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面对「九子夺嫡」的应对的谋略是,以康熙为核心,不结党,不偏袒。同时适露所长,掩盖所短。
既避免了康熙的猜忌,又团结了兄弟。
不过,面对雍正即位仍然有很多疑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初七,康熙帝在南苑围猎时患感冒,回畅春园养病。十五日冬至的祭天大礼由皇四子胤禛代行。
十三日清晨,康熙帝病重,急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又命从天坛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
这时,康熙帝其他几位皇子,长子胤禔被监守,次子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五子胤祺被派往孝陵行祭礼,十四子胤祯正在西北领兵作战,而几位年幼的皇子当时跪在殿外,没有聆听皇父谕旨。
当天上午,雍亲王胤禛从天坛赶到畅春园,在这一天里,他被康熙帝召见了三次,但是他的皇父并没有跟他说起皇位继承的事。
当晚戌时(十九至二十一点),康熙帝驾崩。
步军统领隆科多向胤禛口头传达了康熙帝由他承继大位的遗诏,胤禛听了之后又惊诧,又悲痛,昏倒在地。
诚亲王皇三子胤祉等即向胤禛叩首,劝他节哀。
从这一刻起,胤禛虽然没有继承大位,但是担负起新君的责任。
当天夜间,胤禛指挥将康熙帝遗体运回紫禁城乾清宫。胤禛和隆科多护送康熙帝遗体回到乾清宫,并下令,他的兄弟如果没有命令,不得进入皇宫。
十四日,宣布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传大行皇帝留下遗诏,命雍亲王嗣位;命胤禩、胤祥、大学士马齐和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召十四子胤祯回京;九门关闭,禁止出入。
十六日,颁布大行皇帝遗诏。
十九日,遣官告祭天坛、太庙、社稷坛,京城九门开禁。
二十日,雍正帝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改年号为「雍正」。
雍正帝即位,无论是遗诏继位,还是夺位,他毕竟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那么,康熙帝众多皇子,多想继承皇位,为什么唯独胤禛心想事成?
在长达四十五年的皇子生涯中,胤禛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攀援,最后登上皇帝宝座的?
胤禛的母亲乌雅氏,满洲正黄旗,是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胤禛从小受孝懿皇后的养育,年幼的胤禛因她而尊贵。
十四岁,胤禛同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乌拉那拉氏成婚。
二十一岁,胤禛受封为贝勒,分府居住,三十二岁被封为雍亲王,禛贝勒府就成为雍亲王府,就是今北京雍和宫。
皇四子胤禛从六岁开始到上书房读书,受到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也有满洲的「国语骑射」的训练,就是满洲语文与骑马射箭。
胤禛结婚之后,多次受皇父之命参与重大政治与祭祀活动。
东向,至少五次到东陵祭祀,还到关外祭祀三陵——永陵、福陵和昭陵;
西向,随皇父西巡五台山;
南向,随皇父两次南巡;
北向,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随皇父巡视塞外,以后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先后十余次到塞外;
京畿,五次随皇父巡视京畿,治理永定河,察看水利。
特别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他跟随皇父远征噶尔丹,领正红旗大营,军旅生活使他受到了锻炼。
结婚后三十年的实际磨炼,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深切的体验,为后来登上皇位准备了条件。
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到六十一年(1722 年),康熙帝废太子,再立太子,再废太子,引起政局震荡。时逢胤禛从三十一岁到四十五岁的盛年,在这十四年间,他韬光养晦,以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博得皇父的信任。
胤禛的心腹戴铎分析当时形势是,皇上强势,诸王并争。
应对的谋略是,诚孝事上,适露所长,掩盖所短,避免引起皇父疑惑;友爱兄弟,大度包容,和睦忍让,让有才者不嫉妒,无才者以为依靠。
胤禛知道,受到皇父的信赖和喜欢,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抱定主旨,诚孝皇父。
在兄弟争夺皇位时,胤禛极力表现出对皇父的「诚」与「孝」,既不明于竞争,又劝皇父保重。
康熙帝第一次废皇太子后,大病一场。胤禛进宫,奏请选择太医及胤祉、胤祺、胤禩和自己,为皇父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吃药治疗。
康熙帝最早对皇太子胤礽产生不满,就是因为在生病时,年少的胤礽不懂得对皇父恭示孝心。所以胤禛这一招还是很灵的。
胤禛在处理兄弟关系时,不结党,不结怨。
他没有参加皇太子党,也没有参加皇长子和皇八子党,他超然于兄弟的朋党之外,或者说,他在兄弟角逐皇储时,采取一种不附合、不排斥的中庸态度。这使他躲避皇父与兄弟两方面发出的矢镞而安然无恙。
胤禛还友爱兄弟。如皇太子第一次被废,胤禛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给予关照。
胤礽起初被幽禁在上驷院旁帐篷里,由皇长子胤禔和皇四子胤禛看守。
