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飞行员的操作,如果一个往上一个往下,飞机会怎么反应?

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两名副驾驶左右操纵杆独立移动,彼此之间没有联动,两人往相反的方向操作,对方完全感觉不到的。

因此在「双输入」的模式下,一前一后,操纵杆的作用几乎就被抵消了,也因此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

从开始到结束,这场灾难只有不到四分钟的时间,这架飞机上的 228 人甚至没有时间留下遗言——即便能留下,也不会有人看到。

这四分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两年后真相大白时,仍然让人无法接受?

2009 年 5 月 31 日下午,巴西里约热内卢加利昂国际机场,一架从法国巴黎飞来的空客 A330 客机,正在为下一次飞行做准备。几个小时后,它将执飞法国航空公司 AF447 号航班(以下简称「法航 447」),从里约热内卢返回巴黎。

来时的路上,驾驶舱左侧的无线电面板出了点小问题,维修工程师已经将它更换。

晚上 10 点,12 名机组人员已经各就各位,来自 33 个国家的 216 名乘客,也陆续完成了登机,其中大多数为巴西、法国和德国的旅客。

半个小时后,飞机顺利起飞。

这是一场漫长的旅途。不出意外的话,法航 447 将经历近 12 个小时的飞行,穿过赤道,穿过大西洋上的漫漫长夜,于 6 月 1 日上午 10 点左右,在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降落。

一般情况下,空客 A330 的飞行任务,由两名飞行员共同完成。但按照法航的规定,为了防止疲劳驾驶,值勤时间超过 10 小时的航班,需要增加配备一名或两名飞行员,以便他们可以轮流休息。

法航 447 上共有三名飞行员:机长迪布瓦,加入法航已经 21 年,飞行经验超过 10000 小时;副驾驶罗伯特,也有超过 6000 小时的总飞行时长;另一名副驾驶博南,经验相对较少,总飞行时长不到 3000 小时。

起飞后不久,飞行员便与巴西的空管建立联系,汇报高度、速度、位置等信息。飞机爬升到 35000 英尺后,进入稳定的巡航阶段,时速 840 公里。

在飞过巴西东北部海岸的 INTOL 航路点后,飞机将进入大西洋上空。由于路程遥远,为了节约燃料,法航 447 计划爬升至 36000 多英尺的高空。

6 月 1 日凌晨 1 点 35 分左右,飞行员与巴西的空管员通话,汇报了这一计划,并告知其当时「飞行高度 35000 英尺」。

谁也没有想到,这成了他们与地面的最后一次无线电通话。

1 点 49 分,法航 447 即将飞离巴西领空,脱离其大西洋雷达监测范围,进入通信盲区,并朝着下一个导航点 TASIL 飞去,一路向北。

TASIL 是这次航行中最为重要和危险的航路点之一。

说它重要,是因为通过这里,飞机将由塞内加尔的空管接手。说它危险,则是因为 TASIL 正好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极不稳定,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却会有强对流风暴;同时,这一区域远离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雷达信号较弱,甚至常常接收不到无线电波。

按照计划,法航 447 将于 2 点 20 分抵达 TASIL 航路点,与巴西空管进行最后一次通话,并完成与塞内加尔空管的交接。

在此之前的这一小段飞行中,地面无法通过无线电、雷达以及甚高频收/发信机,获取飞机的任何信息。唯有高频无线电和 ACARS(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可以发送出有限的飞行数据。

2 点 10 分,地面控制台收到了第一条来自 ACARS 的信息:飞机皮托管和自动驾驶系统出现故障。皮托管是飞机上的一种精密仪器,可以根据气流、压强等因素,测量出空速(飞行器相对于空气的速度)。皮托管故障在飞行中偶有发生,这会严重影响飞机的状态,但如果按照标准流程操作,通常也可以化险为夷。

法航 447 上,此时正在发生什么?

空管员开始有些担忧,但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紧接着,ACARS 连续发出了数十条系统故障或警告的信息。2 点 14 分,地面塔台收到最后一条信息:机舱增压系统异常,客舱垂直速度警告。发送位置在 TASIL 航路点附近。

随后,这架客机便与对地面彻底失联。

就像心电监护仪上的线条,突出剧烈波动起来,医生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一切就归于平静了。

可怕的平静。一架载有 228 人的先进现代大型客机,难道就这样消失在大西洋的茫茫夜空之中了吗?

