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思维混乱、讲话没条理的情况?

讲话没条理的人一般思维比较容易发散,因此,想要提高讲话逻辑性,首先要提高思维的集中性。

问题是:思维如何才能集中?又如何才能通过思维深入理解一个东西?

最关键的两点,就是推理和类比。

推理:构建系统框架

推理,是纵向的,通过推理,你能够深入探求一件事物的本质。比如,如果我知道焦虑情绪是糟糕的,而我现在正在查看相关的资料,想要解决自己的焦虑感,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先去了解,焦虑感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些产生焦虑的因素有哪些我是可以控制的?应该如何改变可控的因素缓解焦虑?除了这些因素外,有没有次一级的影响因素?这些次一级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是可控的?有没有经验性的研究证明,一些具体的操作,比如锻炼、和人交谈对于克服焦虑是有效的?

只有当我们运用推理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对想要了解的知识条分缕析,建立出一个系统的框架。专注和推理是分不开的。

当我们面对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信息的时候,大脑自动会将这些信号处理为无意义的字符,然后不断反馈给自己这样的信号:「这些内容是无意义的,不值得学习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把知识按照脉络理顺,才能实现有效的专注。

更进一步,在学习的时候,只有当你迫使自己挖掘你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你才可能更专注:对这件事情我的理解是什么?可不可以再深入一点?

比如你在学习货币经济学,一个基本的问题是「货币是什么?」——商品中抽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但你可以追问为什么它可以?可能的一个回答是货币的背后有信用体系。你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信用体系可以支撑货币价值?怎样才能创造一个这样的信用体系?这样一直追问下去,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才能够透彻,这样的专注才是真正高质量的。

类比:建立普遍联系

另一个方面是类比。类比,是横向的,是建立一个专门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它和你学过的其他什么东西有类似之处吗?

再比如,我现在正在讲专注力,那是否有其他的能力,比如做一次演讲,也需要推理和类比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谈论的推理和类比就是专注力的锻炼——这种思维的锻炼和身体的、肌肉的锻炼,有什么样类似的地方?比如有一种燃脂的方法叫 HIIT,是否也可以借鉴到专注力的锻炼中来?

这些思考,并不占用太多显性的时间——因为它完全可以只凭借大脑完成,你可以边吃饭,边洗漱,甚至是蹲马桶的时候思考。

很多人很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运用推理和类比锻炼自己的思维,这就是一个极好的任务:不需要笔和纸,最多需要你在灵光一现的时候,把你的灵感记录在备忘录上。它很像一个自己和自己玩的智力游戏,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会发现,你问问题无法深入下去,做类比的时候也常常思维局限,这只是因为以前太缺乏思维上的训练,就像太久没用的肌肉一旦剧烈运动就会酸痛一样。一旦我们开始这样的训练,思维就会慢慢地活跃起来,思路也会更加开阔。

我们已经讲过了推理和类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它们,那现在的关键就是,我们要如何训练这样的能力呢?

训练技巧一:向费曼学习

几乎在学习事物的任何阶段,都需要保持输出,才能真正学好它,当你不需要有任何输出的时候,往往陷入一种「我就随便看看就好」的状态,长期这样的状态会让人在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专注,而只是按照任务「完成它」,这对于有效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没有任何帮助。而当你渴望把一个你知道的东西重现的时候,你自然会对自己提高要求,使得你有更强大的专注力。其实我现在也在做这一件事情,我向你们说时间管理的方法,其实也是我自己整理思路、查缺补漏的一个过程。

费曼曾经讲过他的学习技巧,当面对一个很难的概念或者理论的时候,如何迫使自己真正理解它。

费曼学习法: 如果我需要讲解给别人听,我会如何讲?

第一步:选择一个概念

选择一个你想要理解的概念。拿一张白纸,将这个概念的名称写在这张白纸的顶部。

第二步:想象你正要把这个概念教授给一名新生

写出这个概念的一个解释,就好像你正在把这个概念讲述给一个还没有理解该主题的人那样。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在你把一个你已经明白,或者你还没有明白的概念解释给自己过程中,你能够获得更好的理解,并且可以精准地定位那些你仍不知道的细节。

第三步:如果你遇到问题,请原路返回

只要你在一个地方遭遇疑惑或者问题,那么请回到相应的参考资料、教程,或者,到教学助理那里去吧,重新阅读或者再次学习这些材料,直至达到能够通过书面方式解释给别人的程度。

