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实例? - 知乎

朱宸濠是宁王一脉的第四代,他见到了明孝宗对朱厚照的宠溺,也见证了朱厚照上台后所有的荒唐。

不甘在王府的角落阴暗发酵,野心在时间的缝隙悄然滋长。

从弘治十年即位宁王开始,朱宸濠冷眼看着朝廷风云变幻,他看着同龄人朱厚照四处游乐,看着朱厚照的亲信们把持朝政,看着豹房建成,看着新宅高起,他看着大明的朝阳高高升起,他看着大明的骄阳落入云中。

他看了整整十年,眸中满是愤怒和不甘。

凭什么?

凭什么朱厚照那个废物就能成为皇帝?

凭什么我满腹韬略却只能龟缩在这小小南昌!就凭靖难之役时,你的祖先挟持了我的祖先?

我和你一样,都流着太祖高皇帝的血!宁王迫不及待地向王阳明发出邀请。

来吧,你的先祖不是和刘伯温相交莫逆吗?

来!来加入我!成为我的刘伯温,成为我的姚广孝!让我们一起,向那高高在上的紫禁城,复仇!王阳明拒绝了他。

你我所求不同。

王阳明当年不会向刘瑾低头,现在也不会向你朱宸濠低头。

朱宸濠,你的心中只有仇恨,看不到丝毫对百姓的怜悯。

正德荒淫,你朱宸濠又能好到哪去?

结交海寇,攻讦良臣,你用来收买官员的每一两银子都来自搜刮民脂,和你这样的人一道,是不会有清平的政治的。

得知王阳明选择的朱宸濠极为愤怒。

朱宸濠一生见过很多官员,有为了钱财活着的,有为了女色活着的,有人自身清廉,却对家族延续念念不忘,也有人不惧生死,却愿意为另一个人俯首折腰。

朱宸濠相信:只要价码足够,一切人都可以被收买,可唯独到了王阳明这里,朱宸濠看不清这个人想要什么。

你到底因为什么反对我?

就为了朱厚照那个废物吗?

不。

当年被廷杖之后,那个一心为君的王阳明已经死了。

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不为皇帝而活的王守仁。

那你拦我是为了什么?

为了百姓,为了公理,为了天下!心学的含义,是心怀天下!朱宸濠不再强求,转身杀了同样不肯臣服的江西巡抚孙燧,清除了南昌城最后的反抗者。

那就,开战吧。

(六)鄱阳湖谋反之前,朱宸濠已经通过收买官员重新获得了王府卫队的组建权,武装起大批海盗土匪,组建自己的私家军队;他通过贿赂将举报自己的阎顺、陈宣、刘良等官员全部下狱;幽禁南昌知府郑巘、宋以方,谋杀都指挥戴宜,将不配合的周仪一家六十余人全部灭口。

在江西巡抚孙燧也被朱宸濠杀害后,朱宸濠觉得,没人能阻止自己了。

朱宸濠当然知道王阳明的存在,但在朱宸濠眼中,这个书生毫无威胁。

整个江西都是我的人,你拿什么跟我斗?

因此,当王阳明离开南昌的时候,朱宸濠以为王阳明想要逃跑,轻蔑地忽略了他。

王阳明当然不是逃跑。

王阳明离开南昌,是要找一群人。

大明土地最多的一群人。

百姓。

朱宸濠并不知道,在他结交官员贿赂宦官的时间里,王阳明走遍了江西三千里,他熟悉每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哪里的民众团结勇敢,哪里的官员还心向朝廷,江西的山川,地势河流走向……这一切王阳明烂熟于心。

因为走过,所以相信。

相信百姓不会接受朱宸濠的残暴统治,相信地方依然有众多正直的官员忠于朝廷。

如果说朱宸濠招兵依靠的是钱财,王阳明依靠的,就是每个人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告诉留下的每一个普通人:这是你的家乡。

