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好职业规划
初入职场的人最关心的是自身职业的前景如何,这涉及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有计划的人会从大学时期就定好目标,就业后的职业规划会精确到每一年。而悲观者则会认为会计是个靠关系的职业,自己没有背景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能混一天是一天,从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
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不是人生规划师,在此只能提醒初入职场者一点: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每一个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财务人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残酷的!要想不被淘汰,只能不断努力,积累知识,积累经验!
(1)学历
这是一块敲门砖,有永远比没有强!但学历绝不等同于工作能力,有高学历可以证明同等条件下你更具竞争力,但很多知识和经验,不是在学校获得的。工作中我们都会发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能用到
30% 就很不错了。
(2)资格
注意,是资格,而不是职称。资格考试代表的是你具备了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着重反映你是否具备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而职称从字面上讲,仅是职务的名称,就是对这个职位的评级。注册会计师虽然是审计行业的资格认证,但社会认可度显然比会计师要高得多。当然,国家也在深化职称改革,现在会计师的评定主要靠考试,所以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我个人不是很赞成财务人员考过多的证书。2014 年,国家发文取消了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包括注册评估师在内的 11
个职业资格都被取消了,这表明了国家的态度。对财务人员来说,一个注册会计师资格已经足够了,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经验的积累上去。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应以财务为核心,花费大量精力考过多的证书是得不偿失的。
(3)公司
第一份工作要宁缺毋滥,尽量找正规公司,能找国企就不要找私企,能找外企就不要找民企。不是说民企不好,而是社会普遍的印象是国企更正规,能学到东西,到时再跳槽,起点会高一点。当然了,凡事无绝对,我也见过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多年的名校高材生,到最后甚至连会计准则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人也变得僵化、教条。可以说,条件再好,自己不努力也没用。
(4)岗位
财务岗位的选择很重要。如果你刚入职,没有选择权,从基层岗位做起的活,那就更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争取早日脱离基层岗位。难度实在太大就多创造机会,争取给领导留下积极上进的印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 财务岗位分析
(1)出纳和财务总监(CFO)
这是两个差距最大的财务岗位。一个是最底层的现金管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现实中出纳是高风险岗位,出事的比例相当高),但技术含量最低,上升空间最小。一个是最高层,财务人职业规划的终极目标,名义上是财务岗位,实际上却是管理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很多时候,财务总监不是仅靠知识和学历就能做到的。
(2)各种明细账会计
可以细分为往来账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费用会计、税务会计等等,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但工作流程固定,时间久了枯燥无味。此外,还有被信息化技术替代的可能,所以找机会寻求上升空间是最佳选择。
(3)财务主管(也叫总账会计)
主要职能是复核和监督,复核凭证的及时性、准确性,监督程序的执行有无偏差。也可能负责报表的编制和分析,有工作量的要求,有技术含量,也有压力。
(4)财务经理
财务经理应该是财务岗位的最高级别(财务总监应该算高级管理岗位),升到这个岗位,具体账务工作就不用亲自参与了。主要职能是为高管们提供财务分析报告、编制预算、把控经营风险,进而参与到企业的全面运营管理,甚至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当然,管理好下属也是必要的工作。
有了上面的简单介绍,岗位的具体选择想必就很明了了。那就是「坐一望二」,自己的岗位熟悉之后,马上向更高层级观察学习,不要安于现状!其实财务工作并不难,很多都是流程化的,该怎么做都有很具体的制度规定,难的是怎么突破这些条条框框,进入沟通、分析、判断、决策的层面。
二
财务技能
很多财会人自己都说财务工作不难,好学易上手!其实这是把财务工作的概念理解错了。不同的财务岗位有不同的财务工作,其中会计核算员的工作是最简单的。现在的代理记账公司,一个人可以代理上百家小公司的账目,除了装订,绝大多数工作都可以通过电脑完成,好操作,易替代,当然不难。但身为一位财务管理者,要掌握的东西就太多了。通过下面的介绍,你会发现,若想成为优秀的财务人员,要学的可真不少!
1. 你会做账吗?
