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皇帝司马衷,残暴好色贾南风;忍者神龟司马亮,残忍暴虐司马玮;不务正业司马遹,相信秀儿司马伦;武力超群司马允,腐化堕落司马囧;战斗英雄司马乂,智商外置司马颖;自毁长城司马颙,后发制人司马越。
理清八王之乱,首先得记住这些「人设」。
司马懿的生平,大家想必都比较熟悉。简单来说,曹丕与其子曹叡都比较短命,于是曹叡死后托孤于司马懿与曹爽,而司马懿最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于嘉平元年,也就是公元 249 年干掉了曹爽,把持了魏国的朝政。
于是推司马懿上位的这些人就都不太爽。
为什么不爽呢?道理很简单,我们推你上位,是因为曹爽搞什么「正始改制」,动了我们的蛋糕。结果没想到司马懿你上来之后就弄死了曹爽,然后玩的比曹爽还大,你这不合适吧!
司马懿当然明白这点,所以他一方面加紧封官许愿,一方面开始着手控制关中和淮南这俩地方——关中是魏蜀两国对抗的重点地区,淮南则是魏吴对抗的焦点,常年屯有重兵。而司马懿在关中作战多年,根基深厚,所以没费多大劲就把关中给控制住了。
然而等到了淮南,出事了。
淮南军分区司令王凌表示你跟 sei 俩呢?把持朝政为非作歹你当我看不出来吗?盘他!
于是王凌拥立楚王曹彪,造反了。
王凌是王允(就是诛杀董卓的那位)的侄子,也是曹魏一等一的重臣,所以他这么一闹,影响那是十分的恶劣。更关键的是淮南地处魏吴对抗一线,你造反了,吴国趁机打过来怎么办?
所以司马懿顾不得当时自己身体不好,亲自带前去平叛。结果这么一折腾,叛是平了,司马懿的身体也造完了。要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由于王凌同学造反时拥立了楚王,所以给了司马懿一个绝佳的借口把曹氏诸王都给半软禁起来了。[1]
魏嘉平三年(公元 251 年)八月,司马懿一命呜呼,他儿子司马师上位掌舵,接了父亲的班。
曹魏的老臣们就更不爽了。
咋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啊?这大魏是你家开的啊?你司马懿把持朝政也就算了,毕竟是先帝临终前钦点的托孤重臣,在我大魏南征北战几十年功勋卓著。现在你死了让儿子来管我们?想啥呢?
司马师很苦恼。
把这些人都弄死吧,力有不逮。天天让人戳脊梁骨吧,浑身难受。
最后思来想去,我建功立业吧。当年曹操是怎么干的?尽复天下十三州之九啊!最后那些个汉臣们嘴上叫得欢,身体还不是很诚实地迎接了大魏的统治?所以我也这么搞,我把蜀吴灭了,看你们还敢跟我叫唤不了。
于是嘉平四年(公元 252 年)十一月,司马师让自己兄弟司马昭指挥人马三路伐吴,大败。
嗯,看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还是琢磨琢磨打胡人吧。
于是嘉平五年(公元 253 年)又下令让陈泰讨胡。
无功而返。
这就很尴尬了,你想建功立业,问题是建不起来啊!最后没招了,维护大家既得利益,慢慢磨吧。于是司马师一边笼络朝中重臣,一边捏住兵权,随时准备跟朝中的反革命分子做斗争。结果朝中最大的反革命分子——小皇帝曹芳——跳出来了:朕要搞你!
公元 254 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反攻中原。按照惯例,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被派出去跟姜维作战,出征之前曹芳总是要检阅一下部队、讲两句话鼓舞一下士气的。曹芳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司马师跟司马昭两兄弟平时并不待在一起,他俩一个在中央把持朝政,一个在外面执掌兵权,确保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这次曹芳则准备借着自己检阅部队的机会,出其不意的干掉司马昭,然后夺取军权,掉头来再干掉司马师。
完美!