如果没有,那它可能就在更糟糕的地方——大洋之底。

注:图中时间为巴西利亚时间,比世界协调时间晚 3 个小时

一遍又一遍地呼叫,没有回应。

凌晨 4 点左右,法航 447 仍然没有与任何地区的空管员取得联系。塞内加尔的空管员让另一架附近的法航客机,用无线电呼叫法航 447,同样没有任何反馈。

如果继续等待下去,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离失联过去大约两个小时,搜救程序开始启动。

灾难过后,黄金救援时间通常只有 72 小时,而法航 447 的失联地点在人迹罕至且气候、环境复杂的大西洋深处,每一秒都极为宝贵,如果非要问「黄金救援时间是多久」,那回答只能是「这一刻」。

先是巴西的军用飞机,接到命令后飞往失事海域;接着,西班牙和美国的海上巡逻机也前来帮助;最后,法国的搜救队伍才开始加入。

6 月 1 日上午 10 点左右,原本是法航 447 抵达巴黎的时间,法航启动了危机小组。不久,法国政府默认了飞机已经坠毁。晚些时候,法国总统萨科齐,告知法航 447 的乘客亲属:「他们生还的机会很渺茫。」

当天的搜救紧锣密鼓,但一无所获。

巴西官方似乎仍然抱有希望,毕竟,「一无所获」同时意味着,他们也没找到任何飞机失事的证据。直到第二天,巴西空军发现了一条五公里长的油带及疑似法航 447 的残骸(后来这些被证实并不属于法航 447),巴西代理总统才不得不接受现实,终于签署法令,宣布全国哀悼三天。

6 月 6 日,搜救队有了新的发现:两名男性尸体、飞机座椅、电脑、登记证、公文包等等。这些都被证实来自法航 447。第二天,飞机的垂直尾翼残骸被找到。

搜索还在继续,规模不断扩大。接下来的一个礼拜,仅巴西军方,就出动了 1100 人和 15 架飞机,搜索面积超过 32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6 月 15 日,搜救人员总计打捞出 50 具来自法航 447 的遗体,其中包括机长迪布瓦。负责尸检的专家发现,90% 遇难者的胳膊和腿上都出现了骨折,很多人的胸部、腹部和头上留有创伤。

飞机坠毁后,这些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死亡过程?

专家们根据分析及合理推测后,认为飞机很可能是整体坠毁,几乎是垂直状态,飞行员试图过水上紧急迫降,但没有成功,最终导致机上人员发生骨折,大部分人瞬间丧生。而从尸体肺部受损的情况来看,一小部分人可能并未当场死去。当时,飞机失事海域的水温在 27 摄氏度左右,人体在这种温度的海水中,可保持长达 12 小时的清醒状态,但搜救飞机抵达这里时,已经过去了 13 小时。也许有些乘客在飞机坠毁后,最终因溺水而亡。

但这只是一种猜测,要解开这些谜题,仍然需要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

黑匣子,是飞机上的记录仪,包括驾驶舱录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两部分,除了记录机师们的对话,还有飞机的各项飞行数据。这些信息记录着飞行最后几个小时或者全部的状态。

即便坠入海底,要想让黑匣子受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是,黑匣子上的电量通常只能维持一个月,期间它会不断发出信号,但这之后,它就只能静静躺在某个角落,等待别人的发现。

针对黑匣子的打捞行动,在法航 447 坠毁不久后就开始展开,法国的核潜艇也加入了寻找队伍。尽管打捞人员一度发现疑似黑匣子的信号,但最终仍然是竹篮打水。

这不能赖打捞人员。失事的海域远离大陆,人们对那里的认知极为有限,加上复杂多变的气候、海底地貌蜿蜒曲折、探索技术与设备不足等等因素,无疑让这场打捞变成大规模的烧钱行动。

