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取高质量的信息?

现在信息爆炸,海量信息蜂拥而来,在信息的浪潮中,我们到底是如溺水之人,应接不暇地在挣扎;还是勇猛地驾驭信息大潮,成长为一个弄潮儿?

在知识管理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中,如何走好第一步:信息的收集,如何搭建一个 Inbox 体系,驾驭海量信息,高效获取优质信息。

1. 两个迷思

很多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我想给大家破除两个迷思:

1、到底是知识爆炸,还是信息爆炸?

2、到底是信息过载,还是信息混杂?

首先,到底是知识爆炸还是信息爆炸。知识跟信息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认为其实外部的就是信息,没有被我们内化,它就是信息,不管别人分享的干货,他有多干,他是多年经验总结,是他自己多年的一个思考和复盘。但是呢,只要我们是仅仅简单的收藏,没有内化吸收,那就不是你自己的知识。

而且,凡是信息,它必然是碎片的,只要是碎片的他就是信息,他没有真正的内化理解之后,在知识之间进行关联,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他才是知识。所以,我们说,知识永远不会爆炸,爆炸的只是信息。

第二个迷思,到底是信息过载,还是信息混杂?现在很多人说,我们处在海量信息、信息过载的时代。但是,信息过载和信息混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信息过载,是指信息输入过多,大脑超载。但其实,我们信息输入的真正问题,不一定是过多的问题,而是太过于混杂。输入太过于混杂,它就表现为我们在刷微信时,朋友圈里面有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市面上的书流行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电视里面刚好在播什么节目我们就看什么。这种被动接受商业化娱乐化媒体的投喂,导致了我们大脑输入的混杂,疲惫不堪,而不一定真的是我们学得太多了。

2. 信息,就是大脑的食物

人都是要吃饭的,而信息,就是大脑的食物。 如果不破除这两个迷思,其实就相当于,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走进饭店,别人给我们端上来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加辨别,一概照盘接收。

所以,其实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梳理一下我们自己的精神食粮,知道我们的大脑,到底吃了哪些东西。我发现,我们身边不加辨别,对信息进行暴饮暴食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偶然,我在朋友圈发现一个非常典型的信息暴饮暴食的例子。这一天,这个人的朋友圈状态屡屡更新,足足刷了 6 屏,每一屏都有十几 20 条状态分享。这里面的状态,这是非常典型的信息暴饮暴食的一个情况,他很明显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节约自己大脑空间的重要性。看看这一天他给自己的大脑塞了多少东西,看似自己有感触,阅读的每一条内容都加了几个字的评论,但是其中有一条状态就展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今天忽然抽风般难受……

说明什么,说明你看了很多的东西,但是自己并没有相应的收获,反而会造成一种更加空虚的感觉。看似很努力,一天看了 50、100 篇干货,涵盖各个领域,什么人工智能呀童话呀迷幻剂啊,文学呀,宝宝育儿啊,金融啊,毛主席什么都有,但是,一个学习者,不是靠什么都学来变成聪明人的,就像一个健身的人,不是靠暴饮暴食成为肌肉男。

说到底呢,这展示了我们需要梳理自己信息来源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大脑吃了哪些食物。我这个朋友,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但是他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这个时代,我们都一定程度上,成了信息成瘾的患者,所以,这一节课,我们就是要讲怎样去治疗大家的信息成瘾,怎样去轻松驾驭海量信息。

2.1 梳理全部信息来源,知道大脑吃了什么

第一步,用一张简单思维导图,梳理自己全部的信息来源:

我读书,那我平时到底读了什么书?我看网站的文章,我看微信公众号,我看朋友圈,这些碎片的信息,我到底接受了哪些信息?我为什么接受这些信息?甚至我在工作当中跟领导同事客户的交流,我平时接触的工作的资料以及,我在跟人交谈、跟别人碰撞的时候,我到底接受了哪些信息,以及我思考了这些信息?

