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开始之前,我先问你几个问题:

  1. 去星巴克喝咖啡,大杯拿铁 34 元,加 3 元升超大杯,你要不要升?
  2. 和别人约会早到了半小时,你会打一局《王者荣耀》,还是看一会书?
  3. 好友问你借钱,借的话你舍不得,不借面子又挂不住,你是借还是不借?
  4. 高考没进自己的理想大学,你会选择复读,还是去上一个不喜欢的大专院校?
  5. 毕业后,你更愿意去大公司拿稳定的收入,还是去创业公司用时间换空间?
  6. 你 30 岁了,是会继续在不喜欢的公司里打工,还是跳槽转行,或者下海创业?
  7. 有两个男生追你,一个家财万贯,但是天生愚笨,长相一般,性格暴躁,另一个英俊帅气有才华,性格温柔,就是没钱,你选哪一个?
  8. 你是一家大公司的 CEO,年度战略会议上,两个部门都说自己的业务重要,问你要预算,一个看似更有前景,但是近期不会赚钱,另一个看似很赚钱,但是发展空间有限,而公司预算有限,你会怎么选择?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可应该怎么选才对?

成功学会告诉你,成大事者不纠结,可如何才能不纠结?面对选择,你就是会犹豫,会纠结啊,到底该如何做出果断的决策呢?

好,我现在再给你出一个选择题:

两个骰子,一个 6,一个 2,请选一个点数更大的。请问你选哪个?

你会说,这不是废话嘛,当然选 6……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个选择,为啥你就不纠结了呢?这与前面的问题区别在哪?

答案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统一的选择标准,而且选项可以被量化。

选择标准是:比点数的大小。

而骰子点数的大小,是可以被量化的,一个 2,一个 6,眼睛就能分辨。

6 大于 2,因此,选 6,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完全不需要纠结。

可我们经常遇到的并不是这类选择题,而是更像「石头剪子布」一样的选择题:

石头>剪子,剪子>布,而布>石头……

你说哪个好?

那你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这就像你要找一个终身伴侣。面对两位候选人,A 比 B 有钱;B 比 A 有才;A 又比 B 帅;B 又比 A 性格好……

怎么选?

好不容易想选 A 了,结果 B 又给你做了顿烛光晚餐,送了你一大束玫瑰,跟你许下了山盟海誓……

你又犹豫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比较标准!

你每次都是拿局部比局部,结果比来比去各有优势,所以才纠结了嘛!

因此,纠结只是症状,导致我们纠结的是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

你看似在做选择,其实是在找标准。

如果标准能确定,选项可以被量化,那么,这就变成了骰子比大小的问题,答案也就自然出来了,你根本就不需要做选择!

做选择,其实就是把石头剪子布的问题,变成比骰子比大小的问题……

一、科学决策的四个步骤

我还是拿「如何挑选老公」来举例说明该如何做科学的决策。

假设,现在有两位帅哥同时在追求你,一个叫王小帅,一个叫李有钱。

王小帅,30 岁,程序员,家境一般,但很有才华,受老板器重,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拿着 25 万的年薪,工作非常努力,每天加班到很晚。

李有钱,33 岁,富二代,长得帅,目前在某国企上班,老爸托人安排的职位,15 万年薪,工作、生活都比较安逸,有过多次恋爱经历,娱乐生活丰富。

好,请问你怎么选?

比收入?比家境?比长相?比智商?还是比性格?这又变成石头剪子布的问题了……

要做选择,一定得有统一的标准,你不能只比其中的一个维度(除非你只看重一个维度,其他都不在乎),也不能拿一个人的收入和另外一个人的长相比,它们不是一个标准,没有可比性。

那怎么办?

第一步:列出标准

首先,你要把你在乎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比较标准列出来。

那么,有哪些要素可以作为比较标准呢?

你可以从三个方向去寻找,分别是:过去、现在、未来。

  1. 过去:寻找历史记录

往过去找什么?

找历史记录。

就是备选对象有哪些过往的经历可以拿来作为判断依据,比如说,成长经历,学习经历,职场经历,获奖经历,情感史,犯罪史等等。

这些内容代表备选对象过去是什么样的,虽然不能代表未来也会如此,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你做出大概率的预测。

比如,「李有钱」告诉你,虽然他过去谈过 5 个女朋友,都是不到半年就分手了,但是「遇到你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作缘定今生,我要和你厮守终老,白首不相离……」

那么,根据他的情感史来判断,你有理由给他的这句话打个折扣。

2.现在:寻找当下的参考点

在当下找什么?

