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勤奋的一天……
今天是周日,你计划在家把周一要演讲的 PPT 认真准备一下。除了今晚有一个聚会,今天也没其他什么事,想想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你打开电脑,泡了一杯咖啡,准备开始工作。
突然,电脑上弹出一则新闻:「8 旬老人长期被保姆殴打」。
你难以抑制住内心升起的怒火,点开了新闻,越看越气愤!忍不住,在评论区里狠狠地问候了一下这位保姆的全家。你在愤愤不平中关掉新闻,抿了一口咖啡,打算让自己心情平复一下,赶紧回到工作中来。
突然,电话铃响起,原来是你朋友,她说最近工作不顺利,和同事正在上演宫廷闹剧,被打小报告、穿小鞋,可能因此将被辞退,内心委屈不已,找你诉苦。
你强忍着听完她的抱怨,并想方设法安慰她的情绪,突然一封电子邮件出现在屏幕的弹框,你点开后发现竟然是个段子……你不小心笑出了声,竟然被你朋友误以为是对她的不敬。一通解释后,终于友善地结束了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
你长叹一口气,又抿了一口咖啡,脑海里思绪万千,你顺便打开了朋友圈,看看她最近到底过得如何。刷着刷着,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段特别搞笑的小视频,你忍不住打开了抖音,关注了这位视频中搞笑的妹妹,顺便欣赏了几段她其他的舞蹈……
越看越有意思,根本停不下来,不知不觉,时间飞逝了 2 个多小时。
眼看就要到饭点了,你猛然想起晚上还有个饭局,立马起身收拾了下行头,匆忙出门。
吃完回到家,已经是 10 点了,你洗完澡,倒了杯咖啡,放了点轻音乐,刷完最后一波朋友圈……时间终于来到了 11 点,你对着空空如也的 PPT,你又抿了一口咖啡……
你是不是也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看上去忙得很,结果一天过去了,发现啥都没做好,效率极低。
为什么会这样?
你是否也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拥有三头六臂,同时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计算机一样,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但是你知道吗?
就算是计算机,它的 CPU 也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所谓的多任务,就是高速切换处理单任务,通过把 CPU 的计算时间切成足够小的时间切片,然后供不同的任务轮流使用而已。
人脑也是一样,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也是不可能的,你得先结束一个任务,然后切换到另一个任务,这个切换过程由人脑中有一个叫「丘脑网状核(TRN)」的组织负责。
所不同的是,CPU 切换一次只需要 22 亿分之 1 秒,而人脑则是 5~15 分钟。
因此,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切换的时间成本极高!
一件事还没有认真开始,又转向另外一件事了,时间都耗费在了没有价值的切换上,整体效率自然就会变得非常低。
为什么切换需要那么多时间?这个过程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大脑同时接受多种任务信息:
比如数学、物理、语文、英语课一起上,或者电影、培训课、电子书一起看,或者韩剧、日剧、美剧、抗日神剧一起刷……
结果会怎么样?
结果你什么都听不到,什么也都理解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理解某个新信息,你需要调用相关背景知识去连接才行,没有这些背景知识,你是无法理解它们的。
所以,当你接收到某个信息,你的大脑为了能够让你理解它,就会启动「寻找相关背景知识」的工作。如果这个过程被打断,又来了一个其他领域的待处理信息,大脑就需要擦除之前已经调用出来的背景知识,重新连接新的背景知识,再重新梳理。
除非你在这几个领域都已经非常精通,都是条件反射级的调取速度,不然,调用这些背景信息时,量大且缓慢,切换的过程就会变得特别的耗时。
那不擦除,让两件事情或者多件事情并列进行,可不可以?
那样背景知识就会混乱,可能就无法正常理解新信息、思考问题了,甚至可能出现串频的现象,就像你和多个人一起聊微信,消息竟然回错了人。
因此,想要提高工作效率,你就必须避免这些没有效率的来回切换,避免进行多任务同时处理,这是所有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把时间切成一段一段,每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学会专注!
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就像工业革命,让社会的整体效率因为分工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原来汽车是富人的专利,因为制造一辆汽车,要几十个熟练技师,围绕一辆车持续奋战 700 多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的方式,让这个制造时间缩短到了 12.5 小时。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环节中的每一个人都更加专注了!
再拿近两年大热的人工智能来说:
人工智能的计算放弃了使用传统的 CPU,转而使用原来专做图像处理用的 GPU,不是因为 GPU 速度更快,而是因为 GPU 比 CPU 更专一,可以只负责相关的人工智能计算,而不需要去管计算机的其他任务。
当然,现在谷歌有了让人工智能运算效率更高的芯片:TPU。
从 CPU 到 GPU,再到 TPU,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两个字:专注!
