道,这也会提高效率。

赚钱的效率简单来算,就是原来的两倍。

但我一般不会把它叫作「副业」,因为有副业,就有对应的主业,言下之意,就是有了「主次之分」,这会让你的大脑认知失调,甚至为了赚钱而赚钱,或为了赚短期的快钱,而牺牲掉长期的信用。

你要发展的另外一个赚钱渠道,应该是和你的本职工作旗鼓相当、并驾齐驱的。

当然如果你目前还在积累经验的阶段,还在自我探索却没有明确答案的阶段,甚至还在有一定迷茫的阶段,做好手头上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让你目前赚钱效率提升的最好方式。

原因我在之后会提到。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你在用自己的时间赚钱,提高赚钱效率的路径有三个:

1)提高你时间的单价:让你的一份时间卖得更贵

① 对上班族而言,这个就是提高时薪,往深一点儿说,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多创造成果和价值,本质就是发展自己在本职工作上的不可替代性。

你能创造业绩又不可替代,老板想不给你加薪都不行。

另外,还要维系好与同事、上级的关系。

要加薪,有两条线:业绩是明线,关系是暗线。

② 于非上班族而言,这个就是提高身价,提高你在公众中的认知度,提高你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发展出自己的品牌,用好产品不断提高品牌的口碑,然后提高售价。

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争取和最有口碑的平台合作,这会让你的赚钱效率如虎添翼。

同时也要尊重行业的发展规律,尊重行业里的前辈,争取获得一些前辈的推荐。

你跳的是什么舞重要,有什么样的舞台重要,而跟谁在同一个舞台上、谁说你的舞跳得好,也同样重要。

请记住,你的价值,决定了你的定价。

收入,是你的业务能力的最好证明。

2)增加你的时间的卖出次数:让一次时间投入,卖出的次数增多

策略一:生产一个产品,让很多人来买,或让产品可被反复购买。

比如,你可以做手工曲奇,卖给 1000 人;你也可以开一门录播的课程,卖给 1 万人;你可以写一本书,卖给 10 万人。

策略二:投入一次时间,生产一个内容,变成多个产品形态,即「一鸡多吃」策略。

用英语老师来举例,如你备了一节 20 小时的英语课,可以开线下课招生;同时线上直播,付费收听;课程完成后,剪辑成录制的音频或视频课程,放在平台上售卖;最后再把音视频的文字稿导出,由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书城上架。

顺便再针对书出一本对应的练习册。

同一个内容,变成了线下课、线上课、直播课、录播课、一本书、一本练习册。

你就想一想,这和备完一门课就只在教室里讲课的英语老师,赚钱效率能一样吗?

策略三:学习一门手艺,被更多人需要。

个体户和手艺人,要借助平台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客户群。

例如,每个月来我家替我理发的「御用」发型师,在「河狸家」接单接到手软,每个月可以赚 5 万至 6 万元。

来我家帮忙打扫卫生的「58 同城」阿姨,每个月有 2 万元的税后收入。

我的一位朋友学了一年摄影,一幅作品的版权在「视觉中国」网站售出近万次。

包括我自己在「在行」平台上接单咨询,每周也能收入几千元。

策略四:升级「一鸡多吃」的策略,给你的同一份能力,延展出不同的 2~3 个项目。

比如,我有不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可以用这份能力来写书、讲课和做咨询。

这里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用的我的同一个能力,每一个都赚钱,且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赚钱。

策略五:复制自己,即策略一 + 策略二 + 策略三 + 策略四。

即你有一项能力,能复制成多种产品和多种服务,被平台推广,被很多人需要和购买。

从而你就会发现, 之前你赚钱不够快,原来是一份能力没有被完全运用,或是一份时间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缘故。

3)增加你的被动收入渠道:弯道超车的方法

组合一:本职工作 + 个人商业。

你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有一个能自动运作的商业系统,甚至直白点,有一个收钱的系统,这时候你在同一个时间里赚到的,将是双份或多份的钱。

