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从不读书但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 知乎

为什么有的人从不读书但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因为他们刻意练习,掌握多种思维方式,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推荐几个我长期使用的思维方式:一是:模型化思考、二是立体思维和线性思维、三是黑匣子思维、四是计算机思维。

1、模型化思维是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工具。

虽然模型化思维不会把我们带向什么真理,但是它真的有助于我们把握陌生世界。

人类的大脑本能地要用模式化的方式思考世界,凡事都想追问一个原因,我们在直觉上很难理解「随机性」。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思考?

我见过一个很简洁的描述,思考就是把性状从思考对象身上剥离下来,剥离下来什么呢?

是概念。

大脑通过概念的组合、推理去理解世界。

这个过程就是思考。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能把性状从对象身上剥离,抽象成概念。

比如说,两只苹果。

其实仔细去看,世界上哪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呢?

但是我们人类不管,把最基本的性状剥离出来,抽象成了「苹果」这个概念,我们在思考中把它们认为是同一件事,这就是模型化。

抽象出来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再抽象,再模型化。

比如说等号,你别小看等号,这个符号发明出来,意味着人类模型化思考能力的飞跃。

2+1=1+2,对吧?

请问这个等号是什么意思?

它代表左边和右边相等,是一回事吗?

不对,等号的意思是说,有些东西不重要,我们要选择忽略它。

比如2+1=1+2,意思就是我们只关心结果,我们不关心次序。

2+1怎么会等于1+2呢?

次序不一样,但是加了这个等号,我们就忽略次序,只看结果。

我们在日常话语中用到「等于」就是这个含义。

比如我们经常说「谦虚过度就等于是骄傲」。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是说谦虚就是骄傲,而是在说,我们忽略表面上的态度区别,你看起来像是谦虚,但是背后的实质就是骄傲。

「等于」这个词是强调要忽略些什么。

所有的思考都是模型化、模式化的思考,所有的思考都一定要把真实世界模型化、模式化。

潜台词就是一定要把真实世界丢掉一部分。

这是不是很反常识?

思考的深化居然要靠对世界认知的残化来实现。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人类大脑的进化不是用来发现真理的,而是用来获取生存优势的。

大脑不是用来求真,而是用来求存。

这种模式化思考方式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大脑的认知资源。

它不见得正确,但是有效。

我曾翻到过一本书,叫《日本新论——墨家学说与东瀛文化》。

它的核心内容讲的是,日本从中国学了很多文化,但是它继承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在中国已经基本消失的墨家文化。

我刚看的时候,觉得这个观点有点牵强。

墨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点像传说,只有很少的一点记载。

有人说日本文化继承了墨家文化,有什么依据吗?

有什么史实吗?

考证过吗?

墨家文化什么时候传过去的?

谁传过去的?

传承的源流是什么?

这些史实都没有,下这样的断言,不是荒唐吗?

把这本书翻完之后,就会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

日本人虽然从唐朝开始就大规模地学习中国,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学去的是建筑、文字和宗教,当时中国觉得最宝贵的精神内核、文化中的力量——儒家文化,日本并没有学去多少。

比如儒家特别讲究权利义务的对等性。

孔子不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国君该有国君的样子,当臣子才有臣子的样子吗?

国君无道,在儒家看来,甚至可以干脆推翻,天道都不眷顾他。

孟子甚至把这个学说发挥成「民贵君轻」,老百姓比君主还重要。

这一点日本人就完全不接受,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怎么可能推翻呢?