最终,6 月 23 日,官方大规模的搜救行动被暂停,只有少数人员和设备继续搜索黑匣子。而到了 7 月中旬,黑匣子的电池预计已经消耗殆尽。

7 月下旬,打捞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黑匣子仍然杳无音讯。

2010 年 5 月 24 日,第三阶段同样无疾而终。

一年多时间,数千万美元的投入,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无数人的日夜努力,换来了几十具遗体和部分飞机残骸,真相还不知所踪。人们已经有些疲惫,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现实,除了遇难者家属仍然在为赔偿的事情而苦恼。

这是人类史上搜救费用最高昂的空难事故,打破这一记录的,是多年后的马航 MH370 号航班事故。2014 年,马航 MH370 突然消失在印度洋的上空,同样是夜晚,同样是国际航班,同样找不到黑匣子,同样引发种种猜测。

不同的是,马航 MH370 至今仍然迷雾重重,而法航 447 在失事近两年后,黑匣子终于被找到。

人们困惑已久: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惨重的后果?

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答案了。

此前的三次搜索无果后,打捞团队开始改变策略。

2010 年 7 月,美国的打捞团队决定利用贝叶斯定理,去寻找法航 447 坠毁的具体地点。早年,贝叶斯定理曾帮助美国军方,找到了一枚沉落海底的氢弹,以及一艘核潜艇。

简单点说,贝叶斯定理也叫贝叶斯公式,原本是一个数学公式,它可以根据已知的信息,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推导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等。

分析师们利用贝叶斯定理,根据有限的信息,比如法航 447 飞行数据、气象报告、洋流知识、残骸特征、已有搜索结果等,绘制了一幅重点搜索区域的概率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

时间又过去半年。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2011 年 3 月底,法国官方再次拨款 1200 万美元,法航 447 搜索行动第四阶段正式启动。

2011 年 4 月 3 日,费尔南多岛附近的南大西洋上,狂风乱吼,暴雨倾盆,海面波涛汹涌。这是「阿卢西亚号」科考船正式作业的第八天。科学团队们利用当时最为先进的设备,包括三艘潜艇,从概率最高的区域开始搜索,对海底进行大规模扫描、分析,终于在这一天,发现了大规模的法航 447 残骸,分布非常集中。

他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飞机坠毁的确切地点。

接下来一个月里,法航 447 的黑匣子、大量残骸以及 154 具尸体,陆续被打捞上岸。

这个消息再次引起了法国、巴西甚至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两年间,官方种种不确定的报告,和民间众说纷纭猜测层出不穷。

早在 2009 年 10 月 4 日,法国民航事故调查分析局(BEA)就公布了第一份调查报告。他们认为,如果皮托管早被替换的话,空难就不会发生。但他们并未下结论,断定皮托管就是飞机失事的原因。两个月后,他们发布了第二份报告,措辞同样模棱两可。

这导致民间流言四起,飞机遭遇雷电袭击、恐怖袭击、起火、机械故障等等,似乎每个人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又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有力证据。

这也不能责怪他们,毕竟在没有得到足够的事实之前,谁也不敢保证什么。

2011 年 7 月 29 日,在解读完法航 447 的黑匣子数据后,法国民航事故调查分析局发布了第三次调查报告。第二年,他们补充了更多细节和建议,发布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的最终调查报告。

除了已知的信息比如皮托管故障、自动驾驶关闭等,此前所有的主流推断,几乎都没有猜中真相。

现在,我们回到 2009 年 6 月 1 日的凌晨,看一看飞机失联前后的那段时间里,驾驶舱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1 点 55 分,机长迪布瓦叫醒了罗伯特,准备自己去休息一会儿。离开驾驶舱之前,他分配好两名副驾驶的任务,并指明由博南来代替他的位置。

2 点 06 分,飞机遭遇了的大面积的乱流及暴风雨带。罗伯特联系乘务员,让她通知其他人注意后,两人便驾驶飞机朝着雷雨区飞去。

两分钟后,驾驶舱内冲进了一股怪味,随后温度骤升。就在两人查找原因、分析对策时,一个警报声响起:飞机的自动驾驶被断开。他们发现,冰晶堵塞了飞机的皮托管,他们无法得知空速,以至于自动驾驶系统被关闭,飞机切换到手动驾驶状态。

