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
出自专栏《胜败背后 Ⅱ:国际争锋中的冰与火》
就拿苏联在朝鲜战争的表现举例吧。
朝鲜战争的起因、进程、后果,很多答主已经写的非常详细了。
我不敢班门弄斧,我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中苏关系。
1950 年的中苏关系,一言难尽,恩怨纠葛,绝不仅是我党夺取全国政权,壮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力量那么简单。
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和国际共运领袖的斯大林,看待我党的态度非常复杂。
他认为:
中国有巨大的潜力,崛起后的中国会对苏联造成强有力的的地缘威胁;
我党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造黄油」;
社会主义中国加入苏联阵营能够有效的增强对抗西方的实力;
毛泽东主席是一个农民起义式的领袖,不会完全接受苏联的摆弄。
毛主席几次提请访问苏联,斯大林都顾左右而言他,他还没有想好如何处理与新中国的关系。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革命的开始,就坚定了中国革命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有效的手段。中国革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的控制,包括苏联。
所以初次上阵的中共领导人对于未来国家发展抱有非常开放的态度,1949 年打过长江时我们通过暗线联系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试探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
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此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争取外部支援助力中国建设,这就是当时的国策。
没办法,底子太薄了。闭关锁国从来不是新中国的选项。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并不封闭,在冷战两极格局堡垒分明的大背景下,试图同时发展与美国苏联的关系,很快这个政策遭受了挫折。
美国始终无法相信能够旗帜鲜明的反对苏联。反苏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反苏,美国拒绝了中国抛出的橄榄枝。
1949 年 6 月 30 日,毛主席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正式提出「一边倒」政策,向苏联表达立场。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建立。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承认新中国,并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当毛主席看过机要秘书送来的莫斯科照会之后,激动得同机要秘书握手。
时移世易,斯大林再也没有理由拒绝中国共产党人的到访。
1949 年 12 月 6 日,毛主席以为斯大林祝寿为名访问苏联,同车携带的寿礼是:山东出产的大黄芽白菜 5000 斤,大萝卜 5000 斤,大葱 5000 斤,大梨子 5000 斤。
毛主席指示山东分局务必于 12 月 4 日前将这四样特产准备好,由中央派飞机到济南接运。
毛主席特意关照,这些物品必须是最好的。
个中心酸,局中人才知道。主席一生,是最反对祝寿的。
1949 年 12 月 16 日下午 6 时,毛主席走进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两位历史级政治家第一次握手。寒暄过后,一开口,却是机锋四起。
毛主席说:「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
斯大林回答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
会谈正式开始,毛主席首先亮出底牌: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中国需要 3 至 5 年的喘息时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使全国形势稳定下来。解决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取决于和平的前景。因此,中共中央委托我向您,斯大林同志问明一个问题:怎样保障国际和平,保障程度如何?
对此,斯大林回答道:「目前并不存在对中国的直接威胁,日本尚未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因此不想打仗。美国虽然大肆叫嚣要发动战争,但它害怕战争,欧洲人又被战争吓破了胆,实际上没有人同中国打仗。」
他还开玩笑说:「难道金日成会进攻中国吗?」
斯大林信心十足地表示:「和平取决于中苏两国共同的努力。如果我们齐心协力,和平不仅可以保障 5 至 10 年,而且可以保障 10 至 20 年,还可能更长一点时间。」
接着,毛主席将话题转到中苏条约。斯大林很干脆地说,应该讨论和解决这个问题,但「必须弄清楚,是应当宣布保留现行的 1945 年苏中同盟友好条约,还是现在就对条约作适当的修改」。
他强调,该条约是继雅尔塔协定之后,由苏中两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规定了该条约的主要条款。这表明上述条约的签订,已经征得了美英两国的同意。
鉴于这一情况,「我们内部决定暂不修改该条约的任何条款。」
如果改动其中的一个条款,都会给美国和英国提供法律上的借口,他们就会乘机提出修改有关千岛群岛、库页岛、南萨哈林等地的条款问题
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并没有反驳斯大林。他甚至承认,中共中央在讨论条约问题时,没有将美英对雅尔塔协定的立场考虑进去,只想到要签订新条约。
毛主席已经表示过,签订新条约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但在第一次会谈时他就被迫承认「不要急于修改条约」,这令他多么扫兴。
在毛主席看来,斯大林不同意签订新条约,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
毛主席由此想到,斯大林把他看作是「半个铁托」。
1956 年 3 月 2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终于道出了他的心里话。
他说,斯大林 70 寿辰,世界各国共产党都去莫斯科向他祝寿。但我此行目的不单是祝寿,主要是要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他对中国党是不信任的。我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中不是说要一边倒吗?