从儒家文化这个根上,日本就不肯接受。

再比如制度安排,儒家的科举制度,日本人也没有学。

儒家最强调的孝道,日本人也没有。

有日本人这么说:「中国的儒学到了日本就跳海自尽了。

」这就造成了我们中国人理解日本文化特别困难。

看起来文字、建筑各个方面都很相似,但是一旦深入文化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有太多不一样。

这是因为我们用儒家文化这个模型去套日本,发现套不上。

但是,刚提到的这本书突然提醒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文化模型,这个套不上,可以换一个试试,儒家套不上,可以用墨家文化模型去套套看,很神奇,一套一个准,居然还严丝合缝。

随便举一些书中的例子。

中国的儒家其实很讲究享受生活。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但是墨家就特别讲究节俭,吃穿住用都很简单。

「摩顶放踵」这个成语就起源于墨家文化,意思是从头到脚都被生活磨伤了,不辞劳苦,这是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状态。

大家发现没有,日本人的生活有一种极简的风格。

就以吃饭举例,相比于中餐的繁多花样,日餐其实非常单调。

中国人讲究请客吃饭要剩菜,日本人就完全没有这种习惯,餐后很少剩下食物。

再比如说,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不太相信鬼神。

但是墨家则主张「尊天事鬼」。

在「鬼」的问题上,日本人的看法确实和中国人差距很大。

在中国,鬼的形象通常很可怕。

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鬼」这个字充满褒义,有「强大、令人敬畏」的意思。

比如「鬼才」这个词,就是从日本传来的,它在日本是最高级别的表扬,是说这人不但才华横溢,而且精力充沛。

再比如说,儒家比较讲究个人的独立精神,并没有形成严格的组织。

但是墨家一开始就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有点早期的江湖帮会的意思。

墨家的首领叫「巨子」,墨家弟子在各国当了官,拿到的俸禄和薪水也必须奉献给团体。

日本人后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到后来的军国主义,是不是有点墨家团体极端化的意思?

再有,墨家当年讲兼爱,就是要平等地去爱所有人。

听起来这个主张没问题,但在当年问题可就大了。

孟子就说,这怎么可能平等地爱所有人?

爱一个路人甲能和爱你的父母一样吗?

这样的人,无君无父,不孝,还能叫个人吗?

孟子说,这是禽兽啊。

儒家对墨家讲平等之爱、不讲天性之爱、不讲孝道的思想,批评得这么厉害。

当年儒家和墨家的争论,这是一个核心的争论点。

日本学中国时,在「忠孝节义」这几个字中,「忠」也讲,「节」也讲,「义」也讲,独独就是不讲一个「孝」字,称他们是墨家传人,确实不是冤枉他们。

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

日本文化无非是在表面上和墨家文化有大量相似的地方,怎么能说他们就是墨家的传人?

没有证据。

我也觉得这说法有点牵强附会。

但是这不重要,我们用儒家这个简化的模型,理解不了日本文化,而一旦改用墨家这个简化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释日本文化的各种表现,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认知工具。

模型的好处是,我们知道了对象的一个特点,就可以根据模型推知它的其他特点。

这当然就节省认知资源了。

这本书说明模型化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工具。

虽然它不会把我们带向什么真理,但是它真的有助于我们把握陌生世界。

2、立体思维线性思维。

立体思维能力,构成了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谈到「制造业为什么重要」这个话题时,都是在强调制造业有各种各样的好处。

制造业的好处不是关键,这些好处服务业也能带来。

关键在于,制造业发达与否是国家治理水平的晴雨表。

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优劣。

强化制造业,本身也是倒逼国家治理水平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来理解一个现象: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线性思维」,另一种是「立体思维」。

对线性思维方式有很多解释,我们这里的含义是指,认为事物之间只存在单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看不到事物之间更多方向、更复杂、更曲折的因果关系。

如果能突破线性思维方式,建立起立体思维方式(或说多元思维方式),你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深入得多。

我们一直在介绍查理·芒格的名著《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式」,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篇就用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立体思维方式。

比如,有人抱怨中国学生学英语,花了那么多时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却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这不是浪费吗?

看上去这种抱怨好像很有道理。

确实,很多人的工作中用不到英语;少数用到的,用翻译软件也足以应付。

大多数企业招聘时,似乎没必要考查应聘者的英语水平。

学生把时间节省出来,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不是更好吗?