而这整整一篇文章内容,都是教你如何发展自己的个人商业优势,打造出一个能自动变现、一劳永逸的系统。

组合二:本职工作 + 钱生钱。

你在做本职工作的时候,同一时间内你之前存下来的钱也在自动帮你赚钱,你通过时间省出钱来,你过去的钱也继续帮你生出新的钱来。

这也是同一份时间,赚双份的钱。

组合三:本职工作 + 中间商。

你在做本职工作的时候,可以同时用零碎的时间做中介或代理商的生意。

比如,你可以把你亲戚的小孩,介绍给一位你的老师朋友做学生,收取一定的介绍费;又比如,你可以推荐一个你认为不错的课程,赚取提成。

这个事情只花非常少的时间,甚至不花时间,也可以算作被动收入。

组合四:本职工作 + 闲置共享。

在拥有本职工作的同时,如果你有任何闲置的物品、空间,甚至是时间和产能,都可以出售和出租,使其变为钱。

例如,你每天要开半小时车上班,这个上班的路也是你的必经之路,但你的车上还有 3 个座位是闲置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出租这些闲置的空间,这相当于顺风车生意。

又比如,你每天都有晨跑一小时的习惯,那你就可以到跑腿平台接单,看看在同一小区内,有没有人需要帮忙遛狗,你也可以因此而得到费用——反正这段路本来你就是要走的,反正这件事情你本来就是要做的,顺便赚点钱,何乐而不为。

不住的房子,就用来出租吧,哪怕你有一台不用的电脑,也能出租给有需要的人。

弯道超车的关键就在于,你有一份工作,是主动投入时间和力量的;而与此同时,你又有一份事业是能够自动运作,不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力量,或者只需要你投入一点儿时间和力量的。

这时候,同一时间内,你赚到的钱就更多了。

上面的分类和可能性,或许会有所重叠,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看同一件事,重叠的情况难以避免。

然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希望你能看到这些可能,也开始考虑这些可能。

并且你要知道,如果把以上的可能性变成你的思维或习惯,长年累月,这个钱会来得越快,来得越多。

因为只能用时间和能力换钱的你,已经把时间和能力用到了极致。

说实在的,在 30 岁前让资产翻倍最快的方法,无非是两个:一是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二是执行力的最大限度发挥。

若你做不到,要么是你能力不够,要么就是你有能力但发挥得不够好。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在用力,多数人都在努力,但只有少数人,才会尽全力,所以他们才成为了少数成功的人。

正确的赚钱观念 3:要赚大钱,首先要知道自己值多少钱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的生命,就在今天戛然而止,你觉得你的命值多少钱呢?按照人性的角度,生命肯定是无价的。

每个人从生下来那天,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但事实上,由于后天的选择和努力不同,际遇不同,人的价值发挥会有所不同。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出发,你生命的价值,或工作的价值其实是可以被计算的?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的时间和劳动力,都是一份资产,这份资产的价值是可以被计算的。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合起来,就是我们身上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资产,在企业 HR 的定义里,把它们叫作「人力资源」,作为独立的个体,我把其称为「人力资产」。

我们自己,或者说我们能提供的劳动力,本身就是一项资产,这项资产的价值也是可以被评估的。

举几个较为极端的情况作为例子。

例 1:时间资产

一位普通成年人,今天在广州,因遇上交通意外,不幸离世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 =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

以 2020 年的广州为例,2019 年广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65052 元,即死亡赔偿金为 65052 元 ×20=1301040 元,约为 130 万元。

这位生命因交通意外戛然而止的成年人,所能得到的赔偿就是按照上面的公式得来的。

启示和思考

如果你对股票比较熟悉,就会觉得刚才算法中 20 这个数字比较有意思了,因为 20 代表了市盈率。

也就是说,如果有个人的年收入是 3 万元,那这个人的「市值」就是 3 万元 ×20=60 万元。

国家会认为,一个人的市盈率应按照大概 20 倍来算,这个数值还是蛮有指导意义的。

所以,如果你想估算自己工作的价值,大概可以用你的年薪,乘以 20。

精准的算法,可用过去 3 年平均的年薪,来乘以 20,假设平均年薪是 12 万元,那你这份工作的价值,就约等于 240 万元。

例 2:劳动资产

一位普通成年人,被误判了杀人,坐牢 20 年后被翻案,最后被无罪释放。

那他损失的这 20 年,该怎样赔偿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被误判有期徒刑 20 年,无罪释放,国家赔偿金包括自由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

自由赔偿金 = 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 × 天数。

以 2020 年为例,2019 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日平均工资为 346.75 元,自由赔偿金 =346.75 元/天 × 365 天 × 20=2531275 元,精神抚慰金 = 自由赔偿金 ×75%,20 年国家赔偿金 =4429731.25 元,约 443 万元。

启示和思考

这里的几个数字挺有意思,第一个是日平均工资的数字,约为 350 元,你就能对比一下,看一看自己的劳动能力有没有拖后腿。

甚至可以把它设置为你每日赚钱的最低标准,因为如果你赚不到这个钱,就好像被「判刑」了一样。

第二个数字是 75%,为什么精神抚慰金要按自由赔偿金的 75% 来计算?