曹芳觉得自己规划好了所有的环节,然而有一件事,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那就是等到了发难的当口,曹芳自己怂了。[2]
可你布置了这么久,连「天诛国贼」的诏书都写好了,最后怂了难道是打个哈哈开个玩笑就能混过去的么?显然不是啊!而且就在这年的二月,一小撮忠于曹魏皇室的臣子刚刚密谋了一次宫廷政变,被司马师提前得到风声将其一网打尽,所有的涉事人员都被全家杀光光了。所以司马师觉得你这届皇帝明显不行啊!废了,给老子换一个![3]
换谁呢?在太后的强烈要求下,换了个十四岁的宗室,高贵乡公,曹髦。
结果这一废立皇帝不要紧,淮南又叛了。
平吧!
于是「目有瘤疾」的司马师走上了自己父亲的老路:带病平叛,平叛之后迅速病逝升天,权力再次转移到了司马昭手上。
司马昭很难过。
比他更难过的,是小皇帝曹髦。
这位小皇帝据说年纪虽小,但「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就是说曹髦文如曹植,武比曹操。眼下司马师死在许昌,而司马昭则赶去探望自己的兄长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因此曹髦迅速下诏,对司马家掌门人的不幸逝世表示了衷心地慰问,并说哎呀,这个咱们刚平叛完,司马师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可难过死我了,不过幸好还有你司马昭在,这样吧,平叛刚结束地面上还不太平,您受累,在许昌给我照应着点外面成不?什么?司马师当初带出去的那些部队怎么办?那自然是带回洛阳啦!
这道旨意看上去貌似没什么问题,然而傻子也能想得出大军回到洛阳以后会发生些什么。不过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昭身边的幕僚果断指出咱们不能留在许昌!你要是跟队伍分开了,指不定就得出什么事!咱们跟队伍一起回洛阳!
于是在曹髦绝望的目光中,司马昭带着队伍回到了洛阳。这位小皇帝翻盘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被残忍地画上了句号。[4]
大局已定。
在这之后,淮南又发动了一次叛乱,又不出意料地被搞定了——咱们需要解释一下,张辽、曹仁、曹休、满宠这些昔日的曹魏大将都曾坐镇扬州,淮南人民跟曹氏家族的感情显然十分深厚。而作为军事重镇,淮南肯定也不缺兵马。因此在整个魏晋交接之际,大规模的军事叛乱基本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动的。
此时的三国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烽烟满地、豪杰辈出的前三国时代了。什么辕门射戟、什么草船借箭、什么威震中原、什么血战长坂,都随着一众英雄奸雄枭雄的逝世而雨打风吹去了。此时吴国内部日常性忙着撕逼,国力内耗;而蜀国的掌门人是我们熟悉的刘禅,其治理水平毋须多言,大家都懂。只有魏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国力上远远超出两个对手。而三次淮南之叛以后司马昭的势力一再膨胀——通过之前的几次平叛,曹氏家族在地方上的死忠与残留势力基本上被解决殆尽。因此第三次淮南之叛被搞定之后三个月,朝廷上就开始有人要求给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的提议了!
这眼瞅着篡位的事就要提上日程了啊。
司马昭的野心曹髦知道,不仅曹髦知道,大魏满朝上下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而曹髦也变得愈发绝望。终于在公元 260 年,濒临崩溃的曹髦带着宫中仅剩的忠于他的侍卫与奴仆向司马昭发起了一次荒诞的自杀式攻击!
这下问题大条了。
从上古时代开始,想做天子一般只有两条路,一个叫禅让,就是说你个人能力与品行过于突出,前一任天子觉得你太牛了,于是干脆你行你上了;另一个叫征伐,就是说现任天子昏庸无道,搞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你带领群众起义,救万民于水火。而一个臣子向主子动刀,那个叫篡弑,是要被钉到耻辱柱上被人唾骂的!
所以大家谁也不敢跟曹髦动手。
曹髦优势很大!
曹髦 A 了上去!
大伙说这啥玩意啊?这咋整啊?天子带头冲锋咱咋办啊?
