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如何拿满分?

本文将以《河中之水歌》为例,教你如何鉴赏古诗文。

在旁人眼中,她的一生无比美满,令人艳羡不已。

旁人却望不见,她心底最深的角落里,深藏着无法言说的遗憾。

这是名为莫愁的女子心里最含蓄、最委婉的情思,也是最静谧的秘密。

她静静地守着这深藏于心的秘密,如在有月光的晚上守着一口深不见底的水井。

名为莫愁,焉能无愁?世间又有谁人无愁?

若你将遗憾守口如瓶,旁人路过,就只看得到风光。

然而谁又明白,人生不能太过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

我问学生:「咱们已经讲完了李商隐诗两首,但是《马嵬》这首诗还需要收一下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马嵬》属于什么类型的诗?」

学生说:「咏史诗。」

我说:「咏的是谁的事儿?」

学生说:「是唐玄宗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的事情。」

我问:「咏史诗和一般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有什么区别?」

学生说:咏史诗除了叙述历史事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发表自己对这件史事的看法评论。」

我说:「那,李商隐对这件事的评论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中呢?」

学生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说:「大家还记得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什么是四纪,是四十年吗?」

学生说:「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也就是十二年为一纪,所以四纪是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所以在这简称为四纪。」

「这句话是说,唐玄宗纵使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却保不住自己心爱的女人,还不如卢家这样的普通百姓能够一辈子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我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这在位时间真的挺长了。他这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贵为人君,高高在上,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但,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却是他一生中最痛楚,也是揭不过去的伤疤。

大家以后还会学到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里面提到马嵬坡事件时写,【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那一刻,眼中泪和心中血交织到了一起,凝结成他终生忘不掉的画面。

贵为君王,却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普天下为人夫,为人君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所以李商隐才会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恐怕不只是李商隐,也许连唐玄宗自己也会在某个时刻想,『假如我不是君王,而是生在民家一户普通富足的百姓家,能和心爱的女子携手共度平安美满的漫长一生,该有多好。』」

我接着说:「在这里,李商隐提到了卢家公子娶了一个叫莫愁的女子,以及两人婚后美满幸福的生活。我想讲一讲莫愁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知道吗?」

学生摇头。

有学生说:「课下注释有呀。」

我说:「啊,既然这样,我们一起把课下注释读出来吧。」

学生读:「莫愁,古代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极写莫愁婚姻的美满。」

我说:「好。注释里说,莫愁的婚姻很美满。也正是因为她的婚姻美满,才能和唐玄宗痛失所爱的遗憾形成强烈的对比。

就算是不听她的故事,单从『莫愁』这个名字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幸福女子的模样。

莫愁,就是没有愁,不会愁,无需烦恼的意思。给一个女孩起这样的名字,必是希望她这一生如名字一般平安顺遂,欢乐无忧。」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咱们课本里注释的内容是节选,这首诗的完整版本是这样的:

《河中之水歌》

【南北朝】(梁)萧衍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我说:「接下来,咱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一起走进莫愁的故事。」

「先看它的开篇。【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这是什么写法?」

学生说:「这好像是诗经的写法。」

我说:「具体怎么说?」

学生说:「虽然题目叫《河中之水歌》,但内容不是描写河水,而是写莫愁的故事,所以开头这句【河中之水向东流】就是为了引出第二句【洛阳女儿名莫愁】的。」

我说:「非常好。那,为什么这是诗经的写法?」

学生说:「因为诗经也是这么写的啊。」

我说:「比如?」

学生说:「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写斑鸠鸟儿在河边鸣叫,然后就不再写斑鸠了,就写男子对窈窕淑女展开追求了。」

我说:「对的。除了关雎,还有没有别的诗是这样的?」

学生说:「嗯……对了,还有《孔雀东南飞》。开头第一句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后面就不再写孔雀了,而是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

我说:「对。《孔雀东南飞》也是汉乐府民歌,所以它承袭了诗经的传统,这叫做『托物起兴』。

而接下来的写法,也是诗经里的。大家想想是什么?回忆一下,诗经的写法都有哪些?」

学生说:「赋、比、兴……啊,接下来是赋。」

我说:「很对。赋,就是铺陈。这种写法其实我们也很熟悉。你在读这几句【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时,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之前我们学过的某首诗里,写一个女子也是这样写的,还记得吗?」

学生说:「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我说:「对。这样写是纵向铺排,为了强调刘兰芝,啊不对,是莫愁的贤惠能干和顺遂婚姻。

你看,如果我们把刘兰芝和莫愁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刘兰芝和莫愁一样,很早就掌握了纺织裁衣这些女工类的活计,但,莫愁十五岁出嫁,而刘兰芝十五岁时却在弹箜篌;莫愁十六岁生儿子,刘兰芝十六岁却还在诵诗书。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不要读书,会变得不幸。」