你不是在为朝廷而战,不是为远在天边的朱厚照而战,你在为自己而战,你当前所站立的,就是你的家乡。

而我与你同在。

维护每个人心中的正确,这就是心学!朱宸濠不知道,人民才是统治者最大的政治合法性。

在王阳明眼中,这不是什么争夺皇位的叛乱,只是一场百姓与山贼的战争。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奉命在此杀贼!(七)天下山海作为朝廷命官,王阳明对朝廷的办事效率有深刻认识,如果依照正式流程,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应该派信使向朝廷汇报,然后等待内阁和皇帝讨论,达成一致后派人给王阳明回信,告诉他坚持住,等朝廷用半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时间组织起平叛军队,然后来江西平叛。

按照这个效率,等朝廷的军队过来,王阳明可能都出生了。

所幸清楚朝廷办事效率的不止王阳明一个。

早在宁王叛乱之前,王阳明已经从兵部尚书王琼手中要来了调兵许可——一旦江西有变,王阳明有权立即组织军队!事实上,远在朱宸濠正式叛乱之前,王阳明与朱宸濠手下的战斗就已经开始了。

朱宸濠蓄养私兵,收买官员,这一切都是要钱的。

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行贿计划,朱宸濠的行贿对象上到刘瑾,下到江西的大小官员,他曾经为了麻痹朱厚照,一次往皇宫里送了几百盏花灯,把整个皇宫照得如同白昼,只为朱厚照过瘾。

至于朱厚照身边的大小亲信,朱宸濠行贿时更是一个都不落,红包人人有份,贿赂个个不少,几年之后,正德皇帝南巡,宦官张忠打着审查的名义敲诈王阳明,要王阳明交出并不存在的宁王财宝,王阳明说:「财宝没有,账本倒是有一本」,吓得张忠转身就走,因为他知道,朱宸濠的行贿账本里一定有他。

如此巨额的长期花销,光凭藩王的正常收入明显不够。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朱宸濠想出了一个办法。

抢劫。

为了谋反,朱宸濠很早就开始蓄养私兵,为了避人耳目,他的私兵大多是用钱收买的山贼海盗,正式叛乱前,山贼们蹲守在各个山头,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方式——拦路打劫。

在得到朱宸濠的政治庇护后,山贼们决定拓展业务模式——进城打劫。

他们横行村镇,抢钱之余,绑架那些不服从朱宸濠的官员,动辄杀人全家。

江西的官员们很快发现,不服从宁王的同僚家里都会进贼,贼人装备精良,手段凶狠,只要出手,必定灭门,而官府一旦追查或者向北京南京报告,报告者就会得到宁王府亲切友善的款待,轻则丢官下狱,重则杀手上门。

面对近乎公开的恐怖威胁,江西的官员沉默了,他们即便自己不怕死,可毕竟还有老婆孩子。

于是山贼问题无人敢管。

感受到行业春天的山贼们开展了分区划片,能者多劳的抢劫活动。

王阳明被派往江西时,朝廷给他的任务之一就是剿匪。

作为哲学家的王阳明有一句名言叫「破心中贼难」,后世对这一句作出了无数的认同,反驳或解释,但都对前一句没有异议。

「破心中贼难」的前一句,叫「破山中贼易」。

这山中贼,便是宁王的手下们。

王阳明最初的政绩,就是靠暴打山贼得到的。

宁王公开造反前,他的山贼手下曾经被王大人反复暴打,如今宁王公开叛乱,大队人马集结,山贼们兴奋地准备找王阳明报仇,然后悲催地发现,又被吊打了。

最顶级的做题家必然是懂得活学活用的,状元之子,二十八岁中进士的王阳明毫无疑问掌握了这个技巧。

很快,小小一个吉安,三十六计轮流上演,宁王派出试探的先头部队迅速离开人间。

但朱宸濠依然不慌,他的兵力是王阳明的几倍,金钱是王阳明的上百倍,装备更是远非王阳明拉起的民兵可比。

损失一些先头部队对朱宸濠来说无关痛痒,既然少量部队打不倒王阳明,那就派更多兵,朱宸濠怀着成竹在胸的心情不断添油,直到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我是来干什么的?

造反。

具体点呢?

在朝廷平叛的军队南下前打下南京。

我现在在干什么?

在吉安追王阳明。

吉安是南京吗?

不是。

王阳明拦得住我吗?

拦不住。

那我停在吉安干嘛?