司马昭的死忠,贾充站了出来——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在晋初的一系列破事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说大家不要慌,弄死他!
最后一个头铁的哥们——太子舍人成济——重拳出击,弄死了小皇帝。
曹髦甚至没有见到司马昭的面就死在了半路上,用自己的血见证了大魏末代皇族的尊严。
司马昭一下子就懵了。
一方面他篡位的条件还不充足,而另一方面全天下的指责都冲着他过来了,最后司马昭迫于压力,不得不把成济给族诛了。成济得到消息后整个人都不好了:老子可是为了你动手弄死的皇帝!你转头就把我给卖了??于是他光着身子蹿到房上破口大骂,司马昭的名声现在是顶风都臭八百里了。[5]
煎熬中的司马昭只好在扶持了一个新的傀儡的同时加紧了攻蜀的步伐,终于,公元 263 年魏国伐蜀成功,司马昭总算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绝世之功了!
剩下的事情就相当简单了,公元 264 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而他的儿子司马炎则在次年自己父亲死后称帝,终结了魏国的国祚。而公元 280 年,司马炎又灭掉了东吴,统一了天下。[6]
整个三国乱世,终于迎来了他的终结者。
一、序幕
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优雅地治理国家?
经过深思熟虑,司马家决定采取三个方针来管理国家。
首先是「宽」,对臣下要尽可能地宽厚一点,只要你们不扯旗造反,有点什么眷恋旧主之类的那都不叫个事!咱们晋朝用的本来就是大魏的班底,以前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只要大伙总体上拥戴我们司马家,剩下的都好说。
其次是「孝」,强调「以孝治国」。既然咱们司马家上位过程不太光彩,那么就尽量少谈「忠」这种事,多谈谈孝,孝道多好啊,长幼有序。[7]
最后是「亲」。大魏怎么完的?自秦汉之后诸王虚封,手里没权啊!所以最后咱们司马家上位的时候宗室王爷没一个能打的,才让咱们有机可乘,这个教训是一定要吸取的。所以咱们司马家呢,自然就是要依靠宗室、发动宗室,用司马家的这些人把这锦绣河山管起来,这样外人就没机会乘虚而入啦!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太棒了。
不过以孝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其实都无所谓。当时连年战乱,人死了一茬又一茬,蜀汉投降的时候才二十八万户,东吴好一点,被灭的时候也不过五十二万户。因此晋朝统一天下以后一旦开始休养生息,人口啊生产力啊什么,马上刷刷的就回来了。
此时天下的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司马族人封王四处镇守天下,世家大族拥护朝廷,可以说大晋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之上。然而司马炎却不是很开心。
他不开心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太子司马衷是个傻子。
不是假傻,是真傻,智力测验都过不了 80 的那种。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就出自这位太子之口。[8]
其实用傻子来形容他可能有点不太恰当,现代的精神病学将智力缺陷人群划分为「白痴」、「痴愚」和「愚鲁」三种,而学者们认为司马衷应当可以被划分到「愚鲁」这个等级里。司马炎当年立太子的时候司马衷只有 9 岁,他可能只是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发育得稍稍有点慢,也没太在意这事。然而随着司马衷年纪越来越大,司马炎终于也醒悟过来了——朕这太子,是不是缺心眼啊?[9]
正常来讲,知道自己立的太子缺心眼也好办,司马炎有子女 30 多个,虽然夭折了一些,不过想找个智力发育正常来的接班还是很容易的。可问题在于两点,第一,我大晋刚刚确定了以孝治国的基本方针,强调长幼有序,太子没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随便就换掉,不太合适;第二,司马衷成婚时间较早,这位太子的身后……可是有太子妃的。
这位太子妃姓贾,名南风。长相感人,性格粗犷,还大司马衷两岁。智力发育有缺陷的司马衷经常被自己的太子妃压得抬不起头来。而这位贾南风能被选为太子妃的原因也很简单:她爸爸叫贾充。
贾充咱们前边提过,他是司马氏反魏集团的核心骨干成员之一,亲自指挥了剿灭大魏皇帝曹髦「叛乱」的战斗,这名声比司马昭都臭。然而你说杀了吧,不是那么回事,毕竟人家背上骂名都是为了你们司马家。重用吧,也不是那么回事,总不能让天下人一直戳着司马家的脊梁骨吧?所以司马炎思前想后,决定逐渐疏远以贾充为代表的这些「乱臣贼子」。然后自己亲近一些忠正之士——这名声不就回来了么?
