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一定情商低吗?

不是,性格内向的人都是「高感性特质」。

实际上,各行业的大师通常都是高感性特质。

内向,是因为对于外界刺激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烈的感知和感受。

内向者真正的问题就在于,面对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浅度领域,他们该如何掌控。

01 什么是内向和外向

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我想你很可能会这样回答:「我应该是中性偏内向」,或者「我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

总之,我猜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模棱两可的。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对外向和内向的误解。

外向(extrovert)并不是指话痨,内向(introvert)也并不是指羞涩。

因为你会感觉到,自己小时候内向,现在外向;自己在父辈前很内向,在朋友间却很外向;在死气沉沉的会议室里很内向,在读书分享会上却很外向。

在心理学理论中,外向和内向更多地是指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习惯而已,而不是指一个人的特质。

02 内向不善表达的原因

确实有许多感觉自己内向的人,他们的社交和表达都是硬伤,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实际上是人的另一个特质所导致的——高感性特质(Hi-touch trait)。

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一个人对于外界刺激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烈的感知和感受。

牛顿,他几乎不与人交流,却能从苹果落地等最简单的生活现象中领悟出力学理论。

毕加索,他说自己眼里的世界可能和别人眼里的完全不一样。

实际上,各行业的大师通常都是高感性特质的人。

比如乔布斯,他能从禅宗、美学、计算机科学等事物中整理出复杂逻辑,创造了现在的苹果公司。

除了后天训练,高敏感度的人大部分是天生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感官神经比别人的更灵敏。

这种灵敏的特质使他们很可能成为艺术家或思考者,却让他们显得内向,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社交所带来的刺激比较强烈,他们从本能上不太能够接受。

他们更喜欢安静,喜欢从自我接触中获取能量。

二是因为经常自我探索或更喜欢独处刻意练习,他们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变得很深刻,逐渐也不喜欢那些浅度的社交。

所以,内向并没有什么问题,一个很内向的音乐家和一堆音乐家也能聊得很开心。

内向者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浅度领域,他们该如何掌控。

掌控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绝不是一个人在一堆人里喋喋不休,而是通过简单的表达,使所有人信服,甚至是超越所有人。

这听上去有点难,这种表达功底貌似都需要千锤百炼才可以达到。

我们都知道极简就是极难,但在我的理解里,极难也许正是极简。

一个内向者如何通过表达扭转局面?这可能需要用一个全新的概念。

我们借用现代体育竞技中的场景,就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我把它称为「NBA 转播视角」:

(1)NBA 主场,即主场优势。

(2)赛场解说,即行为对话。

(3)场边的多角度摄像机,即视角切换。

03 主场优势

经常看 NBA 的人都知道,比赛中存在主场优势。

在主场,通常球队的战绩都要好很多,这是心理学中的领土意识所致。

对于内向者,社交场合中的领土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某个场合中,突然感知到了掌控,你将表达得非常好;如果自己的心理是被动的,那你可能表现得一塌糊涂。

这是因为内向者通常对临场的随机应变经验不足,所以干脆从一开始就要建立自己的主场优势。

这听上去很神秘,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三个方面:空间、时间和氛围。

(1)空间原则,尽量去你熟悉而对方不熟悉的地方。

比如,让别人去你的公司、去你熟悉的咖啡馆,或把人叫到你的办公桌前谈事。

总之,要制造一种你是主人,对方是客人的感觉。

(2)时间原则,一定比别人早到。

去会议室,一定要最早到;去吃饭谈事的时候,也尽量比别人早到 10 分钟。

那些早上 6 点起床,然后最早到公司的人,是不是都让你感觉他们有种强大的气场?

(3)氛围原则,强调共生性。

《速度与激情》里面的老大多米尼克口头禅是「We are family」,他永远在塑造一种家庭感,而他会照顾家庭里面的每一个人。

在对话中,更多用我们,也可以多关心你,而尽量不用我。

试图让大家找到一种共生的环境,而你的角色便是这个环境里的家长。

家长是用关怀和包容去面对每一个人,而不是利用权威。

04 行为对话

为什么从有比赛转播开始,就一定会有解说员在旁边描述场上的情况和球员的动作呢?