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你思考的过程是基于大脑中出现的「背景知识」进行梳理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我专栏的第四章)如果在背景知识中出现了不相关的干扰信息,就会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过程,甚至会导致人们输出错误的结论。这些干扰信息,在《信息论》中有个专有名字,叫作噪音。
比如,你正在思考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但是最近要计划一次出国旅游,那么有关出国旅游的信息,也会同时出现在你的大脑中: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9210-wc9of9.jpg
这些就是你当前脑海中的「噪音」,如果少还好,你能分辨它们,并排除在你的思考之外,但噪音如果太多,就会影响你的正常思考了,甚至你想着想着就开始想出国旅游的事,俗称走神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封闭式的特训营比零散的学习有用,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输入的是同类信息,你就可以用同一套背景知识去理解他们,不需要来回切换,也没有「噪音」的干扰,你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很多!
而且,脑海中都是相关的背景知识,你的思考就省去了不断寻找背景知识的过程,现在就只剩下梳理了,思考的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并且,随着不断地思考同样的问题,这些背景知识之间的连接也会进一步加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你的思考效率又会进一步提高,如此往复,不知不觉中,你便进入了所谓的「心流」状态:新想法、新创意如泉水般不断奔涌而出,键盘上的代码行云流水,键盘下的文字妙笔生花,眼前的设计巧夺天工……
这个过程,甚至让你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你不仅把原来一周的工作量,一天就给完成了,连质量也上了好多个台阶。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那我们应该如何获得专注的力量呢?
用番茄工作法吗?
别急!
在讲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究竟是哪些事情会导致你分心?
第一类:内部干扰。
1. 你天生爱分心。
你为什么容易分心?
这不是你的错,因为我们天生就必须要分心!
人的大脑天生就是渴求掌握更多信息的,为什么?
为了生存!
在远古时代,你必须时刻保持对周边环境的注意,每一处异动、每一种叫声,甚至每一种气味的变化,你都需要注意,要不然就会性命不保。
可以说,时刻关注身边所有的信息,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习惯。
因此,你每天刷朋友圈、刷微博、刷新闻,生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定力或者时间太多,而是这些功能满足了你的天性。
2. 心猿意马。
做过冥想的同学应该都深有体会,当你开始认真观察内心的思绪时,就会发现,它永远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各种思想接二连三地奔涌而出,根本停不下来:
- 有时内心会冒出一段伤心的往事,让你黯然神伤;
- 有时又出现一段剧中未演完的情节,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 又忽然想起刚发完的朋友圈,心痒痒着想去看有没有人点赞;
- ……
呆坐着工作,却又不想被束缚;内心装着其他事,却又放不下手中活。一边做,一边分心,一边纠结……总之,你的大脑中,永远如万马奔腾,不得一刻安宁,这也是大脑的天性。
第二类:外部干扰。
1. 他人需要你。
同事让你顶个班?朋友叫你聚个餐?闺蜜找你吐个槽?兄弟拉你扯个淡?
微信、电话、邮件,此起彼伏;哄完老婆的小情绪,紧接着又接了个广告推销的电话;当你刚挂断电话,一个同事又坐到了你的眼前,和你聊起了昨晚的后宫神剧……
手机拉近了你们的距离,却把你的生活、空间扯得支离破碎。
2. 他事勾引你。
各种 App 提醒不断,各色网红跳舞不停,她们刷着自己的存在感,却勾引着你的注意力。你若对她们视而不见,她们会继续用各种红点点,推送消息来不断轰炸你,提醒你她们依然还在……
一会儿小主你去哪了?一会儿又出大事了!不弄出点大动静,都不好意惊动你。简直和后宫里那些争宠的嫔妃一样,互相斗法,你争我抢,希望能得到你的宠幸。你若还无动于衷,她们将祭出大杀器:已经存了 100 元现金到你的账户里,请点开领取提现……
那怎么办?
这两种外部干扰,每一种看上去都很难克服,在这些人、这些事的狂轰滥炸之下,你如何还能独善其身?如何还能专心致志?
接下来,我就针对这几个原因来具体梳理一下,让自己保持专心,甚至进入心流状态的具体方法。
一、破除内部干扰:选择能专注的事情。
我们天生爱分心,爱主动去捕获各类信息;内心又如万马奔腾,根本停不下来。这是我们的天性使然,我们是无法改变的。
要解决天性的问题,我们只能用另一种天性去对抗它!
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有两类事情,当他们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天性就会自然切换到专注的状态,你想分心都会变得很难。
1. 对恐惧的逃避。
当我们自身面临威胁的时候,我们会瞬间聚集注意力,比如你面前出现一只向你走来的狮子,你身边没有防护装置,你难道还会想着朋友圈的那些点赞数吗?或者想到马尔代夫那温暖的沙滩吗?
