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
听说要写读书笔记时,你可能会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以前也写过,但是太麻烦了,坚持不下来。」
「这也太费事了吧?」
「做这种事有意义吗?」
也许说到读书笔记,你会想到那种为写论文做准备的研究笔记,整个本子上挤满了字,光是看着都让人打瞌睡。但其实读书笔记并不只有这一种,还有比较平易近人的类型,比如:
2013 年 8 月 5 日,我读了《○○○○》。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
如果写得这样简单,就更容易坚持下去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读书笔记绝不是这么肤浅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就算是这样简单地记笔记,也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
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 」为先。
再以刚才的「一句话读书笔记」为例,这句话并没有给我们多少信息,除了读书的日期是 8 月 5 日、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但是,正是这句话的存在,让这次读书成了一次看得见的体验。
别看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写和不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坚持下去 ,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读书时应该时刻记得这个目的,正确地对待写读书笔记这件事。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见图 3-1)。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举个例子,我在我的读书法里介绍了一种「 摘抄 + 感想」的组合方式。书写的确是一道很费时间的工序。谁也不想在结束了繁重的工作之后还要再趴在桌子上抄两三个小时的书。所以,写读书笔记应该尽量从简从速,尽量缩短记述的篇幅,但也要全面地反映文章的精髓。
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既简略又全面呢?
为了写出精练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你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这部分和那部分讲的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刚才重读的时候感觉这部分更容易看懂。」
「这一页讲的虽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但如果去掉这部分就没法承上启下了。」
「我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只要摘抄了这一句,其他内容都不用再抄了。」
当你像这样一边思考一边选择要摘抄的文章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多读几遍,尤其是对还没有读懂的部分。在不断思考、不断重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读过三五遍了。
如果某些内容你实在理解不了,或者没有兴趣,就没必要写在笔记本里了,只要略读一下就好,不要钻牛角尖。积极地「跳读」和「速读」,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好书的精华内容上。
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 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从一句话开始
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 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
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从这一点来看,写在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因为有的书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也有的书「虽然大部分没什么意思,但有几页确实能给人很大启发」。这不是语文考试,没有必要去拼命思考「笔者想要传达什么」,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就好了。
在记录感想的时候,不要写一些揣测的或者外来的想法,而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感受和想法,这样会让读书笔记更有内涵。哪怕是一句话,只要写的是发自内心的语句,那么这次读书笔记就是有意义的。
补充一下,书写这一动作,也有整理自己想法的含义。举个例子,读完冒险题材的纪实文学以后,就会想在读书笔记里写上「这个人真厉害」。你拿起笔时,会想到「等一下,不写上这个人是哪里厉害、为什么厉害的话,下次再读到这句话时会看不懂吧」,于是你会这样写:
作者的体力和精神承受力都太强了。普通人在失明后一定会感到绝望,就算他比一般人强壮,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很难生还。为什么作者可以如此坚强?
本来只想写一句话,却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儿地写了下来,并由此展开思考,读书笔记就这样充实了起来。
所以,即使感觉自己没什么可写的,也要先拿起笔来写写,说不定就有惊喜在等着你。
无法坚持做笔记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坚持做读书笔记呢?这就是我建议使用专用的笔记本的原因之一。读书笔记就像日记一样,一旦停止就很难恢复,如果搁置了很久,重新开始做笔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感。
我上小学时,街边的公园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做广播体操,只要早早起床去参加,就可以在卡片上盖一个印章。看到厚纸片上罗列的红色印章,心情就会一片晴朗。相反,如果纸片上全是空白格,就会感到很不愉快。印章虽小,却带来了很大的动力,这是无法用理论解释清楚的,或许是一种本能反应。而读书笔记也有同样的作用。
在做一件事的中途如果出现了一天的空白,或者做事的频率放慢了,就会让人感到失去乐趣。同理,几天不记读书笔记,再翻开笔记本的时候就会觉得提不起精神。但是,写读书笔记比积累印章的难度要小多了,就算只写一句话,也能让人感觉充实。