其实不然。

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考查他的英语成绩,很有必要。

这不是因为英语本身重要,或者日后工作中要用到英语,而是因为通过了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表明这个学生在上大学时没有荒废学业,在大概率上,他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要知道,从中学开始就有这个规律,一个学生如果无心学习,很快就会有两门学科跟不上——英语和数学。

这两门学科的特点是,落下一段课以后,后面的课就听不懂了。

听不懂就更加没有学习兴趣,就落得更远,最终就是彻底放弃。

相比数学和英文,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情况就不同了。

即使落下一段,后面的课也还能听懂,临时抱佛脚也能应付考试。

大学的文科系也有类似的情况。

文科水平的优劣,很难用考试成绩判断,这就容易让有些人滥竽充数。

如果再没有英语考试,实际上,学生往往不是用腾出来的时间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而是什么也不学,混日子直到毕业。

企业招聘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不是为了英语,而是为了确保应聘者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英语合格,证明他曾经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过,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如果没有其他更便捷、更可靠的选拔办法,企业有必要坚持这个要求,这才是明智之举。

再比如,有人长期跟踪、对比喝红酒和不喝红酒的人,发现他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区别,喝红酒的人更健康。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红酒有利于健康。

这同样是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

当然,红酒中存在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多,而且不是红酒独有。

也许你吃串葡萄,差不多也能得到红酒含有的有利成分——葡萄可比红酒便宜多了。

红酒有利于健康的真正原因是,有条件喝红酒的人,往往都比较有钱,社会层次也比较高。

人更有钱,就能拥有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更多的体育锻炼条件,更充分的健康意识,等等。

让他们更健康的是这些条件,而不是红酒。

再举一个例子,花大价钱买学区房,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这是孩子日后学习好的原因吗?

孩子学习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愿意花大价钱买学区房的家长,都是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人。

他们往往本身也比较优秀,这种家长会在各个方面督促、帮助子女学习。

学区房只是一个表象,让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的是这些家长经年累月的努力和关心。

美国的精英,包括大企业高管、政界军界高官,上大学时往往都是大学体育队的主力甚至队长。

这是否说明体育水平对管理企业、政府、军队很重要呢?

比如,是不是篮球投篮命中率越高,做企业决策时就越准确呢?

当然不是。

这些人在大学体育锻炼中得到的,不仅是强壮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直面竞争的勇气等心理特质。

帮助他们日后成为精英的是这些心理特质,而不是体育运动。

、黑匣子思维现代社会发展得太快,远远超过了我们本能的进化速度,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直觉其实不太可靠。

没有参照系,不经试错,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任何进步。

检讨错误、反省自己,这是理性给予人类的最好礼物。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错误,并主动建立一个光明球场,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2005年3月,37岁的伊莱恩去医院做鼻窦手术。

这是一个小手术,主刀的医生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麻醉师也有16年的工作经验,事先没人觉得这会出什么问题。

可问题还真出现了——麻醉中伊莱恩突然停止了呼吸,主刀医生赶紧给伊莱恩戴所谓的「喉罩」,从喉咙中插入氧气管,可怎么插也插不进去。

试了几次,伊莱恩的情况越来越危急。

这时可以切开气管,从脖子把氧气管接进去。

护士跟主刀医生说,切气管的设备都已准备好了。

主刀医生不甘心,说:「让我再试试。

」他又试了几次,还是不成功。

这时抬头一看,坏了,时间已过了20分钟。

再切开伊莱恩的气管,已经来不及了,缺氧时间太长,伊莱恩的大脑已遭破坏,成了植物人。

面对家属,主刀医生非常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但医学不是万能的。

」家属还能说什么?

只能接受结果,毕竟他也没参与抢救,过程如何,他也不知道。

即使知道了,他又不懂医,如果他问医生为什么不早点切开气管,医生可以马上回怼,切气管有风险,万一期间患者死掉了呢?

责任谁担?

