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明明什么都没学,但为什么表现的如此出色?

将领们有喜欢听故事的,顿时想起了西楚霸王破釜沉舟,还有不喜欢听故事的,瞅瞅自己手里的粮食,又瞅瞅渐行渐远的船,暗暗咬紧了牙。

既然回不去,太平又近在咫尺,随时可能攻来,那想吃上这些粮食,只能先下手为强。

为了这口饭,朱元璋麾下的儿郎拼了,携渡江两战,两战皆胜的气势,再度攻破太平城。

或许是知道朱元璋江畔放船一事令士卒心里都憋了口气,李善长早早准备好了军法告示,一进城就带人贴满了大街小巷。

掳掠百姓者,斩!

还真有不开眼的撞上枪口,当场被朱元璋斩杀,以正军法。

朱元璋立在太平城头,对麾下儿郎与城中百姓再次喊道:「咱举兵是为民除乱的,渡江而来也是为了让大家填饱肚子,填饱肚子就要有人好好种地,谁不让老百姓好好种地,咱决不轻饶!」

血淋淋的人头在他手里,城下军民望着朱元璋的身影,烈日高悬头顶,他就好似天子真龙。

从太平到集庆,朱元璋也没废太多功夫,收降兵人心更是只用了一夜。朱元璋放宽了心,只从降兵里挑出五百人来为自己守夜。

这种信任降兵们哪经历过?

元军长官对他们非打即骂,哪遇见过朱哥这样面面俱到的江湖豪侠?

无论是不是作秀吧,反正这么多年,他们终于体会到有大人物愿意体谅他们心中的感受,小兵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觉悟,有的只是你相信我,我就相信你。

朱元璋指向集庆城,数万大军红着眼就扑了上去。

这年头的元军,特别是南方的元军是真的拉垮,原本战斗力就因为腐败等缘故下降,四等民族的治理方式更是将足以充当耳目的四周百姓全推了出去。

于是只用了十天,朱元璋便打下了南京城,改集庆为应天。

三十岁那年,朱元璋吞并江左浙右等地,听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良策,闷声发大财地苟起了发育。

·7

当时天下局势,仍旧如一团乱麻。

北方红巾军跟元军激战正酣,朱元璋在江左眺望,左边是徐寿辉,右边是张士诚,究竟该先灭暴元,再削群贼,还是先削群贼,再灭暴元呢?

很快朱元璋就不用愁了,这个决定自然有人帮他做了。

徐寿辉手下有个叫倪文俊的将领,倪文俊麾下又有个叫陈友谅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伏兵城门中,杀倪文俊,挟持徐寿辉,自封汉王,取徐寿辉而代之。

或许是为了弥合各方矛盾,陈友谅率兵出征,连破朱元璋采石、太平二镇。

陈友谅眺望应天,巍峨的城墙落在他眼底,令他不由失笑,那是六朝古都,自己遥遥在望,当是天命所归。

遂杀徐寿辉,对麾下百官儿郎许以重利,破应天者人人有赏。

陈友谅于采石称帝,自立成汉,对朱元璋虎视眈眈,还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叫朱元璋死无葬身之地。

应天为之震动,一时众说纷纭。

有人说要跑,有人说要突围,有人说绝不能等两方联手,必要先集兵一处,张士诚弱而富,当先吞并了他的地盘,再与陈友谅决战。

朱元璋坐在堂前,一言不发地听着。

听了许久,朱元璋没听到一个他期待中的声音,他抬头望去,所有的喧哗在这一瞬间停住。

在座的除了朱元璋,还有一个人始终不作声。

朱元璋抬头就在看他,看那人良久,才缓缓道:「伯温?」

那不说话的人缓缓抬头,跟朱元璋的目光撞在一起,他起身道:「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朱元璋面沉如水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这人当然就是刘基,刘伯温,他此刻侃侃而谈,说陈友谅背信弃义,杀主自立,军中必然离心离德,外强中干之人强撑一口气,要打掉这口气也并非难事,只要诱敌深入,伏兵突袭,当能取得战果。

只是这话落在众人耳中,显得尤为不靠谱。

即使是李善长,也忍不住说这计划过于冒险,陈友谅连战连捷,士气如虹,地盘四倍于我,麾下小舟大船无数,诱敌前来,即使有地利有伏兵,就能打得过吗?

