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学会及时收手,一定不要去赚资产泡沫最后一个铜板。

股票市场集体转牛时,人们沉溺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亲朋间奔走相告赚钱的好消息。

股票市场集体转熊时,有人抑郁,有人悲痛,也有人走向天台。

经济热度高的时候,企业总是大规模的扩张,而劳动者也可以在诸多用工需求中待价而沽,追求更高的薪资待遇,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相反,当经济转冷的时候,企业停止扩张,用工需求下降,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和更加内卷,站在寒冬中,活下去才是企业和个人的追求。

在经济的发展中,见证了太多这样的经济高涨和衰退,经济过热的时候就会迎来崩溃,当市场崩溃出清之后,又会迎来新生,进入下一个周期。

经济平稳是短暂的状态,经济上行到过热,过热之后再到出清才是经济永恒的话题。

而在这个周期中,人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贪婪导致经济过热,赚了还想赚,而恐慌又让经济下行周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硬着陆。

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投机加剧经济过热。

投资与投机相互转化,泡沫的兴起与破灭同生同源,现代经济体系的雏形就是在一群投资者和赌徒参与创建的。

经济周期与人性的弱点相互促进,每个参与者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经济大的潮汐又不是单独某个人可以左右的,尤其是普通人。

如何在这个大周期中平稳度过,也是普通人应该关注的事情,在为数不多的主观能动性中寻找最有利的选择。

如果问我的避坑建议,主要是以下 2 点:

1、警惕「假科技创新」;

2、非常依赖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产品。

我们一个个来看。

经济热度增加无非就是两种影响因素:

1、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革命性进步;

2、还有一种来源于政策层面;

先来说说科技创新。

新兴产品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挖掘,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投资用于扩大生产和进一步研发抢占市场先机。

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投资回报,比如铁路、通信、汽车、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等的发展。

但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大坑了: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才是真的?

那就不得不说一下经典的「庞氏骗局」了。

现在的科技创新骗局多继承了一个叫做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人。

这个人策划了大名鼎鼎的庞氏骗局,在美国的波士顿开启了短暂但又辉煌的「赚钱」生涯。

庞兹塑造了一个本身不存在的投资品,他承诺投资者每 45 天就会有 50% 的投资收益。

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大约 4 万多名波士顿人成为了其投资计划忠实的拥护者。

规模达到 1500 万美元,约等于现在的 9 亿美元。

怀揣着发财梦想的人东拼四凑所筹集的钱,并没有翻翻,反而是在为庞兹纸醉金迷的生活买单。

这种高回报依赖于更多的后来者的投资支付前面人的收益。

为了维持承诺的投资回报,必然要求金字塔的往下一层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是现在诸多骗局金字塔结构的由来。

下层出钱,支撑上层人群的收益,一层接一层,直至没有后来者为前面投资者的收益买单,这个金字塔结构的金融骗局就会崩塌。

庞兹的骗局其实非常简单,刻画了一个非常赚钱的「邮政票据」,但截止骗局被戳穿,庞兹购买的所谓票据仅仅只有 2 张。

也就是说,是什么都没有的投资品。

今天你给我 1 万,明天我承诺还给你 1.5 万,这个承诺本身就是投资品。

当然这种低劣的游戏,仅仅持续了一年便已经不能兑付金字塔上层的投资收益,庞兹本人也锒铛入狱,之后再也没有东山再起,去世时仅留下 75 美元的资产。

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完美的传承,乃至于现在的涉及投资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更多前赴后继成为庞兹的继承人,也永远不缺怀揣发财梦想的人成为牺牲品。

那么庞氏骗局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

1、复杂的概念设计

如何让大众投资一个根本没有收益的项目,答案是让他们看不懂,并且让目标群体身边多数人看不懂。

庞兹本是一个普通的油漆工,但却有赚大钱的梦想,怀揣着这个梦想,踏上前往美国「淘金」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时代背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向战争多方提供贷款,最大的获益者就包括华尔街,全球金融中心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