我:……

我说:「你们的想法在古代也有几分道理,但在现在可不是这样。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作者在写莫愁未嫁时,刻意不给莫愁安排学习读书弹琴等才艺,只写她采桑织绮,也算是从侧面强调她的女德。」

「这样一个贤淑能干,心灵手巧的莫愁姑娘刚到十五岁,及笄之年,就早早地出了嫁。她的婚后生活是什么样的?」

学生说:「很快就生儿子了。」

我说:「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就算是民间女子,也是母凭子贵的。生了儿子,在民间叫『弄璋之喜』,生了女儿,叫『弄瓦之喜』。璋,是古代贵族使用的玉器,而瓦是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莫愁刚刚嫁过去,十六岁头胎便生了大胖小子,这不是偶然,而是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因了早早就生下儿子,她不必被人指指点点,也不用承受公婆的脸色,自然也就稳固了自己在婆家的地位。」

我接着说:「这是从家庭地位上来写她的人生顺遂美满。从物质条件上呢?」

学生说:「物质条件好啊,卢家非常有钱。」

我说:「是的,接下来的几句也都是铺叙,简直就等于把『卢家有钱』这四个字赤裸裸地扔出来给我们看了。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这是房屋陈设。卢家的居室陈设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盖房子用昂贵的桂木,装饰着名贵的兰草,焚烧着郁金、苏合这种当时从异邦进贡的香料,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起的。」

学生问:「卢家真的就是平民百姓吗?」

我说:「古代的社会阶层,区分平民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不是单纯用钱财来区分的。

比如我们看『富贵』这个词,『富』是有钱,『贵』是显赫,这是不同的两个词,只不过,现在我们常常合并成一个词来用了。

如果平民百姓想跨越阶层,须得考取功名。我们看到卢家很有钱,但莫愁的公公是否在朝为官呢?莫愁的夫婿卢公子是否考过功名呢?这些信息是诗中没有的,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卢家只是有钱,但仍然属于平民百姓。」

学生说:「还有,能不能说乐府诗是民歌,所以写的肯定也是百姓的事?」

我说:「这个思路也可以。民歌一般没有作者,但这首诗不太一样,有种说法是无名氏所作,也就是作者不知何许人也;另一种说法是,它的作者相传为梁武帝萧衍,是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

因为缺少清晰的考证,这个问题我们先搁置下来,并不影响我们对诗意的理解。」

「我们刚刚分析了,卢家的装饰陈设用具都是非同一般的。其实我认为,这两句不仅仅是写装饰富丽堂皇,其中也有更深的寓意。

我们看两个词。『兰』和『桂』。

单纯是指两种植物吗?如果说还有象征义,它会象征着什么?」

学生说:「嗯……象征着美好品德吗?」

我说:「哇,真棒。怎么想到的?」

学生说:「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我说:「是的。这种象征手法常见吗?从谁开始的?」

学生说:「屈原。《离骚》里面:【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我说:「对,大家刚才列举的都是很好的例子。用香草装饰来象征自己的美好品行,这种写法很常见,从先秦一直到明清都贯穿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成为传统写法的一部分。比如《红楼梦》里,薛宝钗住的地方就是蘅芜苑,种满清雅的奇花异草,象征她【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品行。除了离骚,我们还学过苏轼一篇文章,直接出现了『兰』和『桂』的装饰,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说:「嗯……《赤壁赋》里,【桂棹兮兰桨】?」

我说:「正是。苏轼与客泛舟江上,兰桂装饰的小舟,也象征着他虽被贬黄州但仍旧高洁的理想。所以我觉得,【卢家兰室桂为梁】也可以暗示着,卢家不仅仅有钱,而且家风谨严高洁,卢家公子品行端正,有君子之风。」

学生说:「哇,真好。」

我说:「我们再看看,莫愁此时成为富家少妇,在夫家地位也稳固了。那她平日里的装扮是什么样的?诗中哪句话能体现出来?」

学生说:「【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噫,带那么多金钗,不嫌沉吗?」

我说:「【头上金钗十二行】应该是夸张,极写莫愁头饰华贵,珠宝首饰应有尽有。而【足下丝履五文章】让我们想起刘兰芝严妆拜别婆母时,【足下蹑丝履】的美妙姿态。

『五文章』指的是五色花纹。我们现在说花纹的纹,在古代也写作『文』,比如在身上纹图案,有些人认为叫做纹身,但其实,正式的写法是『文身』。再比如,【鱼龙潜跃水成文】,其中的『文』,也是指水面的波纹。

