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素材能力是性价比最高的能力?
一是因为它更好被掌握,不像标题技巧、选题技巧等,人们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很好地掌握。二是因为,优质、准确、恰当、新鲜、有料、精彩的素材,是快速提升文章精彩程度的捷径。
写作素材的八个搜索渠道
我把素材的搜索渠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部渠道,第二类是外部渠道。上面提到的都是外部渠道。
当你想写某个主题的文章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一些平台上搜索,这是向外求,应该先向内求,也就是求助于个体经验,先思考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没有合适的素材或者思考过类似的主题。用这类素材写出来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而且因为你熟悉,所以更好驾驭。
搜索素材应该分两大步:先从个体经验里搜索,再从外部经验里搜索。在本节中,我们讲的八个搜索渠道,前两个属于个体经验,后六个属于外部经验。下面我们将逐个进行阐述。
个人经历思考
这是个体经验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前面讲过,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你写的任何观点都不能跳脱你的思考。你的思考是怎么来的?源于你读过的书、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等。
因此,你写的观点本来就是从你的经历和思考里得来的,那直接从你的经历和思考中挖掘相应的素材才是最恰当的。比如,你写一个关于「情商」的话题,要先从自己的个体经验里检索一下,自己做过什么体现高情商的事,说过什么体现高情商的话,又有哪些显得情商低的经历、表现,情商在你的工作、生活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关于情商你有没有进行过一些思考……如果有恰当的素材,是不是就比网上搜集来的材料更好用?
身边人的经历
个体经验要么来自你自己,要么来自你看到的别人,这里的别人肯定主要不是指陌生人,而是你身边的人。
你可能在很多人的文章里,都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达:
我有个朋友……
我有个同事……
我有个同学……
我的老板……
我的前任……
我的叔叔 ……
这些其实都是作者写文章时从身边人的经历中检索出来的写作素材。
这是个庞大的素材源,因为每个人每年都要经历很多故事,仅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身上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素材库。所以你写任何一个话题,都要先检索一下,想想身边人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
微信体系
公众号应该是目前高质量文章产出最多的内容平台,这是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绝大多数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不像微博、知乎、网站、论坛等内容平台,每天可以发布很多次内容。因为这些公众号每天只有一次推送机会,所以对此更加珍惜、更加谨慎。另外,公众号推送后不可修改、不可撤回,严格的内容发布机制倒逼公众号运营者提高内容质量。
其次,公众号是目前商业价值最高的内容平台。大家都想通过高质量的内容聚集优质粉丝,以实现商业诉求,而且每个领域的公众号竞争都很激烈,这也倒逼大家在公众号上投入更多精力、生产更优质的内容。
因此,微信体系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能搜索公众号圈里的优质文章。基本上你写什么主题的文章,这个圈里都有很多人写过,你可以搜索出来,参考借鉴,但不要「洗稿」、抄袭。
微信体系里也可以搜索朋友圈里大家的分享,同时,如今的微信搜索已经将外部信源纳入搜索范围,也就是说你在微信里能搜到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新浪娱乐等几乎全网的内容,以做参考。
微博体系
对于搜索素材来说,微博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只有知道它的独特优势,你才能高效利用。
第一,微博是一个广场,是热点事件最先爆发和传播最快的地方,如果你想搜热点素材,要用好微博。
第二,微博上可以搜索特定公众人物的素材,微信则不能,比如你写鹿晗、吴亦凡、胡歌,你不可能去翻他们的朋友圈找素材,但你可以翻他们的微博。
第三,微博是一个诞生段子、金句素材的地方。
第四,微博评论区是一个素材金矿,尤其是点赞前排,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加一个「网友评论/网友怎么看」这样的板块,这就是所谓的 UGC 内容生产模式(UGC 是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的缩写,中文可译作用户原创内容。UGC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同时这也是增加读者共鸣的好办法。