于是泰始末年(公元 270 年前后),河西鲜卑族作乱,司马炎马上表态:贾充你能力出众、才智卓绝,要不就去西边挂帅出征吧!
贾充当然不干,不仅贾充不干,当年一票帮着司马家族谋朝篡位的大臣们都不干——合着我们是卫生纸么?用的时候拿起来,用完了就丢厕所里冲掉?这丢到西边出征还回的来么?所以大家群策群力,最后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让贾充的姑娘嫁给司马衷,这样贾充就可以以姻亲的身份留在中央了。
贾充的媳妇在这件事里出力巨大,她走的是皇后杨艳的路子,直接砸钱让皇后帮着说话。最后皇后吹了好久的枕头风,终于让司马炎点头同意了这桩婚事。由此,皇后所在的杨氏一族跟贾氏一族算是捆到了一起。
所以,假如司马炎想要换掉自己这位太子,就必须要同时换掉自己的太子妃,在得罪贾氏一族与皇后的杨氏一族。而他对自己这个傻儿子的几次试探,又在贾南风等人的通力协作下被糊弄了过去,因此司马炎在这个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大事发生了。
咸宁二年,洛阳大疫,司马炎中招了。[10]
这次瘟疫横行死人无数,正值壮年的司马炎差点一命呜呼,在小半年的时间里无法理事,贾充和齐王司马攸等几个人在关键时刻构成了西晋的权力核心。
齐王司马攸。
这哥们是司马昭的次子,后来因为司马师没儿子,就过继给了司马师。其个人能力出众,品行俱佳[11],极受司马懿器重。司马昭一度曾想传位给司马攸,后来因为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最终司马炎在「长幼有序」的口号下上了位。[12]
而贾充也是齐王司马攸的老丈人。
眼下司马炎要挂,让谁继位?
对贾充来说,谁上位都一样啊!都是自己女婿嘛!让傻子干也是干,让齐王来干也是干,大家普遍认为那就不如让齐王来继位![13]
司马炎惊了,然后垂死病中惊坐起——扶朕起来!朕还能接着干!那什么,把贾充的兵权给我夺了!给朕打压齐王司马攸!至于朕这个缺心眼的太子……
嗯,反正是朕的种!朕看着挺好哒!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更何况司马衷在「愚鲁」的群体中还算是比较好的那一种,偶尔也会表现出接近于正常人的一面。因此司马炎最后没奈何地认了命——朕给你留下这片江山,再留下顾命大臣,你做个守成之君总没什么问题吧?
司马炎忘了一件事。
那就是司马衷或许能在大臣们的辅佐下做个守成之君,然而他的那个剽悍的太子妃贾南风,可能安分守己地做一个皇后么?
当然不能。
不过司马炎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太子妃将在日后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他眼下的首要目标,是要重新平衡朝中的各方势力。因此在咸宁二年,他先是把自己的老丈人杨骏提拔为车骑将军、临晋侯;然后又在咸宁三年改封诸王,把自己几个成年的儿子都封了王。然后大封异姓功臣——顺便把军权进行了小小的调整,接下来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祸害自己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表示为啥啊?干啥啊?有病吧?没完了?