画一张思维导图,对自己全部信息来源做一个系统性梳理,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大脑到底吃了哪些食物。写下来,对着它认真想想,我们才能够给自己做一次信息节食。

之前说,信息输入环节,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输入太过于混杂。

为什么混杂?因为我们没有对自己的需求做一个很好的梳理。作为学习者,我们只有梳理了自己当下的的知识结构(在哪里),知道自己有什么需求,知道我们希望自己最终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往哪里去),我们才有可能去给自己选择合适的高质量信息(怎么走)。 信息没有最对的,没有最好的,只有真正适合自己需求的。

2.2 人生,就是一个信息流

信息,就是大脑的食物;人生,就是一个信息流。我们时时刻刻,24 * 7 小时,无时无刻都在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而这个信息输入输出的质量就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质量。

信息是大脑的食物。那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健身的人从来不乱吃?因为 ta 花了很多的精力去维护自己的身体,去爱护自己的身体,如果不加辨别的,有什么吃什么,别人给他端什么吃什么,ta 的皮肤就会松弛,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ta 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同样,作为学习者,我们也要像健身的人挑选食物一样,给自己挑选精神食粮。 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输入,才能够为自己打造学习能力,完善个人知识体系这个目标更好的服务。

2.3 信息流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

这个生命是一条大河。在这个信息的长河当中,这河里面流淌的,其实就是我们的信息。学习者的信息输入输出,它更加的频繁,更加的重要。生命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信息构成。

在生命最开始的时候,你就是一片 DNA,而 DNA 的本质就是一片信息。在人生当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你如何去做出一个选择或判断,你在生活工作中如何去选择自己的目标,你如何为你的目标努力,实现目标?无时无刻,这都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内化,用它解决问题、输出的过程。

所以,你的信息流的质量,就决定你生命的质量。 我们这一课的价值和目标,就是要改善,从源头改善你信息流。

3. 大脑食粮的两个原则

认识到信息对大脑如此重要,我们只要贯彻两个原则,信息输入一定要:

少而精

同时贴合自己的需求

少而精,就是要不贪多。适合自己的需求,就是说,知识这个东西他没有最好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需要的,适合自己增强学习能力、打造个人知识体系这么一个目的的。

像我之前,如果没有贯彻精神洁癖,可能我会充满满满的焦虑,我会希望一年读 100 本、200 本、300 本书,然后呢,结果却是囫囵吞枣,读完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但实际上,我后来发现,当我真正、慢慢的把一本好书进行充分的咀嚼消化吸收,它胜过你囫囵吞枣 100 本书。你对这一本书的深入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它对你成长的贡献,对你职业和工作发展的贡献,可能会超过你囫囵吞枣 100 本书。

读书的时候要少而精,在刷微信的时候也是如此。你就设想,马云马化腾他们肯定也用微信,但是他们用微信的时候,会像我们一样在朋友圈里面不停的刷刷刷,然后一分钟去看 100 条吗?所以,我们甚至需要去做一件事情,就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得告诉自己,这些信息流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我们需要去对信息做有效的筛选。当朋友圈里,如果你每周做一次筛选,看到低质量信息就设置不看他的朋友圈,而每周做一次,朋友圈里信息流质量会得到不断提升。

与人的交流也是如此,朋友也要少而精,选志同道合,适合自己。你和朋友的交谈讨论,其实也是信息流。硅谷创业公司 Dropbox 的创始人,曾分享过这样一个理论(Average of 5),「 5 个人决定你的生命质量」。你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你的时间都花在什么人身上?你花费时间最多的5个人,他们的平均质量就决定你的人生质量。所以,你的 5 人是哪 5 个呢?交朋友,也要少而精。

包括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平时脑子里面经常会有一些想法,而这些精神火花,也需要我们不断对她深入挖掘。而这种深入思考,一个人瞎琢磨的状态,对你提升生命信息流的一个质量也至关重要。

所以,贯彻精神洁癖,提高生命信息流的质量,我们需要梳理完自己的全部信息流来源,然后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整理,贯彻少而精、贴合自己需求这个原则。

3.1 什么工具,才能管理好我们的生命信息流?