第四步:简化并建立类比

不管你的解释有多啰唆或者如何令人迷惑,请尝试简化你的描述用语,或者创建一个类比,以便于更好地让别人理解。

这看上去只是一种学习上的技巧,实际上对于培养专注力也有莫大的帮助。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潜在的输出——只是没有写在纸上记录下来罢了。

如果你恰好有同学和你一起学一门课,你可以尝试给他讲解,这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更直接的应用——你真正把它讲出来的时候,你必然更用心地理解你所学的内容。

另外一个方面,也就是最直接的输出:写文章——如果你刚看过相关的论文,你能不能写一篇文献综述出来?如果你刚看完了一本小说,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的笔触写一个短篇?这些输出都是必要的,当你意识到自己需要在最后有这样输出的时候,你看东西的专注度也会自然上升,因为否则到最后你无话可说。

输出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的笔记本整理成厚厚的好几大本,或者你的文件夹里有成百上千个分类整理出来的素材或者文件,你会有相当大的成就感的。

训练技巧二:运用金字塔原理

在输出的时候,高效的陈述十分关键——清晰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不仅仅是思维严谨性的体现,同时也能让其他人更清楚明白你想要分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养成一种高效的输出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思路清晰地发现问题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高效专注。

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中心论点,从中心论点发散下来由 3—4 个次级论点支撑,次级论点又被再下一级的 3—4 个论点支撑,如金字塔一样衍生开去。

这一方法来自于麦肯锡。阐明这一原则的是一个叫 Minto 的老太太,很慈祥,但也很啰唆的一个老太太。可能是习惯了咨询事无巨细的风格,也可能是为了多赚点稿费减少自己作为人力资本在麦肯锡的损耗,总之呢,她用了三百多页来讲这个简单的金字塔原则。

为什么使用这一方法?是因为三大用途:

用途之一: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你在想一个问题,想不清楚怎么办?挨着写,把想到的点写下来,再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把它们串起来,理清主次,就好了。

用途之二:领导团队。如果你是领导,面对某个问题,你的最佳选择绝不是亲力亲为,最应该做的就是你根据经验提出假设,迅速列出第一级三至七个支持论据,分别交代给不同的手下。一周后,下属提交报告,汇总排列即可构建金字塔。有了这个原则,管理起来最有效,领导做得最轻松。

用途之三:交流汇报。问题已经解决,金字塔已经建成,需要交流的时候,你从上到下,从金字塔尖向领导汇报。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给你三十秒,你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如果领导给你时间,你有讲话的时间,他有兴趣,你就汇报到第十八级论据,为什么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这个原则,交流起来最有效。

如何训练构建金字塔的能力?

在运用金字塔原理的时候,它涉及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界定问题然后分解,然后处理信息然后提炼。

首先,是界定问题,你要确定你在讨论的是什么,其次,分解,按照刚才说的原则,一层一层下去。假如你觉得你的划分已经 OK 了,那就从最底层开始收集资料,并分析你所掌握的信息,并提炼出观点,然后一层一层往上总结。

具体而言,金字塔尖的信息最为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你想讲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这个内容是要给别人看的,比如你是写了一篇文章,或者是给你老板的汇报,那么最经典的办法就是按照下面的内容依次陈述:

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

当你遵循这样的逻辑分析的时候,别人会更加容易明白你是要讲什么,也自然更容易理解了。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的办法其实上就是推理的能力:你需要设想疑问给出解答,然后又要去想是否会引起新的矛盾,然后再去验证,通过这样的办法层层深入,再在每一层总结你的要点,这样搭建起思路。

其基本的步骤为:

确定焦点

设想疑问

给出答案

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引起疑问

证实答案

填写关键句要点

自下而上法:

和自上而下的方法相反的,就是自下而上法了。这是在当我们有一大堆信息,而对我们要理解的核心问题比较迷茫时使用。通过对我们已知信息的总结和归纳,逐层逐层地得到核心结论。其基本的步骤为:

列出所有想要表达的要点

找到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得到结论

搭建出思路

自下而上的方法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抓住关联的能力,提炼出共性或者类似点,然后往上搭建思路。

训练技巧三:学会复盘

柳传志先生在《我的复盘方法论》中是这样介绍这种方法的:

「复盘」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棋类术语,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对弈者的优劣与得失关键。每天「打谱」,按照棋谱排演,有效地加深对这盘对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

复盘被认为是围棋选手增长棋力的最重要方法,尤其是自己和高水平者对弈时,可以通过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思考不足的地方,从而将别人的经验化为己用。围棋棋手的训练方法很简单:不断下棋,简单复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法最单调但也最有效。

通俗来说,复盘就是把当时「走」的过程重复多遍,并且主动思考为什么这么「走」,下一步应该如何设计,接下来的几步该怎么走。从棋阵来看,复盘是攻守结合的切磋,从心理战来看,能更好地对比双方的心理思维,最终总结出所谓的「套路」。当「套路」熟稔于心,就自然能达到高手的境界了。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回顾目标并和结果对比:回顾一件重大的决策中,你做了哪些事?和开始的目标之间有什么不一样?

第二步,评估所做的事情:评估每件事的价值,到底哪一步是关键步骤?

第三步,发掘规律,寻找共性:有哪些原则或者经验可以从中学到?有哪些其他的案例或者书籍对这样的决策有帮助?

第四步,总结反思: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如果再面临这类问题,如何决策?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一定不能只得到「我失败了」或者「我不适合这项任务」的结论,而是要知道,到底是哪一项具体的原因构成了失败:心理因素?信息不足?还是没有实战经验?如果每一个因素都有,也不能鱼龙混杂地分析,而是要精确到具体的事项,了解究竟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就像围棋落子一样,确定地知道,是哪一步棋走得不够好,并且这样还不够,还要知道,要怎么走才好,这样反复去思考,清楚地了解到所有可能被遗漏的细节。

这是提升我们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在复盘过程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每一步决策的意义,并建立起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这也是实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融会贯通的不二法门。

训练技巧四:养成反驳自己的习惯

所谓反驳自己,就是每当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有了一个模糊的结论时,都习惯性地思考:「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

展开来讲,这种「可能性」包含这样一系列问题:我能从相反的观点解释这一个事情吗?是否存在例外的情况?例外到底是违背了什么共性才使得这变成一个例外的?

对这一点的训练,有一个我习惯采用的方式,也就是左右手互搏。这是一种自我辩论的训练方法,当你想要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同时设想对立的观点可能给出的 argument,把自己当成自己观点的假想敌。当重复多次这样的练习并习以为常的时候,你所拥有的眼界、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专注度会有相当大的提升。

在学术中,这种思维方式相当常见,因为一篇论文要经得起各种匿名审稿人的推敲,撰稿人自己必定要先推演很多遍,对可能出现的漏洞自圆其说,对改进和不足事先申明。

但在生活中,这种能力却被忽视,往往我们在陈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可能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的反驳的反驳……(这个递归可以一直写下去)

比如一个简单的观点【1】:北京地铁价格应该下调。

对【1】的一个反驳【2】是:价格下调最终所需要的补贴也是由纳税人来承担,因此实际上,那些赶地铁的人并不能获得好处。

对【2】的一个反驳【3】是:地铁在北京是垄断的,因此其实际的定价使得它的边际收益高过了边际成本,强制性让地铁运营方降价并不一定需要额外的补贴。

对【3】的一个反驳【4】是:尽管这样看上去是好的,但是这可能会打击外资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因此从这个小的方面看,地铁价格下降人们可以享受更便宜的票价,但另一方面,外资可能不再愿意继续建设新的轨线(因为收益不高),可能提供更差的服务。

对【4】的一个反驳【5】是:如果资本在其他地方有更高的收益率,那么自然资本就应该流向其他领域,而不是用于修建基础设施,而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由政府来实施。

对【5】的一个反驳【6】是:政府在这类事务上往往效率极其低下,那么实际上,这一部分需要更多的税收收入支撑,而这是相当不划算的。

对【6】的一个反驳【7】是:税收收入的支撑用在公共领域,伴随的是财富再分配。而相对来讲,收入更低的人相对来讲更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较高的人则会选择私家车之类,因此这类再分配虽然牺牲了效率,但是更有利于公平,仍然是有必要的。

……

在互搏过程中,可以发现越往深处所涉及的变量越多,考虑到的信息和可能性也就越全面。通过这样的训练,你更有可能敏锐地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而不必总是等到别人驳斥你的时候才想方设法回击。

备案号:YXA1e6lDzwC62ANyQate5RE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