更多的人了解投资并参与到投资中去,这也是庞兹的天时和地利,大多数人只知道投资可以换来更多的钱。

但当时多数人却对金融体系的运作和基本规律几乎一窍不通,这就是庞兹包装所谓的「欧洲邮政票据」投资计划的人和。

人人都想赚大钱,却对劣质包装后的投资品完全看不懂,投资在那个时代不需要看懂,只需要有承诺的回报就行。

其实到现在也是这样,多数人是没有经济金融运作原理的知识储备,依旧会投身庞氏骗局中幻想发大财,也没必要去嘲笑人们愿意花钱投资所谓的「欧洲邮政」。

现在的庞氏骗局的受骗规模比庞兹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骗局的包装也不比 100 年前的庞兹精明,但就是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参与进去。

2、超高的投资回报承诺

看不懂的项目很多,但如何让大家都来投钱呢,庞兹就很大胆的承诺了 45 天就可以让你的投资收益达到 50%。

你没看错,每三个月投资翻一倍。

如果把收益再用来投资,则收益率更高。

也就是 1000 块钱初始用来投资,第一个 45 天后变成 1500 块,再把 1500 块放到第二个周期,90 天后变成 2250 元。

之后的周期以次类推,一年八个投资周期以后,你将获得 2.56 万的财富,年收益率可以达到可怕的 2460%。

这个游戏维系的关键问题在于池子的流入和流出。

比如第一批人一共买了 10000 美元,那么 45 天以后,需要兑现的钱数是 15000 美元。

只要在这个周期内有投资的人超过 5000 元,就可以兑现第一批人的本金和收益。

当第一批人得到兑现后,超高的是收益使得这些人中很多都不会把本息取回,而是继续加注,并且四处宣传,更多人参与到这个投资中,就使得庞兹可以把这个游戏玩下去。

还记得 18 年暴雷的 P2P 理财吗?

就是这个情况。

承诺的收益率虽没有庞兹那么高,但部分产品也达到了惊人的年收益率 45%。

可是你仔细想想,市场上从哪里来的 45% 净收益的投资呢?

当时高利贷的定义也不过 24%,这种投资比高利贷更挣钱且完全没有风险吗?

3、拉人入伙的绩效奖励

庞氏骗局如何最快速的滚大池子里的资金量?

当然是靠以前的投资者自己去宣传,高收益下总有勇士来投资。

不仅给这部分人兑现高的收益率,而且拉人入伙有更高的「绩效奖励」,那必然是更多人即参与投资,也参与「销售」,迅速的增大整个盘子的规模。

早期入伙的人获得了投资兑现和拉人入伙奖励,崩盘前逃走便是真的受益人群。

如果将收益继续用于盘子的投资以期待更高的收益,则最终一无所有。

有些人对这个骗局的宣传只是为了自己的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宣传起来是发自内心的。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相信高收益的这部分人往往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宣传对象也往往是自己的亲人、朋友。

这也是为什么庞兹设计的骗局,最终买单者基本都是全家上下总共仅有几百美元但怀揣着发财梦想的穷人。

现在也基本遵循上层做局、中层摇旗呐喊、下层接盘的结构设计。

更进一步说近些年新金融骗局的案例。

如果你听说在新金融下可以「5 折买车」是否心动过?

这就是所谓的「信用置换」的方法。

具体流程如下:假设车的总价是 10 万,平台只收你 5 万,车就可以带回家,「让利」的剩下 5 万就是你使用平台的回报。

他们承诺添加剩下的钱把这辆车给你,如果是这样当然没问题,但他们的附加条件是用你的身份证和征信来贷款。

比如车辆 10 万,但其实他们会做一个很高的报价来用你的身份证贷款,10 万的车从银行贷款 12 万,然后你再交 5 万被称为服务费,并非买车费。

这个过程中,我们分析各自的情况,购车者用 5 万的储蓄和 12 万的个人信用贷款,买了一辆价值 10 万的车,平台得到 17 万资金。

为什么可以继续玩,并且更多的人愿意参与?