我们的信息散落在各个地方,我们需要用一个工具,把所有信息有效管理起来。这个工具,是什么样的呢?

我自己使用的工具,大家都了解,就是印象笔记。它将我的全部的信息、我对信息消化吸收形成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这一个工具,存放着我自己的工作资料,工作记录和思考,存放着我读书的内容,也存放在我微信上看到一些碎片的文章和信息,甚至包括我跟朋友交谈的内容,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这就是我的个人知识库。一个人到底需要几个知识库?我的观点,系统级别的知识管理工具,只能有 1 个。信息来源可以有 100个,但是我们有且只有唯一的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这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让我们全部信息来源都汇聚在一起,海纳百川。我不用为了找一个东西而东翻西翻。

4. Inbox,你的信息中转站

梳理完自己的全部信息来源后,我们需要把这 100 个信息来源全部汇到 1 个知识库里。难不成我们是把这 100 个信息来源一个一个地不停地往往印象笔记里面放吗?

不是的,我们有信息中转站,也就是 Inbox。

Inbox 是什么东西呢?Inbox,其实就是我们的收件箱。

所谓收件箱,其实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大家用过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有收件箱,我们的公寓楼下都有邮局给我们设置的邮箱。

如果我们没有 Inbox,你设想,如果有 100 个人在一周之内给你寄信,邮递员每拿到一封信就来敲门。他一周可能要敲 100 次门。但是,如果你在楼下有一个邮箱,邮递员每次收到信之后,只要将这个信放到你的邮箱里面,你只要一周开一次邮箱,你就能够将 100 封信,全部拿到你的家里面去。所以,Inbox 就是这种提高信息收集效率的机制。

Inbox,就是这 100 个信息来源和 1 个印象笔记这样的知识库中间的衔接机制。作为信息中转站,Inbox 可能只有几个,只要我们梳理并给自己建立一个 Inbox 体系,它就能够让你的信息有效归集。

4.1 纸质 Inbox

Inbox,我们分成纸质的 Inbox 和电子 Inbox。而电子 Inbox,又分成手机 Inbox 和电脑 Inbox。

举个纸质 Inbox 的例子。我们平时开会或学习的时候,会拿纸质的笔记本去记录。它就是个 Inbox,而不是你的知识库,它只是信息的中转站。比如,你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开会的内容,记录在 Inbox 里,你每天 Inbox 一清空,你每天简单地将你纸质的笔记本里面内容拍照,把它保存到印象笔记里面去,或者你手动的把它敲进去,这样的话,就完成了信息的收纳。

另外一个常见的纸质 Inbox,就是 3M 便利贴。例如我在家的时候,会不断地有家务杂事要做。这是一种形式的信息,可能是我需要去买一些水,买点电,或者是需要去超市里面去买东西购物,需要给宝宝去买尿布,需要去买一些日常用品是吧?这些东西太多太乱太碎,怎么样才能把它进行一次性的高效处理呢?我就用 3M 便利贴。我在客厅里面放一个 3M 便利贴,放一个笔,然后,任何新任务进来,我就用 3M 便利贴一写,写上之后全部贴在墙上。这样的话,在我需要去超市采购的时候,我只要把 3M 便利贴揭下来,贴到我手机背面。这样,我去超市买东西,一个脑细胞都不用牺牲,但是一件东西都不会忘了买。这一点,就是利用 Inbox 解决碎片信息收集问题。

4.2 电子 Inbox

另外一些最常见、最有用的 Inbox,在我们的手机里。其实我们在交通中,在路上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想法和灵感。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掏出手机来,在备忘录里面顺手记录,不管是待办事项,想法或灵感。这种场景,其实我们每天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你备忘录里的东西,把它转移到你的印象笔记里面去。这样,你就完成了手机上面的一个信息收集。

