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有没有大志?

当然有,

刘邦是一个心怀凌云志的「流氓」,

正常人渴望的富贵、名利、规矩、体面,

在他这里都可以为胸中的大志让步。

·1

很多年以后,刘邦在民间的形象往往是个没脸没皮的老流氓。

这怎么说呢?在刘邦他爹心目里,自家儿子也就是这模样。

其实除了刘父,沛县里的百姓都是这么认为的。

而这种形象,显然不是刘邦的全部,古龙在《多情环》里写过一个人物,名叫萧少英,他在三年之内花光了万贯家财,人们都说他是个败家子,反派却发现了他的神奇。

反派说,能花钱,这不能不说是个本事。

刘邦在沛县之中,轻财好施,无论是自己家里的钱,还是当亭长之后自己发下的俸禄,都可以毫不吝啬地分给弟兄,然后领着这群弟兄去争地抢水,打架平事。

这不该是个流氓头子的素质。

流氓头子是什么样的?

平日里不提钱的事,干完这票才有钱一起分,而不是闲着没事就掏自己的钱给你,关键时刻还跟你一起冲。

要知道,刘邦自己也没多少钱,又不是张良那种世代贵族。

连他爹都常跟他说:「你学学你哥吧,别败家了,好歹种点地,你看你哥的产业,你就没点羞愧之心吗?」

刘邦嬉皮笑脸,抠抠耳朵,也不在家吃饭,说走了哈,去找樊哙了。

这种程度的轻财好施,绝不是流氓头子才有的。

所以刘邦到底在想什么呢?

天天游手好闲,喝酒吹牛,完事调戏开酒馆的寡妇,那老板娘望着他,也天天骂他是个没出息的败家子,是沛县第一号流氓,却又偏偏忍不住觉得他贼有魅力。

这魅力是哪来的呢?

那老板娘给他生了孩子,也常给他赊酒账。

刘邦醉后就捧着她的脸,笑呵呵对她说:「你放心,以后我扬名天下,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

老板娘只当他又在吹牛。

其实刘邦的魅力与想法,都在这一句话里了,所谓扬名天下的愿景,并不是空穴来风。

沛县的很多人之所以把刘邦看成流氓,多少应了陈胜那句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刘邦十岁那年,他听到一个很遥远的故事,当魏国遇到暴秦猛攻时,曾经窃符救赵,后来被国君忌惮的信陵君临危受命,返回魏国,统帅五国联军,力挽狂澜。

大败暴秦不提,还一路追杀至函谷关,使秦军不敢出关。

至此信陵君威震天下。

那是刘邦第一次对英雄这两个字有了粗浅的认识,十岁的刘邦或许跟父亲提过,他想成为信陵君那样的英雄。

只不过这年头当英雄都要看家世的,刘父对十岁孩子的幻想并没有报以认真的回应,他指了指坡上的地,说午后跟你哥去除草。

刘邦望着门外的斜阳衰草,皱了皱眉。

二十三岁那年,刘邦在地里应付完农活,去酒馆里小酌,忽然听到过往客商议论着一个天大的消息——信陵君死了。

刘邦静静听着,信陵君威震天下后更受魏国国君忌惮,秦国几次离间,终于使他没了兵权,醇酒美人至死。

那些客商笑呵呵地说:「这也不错,这样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呢。」

刘邦没说话。

刘邦的脑子认为客商说得对,能醇酒美人至死,多是一件快活事。但他的心底却忍不住冒起火来,他没来由去想:英雄不该这样死。

而信陵君终究死了。

就如刘邦年少时所憧憬的生活一样逝去,谁不曾指天画地,谁不曾做梦扬名立万,可到头来终究是面前的一亩三分地,是面前的邻里关系,乡村规矩。

你得遵守这些,才能在周遭混得开。

刘邦浑浑噩噩的回到家里,家里人问他怎么了,刘邦想说没事,家里的地有点干。

但他挣扎了几次,终究没有开口。

最后,满座寂静里,刘邦长长吐出口气,忽然笑道:「我想出去看看。」

「去哪?」

「去天下。」

那年头出门游学也是正经人的事业,家中人虽觉得刘邦不像个有前途的,但他有这份心,也愿意凑钱给他出门。

就这样,刘邦一路向西,追寻信陵君的踪迹。

信陵君已死,他就在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家中居住。

张耳也是魏国名士,也跟信陵君一样惯养门客,刘邦悄然记着张耳的一切,试图在其中捕捉信陵君的影子。

那些日子里,刘邦见识了各国百姓的困顿,遥遥听过大梁城里的歌舞管弦,也见过秦军气吞天下的强大。

所以刘邦渐渐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无论是什么人见到他,三言两语便熟络起来,刘邦喜欢和光同尘,然后在这些尘土的话语里追寻天下大势。

追寻自己该在天下大势里如何立足。

魏国灭亡一段时间后,三十多岁的刘邦回到沛县。

这时他已经从一个惫懒的小流氓,变成一个沛县中人不可理喻的大流氓。

没见过有人这么糟蹋钱的,天天跟一群屠鸡宰猪的、丧葬吹鼓的、游手好闲的人吃酒,连吏掾萧何、狱掾曹参这样的人都会有时被他硬拉过去。

凭什么呢?