原本同样要穿越这里的另外几架飞机,早早就修改了路线,选择绕道而行,为什么唯独法航 447 无动于衷呢?况且,几十分钟前,飞行员已经发现了雷暴现象。

原来,为了节约时间,起飞前机长给飞机加了 70 吨的油,加上乘客、行李、货物等等,飞机总重量达到 232.757 吨,只比空客 A330 的最大允许重量少了 243 公斤。如此笨重的巨物,在近在咫尺的风暴面前,已然无法变道。

幸运的是,飞机没有发生机械故障。几分钟后,在飞机防冰系统的作用下,皮托管将会恢复正常,飞行员只要按照培训时候的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博南和罗伯特,都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训。

面对这种情况,正常的操作是先进行交叉检查,对所有数据进行评估后,再采取应对措施。但受到惊吓的博南没有这么做。

他猛地向后拉起控制杆,飞机陡然开始大幅度爬升。几乎就在同时,飞机发出了失速警报,这意味着机翼上产生的升力骤减。

失速的后果是,飞行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暴跌,这非常危险。正确的操作是,及时向前推下控制杆,飞机进入俯冲状态后,将重新获得速度。

博南的操作正好相反,失速警报响了 75 遍后,他仍然在向后拉控制杆,飞机持续爬升。诡异的是,两名副驾驶一直没有注意到「失速」这个关键词。

经验更加丰富的罗伯特发现了不对劲,于是大喊着,让博南操作飞机下降。博南于是降低了拉杆幅度(而不是推杆),飞机获得了一些速度。

2 点 10 分,皮托管恢复正常。两人松了一口气,似乎飞机重新回到他们的控制之中。

但这种轻松只维持了片刻。几秒钟后,博南发现飞机还在爬升。罗伯特赶紧摁下按钮,召唤机长。

2 点 11 分,飞机在爬升至 38000 英尺高空后,开始急剧下降,而机头过高的迎角再次引发失速警报。

博南大为不解,一个劲地喊道:「我现在无法控制飞机了!」

罗伯特赶紧接管了飞机的控制权,并前推操纵杆,试图降低机鼻恢复速度。此时他完全不知道,博南仍然在向后拉他那侧的操纵杆。

空客与波音的操纵杆设计有所不同,左右操纵杆独立移动,彼此之间没有联动,如果两人往相反的方向操作,对方是完全感觉不到的。在「双输入」的模式下,一前一后,操纵杆的作用几乎就被抵消了。

罗伯特也完全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博南又收回了飞机的控制权。此时,距离飞机第二次陷入危机,已经过去一分半钟。

迪布瓦终于回到驾驶舱。他大吃一惊: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各种警报声此起彼伏。

「你们到底在干什么?」他喊道。

「我们已经失去了对飞机的控制。」博南说。

「我们糊涂了,我们已经竭尽所能。」罗伯特附和道。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不清楚两名副驾驶之前的操作,也许是想先弄清楚眼下的状况,无论如何,迪布瓦没有接管飞机,而是站在两人身后指挥他们。

此时的法航 447 正在混乱的气流之中,以每分钟 10000 英尺的速度下降,机头保持在 41.5 度角。由于空速过低,飞机的攻角数据失效,导致失速警告的声音不再响起,但指示灯仍然在不停闪烁。

也许三名飞行员都默认飞机已经脱离危险,然而事实正好相反。谁会想到博南仍然在拉杆呢?毕竟,这种低级错误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这会儿,他们还在讨论飞机是在爬升还是下降。当他们一致确认飞机在下降时,高度只剩下 10000 英尺了。罗伯特急忙向前推下控制杆。但他的幅度没有博南拉杆的幅度大,效果几乎不可见,机头仍然高高昂起。

2 点 13 分 40 秒,眼见着高度快不够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失速的问题,罗伯特喊道:「爬升!爬升!」

「可我一开始,就已经把操纵杆拉到底了!」博南回应道。

直到现在,迪布瓦和罗伯特才知道问题出在哪。

迪布瓦赶紧命令道:「不不不,不要爬升!」

「下降,给我控制住!」罗伯特一边推杆一边指挥博南。

博南终于松手了。罗伯特再次控制住飞机,他推下操纵杆,机头逐渐低下,速度开始恢复。这时,飞机离地面已经不到 2000 英尺,系统发出近地警告。

罗伯特还有机会吗?