毛主席一肚子火,斯大林也是满腔愤怒。
中国共产党人想干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是第一个承认的国家,这是多么大的支持。而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莫斯科要求推翻苏联和国民党签订的条约,拿回条约规定的苏联权益。
这些权益是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用鲜血换来的,而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理由仅仅是:我们同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这些权益应当还给中国。享受权益时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履行责任时是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难倒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苏联人民流血牺牲?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吗?
事情就此僵局。
12 月 21 日是斯大林 70 岁生日。各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到莫斯科祝寿。
当天,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生日庆典。
毛主席送给斯大林的部分生日礼物,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被存放在普希金博物馆第一号展厅。
在展厅里,悬挂着五星红旗。毛主席还挥笔写下了带有浓郁的中国风格的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表面觥筹交错,内心却十分恼火,毛主席希望苏联方面能重视中国的要求,而斯大林依然不为所动,丝毫不肯让步。怪不得若干年后主席也说:「我和斯大林,打了个平手。」
转机来自美国人。
从外部看,毛主席访问苏联就是中国与苏联打的火热,抓住任何机会都要在中苏之间制造阴影,离间中苏关系。
这就是美国的风格:有枣没枣,先打上一杆再说。
1950 年元旦,英国新闻社发表消息说,毛泽东在莫斯科被软禁了。
美国的话,英国来说,美国人玩政治,也是高手。
斯大林也担心中苏关系的僵局影响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给西方国家可乘之机。这天之后,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急转弯,同意与新中国签订新的条约来取代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旧约,并在新约中,在原来的立场上做出重大让步。
1950 年 2 月 14 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中长铁路无偿移交新中国;苏联海军自旅顺港撤退,移交新中国;大连由新中国接收。国民党让出去的四个主要权益,中国共产党要回来三个,除了外蒙古。
至此,中共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取得巨大胜利,初试身手却尽显谋略。
利用东西阵营对立的矛盾为我所用,夹缝中求生存,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拿回了许多失去的权益,并与苏联结成了同盟。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此次过招,都是世界政治史上难得的大国博弈经典之作。
可惜,国际政治总有一个铁律: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失去的也容易。
斯大林作为世界顶级政治家,他不可能心甘情愿的咽下这口气。
在他看来,这个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联合西方国家逼迫苏联的让步,苏联是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忍辱负重。
中国共产党根本不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民族利益面前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出卖社会主义盟友。
同时,条约的签订虽然加强了社会主义同盟的力量,却极大损害了苏联国家利益,苏联红军在东北的血,白流了。
他拨通了金日成的电话。
他主动背叛了和毛泽东在克里姆林宫共同算定的数年内中国不存在战争风险的承诺,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
朝鲜战争爆发。
无论朝鲜统一胜利还是失败,无论中国不参战还是参战失败,苏联都可以借战争结果取得巨大的国家利益。并可以就此拿捏社会主义国家全部统一到苏联的国家意志之下,特别是中国。
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是:中国不仅参战,反而还取得了巨大胜利。
但即使如此,中国的胜利也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胜利,是对西方国家的打击。
这就是斯大林的手腕。
得到朝鲜战争的消息,最开始中共中央是十分震惊且愤怒的:斯大林违背了承诺。