梳理一下我们手机上的 Inbox。除了备忘录,我们有时候会拿手机随手拍张照片来记录;有时候,我们会用录音的方式简单记录;甚至有时候,像杨博士说的,我们甚至可以在微信里面自己给自己发语音,每次 60 秒,记录下自己当时的一些思考,还锻炼自己费曼的能力,给打造一个自己的罗辑思维。

其实,这都是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所有这些,手机上的备忘录、照片、微信里自己的罗辑思维,它都是一个信息 Inbox 而已,而不是你自己的一个知识库。如果,你把信息永远保留在 Inbox 里,你会发现,干货囤积,要找的时候找不到,而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发酵,后续没有对干货进行深化和理解。

所以,所有 Inbox,都必须定期,每周或者每天,把它清空到你的印象笔记或类似的唯一知识库里。

4.3 收藏夹

对信息松鼠病患者,最常见的 Inbox,当属收藏夹。

每次有学员约见,我都会让他打开自己的微信收藏夹,往往都是,收藏夹从上往下一拉,根本拉不到底。微信成立了多少年,多少年的积累就都全部存在里面。虽然能找到,但是每次都重读一遍,不如我们像之前说的,在印象笔记里眼到脑到手到。

所以,收藏夹也是 Inbox,包括微信、知乎、微博、QQ 空间、浏览器收藏夹,都要定期清空。

4.4 电脑 Inbox

我们在电脑上的 Inbox,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桌面,一个是默认的下载文件夹。桌面只是一个 Inbox,就像我们的办公桌一样。

我们的办公桌应该是干净整洁的,上面放存放的资料,应该是你当前需要用的、当前正在处理的工作文档。如果你把桌面当成一个知识库,所有东西堆放堆积,你会发现,桌面非常混乱,要找什么都找不到。所以,我个人使用电脑的一个原则:桌面,它只能是Inbox,只存放我当前需要存放的内容。 同理,下载文件夹也是如此。

5. 搭建 Inbox 体系,服务从输入到输出的输出流程

5.1 印象笔记里的 Inbox 体系

当我们梳理完我们平时日常使用哪几个 Inbox 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件事情:

在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搭建 Inbox 体系

然后,印象笔记 Inbox 每周一清空就可以了。

一个好的知识库软件,他必须能够最高效、最有效的将全部信息进行有效归集。而印象笔记,基本上跟市面上所有的软件都有接口。针对我的信息来源,我的 Inbox 笔记本体系如下图:

在微信里的文章,我可以一键转存到印象笔记里面去。我在网站网页上的文章可以通过「剪藏」的方式。我在 kindle 里面读电子书的书摘,可以通过 http://Clippings.io http://Clippings.io 直接转存到印象笔记里。

包括我的纸质笔记、手写笔记,我会通过 Carbo 这个 App 绑定印象笔记,自动保存到印象笔记中。如果不用 Carbo,用印象笔记自带的拍照功能简单一拍,也可以保存。

我的微信朋友圈内容,通过「同步圈」App自动同步到微博。我通过 IFTTT 这个自动化服务,把微博内容自动到印象笔记的微博 Inbox 笔记本。这样,我所有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他们都会自动同步到我的印象笔记里。

这么做,真的不是因为自恋,而是我觉得,发朋友圈发微博这种事,每个人每天可能都会干,太稀松平常了,但是,越是在这种事情上努力可积累,费曼地越好,素材把控能力越好,对人性理解越深,越能体现学习者的功力。所以,我这么设置一下,就能努力可积累,可迭代。建议你也这么试试。这比那些把朋友圈打印成书的互联网创业服务好多了。

甚至,我老婆平时喜欢在 Pinterest 看花花草草的图片,我用 IFTTT 设置了保存至印象笔记,都会全部收集下来。

这样,我就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简洁的 Inbox 笔记本体系,包括五六个常用的 Inbox,然后,我的人生信息流,就会自动汇集到印象笔记这样的知识库里面。

思维导图

备案号:YXA1gyGje3acPvONYElHgXxm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