我的猜想是,如果我失去一天的自由,就有两个层面需要被赔偿,第一是我这一天本来通过劳动可能产生的价值,这个就按刚才第一个数字算,这个数字也定义了我「一天自由的价值」;第二是我被关着,精神上受到伤害。

那为什么我一天的精神抚慰金,约等于我一天自由价值的 75% 呢?因为睡着的时间占一天的 25%,你睡着的时候,不计算精神损害,只有醒着的时间才算。

所以总赔偿金额,就是自由赔偿金的 1.75 倍,这是第三个数字,这里的一个启示是,如果你一开始从事一份工作,比较轻松,领着不高的工资,很正常。

但后来你加薪了,收入变成了原来的 1.75 倍左右,但要承受许多的压力、不开心,甚至委屈,这也很正常,因为这 1.75 倍里面,就包含了你的「精神赔偿金」。

简言之,工资高,你就别委屈了,因为赔偿已经算在你的高工资里了。

例 3:信用资产

我在《优势成长》中提到过一个例子,我的好朋友晋杭来问我:如何知道自己至少能赚到多少钱?我通过问答,帮他了解到,他至少可以赚到 1000 万元,因为他发现了在他不打欠条的情况下,有 1000 个人愿意借 1 万元给他;或者有 100 个人愿意借 10 万元给他。

启示和思考

那这 1000 万元对我的朋友晋杭来讲,就是他的「信用资产」,也可以理解为「社交资产」。

如果晋杭经营的是人际关系类的生意,或者要发展以人脉为纽带的商业模式,他将会如鱼得水,很快赚到 1000 万元。

当然,在这种条件下,他也非常适合开展我之前所讲的「用别人的钱来赚钱」的事业。

比如,他替别人来管理财富和金钱,或帮别人去投资。

但是我最新想到了一个问题,我还没来得及问他。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这个例子,在这 100 人,或 1000 人当中,有没有 1 个人,愿意借给他 1000 万元,还可以不打欠条呢?我相信,是有的。

但问题是,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有意愿不一定能执行。

这个人也许最多一次可以借给我的朋友晋杭 500 万元,或者 200 万元。

那么,1000 万元是晋杭信用资产的最大值,而 200 万元是他一次能兑现的最大值。

时间资产、劳动资产、信用资产,加起来,就是你的「人力资产」。

但无论是什么资产,我都想告诉你,「你自己」这份资产真的很值钱。

具体值多少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请别小看自己的现在,也别低估自己的未来。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值那么多钱,但目前又没有赚到这个钱,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正确的赚钱观念 4:遵循简单原则,才能轻松赚钱

我的好朋友健康饮食专家田雪老师,有一次来找我咨询。

她说:「我的工作室怎么才能达到年收入 1000 万元?」

我问她:「现在的收入是多少呢?」

她说:「也就几百万吧!」

我继续问:「你觉得问题在哪儿?」

她说:「这几年,我想了很多,思考了方方面面,产品改了又改,最后都没有想出个所以然!」

我说:「你看,这就是你的问题所在。」

她有点疑惑:「什么意思?」

我说:「就是你想太多了!」

我继续补充道:「一年赚 1000 万元太简单了,根本不需要动脑。

如果你一年赚不到 1000 万元,很大的原因,就是你动脑了。

更准确地说,是你用脑太多了,反而影响了你的执行力。

而因为你用脑太多,还可能把产品设计得更复杂,那就又进一步地影响了你的行动力和产品的后续传播。

没错,是你亲手,不对,应该是『亲脑』,把情况变得复杂的。」

她说:「可是……」

我打断了她:「我知道你的『可是』后面,一定有很多充分和合理的理由。

因为你想这件事情已经想得足够久了,理由肯定多到从哪个方面去分析,都能自圆其说。

但你忘记了『简单原则』,也叫『KISS 原则』,KISS 代表的是 Keep it Simple Stupid,也就是:让一切保持在最最简单的状态。」

我后来跟田雪说,你看你第一代的产品就很好,我自己也很爱用,后面慢慢地就变复杂了,复杂有两个坏处:一是让人难以理解,二是提高了传播的难度。

你知道苹果公司的产品吗?比如,苹果的电脑,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它多年不换外观设计,不换操作界面,依然风靡世界呢?现在我们所用的苹果产品的架构,其实 20 年前就已存在,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圈,没有一个公司敢这么干,为什么只有苹果公司敢?全赖于他们在产品设计上所遵循的「简单哲学」。

