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时怎么开启话题。怎么延续话题。?

首先,开启话题,你需要向沟通对象展示亲和力。

其次,你需要转换沟通的落脚点,不要总想着如何控制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他想说的意思是什么?他对我有什么需求?如果谈话时伤害了他,我该怎么弥补?

最后,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技巧来延续话题,比如仔细观察对方的随身物品,运用提问、称赞等方式,将话题进行下去。

(1)社恐,要克服完美主义。

你不敢跟别人聊天,其实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太看重自己了。

你也许会幻想自己侃侃而谈的样子,觉得自己应该是完美的,每一句话都是流畅、自然的,永远不会出错。说出来的任何内容,要么能带给别人欢乐,要么鞭辟入里,能立刻解决问题。

当然,我说的也许有点极端,但很多人确实会把自己想得太重要、太完美。

完美主义的反面就是自卑,一旦发现自己哪句话不流畅,或者哪句话出了个小错误,又会立刻过度紧张,觉得好像捅了天大的娄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样反反复复恶性循环,就会陷于自闭:为了保证自己的完美形象,索性回避沟通。

我以前见过一个案例,他的演讲水平很高,能够在台上当着一大群人开始表演,但聊天时反而会害怕。这似乎有点反常识,明明演讲需要面对许多双眼睛的注视,而聊天只要应付一两个人就行。

其实,演讲的时候可以提前打磨自己,将语言的流畅度、动作表情、文本内容做到最佳,站在台上时就能够树立起自信心,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相反,聊天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你不知道对方会说什么,也不知道你的话会引起对方什么样的反应,无法确保自己表现完美,也更容易出错。

因此,要克服社恐,首先就要避免完美主义倾向。偶尔有点小过错,要原谅自己,这毕竟是人之常情。有些失误是可以解决的,只要道个歉,或者忽略过去就行,对方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么这些小失误就不会成为你的负担,更不会让你否定自己。

(2)社恐,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社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忽略了别人。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会来反驳我:明明社恐是因为太在意别人了嘛!害怕得罪别人,害怕别人会因为我的话受伤,这才导致不敢沟通。

其实,不妨扪心自问,你担心的真的是别人吗?

更多情况下,你担心的其实是,得罪了对方后,对方会怎么看自己,会不会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一旦他们表现出无所谓,或者宽宏大量的态度,你就会觉得松了一口气。

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你会有强烈的占有欲。会想象别人怎么关注自己,怎么吸引别人的目光,会不断思考:我的话说得流不流畅?说的内容对方觉得好不好?表情动作是不是僵硬?他们对我有什么看法?总之,你的落脚点全是自己,全是在把控别人目光下的自我。

另一方面,你会更容易自闭,会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因为只有这个地方,能让你彻底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只需要考虑自己、甚至讨好自己就行

因此,要克服自私,就需要走出舒适区,多去想想别人。

首先,你得真正关心他人,包容他人,向沟通对象展示亲和力。

其次,你需要转换沟通的落脚点,不要总想着如何控制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他想说的意思是什么?他对我有什么需求?如果谈话时伤害了他,我该怎么弥补?

当你的心思全部放到对方身上,你就会忘记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一心一意放在谈话上,从而开启一段良好有效的沟通。

克服了心理障碍,接下来就可以沟通了。

但有些人还是不知道怎么开启聊天,他们也许已经做好了对话的准备,却实在不知道从何下手,万事开头难。

这里就为大家分享一点我的个人经验,学习一些开启话题的小技巧。

(1)沉默的时候,主动谈起一个话题。

通常在办公室或学校里,总有几个你知道名字但不太熟悉的人,我们称呼这些人为点头之交。也许只有在擦身而过的时候,才会互相点个头,之后就会陷入一个短暂的沉默期。

如果没有在这个阶段开启话题,你们就会这样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等着下一次新的点头,却永远也做不了朋友。

要想增进关系,就需要在短暂的沉默期内迅速插入一个话题。

互相点头给了你们一个很好的缓冲,可以让你插入新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可以不必那么正式,只要是漫无目的的寒暄就行,比如「你的衣服不错,哪里买的啊?」或者更常见、但始终经久不衰的,「今天天气不错」。之后就可以等待对方的回答,在他们的回答中寻找关键词,开启新一轮对话。

寒暄虽然没什么实质内容,但无形中增进了相互关心,让你们从点头之交,变成了可以聊天的朋友。

如果对方是陌生人,你也可以直接插入话题。比如,在等车时,你就可以和身边的陌生人说,「今天车好像来得特别慢」,「今天车站里人好像不多」。如果你们聊得顺畅,也可以趁势介绍自己,交一个朋友。