就凭他刘邦不要脸吗?

自然是因为萧何与曹参,多多少少看出刘邦在做什么了。

刘邦不是在当一个流氓头子,他是在养门客。

以百姓之身,干王侯公卿的事情,不仅平日里施之以恩,遇事更能仗之以义,萧何与曹参必然看出了刘邦的这个团体凝聚力之强大,舍生忘死之气概,远超一般地方豪强。

萧何与曹参都对刘邦很感兴趣。

而刘邦见到他们二人,竟也不像寻常百姓,或者寻常流氓头子,没有丝毫畏惧,始终笑嘻嘻的,上手就搂肩膀,称兄道弟。

萧何笑呵呵的,应了一声哥。

曹参严肃些,打掉了刘邦的手。

刘邦也不恼,只说:「害,那是我这年长的唐突了,请狱掾大人喝酒,如何?」

曹参仔细盯着刘邦,想从他的笑容背后看出些什么。

对种地不在乎,对银钱不在乎,对世俗中的礼法也不在乎,更对周遭人的眼光也视如浮云,这个刘邦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三十多岁的刘邦,还想当那个英雄。

那个天下大势之中,立足风口浪尖的英雄。

比起这个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梦想,沛县的一切当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目光再放远一点,不那么重要的又岂止是沛县。咸阳那么华美的宫殿,刘邦一个泥腿子出身的百姓,眼花缭乱,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还有六国美人,六国金银,他当场就想住进去。

樊哙来劝他,但其实樊哙最多说你这么占着,项羽入关一定放不过你啊。

刘邦正上头呢,哪管这些,对正常人来说,未至的恐惧与眼前从没见过的夸张享受相比,谁都愿意选后者。

打了一辈子仗,还不能享受享受嘛?

这样的情绪如何能压得下去?

直到张良来劝他,说沛公此时与无道之秦有什么区别?沛公是为天下人除害,如今沉溺富贵乡,助桀为虐,只不过又一暴秦而已。

张良盯着刘邦,他惯会洞彻人心,他在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就知道刘邦的心在何处。

那是少年时茫然的梦,是中年困顿时自欺欺人的油,是一朝天翻地覆,愿意抛开一切去实现志向的百无禁忌的灵魂。

张良此时告诉刘邦,你什么都没做成,你转了一圈,变成了那条你屠杀的恶龙。

刘邦悚然惊醒。

望了一眼奢华的宫殿,刘邦嘿地一笑,还军灞上。

这样的享受与富贵,说丢,也就丢了。

乃至后来刘邦已经一统天下,萧何给他在未央宫修建的前殿华美壮丽,刘邦第一反应都是大皱眉头,说你这不行啊,天下初定,人心思安,这么搞多劳民伤财。

萧何给他算了一笔账,说这么修可以提供更多工作,可以减少一点后世大兴土木的机会,其实是保障了民生。

刘邦这才哈哈大笑起来,说还是老萧有见地啊!

这就是过于高远的志向对刘邦的影响。

正常人渴望的富贵、名利、规矩、体面,在他这里都可以为胸中的大志让步。

最初刘邦的大志向或许不过是在秦王朝中升到高位,后来或许想成为平定天下的大将军,再后来见识了项羽这群人,四十八岁的刘邦一眯眼,觉着我上我也行。

甚至我上我更行。

这大志向便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要想真正的平天下,要割舍的又岂止是富贵呢?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是正常人都有的思维,项羽灭亡暴秦后就跑回了西楚,刘邦开创大汉之后虽然也高唱大风歌,回家笑着问他爹,说你看我跟我哥,现在产业谁多?

但终究还是不影响他的决定。

定都长安城。

项羽会因为属下的某件事不体面便不用他,也会因为自己的喜恶来提拔官员,放刘邦身上则很少见。

刘邦的喜恶是一回事,他可以往儒生帽子里撒尿,可以大骂群臣,甚至一脚踹在臣子屁股上面,但他不因这玩意定人功过。

沛县里的少年、中年时光,刘邦团伙天天跟隔壁的雍齿团伙打架,起兵之后雍齿还背刺过刘邦,但当刘邦真的要论功行赏,分封诸侯,为了稳定天下人心,他就可以把雍齿拎出来当正面典型,大加赏赐。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在项羽帐下只能当执戟郎的韩信,对韩王献计献策全无作用的张良,但到了刘邦这里就焕然一新。别人不敢用的人他用,别人不敢听的策略他听,只要能完成平生所愿,刘邦无所不用其极。