有李善长带头,堂内顿时又吵起来。

朱元璋忽地出声:「就打陈友谅!」

刹那之间,堂内又静下来,人们纷纷去望朱元璋,等他说一个理由。

朱元璋沉吟片刻,缓缓起身道:「陈友谅虽不讲道义,总是心有大志之人,张士诚久居富贵地,反而没了远见。真要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倾国来攻,而打陈友谅,张士诚身为最弱的一方,乐于见到我们相争,他定会坐山观虎斗。所以无论陈友谅有多强,咱都只能去打陈友谅,咱们别做妄想,避不开的!」

朱元璋的话掷地有声,当即令满堂文武达成了共识。

刘基看了一眼朱元璋,当初这人请他出山时,他还不是很情愿,心底对这些底层出身的大帅将领,多少有分看轻。

随着时日增长,刘基才发现朱元璋这人有远超同侪的眼光与气魄。

如今同样的决定,刘基说出来仍旧争论不休,从朱元璋嘴里说出来,大家便都乐意听,也愿意同仇敌忾。

这种个人魅力,刘基饱读史书,满脑子都是汉高祖。

既然决定了去打陈友谅,要怎么打就是重中之重。

朱元璋一路招降纳叛,麾下也有陈友谅的故交老友,当场请这位故交给陈友谅写信,约他前来。

李善长还是有点怂:「大帅,如今上下都怕陈友谅杀过来,纵然真要打,也要缓冲一二,何必这么着急诱他过来?」

朱元璋笑着看他:「谁怕了,咱弟兄就是怕,也不耽搁挥刀宰小人!」

那天陈友谅收到了故交康茂才的信,信里称自己领兵镇守江东木桥,可以到时候拆了桥,直接让陈友谅的舰队冲向应天城。

陈友谅信了。

陈友谅为啥不信,他身边全是这样的人,只有有利可图,背刺主公那是家常便饭,自己就是这样起家的,康茂才见风使舵才是正常的。

陈友谅收起书信,自负一笑:「走,诸君随我定江东。」

而这时的应天府内,朱元璋同样在调兵遣将,他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所以更要集中,争取一战打残陈友谅。

朱元璋望着地图,陈友谅顺江东来,大胜港水道狭窄,江东桥原本的确是木桥,拆不拆陈友谅的巨船都能撞过来,此刻有了康茂才诈降,陈友谅必走江东桥。

「连夜把江东桥拆了,建成石桥!」

麾下人领命而走,朱元璋盯着地图,暗忖陈友谅见到江东桥变成石桥,又会改道何处。

康茂才诈降,是个人都会猜江东桥是个圈套,陈友谅必然也会猜到。没法从江东桥入秦淮,直取应天,那最近的登岸之地就是龙湾,陈友谅没道理不去龙湾一探究竟。

朱元璋点了点龙湾,没在江东桥多做安排,抬头望向徐达常遇春等人:「诸君,咱去龙湾破敌!」

至正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晨,天色如掺了水的墨。

陈友谅抵达江东桥,当他见到这座桥变成了石桥,心底微微一沉,连呼三声「老康」而无回应之后,陈友谅脸色数变,掉头就走。

陈友谅大军开到龙湾的时候,雨已经下了一阵,朱元璋正在附近山上等着,四面还有徐达常遇春等人的伏兵,他把红色的旗帜高高扬起,提示众将——陈友谅到了。

朱元璋还在等,等陈友谅开始大军登岸,他深吸口气,望了一眼苍苍的天。

天上的雨忽然停了。

朱元璋一笑,振臂长呼,领兵从山上直扑而下。

陈友谅目光投向朱元璋,风势一时急起来,他从江东桥开始便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他不动如松,眯眼打量从山上冲下的朱元璋。

片刻后,陈友谅断喝下令:「贼军人马不多,先登岸,再决战!」

陈友谅心中冷笑,朱元璋能玩这么一手诈降设伏的好戏,固然有点小聪明,可他实在太没气魄,只带这么点人,能有什么意义?朕是成汉天子,兵强马壮,大势压人,他岂能挡?