我经常在网上呼吁财务人员要摒弃传统的会计思维,多学管理技能,成为综合性人才,但是不是因此我们就不用重视会计核算了呢?是不是以后凭证就可以放心交给 ERP 系统负责,财务人员只需要专心搞财务管理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好比一个作家文笔再好,错别字太多也成不了大家。如果说会计是用来描述企业经济活动的语言,那么各种单据、凭证、报表报告就是一个个会计文字了。试想,财务人员如果字都不认得或是认不全,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做出好报告呢?
(1)账务处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经营决策
前段时间,有一家杂志社的财务主管和我聊到了他们销售合订本期刊的账务处理问题。众所周知,杂志的时效性很强,过期杂志卖不出去,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杂志社通常都会在年底把当年所有没卖掉的杂志按库存成本价值一次性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从财务角度看,杂志社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为零。来年杂志社会将过期没有价值的杂志报废,交纸厂打浆,所得作为其他业务收入来处理。
本年度该杂志社为了充分利用杂志的剩余价值,把上年度的某期刊重新装订成册,作为合订本打折销售,实现了 100 万元的销售收入。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分杂志由于是过期期刊,作为存货是没有账面价值的,而会计上有营业收入就要有营业成本配比,那这笔合订本销售收入配比的成本应该是多少呢?
该财务主管的 A 方案是:
上年度该合订本对应的期刊成本是 130 万元,按会计准则,先要把上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也就是借:存货跌价准备 130 万元;贷:资产减值损失 130 万元。于是合订本的期刊账面价值也就有了 130 万元,配比结转,收入 100 万元,成本 130 万元,毛利额为–30 万元。同时,当年资产减值损失减少 130 万元,利润总额增加 100 万元。
还有 B 方案:
不再转回已计提存货准备金,而是直接视同废品销售处理,借:银行存款 100 万元;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 万元;其他业务支出为 0 元。这样,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发生额不变,毛利额增加 100 万元,利润总额还是增加 100 万元。
以上两个方案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一样的,差别是毛利额的核算。A 方案减少了当期毛利额 130 万元,如果该杂志社年终决算考核,毛利额将是个关键指标(在一般公司都是关键指标),那这个方案对管理层显然不利。而 B 方案直接增加毛利额 100 万元,又好像与事实不符,对管理层太有利了。
我提出的是 C 方案:依据会计准则,存货的跌价准备是按照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的。同理,存货跌价准备转回也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合订本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变现净值需要重新评估所导致的。所以本期可变现净值是多少,那么存货跌价准备也就应当转回多少,成本也就应当配比结转多少。我们都知道可变现净值是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本案例中,期刊合订本再完工的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金额都比较低,影响可变现净值的主要因素是合订本的售价,我们假设相关成本费用是 20 万元的话(这里假设费用总额不变),那可变现净值就是 80 万元。账务处理就是,借:存货跌价准备 80 万元;贷:资产减值损失 80 万元。合订本的期刊账面价值为 80 万元,配比结转,收入 100 万元,成本 80 万元,毛利额为 20 万元。同时,当年资产减值损失减少 80 万元。利润总额增加 100 万元。
C 方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者的经营思路,对业绩考核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没有夸大合订本创造的经营业绩,防止管理层为了考核需要调节利润结构的可能,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财务人员要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就离不开精准的财务核算。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会做账有时和懂盈余管理是画等号的
所谓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财务人员应管理层要求,对会计利润进行调节,既然是调节,就有调增也有调减。由于企业经营行为是一直在持续进行的,所以增减行为只存在于一个时间段内,把时间放长,放到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里看,会计利润的调增或调减都是一个整体行为,今天的调减是为了明天的调增;反之也是一样,总数是不变的。看透本质,那企业为什么调减利润就很好理解了。老话说「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对管理层来说,调节下来的利润就是他们的余粮,因为治理层(主要指董事会、股东或政府主管机关)对管理层的要求只会拔高而不会降低,而且这种要求是持续不断的;除非你离职,否则任务指标会一直跟着你。今年利润增长 20%,股东就会要求明年至少不能低于这个数字,否则就是没尽全力、能力不够。但实际上,今年利润的增长可能只是因为比较走运,比如签了个大单。好运不可能年年有,明年按这样的市场环境能保持增长就不错了。由于今年增长 20%,明年基数加大,也许还会出现负增长,到时拿不到奖金还是小事,位子不保就是大事了。这时候管理层只能要求财务人员想办法,今年利润能增长 20%,但我们可以把那个大单的因素去掉,只反映正常业绩,大单的利润可以放到以后年度或平均或集中地释放出来。这样对股东就好交代了。我们今年利润增长
10%,明年可以在市场恶化的情况下,挖潜增效,开源节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达到 15%。于是股东很高兴,主管部门也很高兴,或许奖金还能翻倍!