知乎体系
知乎上有很多大 V,其内容质量相对较高,在其内容的生产机制下形成了很多专题。每一个话题都有很多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并解读。每个话题下都有一个「精华」选项,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按被赞的数量从高往低排序,搜索效率也比较高。
知乎的特点就是:内容质量高、素材挖得深、搜索效率高。因此知乎也是你绝对不容错过的素材来源。
百度体系
百度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资源,你在百度可以搜全网的内容,信息量巨大。
很多素材可以直接在百度百科里找到,而且内容相对权威,比如你写人物、科普、某个概念等内容时,百度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源;如果你搜的正好是热点,在百度搜索页面最上方会有一个方框,里面会显示关于这个热点话题最新的 6 篇文章,你可以挨个点击查看;如果你不是追求特别高品质的图片,搜图片的时候用百度还是非常高效率的,它的图片资源是海量的,因此跟关键词的匹配还是相对精准的。
关于百度就不多讲了,毕竟它是大家使用最熟练的一个渠道。
垂直网站
每个领域都有很多垂直网站,内容相对专业,且更符合你的主题定位,因此在这些平台上搜索效率会比较高。
比如你写创业投资主题的文章时,就可以多去@36 氪、@虎嗅网、@创业邦、@投资界等网站找素材,通常这些网站每一篇文章底部会链接相同主题的其他文章,让你的搜索效率更高。
书和课程
书和各种线上音频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素材渠道,而且有三个优势。
第一,搜索效率高。比如你写文案干货文章,可以去翻看《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科学的广告》《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文案训练手册》《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或者去找几个讲文案的音频课,这样效率肯定非常高,因为搜索太精准了。
第二,素材稀缺性强。书和课的版权保护相比网上文章的版权保护更好,因此书和课里的很多素材你在网上是搜不到的,也就是说,你能在书和课里找到大家都没见过的素材,这就是你文章的竞争力,稀缺就是价值。
第三,素材质量高。书不是随便就能出的,课也不是随便就能讲的,这两个渠道的素材质量整体上都相对更高。
以上就是搜索素材的八个渠道,下面我们将介绍搜索技巧。
优质素材的六个搜索技巧
本节我们讲一下优质素材的六个搜索技巧。
要有耐心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粥左罗,你糊弄人的吧,让你讲搜索技巧,你说要有耐心,这也算是技巧吗?
这还真是技巧,而且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技巧。写文章最大的套路是什么?真诚。搜索素材最大的技巧是什么?耐心。
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同样写一个名人,你总是能搜到我们找不到的素材?我就问:你搜索用了多长时间?很多朋友就说:20 分钟。
我说:你搜 20 分钟,我搜三四个小时,你问技巧,这重要吗?我用了你 10 倍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我又不是傻子,当然得到的也是你的很多倍。
大象公会有一个作者叫南戈北碱斯基,写过一篇文章《〈红罂粟〉照耀中国》。他花了一个多月写这篇文章,收藏了 141 个与「红罂粟」有关的中英俄文网页,买了 6 本电子书,查阅了 70 多篇论文,成为《纽约时报》的付费用户,还让朋友用耶鲁账号帮他查了《真理报》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的全文数据库。
如果你没花两三个小时搜索资料,别来问我要搜索技巧,耐心是一切搜索技巧的前提,因为搜索本身是一件超级无趣的事情。
黄章晋说:只要动用了足够智力的东西都能打动人。
这就是最大的技巧。
多关键词
在耐心的基础上,多关键词搜索是第二个技巧。写文章时,大家一般都先定个主题,列出跟主题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关键词,然后一顿狂搜,跟农民工搬砖似的,没什么捷径。
比如你要写个人物——经纬中国的老板张颖,张颖这个关键字你肯定要狂搜一顿,但仅仅这样做还不够,跟张颖有关的关键词,比如经纬、经纬中国、经纬张颖等也得搜。然后你也要搜一下张颖投过的企业,比如张颖 + 滴滴、张颖 + 陌陌、张颖 + 猎豹移动、张颖 + 饿了么等。
之后,与张颖有关的名人,你也要组合搜一搜,比如张颖 + 唐岩、张颖 + 张旭豪、张颖 + 徐小平、张颖 + 傅盛……
这就完了吗?没有,比如你想写这个人,从要写的各个方面抓取一些关键词,继续去搜。
所以,想要搜到更多素材,你的关键词一定要多维度设定。
多渠道