准备好专门用来写读后感的笔记本,每次读完一本书后才需要打开笔记本做读书笔记。所以只要不是一天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为了能坚持写读书笔记,在读书过程中做些应变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时间,就严格筛选要摘抄的段落,或是贴上标记代替记录,这些都是初级的解决方法。更高明的办法是利用坐地铁或公交车的一些空闲时间,拿出便利贴写写对正在读或已经读完的书的感想,贴在笔记里。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踏实地写笔记,并真正理解书的内容。
巩固印象的笔记
在说明具体做法之前,请让我阐述一个观点:做好读书笔记,会让自己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在写读书笔记这个前提下, 读书方法会发生改变,你会进入主动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的工序。「工序」一词可能会让人觉得很死板,但这正是写读书笔记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我已经了解了,再大致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这部分内容很新颖啊,我要仔细读一读。」
一边寻找,一边划分好「部分」,按照不同的方法阅读。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寻读」,就跟「跳读」「泛读」一样,是一种自成一派的速读法。
想更有效率地骑自行车,就要掌握窍门,根据路面的倾斜度更换大小不同的齿轮。读书的时候也一样,在较难理解的部分换上低速齿轮认真品读,而在较容易的部分就用高速齿轮快速浏览,这种边读书边「更换齿轮」的读书方法不仅不会造成疲劳,还能有效地缩短读书时间。
所以说,读书也可以是一项「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的工序」。不仅能去掉多余的细枝末节,还可以自然地调动起抱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已经在购书清单环节中培养出来的自主意识,可以在阅读环节中再次得到发挥,围绕「为什么读这本书」重新展开思考。
写读书笔记可以达到的另一个效果就是加深记忆。 关于这一点的具体过程,我会在日后的内容里说明,在此只简单解释一下。
笔记读书法需要我们进行读书、画重点、写读书笔记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阅读。这种多次阅读留下的印象肯定会比普通的阅读深刻好几倍。如果是亲手摘抄,效果会更好。
做记号的三个步骤
为了更有效率地写读书笔记,应该边读书边提前做好写笔记的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读过后记不起精华在哪个部分。在动笔之前,如果看到书上什么标记都没有,会不知道该在笔记本上写什么。所以,在读书阶段就要在书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号,为写读书笔记做准备。
在书上做记号的方法有很多种。在阅读的同时在文章上画线,还要用多色笔做记号,这样一心两用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在拿起笔的瞬间,集中在书上的注意力会被分散。而且,如果没有笔就不能读书,那么读书也就失去了「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识」的乐趣。
那么应该怎样做记号呢?我建议实施如下「 筛选程序 」,分阶段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重读
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见图 3-2)。
标记
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接下来,再读一遍 ③ 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像这样经过慎重思考后再在书上画线,还可以避免书中出现各种无意义的线条,最后连原文都看不清。如果日后想再看一遍那篇文章,可以径直去找书中做好记号的部分。如果没有找到,就扩大搜索范围,先去找折起两角的页数,还没有找到的话就找只折起一角的。
利用书签边读边写
阅读很厚或有难度的书,或是在旅行时对阅读感觉烦腻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同时进行以上 ①②③ 三道程序。这个时候,为了能区分每道程序中断的位置,需要用到书签。
具体做法如下(见图 3-3):
准备三枚书签(通读书签、重读书签、标记书签)
在「① 通读」一步中断时,夹好「通读书签」
通读到某一部分时,开始「② 重读」程序,记得在中断时夹好「重读书签」
中断「② 重读」 程序以后,开始「③ 标记」程序,中断时夹好「标记书签」
三枚书签都夹在书里以后,就可以准备写读书笔记了
使用这样的三枚书签,在阅读的同时就不再需要钢笔或铅笔了。
读书的时候专心读书,要做记号的时候再拿起笔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感觉腻了,就返回前面的内容重读或是做标记,这样就有了多种阅读方式。
以我为例,我在地铁里站着的时候会集中精力进行「① 通读」。如果有了空座可以坐下,就开始「② 重读」和「③ 标记」程序,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时变更读书步骤。
巧用标记区分对象
我一般会用黄色的三菱拉线笔来画线,这种铅笔是我在板坂元所著《思考的技术·绘画的技术》一书中看到的,至今依然爱不释手。铅笔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点是它的笔尖不会像荧光水笔一样易干,而且这种彩色铅笔即使在文字上写写画画也不会覆盖住文字,黑白复印后也看不出来。
不过彩色铅笔的缺点是比普通铅笔粗,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笔帽,所以在需要携带的时候,我一般会拿马克笔或圆珠笔的笔帽来盖住笔头。
可以用以下不同的画线方式对标记的对象进行区分:
普通直线 :用于「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情况。
波浪线 :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
圆圈 :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如果笔记本上画的线条太多,重读的时候会影响心情,所以最好尽量少画线,具体例子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倭国不只是与朝鲜半岛往来,也开放了与中国直接交流的途径。由此可见,在日本列岛的文明化中,存在着朝鲜和中国两种外交途径,两者复杂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和王权》吉村武彦/岩波新书)
像这样使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既可以省去连续画多行直线的工夫,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线条区分不同的意图,方便重读时理解符号。备案号:YXA1bQKXXBpTxGyvMklubo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