我应该去找物管,不对,打南京啊。

王阳明的目标并非全歼叛军,他很清楚自己与叛军的实力对比,虽然能取得一定战术优势,但全歼叛军是不可能的。

王阳明在等,等东南数省的明军集结。

如果明军成功集结,无法进入南京的叛军必然失败,但是在明军集结之前,必须有一个鱼饵吸引住叛军的目光。

王阳明自己就是那个鱼饵。

他与江西最后一群忠于朝廷的官兵一起,与数倍于己的叛军近身周旋,以此为朝廷调兵争取时间。

朱宸濠发现了这点。

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解决王阳明了。

当一切的周旋都归于无效,战争终究要回到它的本质上来——正面战争。

精兵严重不足的王阳明,终于要面对宁王的全部大军。

鄱阳湖,长江第一大湖,王阳明和朱宸濠的决战之处。

在吉安,朱宸濠曾经以六万大军对手下只有几千人的王阳明肆意调戏,但当双方在鄱阳湖岸摆开军阵的时候,朱宸濠迷茫地发现,王阳明统率的部队已经高达八万,虽然王阳明麾下大多是民兵而非精锐,但数量的天平第一次倾斜到王阳明一方。

就在朱宸濠以先头部队不断试探王阳明的时间里,东南地域的明军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战略集结,哪怕双方已经正面开战的当时,明军的数量依然在增多。

朱宸濠觉得,六万大军足够横行江西了。

这句话本来没错,在朝廷从北方调大军南下之前,六万人足够在江南任何一个地域横行。

可朱宸濠终究忽略了一样东西。

人心。

你如何对待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便如何对待你,朱宸濠曾经在江西肆意弄权,纵兵抢掠,他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予取予求,他觉得百姓就是随意玩弄的玩具,他觉得那些平平无奇的泥腿子永远也报复不了自己。

现在,报应的时候来了。

心学的核心是唤醒每个人的良知:被欺压的人要报仇,被驱赶的人想回家,被抢走妻女的人想夺回自己的骨肉……朱宸濠对江西所做的一切,终于在这一刻报应在朱宸濠自己身上。

他的敌人不只是王阳明,还有江西一千二百万百姓。

从这一刻起,每一份好好生活的渴望,都会成为百姓支持王阳明的动力。

大局已定。

战争的最后,朱宸濠看到漫天炮弹如星火,忠于朝廷的鄱阳湖水师,终于在最关键时刻赶到,断绝了朱宸濠逃跑的一切可能。

楼船之上,王阳明伸手虚握。

身后山高水阔天地皆光明。

结束了。

(八)圣人心象得知宁王叛乱被平定后,最兴奋的不是朝廷或朱厚照,而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

曾经为了支持儿子放弃仕途的王华,在这一天终于证明,自己和儿子都是对的。

书生意气,理所当然。

大喜的王华在书斋写下一副对联,很嘚瑟,但又无比真实。

「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

」平乱之后,王阳明受封新建伯,入朝拜谢。

封爵之日,王阳明高冠博带,行走间,冠冕的丝帛覆盖耳畔。

观礼者中,有人艳羡酸楚,酸溜溜道:「王先生耳朵冷吗?

」王阳明平淡回复。

「是先生眼热。

」封爵之后,王阳明官拜南京兵部尚书,而后总督两广,坐镇东南。

曾梦想成为北疆利剑的少年,多年之后,只身撑起了南方的边防。

或许这便是所谓命运使然。

三十年后,隆庆皇帝盖棺论定,为王阳明写下最终的注笔。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

隆庆无比惋惜,惋惜王阳明没有出现在自己的时代。

哪怕他说这句话时,身旁的辅臣叫张居正。

也正是隆庆之后的万历时代,阳明心学席卷中华。

明史对此评价为,「阳明之学既出,天下宗朱(熹)者,无复几人矣」。

再之后,就是誉满天下的故事了。

明穆宗称王阳明「拨乱反正,救世安民」;曾国藩称王阳明「功不在禹下」;王士祯称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而这无数赞誉之中,最著名的还是东乡平八郎的一句。

一生俯首拜阳明。

.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