胤礽提出:「皇父所说要杀皇父一事,实为乌有,请代我向皇父奏明。」胤禔不答应。胤禛说:「你不奏,我就奏。」胤禔只好代奏。
结果康熙帝听了后说,奏得对,命将胤礽身上的锁链去掉。后来,康熙帝说:「之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他陈奏,只有四阿哥性情和气量过人,深知大义,多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
胤禛的几位弟弟胤禟、胤祹、胤祯等被封为贝子时,他启奏说,愿意降低自己的爵位,以提高弟弟们的爵位。
胤禛这样乖巧的做法,既博得皇父的欢心,也讨得诸弟的好感。
在康熙帝临终的关键时刻,胤禛善于并紧紧地抓住历史机遇,坚决、果敢地登上皇帝宝座。
但是,雍正帝是继位还是篡位,当时就议论纷纷,成为历史疑案。
主要的说法是,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杀掉宠臣,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得位不正,以致杀人灭口。本讲就分析一下。
先看谋父逼母的罪名。
雍正帝即位不久,就有人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皇帝就驾崩了。」
这是说,雍亲王用一碗有毒的人参汤毒死了皇父。皇帝身边防卫严密,毒死皇父恐怕难度太大。
雍正帝上台刚半年,生母乌雅氏突然死去。
有传言说,雍正帝即位后,把十四弟允禵调回来囚禁。太后要见儿子,雍正帝大怒,太后就在铁柱上撞死。
的确,雍正把十四弟允禵召回,没让他进城,就直接发到遵化去守景陵,后来圈禁在景山寿皇殿。太后乌雅氏肯定是非常不满的。结果,允禵刚被圈禁一个月,她就死去了。
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乌雅氏是撞铁柱自杀的。
再看弑兄屠弟的罪名。原来争夺太子之位占上风的是皇长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四子,他们最先推皇长子,后推皇八子,再后推皇十四子。
雍正帝即位以后,反对强烈的也是这几位兄弟。那么,雍正帝是如何处置他们的呢?
皇大阿哥允禔早被康熙帝夺爵,关在家里。
皇八弟允禩,雍正帝先封其为亲王,后削其王爵,高墙圈禁,将其改名为「阿其那」,侮辱他,最终将他害死。
皇九弟允禟被削去宗籍,逮捕囚禁。雍正帝将他改名为「塞思黑」,侮辱他。给他定二十八条罪状,关到保定狱里,最后他因腹部疼痛死于幽所。
皇十弟允䄉,雍正元年(1723 年),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时病故,要送他的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国),雍正帝命允䄉前往赐奠,走到张家口,允䄉称有病要留在那里,于是雍正帝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
皇十四弟允禵,雍正帝先不许他进京吊丧,又命他看守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在景山寿皇殿。
除了最恨这五位兄弟,雍正帝最忌惮的应当是废太子允礽。废太子允礽一家被禁锢在咸安宫。
康熙帝晚年在北京昌平郑各庄修建王府和行宫,打算将来让废太子在此安度余生。雍正帝即位后,封允礽长子弘皙为理郡王,命举家迁往昌平郑各庄王府。第二年,允礽在宫中孤独死去。
雍正帝对两位弟弟非常好。十三弟允祥被封为怡亲王,格外受信用。十七弟允礼后被封为果亲王,管户部。
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就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未加暴露。
可以看出,雍正帝对反对他即位的兄弟下手狠毒,但对支持他的兄弟是很重用的。
再看杀掉宠臣。雍正初最炙手可热的宠臣是隆科多和年羹尧。
外界传言说,雍正帝得位,在内得力于隆科多,这话还真有道理。
康熙帝谕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的遗诏,是隆科多跟雍亲王胤禛说的。
人们不禁要问,隆科多何许人也,传达这么重要的谕旨?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是康熙帝舅父佟国维的儿子、康熙帝的舅表兄弟,又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子、孝懿皇后佟佳氏的弟弟。
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负责京城卫戍和皇帝安全。
雍正帝小时候曾经在孝懿皇后佟佳氏宫里养育,应当跟隆科多关系比较近,但隆科多注意结交皇长子、皇八子,而对皇四子并不亲密。
雍正帝即位后,立即任命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封一等公。但两年后,他解除了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职务,将其发往阿拉善等处修城垦荒。
雍正五年(1727 年),命夺隆科多爵,召还京,王大臣会审。
这时,隆科多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言外之意,「只有我知道康熙遗诏的秘密,所以我要被置于死地」。
这就引起雍正帝大怒,以四十一条大罪,命在畅春园外建房三间,将隆科多永远禁锢。来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再看年羹尧。
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总督,年羹尧的妹妹被选为胤禛的侧福晋,年家也因此从汉军镶白旗抬旗为汉军镶黄旗。
康熙晚期,年羹尧先后任四川巡抚、定西将军,兼川陕总督。
年家虽然被拨属雍亲王府,但靠向皇八子一边。年羹尧娶大学士明珠的孙女为妻,可见他是皇长子、皇八子一党的。