当然,沟通时要注意大环境,注意场合,不要说些不合时宜的话。你肯定不能拽住一个陌生人就说,「嘿,你的微信号是什么啊!」或者对着公司的点头之交直接抱怨老板,事后才发现他是老板的侄子。

只要把握了聊天氛围,就可以自由开启话题,哪怕你的话题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哪怕你会有点小失误,都不要紧。寒暄就是这样,没什么主题,只是增进关系,为下一次聊天奠定基础。

(2)从随身物品引出话题。

打破沉默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你吃了吗」,不过这种万能句式不能常用,用一次能增进关系,用两次就成了敷衍。而且这样的寒暄可以放到任何人头上,就展现不出你的沟通对象的独特性。

这时就可以从沟通对象身上的随身物品引出话题,例如:「你今天戴的项链很不错欸」「你的发卡是新买的吗」,等等。

之前碰到过一个不善言辞的朋友,平时很少和其他人交流,但很喜欢收集皮卡丘周边。她的微信头像是一只叼着棒棒糖的皮卡丘,汽车摆件也是一只穿着钢铁侠服装的皮卡丘;甚至为了得到肯德基的皮卡丘,特意去吃了好几次套餐。

于是,我就时常和她交流,「这个皮卡丘摆件好可爱啊,哪里买的啊?」并且一旦有了相关的新闻,都可以作为新话题,比如「最近皮卡丘大电影上映了,你看了吗?」

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促进聊天。因为随身品往往是对方比较喜欢的东西,其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往事;同时也让对方觉得获得了关注,更乐意和你交流。就像那个喜欢皮卡丘的女生,平时看着沉默寡言,一旦提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会像竹筒倒豆子似的说出一连串故事,不用担心尴尬的沉默。

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行之,自己携带一些随身品,来引导对方跟你聊天。有时候别人可能也想和你交流,但苦恼于找不到聊天的话题。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随身携带一点新奇的、有特殊意义的小物品,这样可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能引起对方的好奇心,让你们有话题可聊。

(3)学会问问题。

聊天就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然后再转换相互的角色,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不擅长说,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个时候就可以扬长避短:回避说的劣势,发挥听的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问问题,让对方掌握主动。

在某些场合,善于倾听、善于发问能促进良性沟通。

例如,你的朋友说,「我昨天看了一部电视剧」。你如果回应,「我也看了一部电视剧」,这就变成了各讲各的,反而阻断了对方的分享,不利于聊天的进行。

这个时候如果抛出一个问题,「什么电视剧呢」,并在对方的讲述过程中,不断寻找关键词进行发问:「这是谁演的啊?」「男主角怎么这么笨?」「后来女主成功了吗?」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将聊天层层递进。

但是,也不能像查户口一样,接连不断地问问题,这样就会给对方压力。

适当的时候也要表达一下个人的意见,或者给对方提问的机会。

比如对方跟你谈论电视剧,TA 可能也想问你,「你觉得这部剧怎么样?」「你觉得男主会失败吗?」如果你并不了解,也不太会表达,稍微说得简单一点就行,对方也会接受。接下来你就可以继续发问,把主导权交到对方的手中。

也要注意你的问题,是否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隐私问题,诸如个人信息、恋爱情况、手机号码等,如果对方和你还不是很熟,就不要随意发问。有些问题可能你的本意是好的,但放到特定的场合会不合适。要是朋友刚刚分手,你就急吼吼地凑上去,询问他们「你是不是分手了?」「怎么回事啊?」「是不是 TA 对你不好?」也许你只是想关心一下,但确实会造成对方的反感。

(4)学会称赞。

沟通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语塞的情况,好像一个话题突然进行不下去了。这个时候要换一个新话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称赞。可以从眼前找到的任何小物件开始称赞,比如夸奖对方的穿衣打扮、工作能力,等等。

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喜欢被称赞,因为称赞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许你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别人的称赞就会帮你树立起自信;也许你了解自身的优势,别人的称赞也会印证你的想法。

听到别人真诚的夸赞,你也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并且产生和这个人的亲近感。

称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能太过笼统。一句「你很好看」或者「你的能力很强」,显得就有点敷衍,我们都会对别人的称赞有所期待,希望知道是哪里好看、哪里能力强。这个时候就需要具体一点,「你的衣服搭配很好看」,或者更具体「水蓝色衬衫和白色喇叭裤的方式,显得你既清新又干练」。

总之,要让你的夸赞显得不那么假大空,得举出具体的例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称赞对方独有的优势,比如某个人的眼睛特别漂亮,那就特意强调眼睛;某个人的组织能力独领风骚,那就讲讲他这方面的能力,可以举例说明某一次组织活动的情况。备案号:YXA1RmE8XjJHdkPnK2EURloP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