曾经有位某基金的分析员经常给我打电话,为了打听我们公司的利润情况。我只能告诉他,我们公司业绩很稳定,保持增长是没问题的。此人坚决反对,言下之意,我们应该保持超高速增长,今年利润最少应该增加 30%~50%,这样股价就上涨了!其实我明白他的意思:今年公司利润增长 30%,他提前知道消息,于是提前买进,赚一笔就撤;至于明年业绩下滑,股价暴跌,小股民被套牢,就不关他的事了。所以对小股民(他们无法提前获得消息,只能当接盘侠)也好,对大股东(长线投资,股价短期波动没有意义)也好,业绩保持稳定增长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统计部门才是最大的盈余管理专家!
所以说,盈余管理或者直接调节当期利润不一定就是坏事,就好像评价一个人,当面直接指出他的缺点让他下不来台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而换一种方式,把你的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有时效果可能会更好。盈余管理有市场需求,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对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不是会不会、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从而实现企业和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凭证好做账难读!我们来到一家新的公司当会计,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看前任的账是怎么做的,一方面可以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这个容易,照做一遍就是),另一方面还要能发现别人的不足,这就有些难了。所以我们还得看懂账!第一步要学会看财务报表,知道其中每一个重要项目表达什么信息。
2. 读懂财务报表
货币资金:
作为资产类科目,我们一般会关注它的期末数字的真实性,却会忽略它的发生额;记得要核对账单,却少有人认真核对流水。以我的经验来看,财务监管中重要的是对资产的监管,资产中现金是最容易被挪用的,所以核对银行流水,检查所有发生额有无及时入账是非常有必要的。
应收票据:
我一直认为这个科目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应该划入货币资金类,进行重点监管。因为银行承兑是可以直接背书支付或贴现的有价证券,流通性不弱于定期存款,但出问题的风险比定存大多了。如果你手上有一笔大额的承兑汇票,还有 6 个月到期,公司的内控又不是很强(很多公司会按制度要求每个月编制银行对账单,但不会每个月都核对银行承兑汇票),那么恭喜你,发财的机会来了,你可以把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付点贴息就能把现金套出来,用来炒股、放贷甚至赌博;当然,到期钱还不上后果自负。
那商业承兑汇票呢?准则没有规定商业承兑汇票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很多企业为了少提坏账准备调节利润,年底会把部分应收账款转化成应收票据。由于商业承兑汇票没有银行担保,产生坏账的风险和应收账款没有本质区别,在报表中与银行承兑汇票一同列示实有误导的可能。我的建议是,企业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主动把商业承兑汇票视同应收账款处理,并执行相同的会计政策。
其他应收款:
新准则颁布以后,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科目在报表上消失了,但不意味着企业账套就不设置这些科目了,如果年终不及时处理,最终这些科目的余额会反映在其他应收款里;还有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年终时会把一些已发生的大额费用挂账,也会挂到其他应收款里。所以如果报表中其他应收款的期末余额要比期初有明显增加,投资者就应格外关注。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最大的问题是坏账准备的计提,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是财务工作的一个难点,如果平时工作不注意做好记录,年底很难准确分析出来,有些财务人员为了省事,会简单地划分一下,准确性难以保证。账龄不仅仅是为了计提坏账,对经营者来说,通过账龄分析加强对业务人员的经营考核才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应收账款一年以上还收不回来,发生坏账的概率就很大了。
存货:
存货的风险是报告中期末存货余额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前面提到过,简单粗暴的假账会计会用多结或少结存货成本的方法调节当期利润;高明一点的会在存货成本的构成上做文章,把大量期间费用当作制造费用分摊到存货成本里。虽然通过一定审计手段能够发现这类问题,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存货永远都是高风险的区域。
怎么看存货?一看结构,二看库龄。看结构是存货中原材料的比重,因为原材料都是外购的,变现能力强,贬值可能小,如果公司的存货主要是原材料,风险就会小得多。库龄也很重要,通常来说原材料库龄长还好一点,企业可能是为了囤货增值。产成品库龄长就要特别关注了,价值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里就有个计提跌价准备的问题,由于存货跌价准备一般是按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比较后计提的,可变现净值本就不好测算,如果市场不透明或变化较大,就更不好估计了。所以很多财务人员年底根本不计提跌价准备,或者为了调节利润有意多估或少估跌价准备。由于计提后可以调回,存货跌价准备已经成了部分财务人员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
发出商品也是高风险区域,商品发出后,听起来只差确认销售这最后一步了,实际可能差得很远。把商品发出去只是为了铺货占个架子,卖不掉来回退货费用还要企业自己承担。这都是小事,就怕有些人从中耍手段,货早没有了却声称在外地放着呢!年报审计时间有限,不是特别重大的存货一般不会去现场,就是发个函让对方仓库确认一下,最后把风险都留了下来。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
该提的折旧不提,该摊销的不摊销,该转固的不转固,这些都是财务造假经常用到的初级手段。手段是初级了点,但还是好用,所以新准则强化了附注的披露内容与要求,只要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结构和增减变动情况说明清楚,这方面造假的难度就会加大。