中国共产党也一定从这次事件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国际政治中的任何权益,一定是自己用实力争取来的。
伟人就是伟人,他走了斯大林认为中国最不可能走的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巨大威望是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舍生忘死打出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多年的本土和平环境是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与火打出来的。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坚决执行,是靠中国人民志愿军赫赫战功打出来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牺牲和伟大胜利,让斯大林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斯大林为了苏联国家利益,狠狠的伤害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是盖棺定论,在他死后维护他的声誉最坚决的,反而是中国共产党。
这就是真正的政治家,没有私仇,只有公怨。
说一说我认为的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事先声明,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不同意,以您的观点为准。
就现在的解密资料来看朝鲜战争是社会主义阵营谋划,斯大林拍板,金日成发起,中国被动参与,这一点应该没有疑义。
1950 年 2 月份毛主席还在莫斯科期间,斯大林就已经下了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的决心,此时中国并不知情,直到 1950 年 5 月份金日成秘密访华中国才第一次得到这个消息。
中国没有参与谋划朝鲜战争,但是,中国是促使斯大林下决心最重要的原因,甚至没有之一。
现在我们谈起朝鲜战争,总说是立国之战 ,扬我国威,意义重大,奠定和平。
可是在建国初期,中国一万个不愿意打抗美援朝,对于朝鲜战争根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原因很简单,刚刚建国,百废待兴,亟需一个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
也毋庸讳言,新生的国家政权,初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共中央肯定有一些经验不足。
最大的经验不足还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于乐观,以为加入大家庭就真是兄弟了,其次是与苏联斯大林直接打交道的经验不足,对于斯大林的行事作风,理念准则了解的不够透彻。
以《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界,中共开始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完全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
中共中央向苏联提出了以下几点诉求:
1、中苏结盟,互相结成军事保护,主要是苏联军事保护中国。
2、重新签订条约,要回国民党政府割让给苏联的利益。
3、希望苏联为中国提供武器援助,最好提供海空军援助,帮助中国快速解放台湾。
在中共看来,既然中国已经加入社会主义大家庭,那么苏联把从国民党政府那里夺取的不平等权益还给中国是应该的,为中国解放台湾提供军事援助也是应该的。
社会主义嘛,大家互帮互助。
这是建国初期高层普遍的心理,哪怕是现在,很多国人依然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斯大林想法不一样,经历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德战争的洗礼,他对国际局势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对中国最少有以下 3 个意见:
1、中共中央特别是毛泽东不能完全信任。毛泽东与莫斯科并没有什么渊源,他还曾大力整肃过中共党内亲俄派。在延安,在国共内战前期,甚至在解放南京后,中共中央都向美国发出过善意。他们是否会完全站在苏联一边,成为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值得怀疑。如果仅凭毛泽东的几篇文章就完全信任中共,那就不是斯大林了。
2、中国要的实在太多了,他们要苏联的保护,要苏联的援助,还要苏联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
3、中国希望苏联提供海空军解放台湾,这很有可能引起美国干涉,将苏联引入与美国的直接战争。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中国的统一,台湾解放于苏联没有任何益处。从后来的历史看,不让苏联直接陷于战争,是斯大林的底线。
斯大林认为,中国要的这些条件可以给,后来也确实给了,但是,中共中央要拿出诚意来换。
毛泽东的几篇文章,不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兄弟情,不够;中国承诺解放台湾后帮助朝鲜统一,口惠而实不至,不够 。
