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盐是生活必需品,铁不光是制造兵器的原材料,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搞农业不能不使用铁制农具吧?
因为盐铁的需求刚性,即使涨价,老百姓的需求量也不会下降,所以一旦实现垄断经营,其背后暴利,可想而知。
其次,盐铁的生产,需要开矿山,以及特定的生产场所,所以只要控制住这些地方,就能实现垄断。
再次,把税含在盐铁产品的售价中,属于间接税,百姓痛感更低,属于「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
暴利+管理方便+间接税,对于缺钱的汉武帝来说,哪还有比垄断盐铁更好的搞钱方式呢?
于是公元前 110 年,桑弘羊将盐铁官营进行了制度化贯彻,自此之后,「垄断性收入」成为了帝国财政拼图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
基于「盐铁官营」的经验,桑弘羊又在全国推行「酒类专营」和「均输平准」。
酒类是成瘾性高的商品,需求也很刚性,武帝自然不会放过。
「均输」则是通过在各地设置均输官,把诸侯国上贡给中央的各类产品,就地卖掉,或者运到外地卖掉,这种无本万利的买卖,民营商贩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平准」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收储制度,比如猪周期,为了稳定价格,国家会在猪肉价格低的时候,收储冻猪肉,会在价格贵的时候,投放冻猪肉。
以上,汉武帝为了满足了帝国扩张和「大政府」的财政需要,也为了弥补汉初「不收财产税,只收人头税」的财政缺陷,开创性地使用了一系列财政工具,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些工具的影子。
结语: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汉武帝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
我认为核心原因并不在于其制度设计有多么巧妙,因为这些政策既不是汉武帝的原创,后世也不少政权 「抄作业」,但都没有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功改革行政和财政,最大的因素在于他完成了个人的集权。
集权的前提,是对军事的绝对掌握,这也要归功于汉景帝对诸侯国的武力征服,到汉武帝时,就可以直接任用酷吏来镇压地方豪强,而丝毫不用担心遭到反叛。
另外就是他利用军功贵族和官僚贵族打压并取代了世袭贵族,进行了权力的再分配,这也是经典的「拉一派打一派」的政治智慧运用。
权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新洗牌,意味着社会各阶层的充分流动,这是一个国家欣欣向荣的表征,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到希望,都认为自己只要努力表现,就有机会获得军功,或是被「举贤良」,从而进入帝国中枢,分享特权。
汉武帝的统治,显然经历过一段人人有希望、人人奋进的高潮阶段,不然马踏匈奴的功绩和万国来朝的伟业也实现不了。
然而帝国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民力终究有被榨干的一天。
当帝国机器运转失速,汉武帝再回头一看,好家伙,百姓已然不堪重负了。
而当初用来向世袭贵族夺权的官僚,也已成长为了新的特权阶层,他们勾结商人地主,利用手中的垄断权力,快速扩张家族财富。
官僚,取代了当年的诸侯和豪强,成为了新的「帝国效率的损失」。
本篇完,下一篇为《官僚是帝国的癌症》,敬请关注!
备案号:YXA1k9w2XdUBLa4oBjf6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