当然,漏洞还是存在的,固定资产可以加速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存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问题,在建工程可以拖延转固时间,从而少提折旧。这也是会计处理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科目,因为发放补助的权力在政府,而发放机关有时对企业的情况并不了解,从源头上就可能出现定位不清的问题。一些企业为了省事,在核算政府补助时根本不去区分是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直接跟项目走的补贴也会计入当期收益。也有企业为了调节利润,还没收到补贴就提前确认营业外收入;相反,收到了补贴却不及时确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现金流量表:
这是很多经营者容易忽略的一张报表,实际上这张表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因为现金流量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多少、付多少都是明账,财务人员很难控制,所以现金流量表往往能在某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很多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都很随意,因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主要是从账套中取数,现金科目如果平时不做辅助核算,年底就要靠财务人员手工编写,非专业人士很难验证现金流量表所列报数字的真实性。不过判断现金流量表的数字是否真实也很简单,需要关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这两项与资产负债表联系很紧密,对照一下就能分析出编得是否正确。相应的,这两项对了,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就可以推算出来。怎样判断经营性现金流量列报的信息质量呢?关注一下支付的、收到的其他经营性现金流项目,很多人编不平现金流量表时就会把差额放到这两项,如果这两个项目的数字比较大(要与企业规模结合查看),经营性现金流量就有可能失真。
很多人都喜欢去了解一个企业的工资水平,把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发生额除以这个企业的人数,就能大概算出该企业平均工资水平了。当然,这个数字反映的是企业人员的总成本,包括五险一金的企业负担数,员工实际到手的数字肯定没有这么多。有些企业想隐藏利润时会在年终预提一些应付职工薪酬,与现金流量表对照一下,如果本年和上年支付的工资没有太大变化,那应付职工薪酬也不应该有太大变化(有些企业可能会有部分年终奖当年计提下年发,这是正常的)。
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对照看,一般来说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含税的;如果前者比后者小很多,就要注意了。再对照一下资产负债表,看看是不是有大量应收账款没有收回,也许企业在虚估收入,同时潜在的坏账风险也在增加。
总之,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最终都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只有做好财务报告,用好财务报告,才能理解报告所反映的经营实质,从而最终为经营管理者、投资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财务报告的编制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通常情况下,一份完整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即所谓的「四表一注」。一家企业一年的经营成果、资产现状到底怎么样,最终都要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股东、借款人、客户,要想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首先要拿到这份报告书。正因为财务报告如此重要,这几年监管层对财务报告的披露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做好财务报告,使之满足各方报告使用人的需求,是我们财务工作者应当重视的问题。
(1)做好财务基础工作
每年的年底都是财务人员最忙碌的时候,要为出报表做准备工作,银行账要对齐,现金、存货要盘点,往来账要对清,折旧要计提,这些都是基础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应收款项、存货的坏账准备有没有按会计政策计提完整,该确认的收入、成本、费用有没有按准则确认完毕,等等。所有这些基础工作都做好了,才能开始财务报表编制。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并非该做的账都做完了,就可以直接往报表里填数字了,报表的科目与账簿上的科目大部分是一致的,但列报时也有区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要注意科目的分类是否准确,这是很多财务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应收账款的负数要填到预收账款,应付账款的负数要填到预付账款。还有金融资产的分类,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主要区别等等。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财务会计里的难点,这里需要结合所得税会计和税法里的要求,逐项分析填报。
费用挂账也是资产负债表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什么是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基于这个定义,在账务处理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待处理事项,比如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虚拟资产由于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报表列报时都应当及时清理并反映在当期损益中。同样,预提费用由于是未来发生的开支,也应被排除在外。
(3)利润表的编制