斯大林的要求:
1、中国要与西方彻底决裂,彻底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没有回旋余地。
2、中国愿意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流血牺牲。
3、中国愿意听从莫斯科的指挥。
如果中国能够完成,在斯大林的规划中,苏联将会给予中国更多援助成为更强大的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责任。
前提是,中国不能成为南斯拉夫。
如果中国不能完成,《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是一张废纸。
现今我们几乎所有的史书,在提到抗美援朝对苏联的影响时,都会提到一句话。
斯大林说: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没有比朝鲜更适合考验中国的地方了。
台湾对苏联没有意义,既然都可能惹恼美国,不如就在朝鲜,帮助金日成统一,只是顺带为之。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斯大林决策发动朝鲜战争最深层的原因,绝不只是为了几个不冻港。
接下来该中共出招了。
1950 年的中共中央,对苏联的态度也非常复杂。
一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二是苏联对中国革命造成的伤害比美国还大,中共中央对苏联的指导心有余悸;
三是苏联离中国太近,远交近攻是中国政治家基本素质;
四是国民党是美国扶持的政党,共产党也不想背一个苏联扶持政党的名声。
最核心的,中共中央一直想走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后来的「三个世界」思想,区别于美苏之外的第三条路,才是我们真正想走的路。
但是建国初期我们的国力实在太差,支撑不起第三条路,中共中央就冒险在美苏之间走了钢丝。
1949 年 4 月,百万大军打过长江,攻占南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并没有随国民党南迁,反而留在了南京,观察中共的政策,司徒雷登本人是希望美国与新的共产党中国政府发展关系的。
中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私下与司徒雷登建立联系,进行一系列商谈,确定了司徒雷登私人身份访问北京的具体路线,具体细节,只等美国国务院拍板定夺。
中共中央的这一举动冒了极大政治风险,苏联对这一切尽在眼底,当然,苏联大使馆随国民党搬迁广州,失礼在先。
但是,当时苏联的国力远在中国之上,苏联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盟主,此举无疑是对苏联的冒犯甚至挑战。
中共为了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拿出了最大的诚意,甚至可以说有些冒失。
后世有人批评我们建国就闭关锁国,不改革开放,不和西方搞好关系,胡说八道。
真正了解历史的人才知道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国家的前途是怎样绞尽脑汁,各种办法都想尽。
可是,美国国务院传回的消息却是命令司徒雷登大使终止一切同中共的接触,马上回国。
可以想象中共中央的愤怒,带着巨大诚意,冒着巨大风险,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别了,司徒雷登》写的如此文采飞扬,嬉笑怒骂背后,是中共中央难以抑制的愤怒。
美国的路堵死了,中共中央只能马上转向苏联。
1949 年 6 月 30 日,毛主席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边倒,靠拢苏联。
苏联到底是什么态度?
这也是建国那天晚上中共中央辗转难眠,如此期待苏联照会的原因,也是毛主席拿到苏联承认新中国照会兴奋的和机要秘书握手的原因。
后来在莫斯科的事情都已经写过。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是非常好的,中苏同盟,苏联保护中国,中国没有战争风险,从苏联拿回大量权益,紧锣密鼓准备解放台湾,美国为了分化中苏在台湾问题上始终没有清晰政策。
中共此时雄心勃勃。
但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急转直下。
美国第一时间就清晰了台海政策,当时解放军的海空军实力,短期内不能击败美国舰队解放台湾。
朝鲜局势逆转,联合国军北上对中国东北造成安全压力。
越南方面美法也有战争压力。
中共中央分析,北面朝鲜,中路台湾,南面越南,都有可能成为美军的进攻方向。
可以想象中共中央对于朝鲜战争爆发的恼火。开战后第三天,金日成才派一名上校向中国通报消息。主席说:还用你们来通知?三天前我们就从法国的报纸上看到消息了。
而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总原则:斯大林承诺的苏联对中国提供军事保护,动摇了。
这个问题是毛主席在莫斯科问斯大林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斯大林亲口承诺中国不会有战争风险,中苏合作可以争取长时间的和平。
现在,斯大林亲自推翻了承诺,主动在中国附近挑起了战争。
如果中国对朝鲜的战局坐视不管,那美国对中国发起战争苏联是不是也可以坐视不管?如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不是一张废纸?