康熙帝将皇十四子胤祯派到西北任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便极力靠近胤祯。
但是雍正帝即位不久,年羹尧回到北京,向雍正帝讲了许多西北战局和皇十四子的情况,令雍正帝非常满意,他的妹妹年氏被封为皇贵妃。
雍正二年(1724 年),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作乱,进一等公爵;雍正帝还亲自御午门受俘。年羹尧受到的恩宠达到极点。
雍正帝说:「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之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年羹尧被捧晕了,骄纵起来。
他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迎送;到京师,王大臣郊迎;在边疆,蒙古诸王公要跪见他。
年羹尧对雍正帝巩固帝位还是有大功的。一是关于皇十四子的告密,让雍正帝对竞争对手了解得更深入;二是在西北用兵取得胜利,维护了清朝的稳定。
但他跟皇八子、皇十四子的关系还是让雍正帝心存芥蒂。
雍正三年(1725 年)二月庚午(初二),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吉祥天象,年羹尧上疏祝贺,把「朝乾夕惕」错写成「夕惕朝乾」,雍正帝抓住这个茬整他。
八月,这位年大将军被调职、降级,革去所有职衔;十二月,被从杭州将军任上押到京师。
他的妹妹年贵妃为他求情,雍正帝没有接受,年贵妃随即突然死去。
雍正帝以九十二条大罪,令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并斩其子年富。诸子年十五以上戍极边。
《清史稿》对隆科多和年羹尧有个评价,说隆、年凭借权势,无复顾忌,即于覆灭,古圣所诫。就是说,他们知进不知退,知显不知隐,由此来说,是自酿祸,古人早有所诫。
以上从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杀掉宠臣三个方面做了分析。
乍一听,似乎疑窦丛生,指向雍正帝得位不正,但仔细分析,且不说有些说法与事实不符,没有一条过硬的材料能证明雍正这么做是因为得位不正。
疑问,还是集中在所谓康熙遗诏上。
康熙帝的遗诏,目前看到的有五个版本:
一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康熙遗诏各一份,内容相同;
二是《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十一月辛未(二十一日)的上谕;
三是《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甲午(十三日)的康熙遗诏;
四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甲午(十三日)康熙帝向七位皇子宣布的遗诏;
五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甲午(十三日)康熙帝去世后,隆科多向雍亲王口授的康熙遗诏。
围绕康熙遗诏,主要有以下议论。
第一,关于擅改遗诏。
雍正帝刚刚即位,就有传言说,康熙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祯继位,雍正把「十」字改为「于」字:「先帝欲将大统传与胤祯,圣祖不豫时,降旨召胤祯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殡天之日,胤祯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雍亲王。」
这个传言流传很广,乍一听有道理,但是经不住分析。
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按照当时的行文习惯,应当写作「传位皇十四子」,如果把「十」字改成「于」或「於」,就变成「传位皇于四子」或「传位皇於四子」,根本不通。
况且当时如此重要的遗嘱,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还可以修改,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尽管皇十四子胤祯是康熙属意的皇太子人选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康熙帝确定要传位给胤祯的文献或档案证据。
康熙帝病重时,他紧急召回的是在天坛的胤禛,并没有召回远在西北的皇十四子胤祯和在东陵的皇五子胤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遗诏档案也根本没有改动的痕迹。
所以,雍正帝擅自涂改遗诏的说法尚难成立。
第二,关于康熙遗诏是真是假。
胤禛继位的主要依据是康熙遗诏。现在能看到的四份遗诏,海峡两岸保存的档案,无法证明是真是假,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后来伪造的。
能够确定是真的,就是《清圣祖实录》记载的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十一月辛未(二十一日)上谕,因为这是在康熙帝去世五年前就公布了的。
不过,康熙帝虽然说这可以作为他的遗诏,但是并没有写明接班人的事情。
还有一份就是《清圣祖实录》记载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甲午(十三日)康熙遗诏。
这份康熙遗诏,有的学者认为是真的,因为《清圣祖实录》和档案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有的学者认为是假的,因为实录和档案都是雍正帝掌权后出台的,可以编造。
那么,这份诏书是真是假?我认为半真半假,为什么?