那就一定是有庞氏融资的精神。

这就是一个信用置换,从银行贷款用的是你的信用,但平台承诺这 12 万的贷款他来还,就意味着他用他的信用担保来偿还这部分贷款。

只要他们还有钱还贷,这个期间就相当于你自己确实用 5 万的服务费买了辆车。

但他们的信用维系基本取决于资金池子钱什么时候达到最高点。

结果就是做局者高位携款跑路,金字塔结构瞬间崩塌,银行贷款部分还是要购买车的人来还。

不管你愿不愿意还,都在你的头上,不还款就是要上征信、被执行。

比如一个倒霉蛋,是跑路前夕买的 10 万的车,相当于用 5 万的首付、身负 12 万贷款加上 3 年的利息换来了一个 10 万的车。

此等低劣的庞氏骗局涉案金额竟然高达千亿,但其实上当的基本都是没有金融经济常识的中下层贡献的。

4、无以为继 vs 最高点跑路

后边的投资者越来越少,庞兹为了兑现以前人的高收益,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但最终 2460% 的高收益不能延续,这个游戏崩塌了,清算时,庞兹承诺投资的欧洲邮政票据仅仅只有 2 张。

按照筹集来的资金可以购买上亿张,竟然没有一个投资者提出要看自己拥有的那份有证票据。

这个结构最清楚的人往往是站在金字塔上层的人。

他们很清楚的明白这个游戏不可持久。

庞兹没有高位跑路,骗局破裂后锒铛入狱。

这为后来者做了一个最好的经验积累。

使得现在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多数都不会等到无以为继,而是早早的高位套现并获得极高的受益。

和庞兹的凄惨晚年不同,后来策划庞氏融资的人可以继续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并且寻找和开启下一个新包装的「投资品」,换个马甲,不出意外的总会有怀揣赚快钱的人为新包装的投资品买单。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那跟科技创新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才是真的?

答案就在于,随着庞兹的精神被继承,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新的概念作为载体来赚钱。

那便是伪装成科技创新的金融公司,画大饼讲梦想却无法拿出实际的产品。

这里面有个相对简单的判断标准,便是产品是否可以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

任何产品最终是要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尤其是国计民生服务的,最终买单的往往是市场的实际需求。

不管技术吹嘘的多牛,没有实际用途,活着靠融资,创新靠讲故事的一般都是需要警惕的。

21 世纪要说干什么最赚钱,那一定是金融。

而金融创新伪装成科技创新也成了做局者惯用的伎俩,前面人的收益靠后边人的投资,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然而过热的风过后往往是一地的鸡毛。

比如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金融创新,几年内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规模。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谨防依赖宏观政策制造的经济过热,尤其是宽松货币政策主动制造的泡沫。

这会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投资投机行为是市场自发的行为,而随着各国大规模的印钞,政策层面导致内部滋生极高的资产泡沫。

而维持泡沫的前提是后来人借更多的钱参与进来,直至把居民口的储蓄和负债能力吃尽为止。

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市场供应大量的货币,货币多了资产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当市场在泡沫高位时选择收紧货币供应,则很可能迎来风险和泡沫的出清。

判断市场的泡沫是膨胀还是挤出呢?对应着收益和风险。

简单的判断依据是,经济增速代表市场的商品产出,一般取决于 GDP 增速。

而货币供应取决于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最直观的表现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增速。

当市场宽松的时候往往对应资产泡沫的壮大过程,而货币政策收紧的时候往往对应资产泡沫的出清过程。

从数据上表现为 GDP 增速与 M2 的拉进和背离过程,我们用一个图简单示意一下。

图中我们用最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当给市场供应超过实际产出的货币时,对应短期内 M2 增速大涨,往往出现资产泡沫的扩大。