一生气,憋屈死了。
于是眼下的晋朝里主要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以杨骏为首的后党;另一股则是司马宗室的诸位王爷们。至于剩下的那些功臣们,他们的位置虽高,手中的权力却在一直都在缩水。而杨骏虽然出身弘农杨氏(就是杨修的那个士族,只不过大家属于不同的分支),却粗鄙不文,相当的不受其他士族的待见,因此大家都杨骏的上位是充满怨念的。而杨家虽然本来也想跟别的士族一起玩耍玩耍,搞搞联姻什么的。结果却尴尬的发现,自己这姑娘死活嫁不出去!谁都不要!自己一提联姻这事,别人不是拒绝就是装疯,可以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14]
司马炎觉得这事挺好,大家不待见你,你以后就老老实实地辅佐你外孙子我那个傻儿子吧!
成!杨骏一咬牙,索性彻底死了这条心,专心致志地把杨家绑到了司马炎的战车上。在司马炎执政的后期,杨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稳稳地站在了司马炎的一侧。
于是在惊涛骇浪中,司马衷磕磕绊绊的迎来了自己的胜利。让司马炎稍稍得到一点安慰的地方在于,自己的儿子虽然是个白痴,可孙子却聪明的很,只要皇位能顺利地传到自己孙子的手中,那么我大晋还是很有希望的嘛![15]
因此在太康十年,司马炎再次调整了诸侯王,将自己几个儿子的封国进行了调整,并让他们都督一方军事;皇孙司马遹则成为了这次事件中最大的收益者,他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广陵王——要知道,广陵这地方可是谣传说有天子气的。[16]而同时宗室王爷里的老好人司马亮则被封为大司马、大都督。
司马亮乃是司马懿的四儿子、司马昭的弟弟。这位老王爷德高望重,不过才能平庸,没什么野心,把他捧起来,正好给司马衷保驾护航,顺便钳制杨骏。安排妥当之后司马炎觉得这下就稳了,内有杨骏与司马亮互相制约,外有诸王拱卫皇室,自己的好孙子又被提前加封为王,这等司马遹一成年,妥妥的就是个顺顺利利的权力转移啊!这还能有什么幺蛾子发生么?
事实证明,不仅有,而且幺蛾子还一桩接着一桩。
太康十年,司马炎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杨骏则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毒牙。他跟皇后(大家应该还没忘吧?杨骏是外戚,皇后是杨家人)一起矫诏将自己任命为唯一的顾命大臣。[17]
病榻上的司马炎这一次没能再「惊坐起」了,他不甘心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而他所选择的宗室代表司马亮则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司马炎当初选择司马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相信司马亮缺乏野心,即使在自己死后也不会有所异动。而此时司马亮则表示自己确实没有野心!我就是一个佛系的人!因此在明知道杨骏可能在宫中搞事的情况下,司马亮竟然什么也没有做!
杨骏本来是十分紧张的,他知道自己在朝中的人望一直都不太行,现在又矫诏把持了朝政,说不定大家已经在等着司马亮振臂一呼领兵天诛国贼了。因此杨骏做好了战斗准备,甚至动用了禁军将自己保护了起来,等待着司马亮可能的发难。[18]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
司马亮化身忍者神龟,用一种怂到令人发指的姿态,在人们的期待甚至是煽动下毅然而然的离开了洛阳,奔赴许昌。[19]
杨骏长出了一口气。现在,这洛阳姓杨了。
杨骏控制朝政的手段其实相当简单粗暴,他用自己的外甥接管了近卫,然后在禁军中安插亲信,以确保军队的稳定。又巧妙地利用新皇司马衷的脑子有问题这点,要求所有的圣旨必须经过皇太后——也就是自己姑娘——的审批才能发布。然而朝中文武百官看杨骏的眼神就像在看小丑一样,丝毫没有掩饰他们对杨骏的鄙视,这让杨骏十分苦恼:我都这么牛了,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尊敬我!?恩!?
杨骏的兄弟杨珧和杨济是明白人,说哥咱不能这样,你这搞得跟篡位似的,咱们本来人望也不行,你还是别折腾了。要不把司马亮叫回来跟他一起治国得了。
这其实是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司马亮这人怂的要命,叫回来之后杨骏依然有机会把持朝政。然而杨骏却对此不屑一顾:你俩跟我闹呢?