你看他们的 LOGO,够简单吧?一个白色背景或黑色背景,再加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

还记得第一台 iPhone,也够简单吧?和当时流行的其他智能手机都不一样,只有一个按键。

每一次苹果把现有的产品和设计变得更简单,世界都跟着在改变。

还记得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拿出 iPad,坐在旁边 3 岁的外甥女拿过去,5 分钟后就运用自如了;后来被 80 岁的奶奶拿过去,几分钟后,她也会用了。

我震惊了,产品本身,果然就是最好的说明书。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苹果的产品包装内,是真的没有说明的!苹果电脑也如此,虽然近年在外观上,苹果笔记本电脑有所优化,但总体上还是维持不变,为什么它敢?因为它极简的设计,让你感觉到,一台笔记本电脑,本来就该长成这个样子。

苹果公司是做减法的大王,你看近年推出的苹果蓝牙耳机,苹果有没有重新设计一款耳机样式呢?并没有,他们的工程师们觉得原来苹果带线的耳机,就已经够简单了。

于是他们决定让它变得更简单——外观保持不变,直接把耳机线给「剪」掉,就变成了你现在看到的名副其实的「无线耳机」。

没有多,也没有少,一切都刚刚好。

简单,就是极致。

微信的故事,也如出一辙。

事实上,微信起步的时候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当时市场上已经有「米聊」「饭否」等社交软件,占领了半壁江山。

但半年以后,微信杀出重围,最后独领风骚。

直至今日,已经鲜有人知,到底什么是米聊、什么是饭否了。

还记得我看过一次微信之父张小龙的访谈,当被问及为什么当年微信能够后发制人时,他大致的表达是——他们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如何把微信设计得更简单上了。

他们每天都把能砍掉的东西砍掉,最后出来的就是一个极致简单的完成品。

如果你稍微加一点儿东西,就复杂了,那就不是微信,也就输给了他们。

我们常说「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不对。

其实是,在错的方向认真,你就输了。

大多数人都善于认真地把事情搞复杂,只有极少数人在把问题变简单。

就像企业家朋友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总会问:「帅老师,现在我的企业有点止步不前,我还需要什么,才能进一步推动组织的前进呢?」不可否认,企业家们都有超出常人的学习能力和反省精神,但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问他们:「你们其实已经不缺什么了,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是不是多了点什么呢?也许是多管了些事,也许是多想了事情,又或许是多给了些意见和建议?」或者我会引导他们思考: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企业或产品,在哪个地方(部分)是因为不够简单,所以才输给了对手。

每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陷入沉思。

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缺了」,却从来没有想到,可能是自己「多了」。

诚然,在企业高速发展的阶段,要不断做加法,在企业遇上瓶颈的阶段,则需要开始做减法。

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和具体做法都不一样,多数人习惯于采用同一种方法来应对所有的情况。

他们忘了,加法做够了以后,接下来,就该做减法了。

正如火箭要冲上天空,一开始要火力全开不断加速,而如果它想飞得更高,下一步只是加速就不够了,必须开始减少身上的重量。

这些减少的重量来自从火箭身上掉落的部件,就包括了在刚开始帮助点火加速的设备。

而此时,火箭将穿越大气层,到达其他航天器无法到达的太空。

所以如果你要开始打造你的产品,发展你的个人商业,想一想,最简单可以从哪里开始?你能提供什么简单的产品或服务?简单,或许只是它充分满足了某个单一的需求。

就像大家现在熟知的闪送,就是从我们平常办公需要跑腿这个简单的需求开始的。

因为简单,所以容易被执行;

因为简单,所以容易被理解;

因为简单,所以容易被传播;

因为简单,所以难以被复制。

这就是我所推崇的赚钱的「简单原则」。

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它道出了简单的本质——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备案号:YXA1e6lDEJrF62ANyQate5RE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