不会!
你只会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这一刻,脑海中只想着一件事:活下去!
没有威胁的时候,我们分心是为了活下去;当威胁出现的时候,我们集中注意力,也是为了活下去!
当然,触发这种专注还有一个限制条件:时间紧迫。
吸烟有害健康,甚至会丢掉性命,但是由于这份威胁离我们太远,所以我们并不会特别在意。
但是如果有时间限制就不一样了。
比如在工作截止日的最后一天,效率就会突然变得很高,你都不需要用什么辅助方法,就能心无旁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完成任务!
那是因为你正面临威胁:完不成,后果很严重!而且,这个威胁正在向你逼近,现在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今天是最后一天!
2. 对愉悦的追求。
当我们做一些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的事情时,我们经常会乐在其中,无法自拔,甚至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比如玩游戏、刷抖音、玩音乐、体育竞技等。
当我们在谈论专注的时候,有提到过做这些事需要专心吗?比如教你如何在玩游戏的时候保持专心?
不会啊!因为完全没必要!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很专心!所以,你说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怎么可能,只是这件事情你不感兴趣,不能给你带来愉悦感而已!
那什么事情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呢?
两个关键点:
- 确定性的满足;
- 不确定的奖励。
想要的能得到就是满足,满足就会愉悦。
比如动物,能吃饱就会愉悦,而人类除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美食、美景、美人的需求,还有社会认同的需求,还有游戏里那一些些小胜利的需求,等等。
什么是不确定的奖励呢?
- 就是游戏中你打怪物,掉下的装备就是不确定的奖励;
- 抖音你每刷一下,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什么,就是不确定的奖励;
- 发个朋友圈,不知道会收到哪些人的点赞,就是不确定的奖励;
持续获得确定性的满足+不确定的奖励=上瘾!
专注的极致就是上瘾!就是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渴求继续做这件事,期待下一秒,继续获得满足与惊喜!
当然,触发这种专注也有一个限制条件:能力匹配。
这种满足感的获得,是需要一定能力的,比如玩游戏,你把把都输;唱歌,没有人鼓掌……那么你会因挫败感而失去兴致。
而如果这件事对你来说太简单了也不行,比如与臭棋篓子下棋,你同样会因为感到无聊而离开。
能力太高或者太低,都无法让你获得满足感,不满足就不愉悦,没有愉悦感,身体就不愿意集中注意力继续投入。
所以,要解决专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把事情选对了,不然专注的过程只会让你感受到煎熬。
如果完成这件事,不能给你带来愉悦感,也没有威胁逼近,却要求能够专心致志?抱歉,做不到。
但是,如果这件事确实很重要,但是你并不感兴趣怎么办呢?
那就要给事情设置一个威胁对象和时间期限!
- 告诉你的团队:「我们离破产还有 6 个月!」
- 告诉你的员工:「这个季度业绩不达标,下个月卷铺盖走人!」
- 告诉你的男朋友:「最近老王同学经常约我吃饭!」
聪明的企业家不会消灭最后一个竞争对手,他们希望借助威胁的力量,让自己或者组织保持专注,一路狂奔!
二、阻断外部干扰:创造纯净的环境。
破除内部的干扰之后,我们的内心就会安分许多,注意力就会更容易聚焦在眼前的事情上。
但你身处的环境,也许并不允许你那么安静,会有他人需要你,会有其他事勾引你,各种微信、邮件、电话、App 不断打扰你的思绪,怎么办呢?把他们都关闭就可以了吗?
没那么简单。
你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让自己进入专注状态的整体环境。具体通过以下四步来构建:
1. 隔离噪音。
思考是由脑海中的「背景知识」构成的,想要高效思考,就得让背景知识纯净,就需要阻断各种噪音进入大脑。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进入不被打扰的环境。
有些环境,比如家里或开放的办公室里,由于面对的熟人太多,免不了有些人会影响你,就算不和你说话,他们的对话内容也可能会与你的工作、生活相关,你也会不自觉地被带跑。
因此,在需要专注工作的时候,请远离这些环境,进入一个相对独立或者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
然后,关闭各种 App 的提醒功能。
如果关不掉就卸载!会不断提醒你,还关不掉的 App 都是流氓软件;电话设置成勿扰模式,只允许特定群组内的人打来电话,其余的一律稍后回拨……
最后,带上降噪耳机。
降噪耳机是一件神器,可以通过技术的方式,分割你与周围的环境,当带上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就此安静,身处再嘈杂的环境中,也能拥有一片宁静的天空。
2. 调控信道。
为什么你在电影院能非常专心地看完一部电影?
