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怎么才可以变好?

当然,你会认为这只是个案,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其他精英的言论。

·1911 年,法国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军队总司令斐迪南·福煦说:「飞机是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用价值。」

·19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密立根说:「人类不可能利用原子的力量」。

·1943 年,IBM 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说:「我认为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大概是 5 台」。

·1946 年,20 世纪福克斯公司总经理达里尔·扎努克说:「电视机只要上市 6 个月就抓不住消费者了,人们很快会厌倦每天晚上盯着一个胶合板箱子看。」

·1957 年,电子管发明者李·德弗雷斯特说:「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人类永远无法登上月球。」

·1977 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创始人肯尼斯·奥尔森说:「让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电脑不合常理。」

很难想象,这些悲观的判断是从当时几乎最聪明理性、最专业权威的人嘴里说出来的,但从他们当时的处境看,这些结论似乎非常符合逻辑,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理性思维的局限正在于此——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它会主动怀疑并排斥。因此,《意念力》的作者大卫·霍金斯告诫我们:「理性,是将我们从低级本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的大救星,但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看守,拒绝我们向智慧之上的层面逃离。」

可见,稻盛和夫的做法不仅不荒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智慧。

那么,理性思维是否可以就此剔除呢?

也不是,理性思维自有用武之地,至于如何使用,不妨继续看稻盛和夫的做法,他说:「在事情的构想、构思阶段,需要营造大胆乐观的氛围,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订周密的计划。」

之后,他话锋一转:「然而,到了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就要再次强调『乐观论』,坚定地采取行动。就是说『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具备的态度。」

这下终于明白了!

原来稻盛和夫的智慧就在于他知道如何巧妙地避开理性思维的局限——在不需要的时候将其关闭,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其打开。所以我们要想成事,最好不要在理性思维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而应遵循「先感性,后理性,再感性」的模式。这与《人生算法》的作者喻颖正说的「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如出一辙。

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正如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在 3 年后写出一本书,我只是牢牢记住了李笑来说的那句话:「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因此我内心极其坚定,坚信写作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于是拿起笔就开始上路了。

当然,在写作途中我始终坚持「价值写作和知识写作」的理念,坚持写的东西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依然是有价值的内容,于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边缘,每写一篇新文章都会刻意「保持难受」,不断阅读、关联、修改、打磨,并亲自实践那些启发和道理。这个过程并不舒适,即使如此,每当自己坐在电脑前码字时,我都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每当看到读者的留言和反馈时,我都会感到动力满满。这些乐趣和动力支撑着我持续不断地写下去。

蓦然回首,我发现自己走的正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的道路,而且已经离起点很远了。不得不说,这又是我遇到的好运——没有被理性思维束缚在起点。

现在,当我再用这个概念去观察他人时,发现很多人走的是与此完全相反的路径。他们一开始总是用当前的思维预估未来的情形,在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时便觉得悲观无比,在起点时便停滞不前。即使勉强起步了,却又在过程中过于乐观、急于求成,希望很快看到成果,结果频遭打击,以致在接下来的具体行动中萎靡不振、痛苦煎熬,没过多久就放弃了。归结起来正好是「长期悲观、短期乐观、当下痛苦」的模式。细细想来,这或许正是很多人无法成事的原因之一吧。

理性思维是把双刃剑

理性思维之所以被人们奉若神明,是因为人们只看到它解决问题时的锋利,但事实上,理性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它还有偏颇、顾虑、担忧等自我设限的另一面。

比如它对评价特别敏感,所以我们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它对失败特别抗拒,所以我们总是沉浸在挫折的情绪中;它对得失特别在意,所以我们总是在选择时畏首畏尾;它对标签特别认同,所以我们总是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跨界发展……它总是对自己知道的事实坚定不移,然后用这些单一的认知束缚自己,它让我们处于安全地带,也让我们远离很多人生可能性。

只要我们把理性思维这把「剑」拆分一下,马上就可以看到它的两面性——锋利的一面和设限的一面,而这把剑的安全剑柄则是元认知能力(见图 2-7)。

图 2-7 理性思维是把双刃剑之设限

元认知能力让我们跳出限制审视思维本身,控制剑的运行方向,让它始终呈现锋利的一面,帮助我们做成事情。就像稻盛和夫先生也并不排斥理性的力量,他同样会在各个阶段竭力运用思考的力量。

比如在事情开始的阶段,他会让自己睡也想、醒也想,一天 24 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让自己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他说:「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

比如在事情计划的阶段,他又会反复周密地推敲实现愿望的具体方法,将实现愿望的过程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直到像「看见了」它的结果一样才肯罢休。

他会用理性思维锋利的一面砍向自己的目标,同时尽量避免设限的一面影响自己的发挥。他还巧妙地把设限的一面替换成了开放的一面,让乐观开放、专注当下、享受过程成了另一种锋利,于是他无论怎么挥舞,都不会伤到自己(见图 2-8)。

图 2-8 理性思维是把双刃剑之开放

人生还需要浪漫、无畏和勇气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即将被木星的引力吸引坠毁,空间站上的人工智能「莫斯」以极为理性的方式计算出拯救地球的成功率为零,于是决定带领空间站逃离,但刘培强中校却做出了一个极不理性的决定。他关闭了莫斯,带着 30 万吨燃料冲向天际引爆了木星,最终拯救了地球文明。虽然这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它同样揭示了成事的奥秘:有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性,而是因为我们不够感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性思维大放异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运用让我们不自觉地崇尚理性的力量。但我们切不可全盘接受理性的摆布,即使我们生而混沌,要努力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但也要始终牢记获取理性不是最终目的,因为精彩的人生还需要浪漫、无畏和勇气。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告诉自己: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可能!备案号:YXA1P0jZbQwhxzN6nZruPRXm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