从这可以看出,莫愁穿的丝鞋是绣花的,这就又和刘兰芝不同。她的丝鞋上绣着五彩斑斓的花纹,而在当时,绣花丝鞋就是富有人家的标志。

这两句写莫愁的穿着装扮,写头上的金钗,脚下的丝鞋,从头到脚,都极其精美。那她的衣饰呢?没有说,但既然头上、脚上都十分精致,那衣裳的精美自然可想而知,此就舍去不提,这也是有取舍的写法。」

「那我们再往后看,【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连莫愁梳妆时,她梳妆台上挂的镜子,都镶嵌着熠熠生辉的珊瑚珠;『平头奴子』指戴着平头巾的奴仆丫鬟。她梳妆更衣时,许多仆从提着装满衣饰的箱子供她挑选。大家觉得,这种生活怎么样?」

学生说:「有钱真好。」

我说:「你们羡慕吗?」

学生说:「羡慕啊,这谁不羡慕。天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一堆下人伺候着,真是什么也不用操心的好日子。」

我说:「好。这首诗还有两句就结束了,我们暂且停一停。

我问大家,你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说:「就是写,莫愁嫁了个好人家,生活很奢华啊。」

我说:「如果这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你们觉得它有什么艺术价值吗?」

学生说:「啊……好像没有。不就是写了有钱人多有钱,好拉仇恨啊……」

我说:「如果仅仅读到这里,我们会觉得莫愁就是人生赢家。」

学生点头。

我说:「这首诗写来写去,如果就仅仅是大力铺陈渲染一个富家少奶奶的幸福美满,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也确实没什么意思。」

「现在网上有一个词,叫『神转折』。比如说一个故事写到最后,突然抛出一个让你猝不及防的结尾,出现了你想不到的反转。」

学生说:「对对,可有意思了,我超喜欢看这种反转。」

我说:「你们是不是觉得,反转只有现在才有呢?它可不仅仅是网络梗,也是一种叙述手法。你们爱看,那就说明肯定还有很多人都爱看,说明这种写法受欢迎,因此它自古就有,也被大量地运用到了小说叙事技巧当中。

但,在我们的文学术语中,它不叫反转,叫『突转』。大家打开语文知识手册 ,一起找一找这个概念,读两遍,再重点看看它的作用。作用是什么?」

学生说:「对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说:「能理解吗?」

学生说:「不太理解。」

我说:「这首《河中之水歌》的结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虽然是诗歌不是小说,但诗中大量地运用了叙述描写,以至结尾的地方,也出现了这种神转折——【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这是莫愁的口吻。其实,前面那么多句中,是谁的视角呢?

是旁观者的视角。莫愁自己并没有发声,我们只是跟随着一个叙述者的口吻,静静地看着她如何生活。

我们看到了她从小被当做贤良淑德的女子来培养,看到了她嫁给卢家的好儿郎,看到了她婚后头胎就生了儿子,看到了她衣饰的华贵,看到了她身边簇拥着一大堆服侍的奴仆……

她人生顺遂、夫家富贵、生活舒适,这些都毋须置疑。」

然而,在精神方面呢?

她丈夫对她好吗?想来是好的。我们能够在诗中隐约窥到她丈夫身上的君子之风,一个品格端方的君子,想来也会和莫愁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

但这一切,就是莫愁想要的吗?」

学生:「哦……(慢慢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我说:「我们为什么刚刚才想到这里呢?因为按照常理,一个女子拥有了旁人眼中最理想的婚姻,怎么会不快乐呢?所以我们根本不会主动怀疑这一点。

但,在诗歌的最后两句,我们才终于第一次听到了莫愁的心声——【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这两句是莫愁的口吻,她在说:人生的荣华富贵,真的值得期待吗?我心里最后悔,最遗憾的事情其实是,当初没有嫁给我们家东边的老王。」

学生:「哈哈哈哈哈哈……」

我说:「咳,其实想想挺悲惨的,不是吗?你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学生说:「哈哈哈,这就是隔壁老王的出处吗?这么早就有隔壁老王这个梗了?」

我说:「其实,这两句诗到底是不是『隔壁老王』这个梗的出处,我不敢确定。

但这两句诗里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啊,莫愁并不爱自己的丈夫,她心里还装着东边王家的某个郎君,并且很可能在她嫁到卢家之前,就已经爱上这位王郎了。」

学生问:「那她为啥还要嫁给卢家呢?」

有学生说:「因为卢家有钱嘛……」

又有学生说:「可能她的婚事,自己不能做主吧……」

我说:「对,这些都有可能。莫愁到底是当初被父母逼迫嫁给了卢家,还是和心中的王郎阴差阳错地分开了,还是自己在卢郎和王郎两个选项中选了前者,我们都不得而知。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她在经历了繁华后,心中的那抹苍凉。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莫愁当初是有选择的,否则她不会说【恨不嫁与】。『恨』,在古诗文中常常作『遗憾』讲,比如《长恨歌》中的『恨』,就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不能白头到老而生发的一种绵长无尽的遗憾之情。

没有嫁给王家小哥哥,这是莫愁平安顺遂富足的一生中,最遗憾的事。」

「那时莫愁还年少,隔壁老王应该还是小王。

这位王家小哥哥,是温文尔雅,还是磊落豪侠?

