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读

在第五节「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德国唯心主义」中,列宁考察了现代物理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在德国的具体表现:自发唯物主义的代表是赫兹和波尔兹曼,唯心主义的代表是柯亨和哈特曼。从而证明在德国和在英国一样,现代物理学中两个派别的斗争,实质上是哲学认识论上两大路线的斗争。

在第六节「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法国信仰主义」中,列宁考察了法国马赫主义者彭加勒和半实证论者莱伊关于现代物理学的看法,指出承认唯物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是划分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主要学派的基础。

在第七节「俄国的一个唯心主义物理学家」中,列宁通过揭露和批判俄国唯灵论者洛帕廷对唯心主义物理学家施什金的吹捧,揭示了现代唯心主义思潮在俄国的具体表现。列宁指出,施什金从马赫主义观点出发,把运动和物质分开,否认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印象等自然科学观点属于新物理学中的马赫主义学派。

在第八节「『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意义」中,列宁对全章作了总结。首先列宁指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实质是否认或怀疑物质的客观存在,马赫主义在思想上只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物理学这个部门中的物理学唯心主义有联系,两者的共同点是哲学唯心主义。其次,列宁分析了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其一是物理学的数学化以及抽象化,其二是物理学知识由于科学新发现而表现出来的相对性。最后,列宁对 19 世纪末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意义作了科学的总结。他指出,某个新物理学派由于没有能够直接立刻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而滚入了反动的哲学中。现代物理学正在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它是曲折地、自发地走向自然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和哲学。

在第六章「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列宁阐明了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他指出,俄国马赫主义千方百计地企图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分割,并力图用经验批判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认识论基础,把马赫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结成一体。列宁在批判经验主义的唯心史观的过程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根本原理,特别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第一节「德国经验批判主义者在科学领域中的漫游」中,列宁揭露了德国经验批判主义者布莱和彼得楚尔特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社会学观点,驳斥了他们攻击历史唯物主义的陈腐论据,揭穿了俄国马赫主义者所谓马赫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相容」的谎言。布莱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形而上学,诽谤马克思只强调客观经济规律,否定了个人的作用等。列宁指出,布莱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论据绝不是他的独创,完全是马赫主义的老调重弹。彼得楚尔特提出了所谓「趋向稳定」的谬论,他极力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列宁认为,布莱、彼得楚尔特和马赫的社会科学观点,无论在认识论上或社会学上,都是用同样诱人的幌子掩盖着同样反动的内容。

在第二节「波格丹诺夫怎样 『修正』和 『发展』马克思的学说」中,首先,列宁批判了波格丹诺夫宣扬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等同论」。列宁指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不是等同的,正如一般存在和一般意识不是等同的一样。波格丹诺夫看不到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陷入谬误。其次,列宁指出,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感觉和经验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决不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最后,列宁分析了俄国马赫主义产生的历史特点。俄国马赫主义处于资产阶级哲学已专门从事认识论研究的历史时期,他们想在历史观上当唯物主义者,却不能摆脱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其结果只能是在「上半截」是庸俗的,被唯心主义严重地糟蹋了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下半截」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和词句装饰打扮起来的唯心主义。因此,现代修正主义在政治经济学、策略问题和一般哲学(认识论和社会学)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日益巧妙地伪造马克思主义,日益巧妙地把各种反唯物主义的学说装扮成马克思主义。

在第三节「关于苏沃洛夫《社会哲学的基础》」中,列宁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者苏沃洛夫所捏造的「力的经济规律」的谬论。苏沃洛夫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力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是力的积蓄大于力的消耗的结果。如果力的消耗超过力的积蓄,它就不可能保存和发展。他认为这是一个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其他规律都不过是这个规律的补充。列宁指出,苏沃洛夫的「力的经济规律」同杜林吹嘘的「普遍规律」一样,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其实质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鼓吹阶级调和论;「力的经济规律」是为上帝存在辩护的经院哲学。从俄国马赫主义「修正」历史唯物主义的拙劣手法中可以看出,反动的认识论同社会学中的反动挣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第四节「哲学上的党派和哲学上的无头脑者」中,列宁通过考察马赫主义和宗教的关系,着重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批判了马赫主义所谓超党派的虚伪和反动性。首先,列宁揭示了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约·狄慈根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鲜明立场,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其次,列宁指出,马赫主义者以无党性自夸,而事实上这帮人每时每刻都在陷入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进行始终不渝的斗争。最后,列宁为了进一步阐明哲学的党性原则,着重分析了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马赫主义伪装中立,实际上是对宗教卑躬屈膝,马赫主义既然否定我们感觉到的世界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反对信仰主义的武器。只有坚持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人类意识是对独立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宗教信仰主义才没有任何立足余地。

在第五节「海克尔和马赫」中,列宁把马赫的观点和海克尔的观点加以对比,从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海克尔《宇宙之谜》一书所遭受的围攻,进一步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首先,列宁指出,整个马赫主义是始终攻击、反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产物。其次,列宁从海克尔《宇宙之谜》一书引起的「战争」,论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和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社会意义。

列宁在全书的末尾以「结论」为标题,概述了批判马赫主义哲学的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条结论是对一、二、三章的概括。列宁指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把它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加以比较,从而表明经验批判主义在全部认识论问题上是反动透顶的,它只不过是用些新名词、新术语和诡计掩饰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俄国马赫主义侈谈马赫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第二条结论是对第四章的概括。他认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确定它在现代其他哲学学派中的地位。马赫和阿芬那留斯都从康德哲学出发,但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向休谟和贝克莱,马赫主义整个学派越来越明确地走向唯心主义,并和最反动的唯心主义学派之一,即所谓内在论派密切结合起来了。

第三条结论是对第五章的概括。他认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注意它同现代物理学唯心主义有着无可怀疑的联系。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始终不渝地站在唯物主义方面,但也有少数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新发现面前,由于不懂得辩证法,经过相对主义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第四条结论是对第六章的概括。他指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为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哲学党派。马赫主义用所谓「无党性」来掩盖哲学为信仰主义服务,帮助他们反对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全集》第 18 卷第 7~379 页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