这样的素质,才有知人善用的可能。

这样的素质,才能百折不挠,面对项羽这样的对手也敢一次次迈上战场。

·2

过于高远的志向,其实项羽并没有。

大秦立国之后,刘邦考上秦吏,当了泗水亭长。

押解徒役去咸阳的路上,他也曾见过秦始皇巡视天下,望见秦始皇的车驾仪仗,不由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

这句著名的感慨时常被人拿来跟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做对比,突出一个项羽的豪气,刘邦的城府。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彼可取而代之」是六国贵族的宣言,刘邦没理由,也没资格去想取而代之的事。

只有原先就身处高位的贵族,才会对始皇帝如今的地位愤愤不平,才会觉得自己与这个位置同样是一步之遥。

「彼可取而代之」听起来更直接,更霸气外露,但其实对六国贵族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话,六国贵族之中这么想的人绝不在少数。

「大丈夫当如是」反而难能可贵。

寻常百姓见到皇帝,第一反应是大丈夫当如是,这是个什么的百姓?

混不吝,草莽。

这两句话的差别,也正是刘邦跟项羽的差别,刘邦的志向要比项羽更高远,而刘邦的出身也远比项羽更草莽。

出身贵族的项羽往往不将百姓当成同类人,屠城宛如家常便饭。

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六国将领都是这样的,刘邦也同样屠过城,只是他屠城的次数之少,改过之快,是那个时代所罕见的。

贵族对秦国的苛政也体会不深,他们甚至趁着秦国大发徭役的功夫在买卖奴隶,收拢流民为兵马,侵吞土地。

所以约法三章的是刘邦,在关中废除暴秦苛政,尽收三秦民心。

当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汉中杀出来还定三秦,项羽一定想不到为什么刘邦可以得手如此之快。

项羽也不需要想明白,他只带三万骑兵杀回来,就把刘邦纠集的五十六万联军杀散了。

把西楚霸王放在正面战场,韩信都打不过他。

只可惜项羽想不明白,这个世道已经不需要贵族来主宰了,不需要世袭罔替的公卿,也不需要纷争不休的六国。

这已经不是西楚霸王的时代了。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后,拉开的是大汉的帷幕。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刘邦也是个飞鸟尽,良弓藏的皇帝,杀功臣的坏头就是从他身上开的。

实则不然。

刘邦这身草莽气,反而使得汉初君臣有别样生动的气氛,一群人在殿上喝酒,喝高了扯着嗓子争功骂人,还有拿剑砍柱子的。

刘邦就坐在里面,制止不了,跟着哈哈大笑。

当初一起在沛县携手走出来的朋友,萧何也好,曹参也罢,夏侯婴也好,周勃也罢,全都没有遭到过生命威胁。

只有一个樊哙,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出于防止外戚的打算,刘邦想过要杀他。

其余那些死人,都是刘邦在杀异姓王。

这些异姓王,多半都是在刘邦打天下时期的敌人,只有最后为了对付项羽,才短暂结盟。

天天被人蛊惑要造反的韩信,自己摇摆不定,固然没什么认真想造反的意思,刘邦还是为了削平异姓王,将他拿下了。

毕竟韩信不死,投向哪个王侯,哪个王侯就必然会赢。

厘清天下,是为儿子继位做准备,也是为天下真正能收归一统。

完成这些事情之后,刘邦才终于有机会过自己的人生,他曾经对项羽高呼,烹我父时分我一杯羹,也曾踹自己儿子女儿下车逃命。

如今他想多陪陪父亲子女,却发现自己没多少时间了。

这些年的战乱,本就不再年轻的身体,使刘邦缠绵在病榻之上,吕后辛辛苦苦找来名医,这对饱经坎坷的夫妻已很久没有这般长久的四目相对了。

刘邦笑呵呵地说:「当初去你家贺万钱,没吓着你吧?」

吕后半点笑意都没有:「你要是死了,我就杀了那给你治病的名医。」

刘邦哈哈大笑,一瞬之际重回草莽少年,他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那名医随即被刘邦骂了一顿,差人丢给他五十金,叫他赶紧滚了。

这天下死的人已够多了,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与民休养生息,能少死一人便是一人。

兜兜转转这些年,刘邦在心里笑话自己,没想到自己的大志最后成了这副模样,此生还有太多遗憾,可惜刘肥他娘去的早,曹氏酒馆的好日子没能到来,北边的匈奴势力不小,不知还要欺负我大汉多少年……

丝丝缕缕的念头,随着这个人的离世而彻底消散。

那个无赖流氓的刘邦,有时在我心中又会变成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草莽少年,嬉皮笑脸的,拍拍灰尘,一次又一次站起来。

自古草莽凌云志,不拘一格唱大风。

从来笑骂在此时,只留汉韵振天声。

完。备案号:YXA1e9Eo46Ck9DeZmYteloJ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