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如何报志愿?
在新高考地区,以上讲的专业、学校、地域三个核心原则都适用。
但是,新高考地区因为选科的原因,导致志愿填报实际上是按专业报志愿,而不是过去的按学校报志愿。
也就是说,一个学校理论上是一个专业一个录取分数线,不像过去只有一个录取分数线,一般情况下,各学校都会把专业归类,按学科大类报志愿,这就是所谓大类招生,比如把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归为一类。
其中的原因比较简单,按绝对专业报,就可能导致某学校在某省只招几个人,没有人敢报。这种志愿报考时,专业上纠结的就不多了,对学生家长是好事情,但复杂的是回学校后的二次专业分配。
高校的另外一个做法就是按专业培养要求的选科结构平行到专业组,这和大类区别较大,往往归到一个组的专业之间相差悬殊。比如 2021 年中山大学把人工智能与土木,水利,海洋归到一个组里,显然是希望用计算机带一下其他专业。这种填报逻辑下,还保留了调剂的游戏规则,但很多同学不敢报或者填写了不服从调剂,就是担心被分配至不想去的专业。
对于新高考地区,动辄就需要填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志愿,不分批次,表面上复杂,实际上更简单了,学生与家长风险也降低了。
关键是想好两个边界。
第一,你想要什么?把你想选择的专业与学校填进去就好,最后是平行志愿,只要分数能达到,就会录取你。
许多省市的调查都表明,新高考志愿满足率往往高达 97% 以上,甚至 99%。
其次,和老高考相比,新高考地区需要特别注意「负面」清单的问题,即你不想要什么。
需要填写的志愿多,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不想「空着」,把自己并不想去,或者不满意的学校和专业填上去。否则,极可能被录取进这些学校和专业。2017 年浙江新高考第一年就发生了 97 名一段考生被录取进三本学校的情况,原因就在这里。
志愿填报中四个重要提醒
在所有的填报环节,我想特别提醒四件事情。
没有原则地追求分数最大化是最愚蠢的填报
第一,不要没有原则地追求分数价值最大化。大量家长和学生普遍犯的错误就是追求分数价值的最大化,总想用 600 的分数上所谓 605 分的学校或者专业,如果上了 598 的学校,就觉得自己吃亏了。
报志愿不是去菜市场买白菜,而是生涯规划,是人生的路径选择。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我人生的发展方向,否则再高明的算计都是吃亏,南辕北辙。
遗憾的是,在志愿填报时,无论从业者还是家长,考生,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都在盲目追求着分数的最大化,追求面子的最大化,忘记了自己的目的。
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二,父母需要积极引导、参与,但当和孩子发生严重冲突时,即便觉得孩子是错的,也请尊重孩子的意见,避免社会归因现象出现。未来一旦孩子学习发展不顺,很容易出现归因的现象,即怪罪别人,动辄抱怨「都是因为你当初非要让我读 XX 专业,都怪你当初非让我读 XX 大学」。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内心是放弃的,这对于家长与孩子都是一场难以挽回的噩梦。对于孩子暂时的「错误」选择,我们不必惊慌。成长就是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当他意识到问题时,他会积极主动地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你,这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
不宜只是简单把规划委托给别人
第三,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请教专业人士,但最后务必让孩子深度参与。在搞清楚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况与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如果只是简单出一笔钱,委托别人做出一个方案,这实际是不负责任的。孩子自己的人生,怎么可以简单交给别人去处理?
孩子读书 10 余年,其实很少有时间认真思考人生的发展。未来想干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次难得的成长与教育机会,家长可以请来专家、老师、优秀的学长学姐,和孩子一起探讨。
虽然说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规划出来的,但对人生发展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绝不要把这次难得的成长机会简单扔给别人。
不宜过度放大孩子兴趣的决定性
第四,在志愿填报时,我们经常喜欢强调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想特别提醒,我们需要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但不宜过度放大。
兴趣往往是不靠谱的东西,现实与市场需求是不关注兴趣的。
前面已经讲过,孩子的兴趣是多变的,把一个重大人生决策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基础之上,显然是存在问题的。还有一个原因,兴趣往往是偷懒的合理借口,很多孩子不变的一个兴趣就是玩游戏,我们是否支持、尊重?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孩子兴趣爱好,但不宜过度强调甚至依赖孩子的兴趣,需要理性引导,然后再说尊重。如果孩子说喜欢某个专业,至少要找到懂这个专业的人,让孩子详细了解一下是不是真跟他想的一样。事实上,很多孩子对某个专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名字。在幻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喜欢,往往是空中楼阁。
备案号:YXA1lJwwyQIX1mAgZvTlj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