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的,设定最有趣的网络小说是哪本?

59

王熙凤闻言脸色骤变,「姑妈这话……」

我神情肃然,「我几时说过假话?」

王熙凤方才惊得起身,她同我做生意,自然知道我的为人秉性,此时又站立不稳,跌坐在背后的椅子上。

「如何……如何就到了这地步?宫里还有元妃啊!」她不敢相信,低声惊呼。

我摇头,「恐怕这就是源头。」

王熙凤睁着眼睛,盯着我半晌,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姑妈,不瞒你说,我肚子里已经有了一个……为了巧姐儿跟这孩子,我得活!」

60

我扶她起来,「有喜是好事,只是,你当真愿意为了两个孩子舍弃一切?包括侯府爵位前程家产?」

王熙凤几乎没有犹豫,「侯府爵位早就跟我们没关系了,前程家产也得活着才能挣到,姑妈,求您救我!」

我点头道:「你能这样想便好,那接下来我跟你说的事儿,你就是割肉剜心也要照做。」

「但凭姑妈吩咐。」王熙凤当即应下。

「好,这第一步就是,你们要把那园子捐出去。」

什么?

饶是王熙凤已经做好了舍弃一切的准备,也没想到我上来就直接冲着那园子开刀。

61

前有黛玉训斥宝玉,后有我指引王熙凤同贾琏。

林如海自然也要跟上,在他几次时阴时晴的对待下,贾政终于顶不住了,摆了酒请林如海,想要说和。

他心里便是不明白林如海为什么这般对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忍下来,委曲求全。

林如海见他还知道低头,不是个拿着清高当命的家伙,也算是稍感欣慰,「好歹不是那等说不通的死木头。」

当天的宴席是在外头摆的,不过是我的酒楼,周遭无人,除了他们二人,便只有我知道那天晚上他们说了什么。

62

那日贾政回去之后,第二日没有上朝,第三日才穿戴整齐上朝去了。

一去朝上,贾政就向皇上递折子,说府中的大观园已建成,恭候元妃省亲,同时表示,元妃省亲之后,将以宫中名义将大观园捐出,供百姓游玩观赏。

贾政到底是个文人,文章还是写得有一套的,他恳切地念了一篇赋,歌颂皇帝仁厚太平盛世:「圣上开恩让元妃省亲,这不光是贾家门楣光耀,也是圣上的天恩,臣铭感五内,盼望天下人都知道圣上仁厚。」