如果你的搜索渠道太受局限,即便你再有耐心、关键词再多也不行,比如你光在百度上搜,那肯定是不够的。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搜与张颖相关的内容,你要拿那些关键词在百度、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36 氪、朋友圈里搜。如果有些话题有比较著名的书,你还要去翻书,比如我写海底捞上市的爆文时,从书里翻出来很多网上没有的素材。你写一些主题类的文章也可以多去翻书,比如写营销干货,多去翻营销的经典书,写成长干货,多去翻一些认知提升的书籍,当然,你也可以去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上搜索。
因此,多关键词 + 多渠道就是王道,你用 10 个关键词在 10 个渠道上搜索,就是 100 次搜索,结果能不满意吗?当然,你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不需要搜那么多次,够用就行。
多维度
这个多维度指的是素材形式的多维度。我们写文章,当然主要是以文字为主,但是如果有不错的图片素材、视频素材,也是我们提高内容竞争力的一个手段。甚至有很多写公众号的作者,长期坚持给文章配高质量、高价值的图片,这也成了他们内容的特色。
比如海底捞上市的时候,很多作者都写文章,我也写了一篇《海底捞上市,身价 600 亿的张勇用人潜规则: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并在文末放了个 2 分钟的视频《海底捞店经理月薪多少》,这就是人无我有。
因此,搜索素材时,至少有三个维度:文字、图片、视频。
精准搜索
什么是精准搜索?你在很多平台上搜索的时候都可以限定条件,以便让搜索更精准。
比如你在百度上搜索罗永浩卸任 CEO,在出来的结果里,罗永浩卸任 CEO 这组词有时候是断开的、不连续的;如果你加上引号,搜「罗永浩卸任 CEO」,搜出来的这组词都是连续无中断的,即加引号搜索,关键词不会被拆分。
比如你在百度里搜罗永浩 Filetype:doc,搜出来的都是文档,而将 doc 换为 pdf、ppt、word,搜出来的素材都是 pdf、ppt、word 类型的,这就是按文件类型的精准搜索。
比如你在百度上搜手机,出来的都是各种买卖手机的信息,如果你加了书名号,搜出来的都是与电影、小说《手机》相关的素材。
比如在微信体系里搜,你可以选择搜朋友圈、文章、公众号等。若搜朋友圈,你还可以指定搜索某个人的朋友圈,甚至你还可以按时间筛选某个人的朋友圈。搜文章也有很多筛选条件,搜索范围可以是最近读过的、已关注的公众号、朋友分享过的文章里,还可以按时间、阅读量排序等。当然,你也可以搜索特定公众号里的文章。
每一个筛选条件,都是为了让你的搜索结果更贴近你想要的。
顺藤摸瓜
什么叫顺藤摸瓜?
比如,你在某个图片网站上搜图片时,特别喜欢某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点击该图片的作者,此时你会发现很多相同风格的不同照片。这就是顺藤摸瓜。
比如,我之前写雷军,搜关于雷军的素材时搜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我就想看看这个作者是不是写过好几篇关于雷军的文章,于是就去找这个作者的公众号,一搜确实又发现了好几篇。这也是顺藤摸瓜。
比如,你搜某个主题关键词时,有可能搜到一个公众号,感觉这个公众号的内容好,同时其定位也很符合你那个主题,你就可以直接在这个公众号里多用关键词去搜索。这也是顺藤摸瓜。
总结一下,顺藤摸瓜就是你搜到了一个瓜,这个瓜肯定在某个藤上,然后你就可以顺着这个藤找到更多的瓜。
为什么顺藤摸瓜这个逻辑可以成立?因为定位。网站有网站的内容定位,公众号有公众号的内容定位,作者有作者的写作定位,摄影师有摄影师的拍摄定位,定位就意味着持续性,所以你找到一篇符合需求的文章,可能就找到了一类这样的稿子。
搜索素材的第一大技巧是耐心,你不要想着 20 分钟搞定,除非你想写的是很短的小分享,否则你至少要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用多关键词在多渠道上搜索,兼顾文字、图片、视频三种素材形式;搜索的时候可以设置筛选条件让搜索更精确;最后要学会顺藤摸瓜的搜索方法。
日常积累素材的三个方法
为什么要积累素材?
虽然如今在互联网上可以高效地搜索到各种各样的素材,但是写文章时真正好用的还是你熟悉的素材、你曾经用大脑处理过的素材,对于这些素材你会理解得更好,调取得更高效,运用得更自如。
一句话:好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你攒出来的。
写一篇文章时,第一步应该先尝试使用你熟悉的素材,然后再搜索新素材用来补充和完善。
你可能觉得「天天想着拿个小本子记素材」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实际上很多写作高手以及商界名人都在用这种方法,比如马云、罗振宇、罗永浩等。
要形成日常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
及时收藏
收藏是积累素材最容易的一种方式,毫不费力,一秒就能搞定,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养成这个习惯。
我平时翻公众号、刷朋友圈,看到好文章都会立马点收藏。这样我以后写文章要用素材的时候,就可以从收藏夹里翻出来。
有人说,需要打标签吗,收藏多了是不是很难翻到?