为什么主席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为什么在志愿军出动前夕苏联出尔反尔不提供空军保护,党内一片埋怨,主席坚持「苏联不派空军,志愿军依然开动。」
而后来,苏联空军大批量参与朝鲜战争,光牺牲的飞行员就有好几百。
主席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一眼就看穿了事情的根本:斯大林。
接下来就要说说美帝在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了。
美国对待朝鲜战争的态度也非常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局势明朗后,美苏英通过《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会议安排战后格局。
在这些会议上,美国对苏联作出了巨大让步,极大的扩张了苏联利益。
难道罗斯福这么忽视意识形态差异?
不是的。因为此时,在罗斯福杜鲁门这些文官精英眼中,美国真正的猎物是英国。
大英帝国依然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权益,而英国经过二战消耗实力大不如前。
趁你病,要你命,不趁这个机会去收割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跑去苦寒之地和苏联死磕,脑子进水了吗?
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就是美国向大英帝国进攻的号角。
大英帝国的守门员温斯顿丘吉尔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他的那句著名哀叹:「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就是明证。
丘吉尔想尽一切办法期望扭转大英帝国的日落西山,其中收益最大代价最小的办法就是挑动美国与苏联的对立,以美苏剑拔弩张求得喘息之机。
1946 年 3 月 5 日,已是下野之身的丘吉尔马不停蹄跑到美国,慷慨激昂的发表了反苏演讲,就是后世著名的「铁幕演说」。
此时罗斯福总统虽然已经去世,执掌国政的是前副总统杜鲁门,他的思路和罗斯福一脉相承: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主要目标对准英国。
所以,丘吉尔的演讲最开始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更没有后世评价那么高的地位。
事情在 1949 年起了变化。1948 年底,杜鲁门击败杜威连任总统,按照美国的惯例,总统不得多次连任,罗斯福是特殊情况。那 1952 年的总统宝座肯定要换人。
美国军人盯上了 1952 年的总统宝座。
美国欧洲军和美国亚洲军都盯上了总统宝座。
具体说,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都盯上了 1952 年的美国总统宝座。
虽然艾森豪威尔早就调任中央,但他是欧洲军无可置疑的代表。
怎样给美国人民造成需要军人出任总统的心理趋势呢?树立一个强大,可怕的敌人。
面对这个敌人,只有坚毅的美国军人才能保护美国人民。
苏联实在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敌人。
欧洲军抢先出招,柏林危机在 1949 年达到高潮,军事上剑拔弩张。
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自 1950 年发端,反共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正确。
他们再次捡起丘吉尔的演讲作为理论武器。
自此,1952 年的总统应该选择一位军人成了美国所谓的人心所向大趋势。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美国先欧后亚的国策,麦克阿瑟在这场总统争夺战中天然输了一头,要挽回颓势,他必须比欧洲部队表现的更强硬,更反共。只有这样,他才能迎和美国国内政治需求,后来居上。
要瞌睡,有人送枕头。1950 年 6 月 25 日,斯大林拍板,金日成执行,朝鲜南下打过了「三八线」。
以总统杜鲁门为代表的官僚,依然想延续之前的对苏政策,极力避免与苏联中国发生直接战争,坚决不允许与苏军直接兵戎相见。
因此仁川登陆后,杜鲁门对于美军是不是打过三八线是很犹豫的,他担心美军打过三八线会引发苏联与中国的军事干预,战争会越打越大,不可收拾。他咨询军方的意见。
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和国防部长马歇尔极力主张打过三八线,并详细论证了苏联与中国不可能出战。
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局局长尼兹反对越过三八线,理由就是越过三八线美军可能迎来与中国的战争。
布莱德雷接直接说:「阁下,现在民众都要求打过三八线,还要拿到这个会议上讨论吗?赶快给麦克阿瑟下命令吧!」
已经被反共政治宣传鼓动起来的美国民众,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谁对苏联中国软弱,谁就是无能。
最后,杜鲁门一锤定音,拍板决策:北上打过三八线。
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得到这个命令,立即意识到千载难逢的翻盘机会来了。
注意,此时的麦克阿瑟不能只把他当军人,要把他当一个总统候选人,后来发生的一切就可以理解了。
他在广泛宣传「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直接把军事计划公布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他带着记者亲临朝鲜前线,一定要沿着中朝边境飞一趟随时都有危险的视察。随行记者在报纸上大声嚷嚷:这是史上最疯狂最大胆的视察计划。
战场形势不利时,他极力主张扩大战争规模,叫嚣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他疯狂甩锅,直指是美国政府的命令让他束手束脚,不能全力出击,美国政府要对战局不利负责。
现在我们能理解朝鲜战场上的麦克阿瑟为什么那么不可理喻了吗?