皇帝如何想的我不知道,但林如海说皇帝准奏了,甚至还赞了贾政一句「与民同乐」。

63

而贾政也在皇帝的是话语中逐渐清醒过来——如果皇帝没有对贾家有不满,怎么会这么轻飘飘同意代价这么大的工程直接捐献出来。

是恩是罚,昭然若揭。

自此,贾政再不敢对林如海的话心存疑虑,只飞快照办。

原本他还担心贾家内部或有阻碍,谁知道阖家上下竟然都同意。

刺头之一的宝玉主动请命:「我于科举一事上实无建树,过往又只贪图玩乐,纨绔懵懂,今后愿只做庶民,留守园子。」

贾政惊喜之余也生出一股疲惫感——这个儿子是没救了,虽然他原本还发愁该如何说服儿子放弃科举,但真到了这时候看贾宝玉放弃得比他还快,也是有些犯堵。

而贾宝玉这里还欣喜不已,当天就找到黛玉道谢:「父亲果然同意了!还是林妹妹对我好,知我不喜科举,便帮我一劳永逸,让父亲再也骂不了我,母亲也逼不了我了。」

黛玉看着宝玉,心中百感交集。

但无论方式如何,目的是达成了。

64

贾宝玉放弃科举之后,贾政自然也让贾环一并放弃。

然而贾环并不知内情,只觉得是贾宝玉不成器,连带着他要一起陪葬,竟然从此往后都不能科举了,便将贾宝玉恨上了,比从前更甚十倍。

老太太那里也有人去劝,只说是宝玉不爱读书,也没得叫贾环一个庶子爬到了宝玉头上,索性都不要去学了。

老太太一贯地糊涂,听不到宝玉不如人,当即便答应了。

唯一只李纨那边,她出身书香世家,王熙凤联合鸳鸯给她求了个恩典,让她家去了。

李纨也表示:「我为珠爷守一辈子,只盼着能让兰儿随我父亲读书。」

65

至此,最后一个麻烦王夫人也不得不答应——她是闹不明白贾政为什么突然跟老太太一样胡闹,就由着宝玉不考科举了。

但她往常就在这对母子面前半点儿体面都没有,如今老太太跟贾政都发话了,她便是再不情愿,也只能认了。

于是原本不想让李纨家去,但听说唯有这样才能让贾珠留下的唯一血脉读书科举,便也只能答应了。

宁府里贾蓉、贾蔷那几个本来就志不在读书,比荣府里更不如,因此也答应得毫无压力,还顺带捞了一个谨守孝道,听长者言的名声。

66

贾家这一出在京城引起一片哗然,耗资巨大的园子还没用就说要捐出去做「万民园」,同时贾家后辈纷纷放弃科举,自断仕途。

不久之后又传出连恩荫的爵位都不要了。

一连无数变化,悉数发生在元春省亲之前。

贾王史薛各家态度不一,贾家虽是最糊涂的,但糊涂反而有好处,上下各自心思,最后竟然殊途同归,全都认了。

王家那边是王熙凤回去说的,「我今日言尽于此,无论你们想得明白想不明白,只管照做。若是不做,将来也不必求到谁家门上,各家都一样,自身难保!」

史家原本就已经没落了不少,连史湘云都是靠着老太太在贾家的体面,才有一二分的喘息机会。

如今连贾家都这般动作,史家的两个侯爷飞速卖掉了私产,主动请缨去驻军,只将史湘云托付给老太太。

至于薛家,那位比黛玉大不了两岁的小姑娘,隐隐有当家人的风范。

察觉到贾家拼了命不想让自己跟宫中皇权有任何关联,心里便明白了——拿贾家做跳板进宫是不能了。

67

黛玉也同我说:「宝姐姐是个有才干的人,过往只因为是女儿身,被叔伯舅兄瞧不起,她见我如今管着族学庄子铺子,知晓女儿家也能做得一二件事,便绝了那心思,只托我求母亲,看是否能给她些助力。」

乖乖女儿为好姐妹求到我面前来,我自然无有不从的。

我想起原书里那首诗:「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原是极致的辉煌,却终究在富贵中迷失了志向。

我对黛玉道:「你只问她,薛家没了进宫的指望,如今我要她将皇商的头衔也舍掉,她舍得不舍得。」

68

黛玉去了没两日,薛宝钗便亲自上门求见,带来了自己的答案:「不破不立,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我如今方才知晓,靠着谁都不如靠着自己。既是要破,不如破个彻底。」

我看着下头的小姑娘,这孩子心思比黛玉决绝。

黛玉虽在我的教导下心思渐朗,但薛宝钗从来就更加务实。

她心中并不满意宝玉,但当时薛家那等境况,她唯有嫁给宝玉才能够守住寡母弱兄。

如今想明白了,倒是也没有什么舍不得了。

至于皇商的名号,谁爱要谁要去,商跟官斗,从来都是弱势一方,不如彻底放手,反而能守住更多。

她既通透,我便也放心——多个心思清明的姐妹,将来便是我跟林如海去了,黛玉也有自己的帮手。

69

省亲如约而至,因着贾政同王熙凤的极力邀请,我跟黛玉也出席了。

元春通身富贵,只是眉宇之中愁意颇深,临行前,她拉着贾政和王夫人的手道:「父亲救了我的命,只盼家中能够知晓利害,少些奢靡。」

王夫人泪水涟涟,贾政不住应承:「自是不能,自是不能。」

元春回去了,贾家继续处理着家产,其实原本也没多少家产,王熙凤管家之时便是靠着老太太的库房度日的。

大观园之后果然捐作万民园了,倒是得了不少民间赞赏。

贾家只余了一个空壳子,但终究挡不住元春的命运。

那年秋上,元春病死宫中,皇上特许贾家回金陵奔丧。

林如海给贾政最后一个指点:「告老还乡,往后便不必再来京城了。」

贾政答没答应我不知道,但老太太确实不行了,元妃的丧事过后不久,老太太过世,贾府众人守丧三年。

老太太将私产果然尽数留给宝玉,贾琏王熙凤等人心中早已有数,也并不恼怒。

何况宝玉倒真是个不在意金银的人,只将钥匙又还给王熙凤,「还是凤姐姐管着家吧。」

此后贾敬、贾赦接连过世,仿佛命中注定一般,三年又三年,贾家的后辈子侄当真到了金陵就没再离开了。

王熙凤看的事儿多了,也绝了贪心,将老太太的钱财悉数拿出,买了两座山,建了清净之地,一干人等,都住在山上。

70

这期间,黛玉宝钗,以及归家的李纨,还有外嫁的史湘云,时有探访。

黛玉回来跟我说:「大太太年纪轻,孝期过后便改嫁了,二太太一贯地吃斋念佛,从前或许有些是无奈,如今瞧着倒是真的念上了。几个姊妹也还好,原先孙家替孙绍祖求亲,谁知碰到大老爷过世,迎春姐姐须得守孝,那孙家等不了,便不求了……今年族学中有几个认识孙家的学子,听他们说那孙绍祖不是人,接连打死了几个房中人,幸而二姐姐没嫁给他。凤姐姐的心思在山下的铺子里,山上的一应事务交给了探春,没成想她倒是个厉害的,将山上管得有条有理,铁桶一般,宁府里有几个混账东西,看到探春也怕得不行,俱都老实了。」

