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都超不过300年历史,而日本和欧洲却可以一、二千年不换朝代?

因为中国在这 2000 年间,就是通过皇帝的智力接力,对皇帝制度进行一代代的修补,从秦到清的政治发展,就是沿着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展开的,由此造成了这一阶段的很多政治循环。

中国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周秦之变之前。第二阶段是从秦始皇到晚清。第三阶段是从晚清近代化到现在。

为什么要把从秦到清划为一个历史单元呢?

因为这 2000 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很多朝代,其实是沿着一个简单的逻辑前进的,那就是不断完善和修补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也就是大一统郡县制度。

汉代对皇帝制度进行了重大升级,实现了制度初步稳定。

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重大举措外,汉代还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对秦制进行了修补。

我们说,秦灭亡的基本原因当然是对民众的过度汲取。

但是从技术上分析,还有一个具体的原因,那就是没有预立太子。

秦始皇几乎防范了威胁他统治的所有因素,可是他活着的时候没有立太子。

因为他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对自己的健康太自信了,但他没想到自己的死那么突然。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外出巡视的途中突然生病了。他预感到自己这次病得不轻,有可能不行了,就连忙写了一道诏书,发给正在北方边境上的长子扶苏,让他马上动身回咸阳。干什么呢?当然是准备接班。诏书还没发出去,秦始皇就死了。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的命令没人敢违背,但死了可就不同了。诏书写完了是要经过太监赵高的手发出去的。

但是赵高没有马上发。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让扶苏当皇帝。

他想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胡亥能力比较差,只喜欢吃喝玩乐,好操纵,赵高可以借机获得大权。

于是赵高经过与李斯和胡亥的密谋,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捏造了扶苏的罪名,要他自杀。

扶苏很听话,秦朝的政治特点就是执行命令不打折扣,所以马上自杀了。于是胡亥当上了皇帝。

扶苏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人,如果他上台了,说不定秦朝能多活几年。

可惜秦二世胡亥非常不靠谱,一上台就胡作非为,不断折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汉朝建立之后,立刻吸取了这个教训,汉朝君臣总结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

秦朝就是因为没有早早把扶苏立为太子,让胡亥钻了空子,导致灭亡。

因此汉高祖二年(前 205 年),还在戎马倥偬中的刘邦就立了刘盈为太子,堵上了秦始皇留下的一个政治漏洞。

但是堵完了这个漏洞还不算完。

皇帝们发现,皇帝制度漏洞太多,按下了这个葫芦,又会起了另一个瓢。

刘邦明智地立了太子,却留下了另一个政治漏洞,那就是太后干政。

刘邦死后,年仅 17 岁的刘盈即位,刘盈没什么经验,主要权力在母亲吕后手里。

吕后控制欲特别强,什么事都要管,她强行把自己的外孙女许配给刘盈当皇后。

刘盈不喜欢这个皇后,不和她同床,和一个宫女生了一个男孩。

吕后把宫女杀了,把这个孩子抱过来,说是自己外孙女亲生的,立为太子。

刘盈这个皇帝做得当然很郁闷,只做了 7 年就死了。

小太子继位,吕后干脆就临朝称制,公开掌握了权力。

结果过了 3 年,小皇帝知道自己亲妈是被吕后杀的,孩子太小不懂事,就四处嚷嚷以后要为母亲报仇。

「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变!」你居然杀了我妈立我,你看我长大了怎么收拾你!

结果吕后一听,把自己的亲孙子也杀了,之后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大封诸吕为王。

结果后来「诸吕谋为乱」,想把刘家的天下变成吕家的天下,直到周勃等人诛灭诸吕,才稳定了刘家的统治。

所以刘邦想到了立太子,却没有防范好自己的老婆。

汉武帝接受这一教训,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后,就把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了,防止她以后专权干政。

汉武帝怕大家不理解,还专门进行了一番解释。

他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汉武帝立了太子,又杀了妃子,按理接下来应该政治稳定了吧?

结果按下了太后干政这个葫芦,又浮起了权臣这个瓢。

太子没有亲妈,年纪又太小,不能主掌朝政,怎么办呢?

汉武帝临死前任命了一批大臣为顾命大臣,为首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结果霍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权臣。

霍光性格很强悍,他掌权后,族灭了自己的政敌上官桀和桑弘羊,还杀掉了皇族中的重要人物长公主和燕王旦。

此后霍光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大小事情他一个人说了算。

刘弗陵 21 岁时病死,没有儿子。

霍光决定,让昌邑王刘贺,就是著名的海昏侯墓的主人当皇帝,但是刘贺只在位了 27 天,霍光非常讨厌他,说他不到一个月就犯了 1000 多条错误,平均一天犯错 40 次,因此把他给废了,然后又立了汉宣帝。

汉宣帝对霍光表面上很尊重,但是实际上非常害怕他,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非常不舒服,说「若有芒刺在背」。这就是皇帝对权臣的感觉。

霍光本人虽然在历史上是得了善终,但是他死了之后,霍家还是倒了霉,他的儿子霍禹被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家一族遭到满门抄斩,妻子、侄子等也全部被杀或者自杀。

因此,皇帝制度的运行,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

清代乾隆皇帝曾对中国传统政治中威胁皇权的因素做了一次总结:

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乾隆皇帝:《御制古稀说》)