他的那些话语,那些行动,根本不是给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听的,那都是面向美国民众的总统竞选宣传热身。
打仗打成总统竞选!
现在你能理解杜鲁门的愤怒了吧,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不给五星上将面子直接免职了吧。
很多人说起为什么美国选择遗忘朝鲜战争,战争失利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战争动机不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麦克阿瑟在 1952 年当选总统,你猜朝鲜战争在美国会不会被大书特书?
一切只是成王败寇而已。
接下来说说战场上各方态度不停的变化博弈。
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作战之后,连续发起了几次大规模运动战,其中战果最大,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是第二次战役。志愿军东西两线都将联合国军大规模逼退,一举扭转战争局势,志愿军兵锋直指汉城。
九兵团在东线,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爬冰卧雪,英勇顽强,环境恶劣,斗志高昂,牺牲巨大,战果也非常辉煌。
这里要吐槽一下美军,坐拥强大军事装备,军事素质却差强人意,一遇包围毫无坚守决心,侧翼被攻击只知道全线撤退,和后期美军的战斗力有天壤之别。这充分说明,美军从军事层面也没有为这场战争做好准备。
军事不够政治凑。美国又祭出了「和谈」法宝试图拖延时间。
印度等十三国提出一个和谈方案:
一、立即在朝鲜停火;
二、中国军队从朝鲜撤军并不再在边境集结部队;
三、联合国部队中的美军撤出朝鲜;
四、美军从台湾海峡撤出其舰队;
五、由联合各国裁军委员会监督南北朝鲜军队解除武装;
六、由 6 个联合国成员国组成一支不超过 5 万人的部队留在朝鲜,并保留联合国在朝鲜的内部安全部队,另外组建一支 2.5 万人组成的南朝鲜警察部队维持治安;
七、朝鲜的海港、边境由联合国观察员进行视察,以保证上述条款的执行;
八、实现停火后 6 个月由联合国朝鲜委员会主持选举;
九、选举后三个月,上述联合国部队撤走,选举产生的朝鲜政府逐步组建其部队;
十、联合国部队撤走后 3 个月,联合国朝鲜委员会撤出朝鲜。
这就是后世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我们失去的一个好的和谈机会,并为此捶胸顿足,痛心疾首,阴阳怪气,指桑骂槐。
这个条件看起来比后来的停战条件好,在台湾问题上更有很大突破,但是,各种原因让这个停战条件注定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一、美国特别是美军并不认可这个停战条件,这个条件是对美国利益的巨大伤害,也是对共产主义势力的一次巨大退让,不到迫不得已,美国是不会吞下这个苦果的。他们要的是停火,而不是和平。同时美国很有国际斗争技巧,他们认定中朝苏方面也不会同意这个方案。于是他们推动方案在联合国通过,让中朝来否决,据此将破坏和平引发战争的帽子扣在中朝头上,从而消除此前美军主动越过三八线的负面影响,稳定「联合国军」的阵脚。
二、中国方面也不同意这个方案。
1、美国不值得信任。一年多以前,解放战争国共已见分晓之时,美国支持李宗仁政权搞过一次和平谈判,用意主要是阻拦解放军渡江,并不是真正为了和平。覆辙在前,加之司徒雷登接触时美国出尔反尔,中国并不信任美国,对于条约签署是否会执行没有任何把握。
2、中国人民志愿军前两次战役的巨大胜利让中共中央高层充满了信心,美军前两次战役的拙劣表现不仅出乎西方的意料,也出乎中国的意料。中共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在朝鲜战场取得更大胜利,最起码拿下汉城,之后无论是战是和筹码都更多。与其把希望寄托在美国人的承诺之上,不如将之握在自己手里。
3、此次朝鲜战争中国出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此时苏联并没有表态支持和谈,苏联不表态,和谈没有任何意义。
当务之急,是迅速发起第三次战役,打破美军停战拖时间的图谋。
那苏联此时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斯大林内心里不希望朝鲜半岛此时停战。
斯大林支持朝鲜战争的三个目的:
一、拿捏中国完全投入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在战场上结下深仇大恨,彻底断绝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二、试探美国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退让底线在哪里。
三、完成朝鲜统一,在朝鲜半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
十三国和平条件提出时,这三个战略目的苏联一个也没达到。
