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科举发生得变化?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庠(xiáng)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lǐn)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廪生是廪膳生员的简称,明初生员每人每月皆由公家给粮食,所以称为廪生。后来名额增广,在增广名额中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不廪粮。明代府学县学之外还有附学生员,简称为附生,清代沿用明代的旧称。)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1) 乡试, (2) 会试, (3) 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 (庠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由捐纳而取得监生〈国子监生员〉资格的〈所谓例监〉,也可以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xiè)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lú)。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 (各部职员) 、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 (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 (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附带说一说贡生。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科举还有武科一类。唐朝武则天时代就开始有武举了,后代相沿,直到清代还有武科考试,这里不细说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层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封建皇帝并不隐讳这一点。汉高祖十一年 (公元前 196 年)下诏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见《汉书·高帝纪》)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 106 年)下诏说:「夫泛驾之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见《汉书·武帝纪》。跅弛,放任无检束。)《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见《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利禄者,把科举当作入仕的途径,因此也就甘心受人收买和笼络,虽老死于科场亦无所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见《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一千多年以前,早就有人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阴暗面了。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是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个人而言是提供了一条一夜之间「摆脱贫困」、在金粉世界迅速「飞黄腾达」的途径。在今天的全国统一高考中,我们多少仍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的形象。

这件残石拓本的内容是《论语·为政》,打拓于宋代,乾隆四十二年 (公元 1777 年)由黄易购得。拓本后写有翁方纲、黄易、阮元、王昶(chǎng)、孙星衍、钱大昕等人的十六段跋语,盖有翁方纲、沈树镛、黄易、阮元等藏印五十方。

《论语·为政》一上来说的就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观念,最早可以上溯到大禹治水的传说时代。( 公盨铭文。 ,读 bīn。见《什物》一章「公盨」的相关照片和注释。)西周中期的公盨铭文凡九十八字,「德」字出现了六次。铭文说,君主和官吏要以有德于民为贵,顾念天下黎民百姓;百姓做人要「齐明中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珍重婚姻。只有这样,才不会有灾祸,才会「民好其(其,这里指政府)德」。

孔子说,为政以德,就像是北极星。靠道德施政的原则指引着政治权力的高标,在天的「中央」「永放光芒」;而满天的星斗,都围绕着它旋转。《论语·为政》可以被看成是公盨铭文的一个完美注脚。

拓本中所示另外一个句子 (右起第四行) 在中国大地上也非常知名。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进士榜被称为甲榜或甲科。因为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所以也叫黄甲或金榜。中进士也就被称为金榜题名。

这套作弊用的夹带共九卷,约十万字,是藏在特制布鞋的厚鞋底夹层中带进考场的。夹带的字非常小,是用牛角 (而不是木板) 刻版印刷的。

近年流通于古玩市场的夹带大多为绢、帛上密书小字的大手帕。其实这种「手帕」夹带能写下的字不够多,并不是太合格的夹带品。现在流通于市的「手帕」夹带几乎全是近人新臆造出的赝品。

总体来说,八股文比较空洞无内涵。清代科举主要侧重个人书法水平,八股文对仗的工夫则没有什么了不起。像毕沅这种字写得很差的人靠文章内容取胜中状元的事是很罕见的。

传说康煕皇帝年轻时曾匿名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而实际上,康熙的成绩很可能是因为他的皇室书法风格暴露了身份,露了底,让阅卷大臣得以察知这是康熙皇帝写的卷子。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启功的字体在爱新觉罗家族(清代皇室) 中有很多人会写 (比如启骧、启源等人都会),这种字体是爱新觉罗家族参加科举考试的专用字体。罗工柳就说,启功的字是他们家族用来参加殿试考状元的规范字。

有的人挑剔启功的书法作品,认为它们千篇一律,缺少金石气,或者类似折福折寿的瘦金体。这副对联是对那种见解最强有力的反击。这副对联的结字匀称,骨肉丰满,有着典型的清代皇室风格,与我们常见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留下的对联类书法作品完全是同一个路数。备案号:YXA1pzdrkOLUOe29JagCp5vN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