因为电影霸占了你两个「信道」:视觉和听觉。
整个观影环境,除了电影的画面和声音,你的大脑再难接收到其他信息,整个背景信息空间和思考空间,都被电影情节所填满,你当然就非常专心。
为什么电子游戏比电影更容易让人专注?
因为它霸占了你三个「信道」:视觉、听觉、触觉。
你每次点击鼠标,滑动屏幕,你的触觉都能从眼中的画面、耳中的声音那里获得及时反馈,这就足以让你深陷其中。
所以,当你想要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否调用多个信道来一起完成它?
比如看书的时候,别只是用眼睛看,你可以用手指,随着视线一起滑动,或用笔在书上写写画画,如果环境允许,还可以大声读出声来,让听觉、视觉、触觉都围绕一件事情展开,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如果某些工作用不到所有的信道怎么办?
比如写作的时候,一般只用到视觉和触觉,听觉是用不到的,而耳朵空着的时候,就会自动去捕捉环境中的声音,如果抓住一个你熟悉的内容,就会和你的背景知识发生连接,进而变成噪音,影响你的正常思考。
这时候,你就可以加入「白噪音」堵住你的听觉信道。
什么是白噪音?
就是刮风、下雨、电视里的雪花声等,这些是不会让你产生任何思考的声音。
用白噪音填满你的耳朵,你就能堵住一个暂时不用的信道,避免让自己分心,你可以配合降噪耳机来一起使用,会产生奇效。
3. 摒除杂念。
第一,主动进入受拘束的环境。
我们在家很容易分心,那是因为在家我们可以想干吗就干吗,渴了泡壶功夫茶,累了床上睡一觉,这是一个极度自由的环境。
太自由的环境,会让想法和行动离得太近,你可以任性而为,这不利于专心,你需要主动进入办公室、咖啡厅等公共场合,从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的自由。
第二,平时少看不相关的内容。
任何信息进入你的大脑都会留下记忆的灰烬,虽然说你看一部《延禧攻略》和你第二天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看到的内容,会留存在你的大脑中,时不时地冒出来,叨扰你一下。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看!和自我成长没有关系的内容,对知识增长没有帮助的信息,尽量远离!
第三,冒出一个不相关的好想法怎么办?
停下手中的工作,转而思考这个新想法吗?
当然不行,这会切换背景知识,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你可以拿出便签或者印象笔记,记录这些临时的想法,然后马上从脑海中擦除,等手上的工作结束后,再回过头来仔细思考。
三、注意休息。
如果你能同时排除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你就能快速地进入「心流」状态,精神高度集中,思维与灵感不断涌现,产生惊人的生产效率!
心流,不再是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而是变成你的一种能力,你可以随时进入。
但,人毕竟不是机器,高强度的专注必将带来精神与体能的双重消耗,疲劳的大脑会让你的思维变得迟钝。
良好的休息,是你最重要的后勤保障。
我写作时,如果没有灵感,往往就会去睡上一觉。醒来的时候,就又能文思泉涌了。
具体应该如何休息呢?
1. 短休息。
专注了一段时间后,我们需要让大脑进行一次短暂的放松,休息 5~10 分钟,可以闭目养神,也可以站起来随意地走动一下。
专注多久休息一次呢?
这个时间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以 25 分钟为一个单位;也可以等感觉到一些疲劳的时候再停止,毕竟进入专注的状态不容易,不要轻易打断。
2. 中度休息。
每天午饭后半小时,人会感觉昏昏欲睡,如果你强行工作,效率就会很低。你可以在这个时候进行一次 20 分钟左右的冥想,既能达到休息的目的,又能锻炼元认知。
等睁开双眼的时候,就会感到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充满活力。
3. 夜晚睡眠质量的保证。
每天需要有「7 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晚上尽量不要超过 12 点入睡,同时给自己配个好枕头、好床垫,投资自己的睡眠质量。
睡前还可以播放一段白噪音,比如,让敲打在窗上的雨滴声陪伴着你快速进入深度睡眠。
如今的生活节奏已经变得越来越快,人与人、人与事的连接正在变得越来越密集。你随时都能联系到几百上千人,与他们同屏互动;也能连接到全世界的所有角落,倾听那边正在发生的故事……
而在这个时代,想要静下心,专注做好一件事,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很多人看似整天忙碌,却是在假装努力!而这,也正是你的机会,习得专注的能力,在这个破碎的时代,就能聚焦于当下,充盈地前行!
祝你在这个新时代里,保持专注,一路狂奔!
本文选自我的专栏第四章:《不会专注,你的忙碌只是在演戏》。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没看过之前的内容,建议你加入我的专栏,从第一篇开始阅读,我们一起升级。
我们专栏见!
备案号:YXA1r3BXamNsxn3eyxXHbE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