康熙遗诏的文字,前半部分是真的,因为前半部分就是把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上谕加以文字修饰,移到传位遗诏里。
这大段文字,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就当着诸皇子、文武大臣的面亲自公开宣布了,所以是真的。
而后半部分、康熙遗诏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段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很像我,一定能担当继承大统的责任,所以命他继承朕登基,即皇帝大位),无法证明其是真的。
所以我说它是半真半假。
第三,关于康熙帝向七位皇子宣布遗诏。
记载这个情节的两本书《清圣祖实录》和《大义觉迷录》都是雍正帝即位后御用官员编写的,而且出版时当事人基本上都不在人世,无法核对。
而当时人所写的《皇清通志纲要》与《永宪录》两本书中都没有相关记载,所以有人怀疑这个情节是编造的。
而且,康熙帝怎么会在病重时不召集大臣、王公们一起来听他的遗诏呢?
另外,雍正帝说过两位皇弟在康熙死后的反常表现:
皇八弟允禩在畅春园中「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办派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
而皇九弟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
学者们认为,这两位兄弟的表情与行为正说明他们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听到隆科多的「口授末命」,才有如此愤恨的心态和冒失的行动。
如果他们早已听到皇父亲口说过这个安排,恐怕不会是这种反应。
第四,关于隆科多「口授末命」。
胤禛在康熙帝病危当天曾三次到畅春园清溪书屋病榻前,康熙帝说:「朕病势日臻。」可见康熙帝还没有糊涂。
但为什么康熙帝可以把指定胤禛为继承人的事告诉其他七位皇子,却不当面告诉他本人呢?「口授末命」的人为什么是隆科多一位大臣?其他大臣为什么没有在场?而且诸皇子也不在场?
所以这个情节的确令人生疑,口授的末命也就更令人怀疑了。
上述康熙遗诏的六个版本,只有半个是真的,且这半个没有涉及皇四子胤禛继位,而涉及雍正继位的康熙遗诏,都不能确定是真的。
既然《清圣祖实录》记载的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十一月辛未(二十一日)上谕可以确定是真的,让我们看一下其中是怎么说到接班人的。
上谕说,从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帝就把所做所思都书写下来,封固起来,而且要一直写下去,立储的大事,怎能忘掉呢?!
所以,接班人的事情,康熙帝不可能没有安排,也很可能有书面安排。
有这样一件事可以旁证。
雍正帝即位不久,跟他的弟弟允祺、允禟等说:「尔等母亲都上了年纪,先前父皇也在两处写有朱笔谕旨,见今你们将妃母各自迎接回家,也可得以问安侍养,尽尔孝心。」此事在雍正四年(1726 年)又被提起。
这件事也证明康熙帝确实安排了一些身后之事,并且用朱批谕旨的形式亲笔写下。
这样,就引人联想,那份真的由康熙帝亲笔写下的关于接班人的谕旨在哪里呢?这仍然是一桩历史之谜。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
从胤禛登极至今近三百年来,这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
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对雍正帝逆取皇位做出记载。
雍正帝毕竟是一位政治家,对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应看其政治功过。
雍正帝继位,尽管目前还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康熙遗诏,但康熙帝晚年对雍亲王还是信任的,病危之时也是召雍亲王从天坛三次来到他的病榻之前。
就在康熙帝去世当年的暮春三月,康熙帝来到雍亲王的圆明园,在牡丹盛开的楼台前,见到了十二岁的皇孙弘历,回宫后就去了解这个皇孙的情况,包括生辰八字。
在过完六十九大寿后没几天,他又来到圆明园,随后就宣布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当时,只有废太子的儿子弘皙养育在宫里。
四月,康熙帝到避暑山庄,弘历也随驾前去。在夏、秋两季的五个月里,祖孙二人几乎朝夕相处,游历山庄。康熙帝亲手教皇孙练习书法,还写下条幅和扇面赐给弘历。
在木兰围场围猎,弘历差点儿被受伤的黑熊扑倒,幸亏皇爷爷用虎枪打死黑熊。
也就在这段时间,康熙帝带着孙子弘历来到避暑山庄雍亲王的狮子园,并传见了弘历生母钮祜禄氏,称赞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留下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欢聚一堂的历史佳话。
所以,弘历在康熙帝决定传位的过程中可能也起了重要作用。备案号:YXA1P0jZ03HxzN6nZruPR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