71

这些年贾蔷、贾蓉、贾环也相继娶亲、续弦,因着家产不丰,也没有那些个不安分的前仆后继,都各自老实了。

王熙凤见他们安分了,倒是也大方,将老太太留下来的铺子,一家一家分了出去。

在山上表现好,便给你一个铺子让你下山管着。

在山下表现依旧不错,再多给一个。

如此这般,贾家几个后辈竟是都老实管起事务来,日常虽不爱好上学了,但谈论的都是如何经营管理铺子,倒是也少了些闲气。

连对宝玉恨意滔天的贾环,因着自家亲姐姐管着两座山,心里也舒心了。

何况宝玉并不爱钱财,也不通俗务,倒是在读书上真有些天赋。

八股文他不会写,但吟诗作词还算可以,贾政再也不管他「看闲书」,他竟真就在林氏族学里当了个小先生。

平日里就教教蒙童诗词,闲了竟自己拿起笔来写些话本子。

72

黛玉时常拿来看,说道:「目前,宝玉这话本子竟是不比你的差。」

我心道:那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不就是这位「宝玉」么?

纵使几个时空轮转,书中人、人之书……这也是他的宿命罢了。

黛玉着人帮他印版,竟是卖得不错,世人都知「雪芹先生」才情绝佳,书中深意万千。

而贾宝玉为众多人物写出小传之后,渐渐地少了几分骄傲,多了几分淡薄。

黛玉出嫁那天,他来送嫁,月白衫子将他衬得清减了几分,他看着黛玉,说道:「林妹妹,你无论婚前婚后,必定都是真珠,永不蒙尘。」

73

黛玉嫁给了我娘家嫂嫂的侄子,乃是清河鼎鼎有名的簪缨世家谢家,清贵不失风骨,以墨家学问为所长,故而在实务上很有一套,后辈子侄个个出众。

这亲事还不是我们父母长辈说来的,是黛玉在钻研信笺纸时,知晓谢家的手艺不同凡俗,故而前去求学。

在谢家求学半年,回来时便是谢家的少年郎谢瑾言送回来的。

儿女有意,经我和林如海多番考量打探,这亲事便顺理成章地定下了。

一年后,宝钗携着沈家四郎一直护送送嫁的船到清河,她已嫁入沈家两年,如今薛家的皇商名号不再,但再无人敢小瞧沈家四少奶奶。

74

黛玉上船前,对着我和她父亲长磕三个头,谢家少年郎跟着她一块儿行礼,「请父亲、母亲放心,瑾言必定倾尽一切爱护玉儿。」

我虚扶他们起来,笑道:「瑾言有心了,正好我有事同你们讲,臻儿和涵儿也到了求学的年纪,我跟你们父亲商量着,不若把他们送去谢家学堂,也省得他们在林家族学里无法无天。」

黛玉欣喜,「母亲,当真吗?」

林如海笑道:「我已递上奏折,请命南巡,不日也将前往清河。」

75

虽然不能一直留在清河,但左右未来三年应该都在清河周边,不会太远。

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决定,林如海如今位极人臣,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今圣上对他颇为看重。

只是皇上待他亲近,我们不能不自知身份,故而连升之后,林如海便借着黛玉成亲的由头,借故不放心一定要跟去清河。

气得皇上对他破口大骂,但架不住林如海铁了心,皇上也只能答应了,约定好三年后一定回来替他办好海运之事。

76

黛玉成亲半年后,我们举家迁往清河。

再见黛玉,黛玉脸上容光焕发,挽着谢瑾言的手,在码头迎接我们。

宝钗同沈家四郎分家后也主动搬到了清河,姐妹二人联手开办了女子学堂、女子纺织厂,谢林沈三家一起创办了女子水上武行,便是女子水兵的雏形。

「将来父亲要负责海运之事,我们也想出一份力。」

林如海抚着胡子朗声大笑,「甚好,甚好。」

而后,黛玉朝我走来,挽着我的胳膊,「母亲,我们回家吧。」

(完)备案号:YX11YXO7VVO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