而利率是调控货币供应的阀门,利率越低,货币供应 M2 增速越高。

比如美国的 01 年互联网泡沫之后,开启了大规模的宽松货币政策。

一年内下调 450 个基点,从 6.5% 降低到 1.75%,利率水平又在 03 年降低到区区 1%。

快速的降息带来大量的货币涌入市场,迅速催生了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泡沫。

2001 年到 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夕,美股涨幅高达 90%,而最大的金融市场依旧是楼市。

十大城市的房价增幅在短短六七年时间高达 200% 以上,加上为了维持这种增长,逐渐降低首付比例,甚至出现 0 首付购房,向次级贷款人发放了大量的信贷。

房价涨而收入不涨,只能不断的加杆杆,居民部门负债率更是在 01 年的 70% 多,迅速攀升到 95% 左右。

现在金融危机前夕往往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居民杠杆率在短期内迅速攀升。

一旦房价涨不动,靠负债接盘的群体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银行大量的抵押物都是房地产,金融创新又把房贷打包卖给了其他投资者,所有人赚钱的前提是房地产继续上涨。

美国的次贷危机与 01 年到 07 年加息前的大规模放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也有人高位套现离场,也有人从腰缠万贯到房地产相关投资的负债累累。

与降息相反的是加息,也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便是 90 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过程。

对应上图中的又半边部分,当央行加息收紧货币供应 M2 以后,一方面货币相对高企的资产泡沫反而变得稀缺,另一方面加息增加了债务的成本。

曾经号称仅靠东京房地产价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资产泡沫迅速瓦解,投机过剩导致的经济过热迎来了硬着陆,股市腰斩,楼市较最高位跌去六七成,大量的人信用破产而流落街头,而前几天他们可能还身价千万。

这也能理解为什么美联储的加息收紧货币供应,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都在向未来借钱支撑现在的虚假繁荣,而加息极有可能成为刺破这个泡沫的工具。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当资产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比如极高的居民负债率、资产收益大幅度背离其创造的现金流或者房价收入比过于畸形。这种时候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失效。

每次的宽松都会带来更高的债务。

而债务积累导致利息黑洞的产生,不管填进去多少流动资金都不会有效,所谓的越放水越缺水,这时一定要远离。

说到经济中的过热与泡沫破裂,人类历史有记载的最早投机活动以及资产泡沫:发生在 17 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

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起源于当时的海上霸主荷兰人。

他们把商业和贸易通过海上通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和贸易网络。

有贸易就有深厚的商业文化,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金融体系和股份制,包括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的崛起,都离不开荷兰人及其商业文化的影响。

然而有商业的地方就一定有投机,郁金香泡沫启发了这些形形色色的资产泡沫。

泡沫形成、壮大、高潮、崩盘过程如同郁金香的绽放过程一样周而复始。

但运转又万变不离其宗——

1、稀缺引发价格上涨

郁金香并非荷兰本土的植物,16 世纪末期由土耳其传入荷兰。

这种稀缺的花迅速变成了富人阶层炫富的工具,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由于引种时间的限制,加上富人阶层的争相购入,需求远大于供给,价格居高不下,稀缺的东西自由市场下是要涨价的。

市场经济下,交易形成就是这样,贵不是问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几乎所有商品都满足,比如古代的盐铁,沙漠里的水,限量版的鞋子,核心区域的房子等等。

只要是稀缺的商品,且有人需要,看不见的手都会促使其价格上涨。

2、投资获利吸引更多人购买需求

商品的大幅上涨,让人们看到了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抢购郁金香的热潮。

而且出现了越是抢购,价格涨得越快,越是更多的人参与到郁金香的抢购中。

商品逐渐脱离的其使用价值,比如炫富和家里的装饰,更多的需求由投资乃至于投机属性主导。

投机活动中滋生了泡沫,因为他们相信,今天一束郁金香的价格能买一只鸡,而明天可能就能买到一头牛。

人们不再关注郁金香的装饰和观赏价值,而更多的是为了投资收益。

参与者总是希望有人未来用更高的价格,购买自己已经很高价格购入的花朵。

这样什么都不用干,坐在家里就可以赚来大笔的钱,再用这些钱去支付家庭所需的面包和奶酪,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郁金香的投资倒手活动中。