2 点 14 分,博南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再一次收回飞机的控制权,并猛拉手边的操纵杆。

「该死,我们要坠机了,」罗伯特惊叫道,「这不可能!」

「发生了什么事?」博南问道。

「10 度的仰角……」迪布瓦囔囔着。

1.4 秒后,2 点 14 分 28 秒,黑匣子的驾驶舱语音记录器戛然而止。紧接着,飞机撞击海面,沉入海底,228 人因极度创伤而丧命。

真相大白。

可以说,皮托管故障是这一切的导火线,这根线被点燃了,但很快就被熄灭了;其后,飞行员尤其是博南的一系列操作,又将死神接了回来。

但还有几个值得一提的问题。

首先便是匪夷所思的「博南拉杆」。最终调查报告公布后,很多痛恨博南的人,将他称为「拉杆狂魔」。

飞机失速后,为什么博南一直在拉杆?为什么罗伯特提醒后,他仍然在拉杆?为什么机长发现问题后,让他不要爬升,他还在拉杆?为什么最后时刻,他又悄无声息地拉杆?

博南的这种反常行为,虽然无法完全确定原因,但调查人员还是给出了相对较为合理的解释。

一、面对当时的紧急情况,博南和罗伯特从未正式接受过相关培训,技术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他们过度依赖于自动驾驶系统,加上经验不足,机长不在场等原,因此很容易就做出错误的操作。

二、当时飞机已经巡航三个多小时,加上起飞前的准备时间,期间博南一直没有休息,身体很可能进入了疲劳状态,从而警觉性降低,无法做出准确、快速的反应。

三、博南的心理素质并不过硬,在各种慌乱的场景下,加上处于雷暴云层之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高压的情绪,理解判断能力受到严重干扰,当时他很可能已经丧失情景意识。

四、彼时,空客 A330 的操纵杆采用的是被动式设计,飞行员与飞机之间没有机械链接,也就是说,飞行员在推拉操纵杆时,没有反作用力,无法感知飞机的相应状态,其作用只是下达指令至操作系统。因此,博南在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产生了认知偏差,下意识会以为向后拉杆会使飞机下降,而并不知道他的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

五、两名副驾驶,一直未对失速警告引起重视,几乎没有讨论过这一问题。失速警报断断续续响起,对他们来说更像是警报出了故障,仪表盘也确实没有显示飞机的正确速度,他们很可能以为皮托管故障后,失速并未真正发生,一切都是误报。

……

总之,博南的所有行为虽然令人感到愤怒、不解与震惊,但这一切,还是就这样发生了。

其次是皮托管的问题。如果法航足够负责,这起空难,早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了。

调查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法航 447 所使用的 AA 型托管,由泰勒斯公司生产。这款皮托管在恶劣气候环境中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比如在高海拔和低气温下,有时候就会结冰,导致功能失效。

过去几年里,空客 A330 和空客 A340 的客机上,这款皮托管至少已经发生了 17 次故障。为此,2007 年 9 月,空客官方发布了一个报告,并建议将所有的 AA 型皮托管改成 BA 型皮托管,以便更好地适应恶劣天气。

那么,为什么两年后,法航 447 上使用的仍然是 AA 型皮托管呢?

调查人员继续挖掘,发现法航采取的措施是,只在飞机皮托管出现故障后,才对其进行替换。这种做法遭到质疑。2008 年 8 月,法航的高管要求空客公司拿出证据,证明 BA 型托管优于 AA 型托管。

空客公司只有数据,并无直接证据,于是这件事不了了之。

接下来的五个月里,又有两架空客 A330 客机因皮托管故障,差点儿引发灾难。空客公司不得不再次重视皮托管的事。他们要求将世界上所有空客客机的 AA 型皮托管进行更换,但欧洲的监管人员只是要求空客公司注意这个问题,并未立即执行。