利润表编制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比如,财务费用和政府补贴一般是按收付实现制处理的,如果你有定期存款,没有收到的利息是不允许预提的,同样,只有文件却没有收到的政府补贴也不允许提前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年底需要对方提供报表,按股权比例计提投资收益;所得税费用不能简单地按应纳税所得额乘以 25%,还要注意递延所得税调整。最后要特别注意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衔接,由于新准则把利润分配表列报的信息转移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导致部分财务人员忽视了利润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润与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核对工作(我甚至见过一些审计报告也出现了这种报表不平的低级错误)。还有一些不容易发现的小细节,比如上期少数股东权益(在本期没有意外变化的情况下)加上本期少数股东损益应当等于本期少数股东权益等等。
(4)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表面上看现金流量表不能从科目中直接取数,好像与前面两张表关系不大,实际上三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各项目与损益表中的项目关系密切,所不同的是前者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后者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侧重反映了资产负债表中的主要资产的变动情况,以及该部分资产的收益情况。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侧重于借款、还款以及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的变化。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按现在的相关规定要求,现金流量表中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已不是必然等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了。现金流量表更注重货币的流动性,所以其他货币资金中的保证金由于流动性受限,不再被视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但仍被视为货币资金。
(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情况。这张表实际上是对资产负债表里所有者权益部分的一个补充说明,只要前面三张表填写正确,这张表很容易就出来了。
(6)会计报告附注的编制
附注是对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对前面四张表所列示项目的详细说明。当然,报表中不能列示的部分,在附注中也可以补充。
我认为,好的附注应尽可能地把报表中列示的项目都一一说明,重要项目的变化在 10% 以上的,要重点说明;对变化在 30% 以上的不重要项目,也要仔细说明。要描述得简单明了,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看明白。
附注有一部分重要内容叫作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这部分内容其实是报表编制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报表编写的方向,不论报告编制人还是使用人都应当引起重视。
好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当是结合企业经营情况设计的,如果经营环境或市场状况发生变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也应随之发生变更。当然,这是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情况下。
举例来说,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主业有制造业,同时也做商贸业务,那么在制定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时,就应当按行业类型分别制定,制造业应收账款回款期一般相对较长,客户也比较稳定,发生坏账的风险也比较小;商贸业务毛利率低,走的是量,客户变动较大,要求快进快出,以降低风险,一旦超账期回不了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就很高。所以对两个不同行业就应当根据其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这不仅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有的财务人员根本不编写附注,实在有必要就让会计师事务所代写,这当然是不对的。编写附注的过程也是增加对企业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是财务人员应尽的义务。
4. 合格的财务分析报告
一份合格的财务分析报告是什么样的?通常我们会认为文字越详细,指标越多,表述得就越清楚,领导会更满意。这种观点不能说不对,但我还是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好的财务分析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看对象,就是考虑财务分析写给谁看的。如果是写给专业人士分析用的,当然越详细越好,因为他们是外人,本来就不了解公司的情况;如果是写给内部管理层看的,就不一定要长篇大论——领导比较忙,又不是专业人士,写太多专业术语,对方看起来也累,所以抓重点才是关键。二是要结合业务,不能就财务论财务,财务分析其实分析的核心还是业务,脱离业务就是脱离实际。几个干巴巴的数字,只是看起来表面光鲜,却没有实际价值。
所以说光靠文字功底和熟练运用指标是写不出合格的财务分析报告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分析数字的真实性。平时及时把账做好,内控没有严重缺陷,最后出来的哪怕只是三张主表,也比你写上几十页文字加配图,但数字来源却是假账的财务分析报告强得多。
5. 财务与管理
个人理解,财务管理就是财务与管理:财务是一种行为,管理是一个目标,财务行为要为管理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