那是因为人们通常都很喜欢一种叫行为对话的模式,也就是说人们更喜欢听别人描述动作,而不是听别人的评价式对话。

你去外地出差,见到上次帮你做方案的同事小 A,一开口就直接评价,「上次你做的方案真的很好」。

这就不是一个高手能说出的表达。

这句话看似是赞扬,但让人不好接话。

通常别人就只能回应谢谢,然后继续尬聊或不聊了。

这时候你就需要把评价式对话切换为行为对话。

你见到小 A,可以这么说:「小 A,你上次的方案我收到后,看了三遍,非常有收获。第二天又看了一遍觉得很好,又拿给部分同事分享,大家都觉得你的方案很吸引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部分。」

尽管整个描述会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这种把行为、经历描述出来的过程,别人是十分受用的。

如果是别人对你进行评价式对话,你也可以用行为对话来化解尴尬。

小 A 对你说:「你的演讲很厉害。」

你可以直接引导:「谢谢,上次的演讲,最开始我准备得不够充分,中间有一段始终不满意。后来我请教了一下市场部的麦克,他让我这么修改。我才感觉好了很多,所以演讲比较顺利。」

感受到了吧,如果大量陈述事实,回应效果也会非常棒,不会显得你很轻浮,但也客观地证明了你的价值。

之前我们说到,内向者的观察和感受能力都十分出色,利用这个优势,在对话中描述客观细节,这是高手的办法。

05 视角切换

在 NBA 赛场上有很多误判,但主裁判在观看另一个视角的比赛回放后,就可以纠正之前的误判。

多视角看问题,在社交场合往往才能出其不意占据主动地位。

在一场会议中,内向者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别人说得头头是道,自己却完全插不上话;即使说上两句,也会被能说的同事的口水淹没得无影无踪。

实际上你不用担心,往往话最多的人,都是思维普通的人。

你需要做的事,就是

静静听完,然后找到一个机会,一击出彩。

这就需要你对所有人的表达做到切换视角。

如何切换视角呢?

我举一个例子,公司开会讨论产品(一套企业服务的 App 系统)的营销方案,A 说应该做个视频,B 说应该弄一场像苹果手机一样的广告,C 说根本不用视频,用软文介绍功能才靠谱,D 说研究推广渠道才应该是最重要的。

听他们乱成一锅粥,这时候你登场,这样说:

「其实,我们可以厘清一下,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通常用户消费一件产品,两件事情最重要:一是价格,二是体验(高体验代表购买一件事物的兴奋程度,如买一辆新车会很兴奋,买一支牙膏则不会)。

「然后我们可以画出四个象限:

「低价格——低体验。

生活必需品,消费时没有感受,比如牙膏、螺丝刀、卫生纸。

「低价格——高体验。

及时享乐品,消费时有短暂的愉悦感,比如可乐、啤酒、一场电影、一局游戏等。

「高价格——低体验。

无奈的选择,不得不去购买,比如花几千元看牙医,购买保险、企业管理 App 等。

「高价格——高体验。

人生的追求,期待很久的购买,比如汽车、刚上市的 iPhone X、一套别墅等。

「我们的产品属于第三个象限内的产品,价格昂贵,企业选择购买,通常不会有什么积极感受。

「而所有第四象限内的产品,一定只能按照专业—功能介绍这个套路去做营销。

「苹果的广告并不适合我们,因为它是第四象限的产品,强调体验感。而我们要体现专业和理性,把功能介绍清晰,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信同事一下就震惊了,原来对于产品的分析,还可以这样。

这个案例来自拜耳医药保健市场战略首席教授柏唯良的《细节营销》,其核心思路是:如果你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直接确定一个核心。

比如,刚刚这个例子,其核心就是客户的关注点,即价格和体验。

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视角。

06 结语

有一句话这样说:「其实你并不内向,只是不擅长对不亲密的人开放。」

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在提出外倾—内倾人格学说之时,也同时说了绝对倾向于哪种性格是不存在的,多数人都在两种性格间游离。

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内向者,更不要给自己贴什么标签。

表达只是一种技能,一种体现自己思维方式的工具。

表达之时,记住一个关键,尽量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呈现。

内向者总以为世界离自己很远,换一个角度,世界都是你的。备案号:YXA1e9Eo85Ck9DeZmYteloJ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