前两次战役中朝联军装备劣势,却在战局上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继续南进打过三八线夺取汉城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符合苏联的利益,决不能因为一个完全无法得到执行的所谓「和平建议」自缚手脚。
第三次战役前,苏联承诺的军事援助开始大量抵达前线,志愿军分批次换装苏式军备,有 56 个师全部换装;为了提高志愿军的空中作战能力,斯大林还提出无偿向中国提供大量新式飞机,至 1954 年初,中国共有飞机 3000 余架,全是苏联赠送和售予的。
五十年代前期中国的军事装备水平与建国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也远超中国的国力,是当时仅次于美苏的第三大军事力量。这一切都是苏联援助的结果。
手里有了新的家伙什,要停战,敌人就必须付出更高代价。战争不是你想开始就开始,你想结束就结束的。
苏联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始终是不支持停战。
后期的停战谈判持续两年多时间,虽然有美方不讲信用没有和平诚意的原因,但苏联的态度也确实是影响和平协议达成的重要因素。
苏联不点头,中朝也不能点头。
直到 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去世后,新上台的苏联领导层改变了斯大林的既定政策,转而支持朝鲜半岛达成停战协议。停战谈判迎来转机。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字。
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至此硝烟散尽。双方又基本回到了开战前的实控线。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立的东西方阵营第一次在军事上对撞,深刻决定了之后几十年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甚至影响持续至今。
掩卷回思,中美苏三个世界级大国在朝鲜战场各出奇招,互相博弈,有得有失。
苏联基本达到了战略目标,没有直接出兵下场,将中国纳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壮大了社会主义国家声势;试探了美国的战略底线,缓解了欧洲方面的战略压力,为二战后恢复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本土和平时间。苏联逐渐成长为与美国并立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子党」作风,不可抑制的大国沙文主义,为日后中苏分裂埋下了伏笔。社会主义大家庭最后的分裂初现端倪。
美国战术上失败,战略上胜利。拥有世界最强军备的美国,没有能够击败中朝联军攻占整个朝鲜半岛,伤亡巨大却寸功为就,军事上无疑是失败的,这也是美国国内「被遗忘的战争」的重要原因。但在战略上,因为朝鲜战争,美国违背停战协议承诺勉强找到了在韩国驻军的理由,将军事力量嵌入东亚大陆。韩国驻军和日本驻军互成犄角,遥相呼应,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是东亚政治格局的重要参与者。驻军就是美国的底牌。
中国战术上胜利,战略上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祖国面临战争威胁的关键时刻,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舍生忘死,逢敌亮剑,以劣势装备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维护祖国的安全,保卫祖国的边疆。
这是自 1840 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如此扬眉吐气的胜利,「东亚病夫」的招牌从此一去不返。
之后几十年,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任何国家再没有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行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赫赫军威就是最强大的护身符。
同时,朝鲜战争让中国完全融入社会主义阵营,获取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巨大援助,「一五计划」顺利实施,饱受战火肆虐一百余年的中华大地终于迎来高速发展的和平时期,为之后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是当代中国崛起腾飞最重要的保证。
备案号:YXA1PLdlpvQFjLydwj3Frv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