杨骏表示,放权是不可能放权的,这辈子都不会再放权了。正经治国又不太会,就是把持朝政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打定主意的杨骏干脆把自己的两个兄弟都关在了家里——让你们废话多!然后开始实施自己的人心凝聚工程。
杨骏的人心凝聚工程继承了他一贯简单粗暴的作风,大把的金银与官职借着新帝登基的名义被撒了下去。其封赏之夸张匪夷所思。[20]因此虽然大家对杨骏的印象并没有什么改观,然而毕竟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到底也就勉强接受了杨骏主政的现实。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骏是没有儿子的!因此大家普遍认为他虽然热衷权势,但却也只能是热衷权势而已了,难道他还能篡位不成?他篡位之后传位给谁呢?
给自己外孙子?现在的皇帝司马衷就是他的外孙啊!
给自己弟弟?没看人家已经把自己俩弟弟都关家里看起来了么!
所以大家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好像杨骏虽然是做的过分了一点,但是确实也没什么造反的理由。于是看在赏赐的份上,也就勉强原谅他了。
然而有一个人却不打算原谅他。
这个人就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
二、贾后乱政
其实杨骏是很忌惮自己这个阴险刻薄的外孙媳妇的[21],然而当时的情况让杨骏觉得自己的操作很稳——我内有外甥控制近侍、有亲信安插禁军,外有高官厚禄贿赂群臣,最关键的是,皇上那里我还有个太后压着,这种情况下你一个妇人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贾南风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但能翻,而且翻出来的还不是小浪花,而是滔天巨浪。
贾南风还是太子妃的时候,就敢拎着家伙弄死自己老公的姬妾。现在升级做了皇后,威势当然更盛,后宫上下早就被这位皇后搞定了。贾南风敏锐的意识到了杨骏布局中的一个巨大的漏洞——你把自己的亲信安插进了禁军,那禁军原有的那些人怎么办?肯定有对你不满的啊!
于是贾南风通过其在宫中的权力网络,迅速的捕捉到了禁军中的不满信号,并将这股力量联结了起来。[22]而此时杨骏还在洋洋自得的耀武扬威,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末日已经临近了。
然而贾南风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明明她已经掌握了禁军中的反对力量,她却依然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朝堂之上需要一个支持者。贾南风明白,自己作为贾充的女儿,名声早就跟杨骏一样臭大街了,士族大家的力量她肯定是借用不上了,因此宗室亲王是她最好的选择。
她的首选自然是司马亮——这老先生威望高,又怂得厉害,跟他合作最是稳妥不过。然而司马亮完美的保持了自己忍者神龟的化身形象,拒绝了贾南风的要求。
无奈之下的贾南风,选择了一个残忍而暴戾的合作者。
那就是楚王,司马玮。
楚王司马玮是司马炎的第五个儿子,而司马炎一共有多少个儿子呢?
26 个。
这 26 个儿子里,除了 8 个早夭的没能封王,1 个傻儿子做了皇帝以外,剩下的几个儿子差不多都捞到了个王爷的帽子。而太康十年时,除去没成年的、受封之后不久就病死的,司马衷还有好几个王爷兄弟,比如说秦王司马柬、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清河王司马遐、长沙王司马乂,等等。
除去这些位以外,其余的宗室王爷至少还有一大堆,其名字在此不一一冗述,大家可以自行将其理解为司马 ABCDEFG……不过请务必不要数完,因为英文字母只有 26 个,其数量远少于司马家的这些王爷。
不过这么多王爷却并没有让贾南风在挑选合作者时产生太多的困扰。这在某种程度上得归功于司马炎,他一方面大肆分封诸王,一方面又将诸侯王的权力进行了巧妙的限制,一个光杆王爷只靠自己的封地是没什么权力的,只有当这些王爷被授予相应的官职时,他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这充分体现了「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的中心思想。而司马炎临死前,将对司马柬、司马玮与司马允三个儿子分别委以重任,授予重兵,让他们拱卫中央。
所以这事就好办多了,司马柬被直接排除在外——这哥们在泰康年间一直是太子人选的有力竞争者,找他合作风险太大,PASS。而楚王司马玮素来暴戾,在朝中并不是很得人心,因此成为了贾南风的头号拉拢对象。而司马允则紧跟自己兄长的步伐,也接住了贾南风伸出的橄榄枝。
贾南风与司马玮的计划十分简单粗暴:司马玮进京控制宫外局面,而贾南风则在宫内发动禁军杀出去,内外夹击弄死杨骏。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司马玮要怎么进京。
司马玮觉得这事好办,我直接跟杨骏说,就说我不想在地方上待着了想进京。
大家觉得这个借口太粗糙——您在外以楚王的身份都督荆州诸军事,手中握着实打实的兵权,谁也奈何你不得,忽然就想不开要求进京了?自己放权?你当杨骏是傻子还是觉得杨骏会当你是傻子?