然而陈友谅下令不久,前方交战的朱元璋便大笑起来,他的将领一声声回传,山头举起了黄旗。

黄旗之下,三军齐发。

无论是常遇春还是徐达,乃至张德胜的水军,四面八方涌过来,而陈友谅刚下了大军弃船登岸的命令,数万人乱糟糟挤在一起,水陆两边都无力作战。

陈友谅瞳孔一缩,他这才知道朱元璋亲率兵马当先下山,还他娘的是诱敌之策!

这一场大战打了很久,当陈友谅终于控制不住溃兵,要撤军退入长江时,才发现龙湾的水竟开始退了。退潮之下,陈友谅的大船巨舰纷纷搁浅,退都退不出去!

陈友谅望着面前的一片败相,咬咬牙,当即乘小船带亲兵逃走。

朱元璋的水军一路追杀,又败陈友谅两次,收复太平等重镇,把陈友谅杀回了江州。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缴获巨舰百余艘,趁势又攻安庆,沿途兼并陈友谅部众两万余人。

而张士诚就望着两方大战,真的一动都没敢动。

回师应天之后,朱元璋骑马入城,两侧是跪倒高呼万胜的群臣与百姓。

这一年,朱元璋三十二岁。

·8

这样的大仇,陈友谅当然不可能不报。

几年后,张士诚攻红巾军的小明王,朱元璋名义上一直挂在小明王麾下,此刻小明王求援,且小明王的地盘与应天屏障,不可不救。

就在朱元璋率兵去打张士诚的时候,陈友谅倾国而来,号称六十万,要报龙湾之仇。

只是没想到朱元璋麾下一个洪都城,主事的朱文正平日里饮酒高歌,一派纨绔之象,遇到六十万成汉大军,硬是撑了八十多天,撑到朱元璋击退张士诚,带兵回转。

陈友谅人都麻了,愤愤不平:「为什么朱元璋麾下有这么多精兵强将,凭什么?」

你陈友谅出卖主君上位,还想底下人忠心效死,怕是在想屁吃。

回转的朱元璋匆匆赶到应天,要召集大军,再战陈友谅。

这次文武群臣已不像龙湾战前那么紧张,如今陈友谅打了洪都三个月,军力已疲,只要援军过去,还是很容易击退的。

朱元璋点了足足二十万援军。

文武群臣无不震惊,这些年虽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翻倍,可二十万同样是倾国而出,救援洪都不至于此啊!

还是刘伯温反应最快,他眼前一亮道:「不错,此刻正是灭陈的大好良机!」

群臣失色中,朱元璋哈哈大笑,目中有火光涌动,他说陈贼已疲,江水正枯,六十万人又如何,看咱一口吞之!

当机立断,雷厉风行,以弱击强还敢想灭敌吞兵之举。

这样的大魄力,非雄主不能有。

二十万人分批行进,绕后攻下了陈友谅退路上防备空虚的港口,朱元璋亲自带水师兵出鄱阳湖,要与困在此处的陈友谅一决死战。

张士诚刚被朱元璋揍过,俨然又是一动不敢动。

陈友谅闻讯冷笑,决战便决战,固然粮草尚乏,军士已疲,可我巨舰无数,六十万儿郎,岂有打不赢的道理?

鄱阳湖大战打了一个多月,初时正是陈友谅占优,巨舰铁索连环,居高临下,又人多势众,把朱元璋的水师射得无法抬头。

这场面是不是有点熟悉了。

铁索连环之下,当然应该配火攻。

不久之后就有人给朱元璋出了这个主意,朱元璋当即采纳,几艘小船点起了火,趁着东风浩荡,撞上了陈友谅连成一片的巨舰大船。

鄱阳湖上火光一片的时候,像极了当年的赤壁,陈友谅的脸色远比曹操更难看,他隐约想到自己可能没法走出这片漫无边际的大湖了。

此后几次交战,没了大船,士气持续下坠的陈友谅越发失利。

为了泄愤,陈友谅在军中大杀俘虏,杀得人心惶惶。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却把擒获的俘虏治好伤,好生款待,然后放了回去。