多数人会像伊莱恩的家属一样,进了医院,一切听医生的安排。

这是一个故事,我们再讲另一个故事。

1978年12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173号航班从纽约起飞,要在波特兰市降落。

降落前,在放起落架时,突然传出一声巨响,发生剧烈震动,指示灯显示,前起落架没放下。

机长反应很快,马上把飞机拉起来,一边在机场上空盘旋,一边想办法。

机械师提醒他说,飞机只剩5%的油。

机长很有经验,说5%的油至少还能飞15分钟,当务之急是搞清楚起落架究竟放下没有。

对机长这样的老手来说,起落架没放下,他也照样能安全降落,但他不想冒险。

飞机不断盘旋,机长不断想办法,正琢磨着,一看表:坏了,15分钟时间到了。

结果飞机坠毁,好在机长技术超高,实施了迫降,只有10人遇难,但这也是一次重大空难。

这两桩意外事件发生在不同领域,但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是老手翻车,都属低概率事件,从专业角度看,很难说主刀医生与机长的选择是错的。

两桩事件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航空业有强制规定,所有飞机上必须背上两个黑匣子,它会将全部操作过程记录下来,而手术室则没有这个规定。

通过对173号航班的黑匣子进行分析,专家们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人在紧急状态下,会感到时间变慢,操作者觉得时间足够,可事实上时间已经耗尽。

这不是操作者的问题,这是人性的缺陷,训练恐怕也解决不了。

航空公司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四步提醒制度」。

如果套用到第一个手术室的案例中,即:第一步是提醒,护士对主刀医生说:「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第二步是提警报,「病人状况恶化,也许该实施气管切开术」。

第三步是挑战,「再不切开气管,病人会死亡」。

第四步是严重警告,「我要叫急救队来切开气管了」。

在手术室,主刀医生是权威,在驾驶舱,机长是权威,下属只敢委婉地提出建议,但主刀医生与机长都是人,都有人性的缺陷,所以才需要设计一套制度,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反思一下,如果没有黑匣子,这个「四步提醒制度」可能被提出来吗?

恐怕不容易。

现代社会发展得太快,远远超过了我们本能的进化速度,我们的本能原是为适应丛林生活而准备的,面对高科技环境,我们很可能丧失洞察力。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直觉其实不太可靠。

既然直觉不可靠,那就只能依靠工具。

黑匣子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它能让我们免于黑暗球场效应。

大家可能都打过篮球,刚开始怎么也投不准,可大家会慢慢调整投篮的角度、力道,经过一番训练,你可能就会成为高手。

可是我们想想,如果我们在一个黑暗的球场中投篮,什么也看不见,投出球去,自己都不知道离篮筐有多远,你就算练上十年,球技该多烂还是多烂。

事实证明,没有参照系,不经试错,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任何进步。

检讨错误、反省自己,这是理性给予人类的最好礼物,作为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错误,并主动建立一个光明球场,通过清晰的参照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4、计算机思维在计算机的算法思维里,所有的原则都必须排序、都必须编码、都必须有高阶低阶的次序、都必须能处理实际出现的所有情况。

这真正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最近「算法」这个词的提及率越来越高。

这说明什么?

说明整个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文明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

过去,是人类来创造计算机算法,而未来,人类要反过来向计算机学习算法思维。

「算法思维」和日常思维有什么区别?

这一篇我们简单和大家聊一聊。

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算法思维是有原则的,而人类的思维很难有坚定的原则。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讲过一句话:「制定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原则。

」这句话听起来是句大白话,但是道出了人类思维的一个根本性的难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跟别人说「这件事原则上可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不可以;或者反过来,「这件事原则上不行」,实际意思就是特殊情况下也行。

在潜意识中,我们就是认为原则是可以用来打破的。

但是之所以要有原则,就是因为不能有例外,这难道不是一个问题吗?

过去,我们觉得计算机很笨,它只会坚守原则,机械地执行指令。

人要灵活得多,没错,这是人的巨大优势。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如果着眼于未来,计算机的这种笨,反而要成为人学习的对象。

为什么?