郁金香的价格由于大量的投机需求变得更加的高昂,有人真的愿意用一头牛去换来一束花。

交易活动的参与者总会去抢购短期价格上涨过快的东西,这就是利润的诱惑,其实有商业的地方均是如此。

人们逐渐忽略了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是更加在意其投资价值,甚至喜欢编故事为一些本不值钱的东西附加投资属性。

总是相信后来者会用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中买走囤积的商品,现在形容这种投资活动的词叫做「炒」。

炒花早在 17 世纪就开始了,而且是参与者极多的活动,投机者看着日益上涨的花价,沉溺在暴富和不劳而获的发一笔横财的喜悦之中。

3、投机过度迎来泡沫高潮

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投机活动使得本就价格虚高的郁金香仍然保持强势上涨,疯狂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以牛来做衡量,当时一束特殊品种的郁金香可以换来三头成年的牛,即使如此,当时郁金香的价格在人们的投机需求中还在上涨。

大家发现花如此长时间的去养牛、制作面包、奶酪都不如早早的去购买郁金香屯着,等待后面的人花更高的价格买走,养牛做面包这种脏活累活让别人去干。

人们变卖家产、放弃工作,甚至不惜背负高息的贷款去购买郁金香。

只要郁金香的价格还在涨,抱着永远涨的信心让他们无所畏惧的加码郁金香花。

4、崩盘时刻的来临

价格疯涨来源于财富的转移而非创造,最终迎来泡沫的崩盘。

那么参与者知道里面的风险吗?很多人其实是知道的。

17 世纪的荷兰人就很清楚地看到,这种郁金香泡沫的投资行为所维持的财富并非劳动所创造,只是他们并不相信自己就是最后一棒。

这种财富的转移,先购入的郁金香被后来者用高价买走,财富并没有像农场中牛的数量增加而增加,而是后来者的财富转移到先购入者手中,换的了一束郁金香。

总有人会意识到危机并准备抛售,也总有人要去把郁金香换成钱来买面包和奶酪,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去做脏活累活,奶酪和面包产量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当机缘巧合发生时,一个小伙愿意降低价格出售自己手上的郁金香换,郁金香永远涨的信心就动摇了。

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担心手上囤积的郁金香价格下跌,急于跟随将这些花变现。

买涨不买跌,当多数人抛出而非购买时,供需关系崩溃了,价格也就一泻千里。

最后接盘者承担了所有以前购入者的投机利润,用所有身价和债务换来的郁金香变得一文不值。

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场郁金香泡沫的崩盘中从腰缠万贯瞬间变得倾家荡产。

这场由郁金香花引发的投机活动迎来了终点,人们从大发横财的美梦中醒来变得一无所有,甚至有人背上了沉重的高利贷。

郁金香泡沫虽然在 17 世纪已经破裂,但这个故事从来没有结束,只是开启了更多不同形式的「郁金香」的泡沫。

过去有人愿意用三头牛来换一束花,现在人们愿意用五头牛换其他的投资品,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坚信总有人会用更多的牛来换自己手上的「郁金香」。

谁接过荷兰人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了?

那就是华尔街。

作为现在全球金融中心的纽约,刚开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贸易前站。

大批荷兰人带着他们的商业理念来到这里,深刻的影响了资本市场在纽约快速发展。

华尔街刚刚起步的初期,便出现了一位被后世称为股市操纵者鼻祖的威廉·杜尔。

他最大的特点便是利用公权力获得准确的内部信息,从而提前下注资本市场的做多和做空。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杜尔的父亲因支持独立战争并且付出大量的资本,杜尔因父之名,先后被任命为国家财政委员会秘书和财政部长助理。