陈友谅懵了,陈友谅不是不理解这是什么操作,无非是攻心之计嘛,但他向来瞧不上这个,四面楚歌岂能攻破西楚霸王?他只相信十面埋伏,只相信刘邦许诺了几方势力可以裂土封侯,这才有了项羽自刎乌江。

可穷途末路了,陈友谅才终于明白,原来人心深处不仅只有功利二字。

越来越多的人逃出军营,连带着陈友谅麾下大将也引军逃离,投降朱元璋。

他长叹一口气,开始准备突围。

朱元璋早在他的退路上等候多时,火筏长舟横满江面,彻底断了陈友谅的生路。

陈友谅仰天长笑,笑声越发悲凉,他左冲右突,终究杀不出一片火海。

死于乱箭之中。

这一天,朱元璋望着烈火中死去的陈友谅,同样长叹出一口气。

这个对他常年虎视眈眈的邻居,是他争夺天下间最强的一个对手,陈友谅胸怀大志,以枭雄自任,如今落得这般下场,想来也不失为一种命定的归宿。

朱元璋自封吴王,花两年的时间消化陈友谅的势力,接着很快荡平了偏居一隅的张士诚。

途中,小明王沉江而死,红巾军所复兴的「大宋」朝彻底被朱元璋抛开。

时代变了,从此以后世间再无大宋吴王,削平群贼之后,朱元璋定都应天,立国大明,国号洪武,面前只剩一条路。

北伐中原。

·9

其实从南伐北,历代之所以难以功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后方不稳,争权夺利。

南朝北伐时,多少世家门阀阻挠,不想自己的地位因为一统而受损。南宋北伐时,多少文人士大夫不愿动兵,畏敌如虎,岳飞都要直捣黄龙了,还是被完颜构召回。

后世倒也有内部斗争少的,太平天国军一路北伐,也攻至京城。

但往往后继乏力,一败千里,而这种起义军一次大败,几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朱元璋是怎么北伐的?

还是那句话,这人明明是贫农出身,当过和尚行过乞,脑子却难得清醒。

削平群贼之后,无数大将都叫嚣着直捣元都,真正一统天下。朱元璋拦住了他们,指着地图教训道:「暴元经营百年,大都坚固,咱这么打过去,无异于悬师深入,一旦粮饷不足,援兵四集,陈友谅是怎么死的,咱弟兄几个都忘了吗?」

看众将一个个消停了,朱元璋才施施然讲解自己的战略。

众人只见朱元璋在地图上指点江山,言谈间有无与伦比的自信:「咱必先取山东,撤其屏蔽,随时可以直取大都,再攻河南,断其羽翼,叫他援兵不可速至,西边的潼关咱也不能放过,据而守之,就像是守住了暴元的门户,叫他的精兵强将一个都进不来。然后再打大都,暴元势孤援绝,守无可守!」

朱元璋用兵,就一个字:势。

无论怎么打,用什么战术,抓什么时机,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大势。

大势一成,怎么打都赢。

朱元璋在应天发布《谕中原檄》,疾声呐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请当地还有血性的汉家儿郎,受苦百姓站起来,拿起刀枪,王师将至,长夜将明!

北伐军席卷天下,而暴元的军队还在太原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或许他们都在想:反贼又没直接兵逼大都,这群泥腿子多抢点财货地盘,估计也就走了。

于是山东、河南转瞬及下,再到潼关失守,元军终于慌了。

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朱元璋只用了十个月,北伐大功告成,进逼大都,把元顺帝打得弃城而逃,从此明军全取中原,而易主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终于趁势收回。

剩下的,就是徐达与元朝最后一位大将王保保绵延数年的厮杀了。

大势已定的局面之下,王保保终究也翻不起太大的浪花。

四十岁的朱元璋,定鼎天下,驱逐胡虏,从开局一个碗到再造日月天,这种奇迹般的人生轨迹,以及恢复中华的不朽功业,将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中。

为后人所惊叹,所神往。

完。备案号:YXA1d14KkmYc5QxBRr2tdlxK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