威胁皇权的,有强大的地方藩镇,有敌国外患,有权臣,有外戚,有后妃,有太监,有奸臣,有小人。几乎所有人都盯着皇帝的权柄,一有机会,就想取而代之。

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当然是当皇帝的好处太大了。

当上了皇帝,掌握了权力,就成了人间的上帝,要什么有什么,尊严、享受、金钱、美女,都不在话下。

但是天下凡事都是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

皇帝把所有的好处垄断在了自己一家一姓手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下所有人都是皇帝他们家的潜在敌人。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无不对这一权力垂涎不已。

就像 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动物王朝》中介绍的,居于统治地位使大猩猩首领尽享一切,但是它谁也不能信任,每只其他雄猩猩都时刻准备取代它。

所以皇帝就要以一人敌天下,以一个人对付所有政治力量。

因此专制权力的性质天生必须是高压的、排他的,要镇压掉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力量。

但是皇帝只有两只眼睛两只手,需要防范的因素太多了,很多情况下顾不过来,所以就处处都是漏洞,按下葫芦起了瓢。

在传统社会中,对皇帝构成威胁的人通常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皇族。因为身上流的都是开国皇帝的血,所以皇族后代理论上都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一点导致了历代王朝无休止的内斗。父子相屠,兄弟相残,几乎成了每个王朝都会演出的经典戏码。最有名的例子,有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以及清代雍正和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

第二类是后妃。是皇帝的妻子和母亲,这些人深得皇帝信任,危难之际,往往被委以重任,获得大权。从吕后、武则天到慈禧,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第三类是外戚。外戚就是皇帝母亲那边的亲戚,舅舅、姨父之类的。他们往往在皇帝年纪小的时候掌握大权。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小时候和普通小孩一样,凡事主要是听母亲的,而母亲会提拔谁呢?当然是自己娘家人。所以历史上外戚乱政不绝。

第四类是太监。太监本来地位非常卑贱,可是他们和皇帝朝夕相处,很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皇帝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他们,很容易信任他们,这是历代太监为患的主要原因。

西汉和东汉末年政治的规律是外戚干政和太监干政轮流进行。

为什么呢?皇帝小的时候容易被外戚控制,一旦长大成人,就要夺回权力,和外戚之间就要发生冲突。

朝廷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外戚的爪牙,皇帝要想夺回权力,只能依靠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太监。因此形成了外戚和太监轮流乱政的局面。

有人说,我们不要唯出身论,后妃、外戚、太监掌权有什么不好?反正总得有人管事吧?

其实这不是出身的问题,是执政能力的问题。

后妃、外戚、太监的特点是因为和皇帝个人关系近而掌握权力。

他们不是专业官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所以他们专权的时期,往往朝政比较混乱。

第五个威胁因素是权臣。后妃、太监、外戚能力通常比较差。但是权臣能力往往比较强,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层层斗争升上来的,都非常精明强干,如果遇到懦弱的皇帝,或者有特殊的历史机遇,常常可以掌握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比如张居正。权臣执政,对百姓不见得是坏事,因为他能力强,措施靠谱,但是皇帝却很害怕,因为他们经常架空皇帝,甚至夺取皇帝的天下。

第六个是朋党。所谓朋党,就是官员们分门别派,分成山头,相互斗争。朋党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韩非子就讨论过如何防止大臣结党,但是事实上这个问题非常难以治理。作为个体,官员在皇帝面前当然不是对手。但是,一旦这些官员结成朋党,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他们协调行动,皇帝就很难控制他们了。明代就是朋党之祸直接导致了亡国,所以崇祯皇帝给李自成留下的遗嘱是什么?是杀光所有文臣。

第七个威胁就是地方割据势力。历史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很难处理。地方的权力太小,办不了事;权力过大,又会坐大,不听中央指挥。唐代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给了各地藩镇过大的权力,结果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这些权力就收不回来了,导致唐代的藩镇之祸。

第八是敌国外患。就是周围的这些国家,还有少数民族对皇权形成的威胁。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北边的敌国给灭了。

第九个是农民起义。官逼民反,这个就更常见了。

实际上,我只是举其大端,如果细数下去,威胁皇帝的因素还有很多。

所以朱熹说,中国政治很难搞:

措置天下事直是难!救得这一弊,少间就这救之之心又生那一弊。如人病寒,下热药,少间又变成燥热;及至病热,下寒药,少间又变得寒。

翻译过来,就是治理天下真是太难了。你把这个刚搞定,那边又出事了。比如给人看病,这个人是寒病,下热药,结果吃下去又变成了燥热病,你又得下寒药,结果寒病又起来了。

所以中国从秦到清的历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频繁地「改朝换代」。

秦制的规律是,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就像新手机开机,开始总会运行得比较顺畅。

有一段政治清明期,甚至会出现盛世。然而几代之后,就会腐败混乱,官逼民反,各种危机爆发,导致大一统郡县制王朝经常出现系统崩溃,不得不重新启动。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王朝,再次开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同样的历程。

这个游戏我们乐此不疲地玩了 2000 年,所以留下一套史书叫二十四史,留下一首《朝代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宋元明清帝王休。」

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几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保证皇位永远不让他人染指?每一位皇帝都为此夜不安枕,不停地寻找自己统治的漏洞,加以修补。备案号:YXA1lJww9zsX1mAgZvTlj1g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