他是否曾在莫愁采桑时,斜跨在桑树枝杈上,笑着往她头上掷过一枚桑葚果?

是否曾经牵过莫愁的手?是否在春日为她折过一枝最美的桃花?

【十三能织绮】的莫愁,是否也为他织就绮罗,制成长衫手赠爱人?

他们分开的那一日,莫愁是否哭肿了眼睛,然后笑着出嫁?」

「那些许许多多我们不得而知的片段,因为留了白,所以可以是一切最初最美的样子。

至少对莫愁而言,那最初最美的,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有的东西,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模糊,而有些东西,随着时光流逝,却愈刻愈深。

和王家小哥哥有关的一切记忆,已经永永远远地封存在她的脑海里了,但却没有消逝,也不会消逝。它们慢慢凝结成一片白月光,看得见,碰不到,也挥之不去。」

学生都沉默了。

我说:「我们刚才讨论时都认为,如果没有这两句,这首诗就只纯在描述一个富家少奶奶奢侈华贵的生活,那么它就没有多少艺术价值。

有了这两句,这首诗整体上给人的感受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说:「一下子变得好沉重,一下子整首诗就深刻起来了。」

我说:「为什么会觉得沉重?」

学生说:「因为,其实这种生活想想也很痛苦啊。不能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只能活在怀念里面,那就算再有钱,又有什么用呢?」

也有学生反唇相讥:「切,要爱情有什么用?要是我,就不想那么多,有钱就够了。」

有学生说:「有钱,但是不快乐有什么用?」

有学生说:「那说明还是不够有钱,足够有钱就不会不快乐……」

有学生说:「那,给你一百万,让你跟你对象分手行不?」

又有学生说:「要是真有富婆要我,我马上跟她走啊!」

……

我说:「大家刚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笑),我们必须注意到,之所以会有这样热烈的讨论,正是缘于莫愁的选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如果没有结尾这两句莫愁心声的袒露,那么我们就不会陷入『究竟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这个命题当中。

所以,结尾这两句『突转』,就一下子升华了主题,让这首诗的题旨变得更有普遍性,更深刻,也更引人深思。」

「我们刚才说,『突转』这种表达效果,在主题上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什么是画龙点睛呢?能不能画好龙的眼睛,正是这条龙画法上的灵魂所在。有了这个『突转』,整首诗就有了灵魂。

爱情和面包,无论放在哪里,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这个永恒的,艰难的抉择问题,就算放到现在,也一样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有些人就是得陇望蜀的,嫁给谁都不会满足。如果她真的嫁给了王家小哥哥,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嫁给卢家?」

其余学生:「说得好!」

我说:「呀,这个问题问的可真好。是否正是因为莫愁的一生过于富足顺遂,所以她的遗憾,才得以成为遗憾呢?如果她嫁给了王家小哥哥,内心就不会有遗憾了吗?」

学生说:「没错,那个时候,也许还会有别的遗憾。」

我说:「对。特别是,假如王家哥哥家境贫寒……」

学生说:「那就更不行了,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说:「对。倘若真是这样,那时的莫愁,也许需要为生计操劳,也许需要和《氓》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过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日子。

而那时的莫愁,内心究竟会是平静满足,还是痛苦遗憾……这些,我们其实都不得而知。」

「莫愁的心事,藏在幽深婉转的诗句中,让我们渐渐透过千年前一个民间女子的故事,更加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

我们像是过路人,在读诗中,我们路过了她的人生,旁观了她的故事,也读懂了她深藏于心的遗憾。

这些遗憾,她能说与谁人听?

恐怕只能在每一个有月光的晚上,将心事拿出来晾晒。

除此之外,她这一生都守着她的秘密,如同守着一口深不见底的水井。

在过路人眼里,这一生风光无限。但我们必须要明白,风光无限的背后,不一定有同样无限的愉悦和幸福。

我也希望大家明白,这一生这么长,总要有遗憾。不是因为这个人,这件事,就是因为那个人,那件事。

但,也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的遗憾,我们也许才慢慢有机会看清生活的真相,再寻得心灵的安宁。

不知道莫愁是否有与自己,与往事和解的时候,但我希望大家某一天能有。

正如陈粒在《自渡》中所唱,【常唤不醒错过风雨人潮,青苔斑驳闻讯而不知晓,人生不能太过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 备案号:YXA1rXxmxbTEnzarRdFr3ED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