因为其特殊的身份,让他总能比别人更早更准确的获得所谓的内幕消息,关键是大家也如此坚信,就和现在的人们追逐投资大佬一样的疯狂。

虽然当时法律不允许官员参与股票的投机,杜尔毅然辞去体制内的工作,投身到喜好的投机活动中去。

投资者也总是盯着杜尔的操作,所谓的带动效应,跟着大佬有钱赚。

当时独立战争以后,为了发展经济,银行如雨后春笋迅速建立,银行的股票也是投资投机者们的最喜好的。

杜尔自然不愿意错失这个投机的大好时机,即便辞去了公职,依旧和当时的官员来往密切,甚至替这些不能直接参与投资的官员赚钱,就包括当时的美国战争部的部长。

坐拥资本、公权力、内幕消息的杜尔,没有理由选择赚慢钱,便加入了对银行股票的操作之中。

首先是银行股票本身就是市场的稀缺品,导致价格逐渐偏离其本身能带来的收益,越涨买得人越多。

其次,所有目光都盯上了杜尔的选择,就好比现在的人总是盯着巴菲特的成功案例一样。

杜尔本身就购入了大量的银行股票,为了刺激市场的热度,让自己手上的资产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他开始公开四处借钱维持这种资产泡沫的热度。

后来者也纷纷跟进,有些不惜奉上所有的家产来跟着杜尔参与到这个游戏中,他们坚信价格上涨以后,能够从中大赚一笔。

银行的钱、个人的钱都逐渐流入到市场投机之中,大家举债意愿上涨,而当时更多的是金币本位制度,银行能发出去的钱和其贵金属储备挂钩。

投机需求旺盛而钱的数量是有限的,导致了当时的利率大幅上涨,有人甚至愿意借日息 1% 的高利贷参与到这个游戏中。

自古有的做多就有做空的,当时的空头也是大资本家族,他们更愿意看到股票崩盘而从中取利,便开始把手里的纸币从银行兑出贵金属,也是一种公权力资本内部的博弈。

导致市场的货币需求更加紧缩,利率迅速上涨进一步推高了投机的资金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利率至今仍是调控经济热度重要的筹码。

杜尔再也借不到钱了,股票缺乏了后来货币流入的支撑,很快就陷入了崩溃之中,大量的跟随者一时间便陷入了破产之中。

根据当时的记录显示,在银行股票操作和投机期间中,投机者损失高达 500 万美元,约等于当时整个纽约的房地产总价值,也是纽约作为美国金融中心的第一次大的金融危机。

之后虽然签订了著名的《梧桐树协定》,用于规范金融市场,就是所谓的过热之后的修正环节。

但危机并没有远去,因为人性的贪婪在,这种投机活动就很难被限制。

之后华尔街经历了运河股票投机、铁路股票投机、贵金属投机、汽车股票投机、互联网投机以及著名的 08 年房地产投机。

看到了吗?

从郁金香泡沫到华尔街崛起,再到庞氏骗局甚至是当今的金融创新产品。

基本上每次的革命性科技创新都会带来投机过热,每次过热之后,就会迎来崩溃,而每次崩溃之后,人们就会反思修正现有的规则,崩溃之后又总能恢复进入下一个过热,周而复始。

规则一直在改变,而危机从未消失过,或者说市场出清总是无可避免的,只要人性的贪婪还在,危机酝酿的土壤就在。

然而,投资和投机在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下的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们的贪婪是最能确认的事情。

不管是科技进步还是政策引导引起的经济热度上行,都应该设置相应的预期目标控制贪婪,学会及时收手,一定不要去赚资产泡沫最后一个铜板。

最后的最后,金融创新和庞氏骗局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尽量不要去碰你不懂的投资品,不管他看起来有多高大上。

利润总是要靠产品和市场实际需求提供,吹得再厉害,没有产品就没有利润,你的投资便是他们的利润。

经济下行往往盛产庞氏骗局,交出辛苦积攒的储蓄之前,一定要对照投资投机以及庞氏骗局的特征,谨慎识别。备案号:YXA1Z5yvyyHMmEZ4DnFZvj4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