2009 年 4 月,空客公司向法航提交了 BA 型皮托管更加优越的证据,法航的高官被说服,4 月底开始执行这一建议。

5 月 26 日,第一批新的皮托管到货。如果他们能够稍微重视这个问题,哪怕一直拖延到此刻,只要及时更换皮托管,也许就不会发生这起灾难了。

但事实是,法航将这批皮托管丢进了仓库,一个也没用上。五天后,法航 447 照例起飞,几个小时后因皮托管故障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坠毁于大西洋。

最后,是对飞行员进行监督的争议。

早先,很多人已经提出构想,应当在飞机驾驶舱安装摄像头,以便地面可以实时监控,纠正飞行员的错误操作;并且在飞机失事后可以快速定位进行搜救,以及有助于尽早发现事故原因。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也在 2000 年提出建议,在驾驶舱增加摄像功能。至少在事故后的调查中,视频能够呈现更加清晰、直接的证据和真相。比如,在一些飞行事故中,飞行员是否存在主动过错的可能性,就不会变得无法考证。

面对这次法航 447 的惨痛教训,人们再次热议起这一话题:尽管技术在不断革新,有些航班上的乘客甚至已经可以上网,但为何飞机上却没有推广监控、录像设备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飞行员的反对,他们不想自己的言行被实时监督,并给出了一堆理由,比如侵犯隐私、干扰飞行等等。这就需要法律来解决了。

第二,是技术上的限制。如果大规模使用实时监控,无疑会大大增加卫星的负担,尤其是在万米高空且快速移动的物体上,成本过于高昂,而绝大多数时候根本用不上。

基于这两点考虑,有些航空公司想到一个点子:在飞机上安装可供实时传送图像数据的系统,但通常情况下是关闭的。只有在遇到麻烦时,比如自动驾驶系统发生故障就会自动开启;或者在飞行员认为有必要时,可手动一键开启。这种系统可优先在国际长途航班、跨越海洋等复杂地形的航班上使用。

但这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算技术上不断成熟,大量的社会讨论以及严格的立法程序,也仍然不可避免,这需要不少时间。

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是法国航空公司及空客 A330 客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事故。不久,法航这趟固定航班的编号由「AF447」变更为「AF445」。2009 年 11 月 30 日,也就是法航 447 坠毁的半年后,法航 445 再次在大西洋上空发生事故,距离法航 447 失事地点相隔仅十几公里。飞行员遇到强烈乱流,未经允许改变飞行高度,导致飞机陷入险境。飞行员不得不发出「Mayday」无线电求救信号。

「Mayday」一词源于法语「m'aider」,意味「救我」,因为两词读音相近,「Mayday」便被沿用下来并大规模推广。通过无线电连呼三次「Mayday」,成为船只、飞机等遇险时重要的求救信号。

所幸,法航 445 没有重蹈覆辙。在经过 30 分钟的努力后,飞机恢复正常,最终安全抵达巴黎。

注:

1. 由于飞机穿越多个时区,为避免叙述混乱,本文中的时间均采用世界协调时间。

2. 受限于篇幅及专业性,关于贝叶斯定理本身,以及科学家利用贝叶斯定理,寻找法航 447 残骸、氢弹和核潜艇的具体过程,本文未详细讲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论文。

参考资料:

1. 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官方调查报告,法国民航事故调查分析局

2. 法航 447 号班机黑匣子录音及飞行数据

3. 《2009 年法航 447 航班空难深度调查》,《纽约时报》,威尔•S•希顿

4. 法国航空公司官网关于法航 447 空难的资料公告

5. 法新社关于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的系列报道

6. 《法航 447 号班机》,维基百科词条

7. 《基于 CREAM 模型的法航 447 事故分析》,2020 年 6 月《电子技术》,知网,马莉娜、罗渝川

8. 《由法航 AF447 空难引发的对民用客机驾驶舱侧杆技术的探讨》,2014 年 7 月《江苏科技信息》,知网,孟华、庄多多

9. 加拿大 Cineflix 制作的纪录片《空中浩劫》

10. 其他公开报道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备案号:YXA1M9ngzdlUopPY1rmFM4Xg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