事实证明,杨骏是傻子。
司马玮主动要求进京的消息传来,杨骏简直要高兴到不知哪里去了!他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你来吧![23]
杨骏此时有一种「运来天地皆同力」的爽快感——我正发愁司马玮他们几个领兵在外的实权王爷要怎么收拾呢,结果这货竟然主动要求进京!?我的天这简直是天助我也啊!
为了稳住司马玮,杨骏将其任命为卫将军,兼领北军中候,加授侍中、代理太子少傅。而这个北军中候,意味着司马玮手里握住了洛阳城的一部分军权。杨骏的想法很简单,你一个诸侯王进京,手里不捏着点兵权,你也不放心,不过就是给了你兵权又能怎么样呢?北军又不驻扎在宫城内,我怕你作甚!
浑然不知绞索已经套到了脖子上的杨骏此时还做着春秋大梦,而贾南风等人则喜出望外,开始着手准备诛杀国贼了。
晋惠帝永平元年(公元 291 年)三月初八,司马玮进京后半个月。
这天晋惠帝忽然得到情报,说杨骏要造反!咱们必须马上戒严,然后发禁军弄死杨骏!
这个情报是由早就跟贾南风串通好了的禁军将领孟观、李肇汇报上来的,晋惠帝得知后表示:啊?
啊什么啊!贾南风迅速协助皇帝做出指示:杨骏想要造反,罪大恶极,咱们必须当机立断,干掉他![24]
旁边有人表示了质疑:皇上,杨骏他是你外公又没儿子,这老头造反完了……皇位传给谁啊?
就你废话多!
为了更方便的理解当时皇宫与杨骏府之间的位置关系,我找了一张示意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杨骏把自己的府邸修在了皇宫旁边、宫城以内,显然是为了方便自己把持朝政。然而当禁军杀出来的时候,他的反应时间自然也少了好多。而另一方面,司马玮早已带人从外面把宫城给堵死了,杨骏眼下已经成了瓮中之鳖。
怎么办?打是肯定打不过的,跑也是肯定跑不掉的,急的火烧眉毛的杨骏只好把手下都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大家合计来合计去,最后觉得眼下要想破局,只能制造一场大混乱了,而制造混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云龙门烧了!烧了云龙门,然后趁乱突围,把咱们在城外的人马调进来,拥太子入宫!咱们就能反杀!
云龙门是洛阳宫城的正门,宏大辉煌,烧掉云龙门制造混乱这个主意就像是有人在故宫作乱,然后警卫部门决定烧掉天安门一样丧心病狂。然而行事一向嚣张的杨骏在这个时候竟然怂了下来,他琢磨琢磨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
……这玩意这么贵,烧了不合适吧?[25]
既然舍不得烧门,那就只好去死了。于是显赫一时的杨骏同学,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被宫中禁军杀死在了自己家里。[26]
杨骏死后的贾南风开始了一场狂欢——把太后给我关起来废了!当年你不是牛么?你不是总教育我么?现在看咱俩谁教育谁!把杨骏一党的亲族也都给我抓起来,一个也别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