因为人要处理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灵活性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小。

相反,没有原则带来的劣势越来越大。

举个例子说,业余做投资的人都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个原则:绝不能用杠杆借钱去投资。

道理很简单,一旦投资失败,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债台高筑,人不能玩自己玩不起的游戏。

有没有例外呢?

很多人会觉得有。

比如,这个投资机会是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的,一家大机构为这个投资机会做担保,很多有钱人、聪明人也加入了这个投资机会,那我要不要借钱用杠杆赌一把呢?

在小规模的人类共同体中,比如一个村里,这么想问题不大。

因为复杂性有限,可以调用人的灵活性,去判断机会、判断人性、判断具体的机会是不是靠谱儿。

但是,现在的投资市场、金钱游戏,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网络。

复杂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说清楚全貌。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有侥幸心理,即使这一次安全地得手了,迟早也会踩响地雷。

聪明的投资者恰恰不能自恃聪明,而是要坚守一个笨原则:绝不能用杠杆去投资。

再举一个例子。

简单说,就是当我们面对一大堆选择,又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在做判断前需要考察的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机算法给出的答案是37%,当我们考察了总数的37%后,不应该继续考察剩下的63%,而应该迅速做决策,而不是等全部考察完。

比如,买房,市场上在考察范围内的房有100套,那我们要把100套全部看完才能下决心吗?

算法思维告诉我们套,就可以选了。

这是算法决定的,在这个地方停止考察做决定,是成本收益最优的策略。

大家可能觉得算法提供的37%这个原则,看起来冷冰冰不近人情。

但是,无论是数学推演,还是客观统计,这个数字都是有效的。

不是真的建议你接受这个数,只是通过这个例子,展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巨大鸿沟。

不过,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误解,认为算法思维只会坚持原则,没有灵活性。

其实恰恰相反,算法思维,不仅有原则,同时还能够兼顾更多的原则,而这一点恰恰是人类做不到的。

银行门店里排队办业务通常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先来后到。

谁领的等候号码靠前,谁先办业务。

这是单一的原则。

如果有一个人的业务特别复杂,要办很长时间,后面的人就会等很久;有一位的业务特别重要,不仅对他自己重要,对银行也很重要,但是他也不得不按部就班地排队。

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效率最高的策略。

但是没办法,银行面对公众,在复杂的情况中它只能采取单一的、看起来公平的策略:先来后到。

计算机也面对同样的问题,要完成那么多任务,它只有一个CPU,先算哪个后算哪个?

算法就会有很多原则来处理这个事。

比如,法官原则:谁先排队谁先办理;客服原则:谁最重要,谁先办理;先苦后甜原则:哪个客户消耗时间最长,哪个客户先办理。

这些原则怎么统一在计算机处理的过程中呢?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者,通常会把好几种方案混合使用。

比如同时设定,越重要的顾客优先级越高,等待时间越长的顾客优先级越高。

这样一个顾客即使不是很重要,但是等待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也有机会先办理业务。

所以说算法思维不是单一原则,它恰恰更灵活,更能考虑全局。

它的唯一出发点是,哪种方式消耗的时间最短、花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最高。

有一次,脱不花跟我说,考察一家公司有没有真正的价值观,一个问题很有效,问他们老板:「贵公司排序第二的价值观是什么?

」这个问题通常会把人问蒙,问第二不问第一的目的,就是看看他们的价值观是不是有排序,没有排序的价值观就等于没有价值观。

对啊,很多公司贴在墙上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都是很大的词,比如高效、诚实、正直等等。

这些大词本身没错,但问题是,当这些大词发生矛盾的时候,比如高效和诚实发生抵触的情况下,哪个原则优先呢?

如果没有清晰的排序,怎么能说这是有价值观呢?

还是处理不了具体情况。

我们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计算机相比,差的不仅是运算速度,更是思维结构。

.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