其实在互联网平台上收藏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有搜索功能,纸质书就没有这个功能。海底捞上市时,我想起《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里有个很好的素材,但那几段话到底在书的哪一页,我记不清楚,翻了半小时才找到。
而对于微信收藏夹里收藏的文章,你只需要用关键词「海底捞」搜一下,就马上能把文章搜出来,然后你再用关键词 +「搜索页面内容」就可以马上找到你要的那段话。
因此,在微信里收藏,不用花很多时间打标签整理,只要你对文章熟悉就可以,因为你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找到并定位具体内容。
当然,有一种情况,你可以打标签,这让你更高效。
2017 年我开始高频写新媒体课程,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需要写一节,需要大量的各类素材,因此我就建立了一些专用标签,比如「标题标题标题」用来收藏好标题,「选题选题选题」用来收藏好文章,「新媒体开脑反复看」用来收藏对我启发很大的解读传播的文章等。
我建立了一些这样的标签后,看到相应的文章就会放到相应的标签下,每天我要写课时,就直接翻看这些标签下的内容,非常高效。
因此,你如果近期想做某些专题的文章,也可以临时建立一些标签用来收藏文章,这样检索起来会更高效。
除了收藏文章,我还会收藏公众号,我的办法就是置顶,我必须每天优先看到这些公众号,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更高效地找到这些公众号(因为我关注了几百个账号)。
对于书的内容,你也要收藏。你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好的素材,觉得之后可能会用到,就用一秒钟折一下页脚即可,再画两笔也行,不要怕把书弄坏,书最怕的不是弄坏,而且被束之高阁。
看过的好电影,我也会在豆瓣上标记一下。
另外,网上的很多东西,你都可以收藏在微信里,别的网站、App 上的东西,你可以发到微信上,从微信端打开就可以将其收藏到微信收藏夹里。
总之,平时阅读的时候要及时收藏,收藏时用一秒,用的时候会省很多时间。
随时记录
记录,分以下两种情况。
1.只摘取你要的部分
收藏更多是指原封不动地整体标记。而很多时候,我们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只是被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击中了,那我们就不需要将其全部收藏,只需摘取我们需要的部分记录下来即可。
事实上很多名人也是这么做的,演讲教练王雨豪在一次讲课中透露,马云老师有个特别助理,专门帮助他收集互联网上精彩段子;罗振宇老师也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杀手级」的金句。
比如 2016 年跨年演讲罗振宇有个刷屏金句是:「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就好像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2017 年跨年演讲罗振宇有个刷屏金句是:「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这些都不是他原创的,而是他看到这句话后很有感触 ,就记录在小本子上。你现在知道罗振宇为什么有这么多金句了吧!
另一个老罗——罗永浩也是这样,他说:看到某个人说了句特别有洞察力和智慧的话,我就随手记录下来;看到一个非常好玩的笑话,我就随手记录下来。
2.记录你的碎片思考
我们平时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时除了上面说的想记录下别人的东西,事实上我们也在一刻不停地思考,脑子里会闪现很多写作灵感、有意思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或者会突然想到标题可以怎样写、选题可以怎样做、策划活动的时候可以怎样,等等。
这些灵光乍现的东西都非常宝贵,你都要及时记录、积累起来,否则这些东西就会稍纵即逝,比如你在地铁上想到了什么,没有及时记录,下了地铁你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我平时一般都会用锤子便签或备忘录记下这些东西,没时间多写,可以只写几个关键词,等有时间了再去整理。
写小分享
写小分享是积累素材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后期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一种。
比如你看文章、读书、看电影、跟人聊天时,突然想到一个很厉害的观点或者看问题的角度,用一两句话肯定记录不下来。或者有时你文思如泉涌,你怕你如果只记下几句话,后面再用时写不出那些瞬间爆发出来的东西,但是,你又不可能马上写一篇文章。
这时候怎么办?写小分享,把这个素材积累下来。
小分享不用长,100~300 字即可,甚至可以用不是很通顺的句子,只要你把你当时那一瞬间脑子里爆发的东西记录下来,之后再看时能看明白就行。
我的锤子便签里有大量这样的东西,我在阅读过程中,随时随地就会开个主题写几段,这些东西在合适的时机都可能成为一篇文章的一个核心部分,甚至有的可以直接拓展成一篇文章,所以我说这是很重要的积累方式,用的时候也是最有效的。
以上就是日常积累素材的三种方法,最后再讲两个注意事项。
第一,定期整理。比如把爆款标题、段子笑话、金句观点分门别类整理在一起,将碎片思考梳理分类。还有一个重要的整理,即如果你是个长期写作者,经常会同时准备很多选题,那就要把合适的素材定期整理到对应的选题下。
第二,定期熟悉。首先你不要乱收藏,将入口标准设高一点。既然你收藏的东西质量都这么高,就不要白收藏,没事翻翻看,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别收藏了一堆好东西却不记得自己收藏过。
好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你攒出来的,写文章的第一步应该先检索你熟悉的素材;在日常阅读学习经历中,要及时收藏好东西,随时随地记录好东西、好想法,必要时随手定个主题,写个 100~300 字的小分享,然后定期整理和熟悉素材。备案号:YXA13GrbnOT6znKGLEt31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