找参考点。

什么是参考点?

比如你在丛林中迷路了,面对岔路口,你该走哪条路?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是你手中的指南针。

指南针,就是你在当下能找到的参考点。

参考点有什么特征?

就是一般情况下,它不怎么会变。你在森林中的任何位置,指南针的方向永远是固定的,这样,你才可以用这个「不变」作为参考,在模糊中看清方向。

你在选老公的时候,也可以设立一些不变的标准作为参考点,用来衡量备选对象是否与你的目标一致。

那么,有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参考点呢?

比如,你可以定义:

  • 资产=200 万;
  • 收入=25 万/年;
  • 身高=175cm;
  • 长相=刘德华;
  • 智商=120;
  • 性格=1 周内不发脾气,说话能把我逗乐;
  • 还有价值观、能力、人品、格局等等。

注意,这些不是筛选条件,而是参考点。不是说对象资产没有到 200 万就排除了,而是你心中理想的标准。

然后,根据对象目前的状况,与参考点进行比较,打分。

比如,「王小帅」的个人资产目前有 40 万,那么他在「资产」这个参考点上,得分只有 20 分(满分 100 分,40/200=20 分)。

但是,他目前年收入有 25 万,那么在「收入」这个参考点上,得分就是 100 分。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直接拿一个你心目中认为完美的人来作为「指南针」,比如,你特别崇拜乔布斯这样的人,想找一个这样特征的人做老公,那么你就可以拿他作为「指南针」,然后看你的选择对象,有百分之多少像他。

这个也是很多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常用的选择方式之一,他们心中会有很多成功公司的模板,比如 Apple、Amazon、Facebook、Airbnb、阿里巴巴、腾讯…….然后就会拿投资项目去和这些公司做对比,看看有几分像它们,期待你也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腾讯,成为某某领域的 Airbnb,这些就是他们心中的「指南针」。

3.未来:可能性预测

就是基于你的认知,和对他们的了解,以及对于环境的判断,你认为对象未来会有哪些可能性,也就是想象空间有多大。

比如,王小帅,他目前是名优秀的程序员,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公司从事的领域是研究五级自动驾驶技术,并且已经拿到了 A 轮融资,如今正在快速地发展。那么你有理由预测,他未来的收入潜力巨大。

而李有钱,虽然是富二代,但是年薪只有 15 万,而且身在国企,工作又比较安逸,没什么上进心,年龄还有点偏大了,收入增长空间比较有限,所以,在这方面的得分就比王小帅低。

这是收入预测。

你也可以对他们的情感专一性进行预测,比如李有钱,因为长得帅,又是富二代,还经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身边美女众多。你预计他未来出轨的可能性有 40%,而王小帅,天天加班,身边也都是技术宅男,出轨的可能性只有 5%。那么这项得分,王小帅就略胜一筹……

反观到商业,如果你是一名天使投资人,你要投资一家创业公司,也需要预测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你可以根据公司所在的行业、市场趋势、潜在用户规模等等,看这个市场的天花板在哪,这是个能做多大的生意,这就是行业内常说的「看赛道」。

好,把上面找到的这些标准,列成一张表:

第二步:分配权重

标准是列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打分了吗?

还不行。

首先,你要把「筛选条件」从表里拿出来。

什么是筛选条件?

就是能一票否决的,只要备选对象符合某些点,就立刻排除,其他再好也没用。比如,你可以设立几个筛选条件:

  1. 有犯罪史
  2. 有黄赌毒等恶性嗜好
  3. 年龄比我小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点的,立刻排除!

还好这两位都没有……

然后,你就需要对剩下的这些标准进行权重分配。

比如你认为性格>收入>长相,那么就需要给它们分配不同的权重。具体怎么分?

高能预警:做科学决策绕不过数学,所以,接下来会用到一些数学计算,看着可能有点复杂,但基本都是小学数学的级别,仔细一点应该没问题,别觉得麻烦,你怕麻烦的地方,也许正是你薄弱的环节……

1.对大类分配权重

就是先对「过去、当下、未来」这三大类分配权重,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较保守,相信看得见的东西,那么就对过去、当下分配比较高的权重,比如 30%,50%。对未来分配 20% 的权重。

而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较激进,想赌一把大的,不看过去,看未来,更看重对象的未来发展,那就可以调高未来预测部分的权重,比如,10%/30%/60%。

假设在这里,你是一名保守派。

2.对大类里的项目进行权重分配

每个类别之内的项目也是按 100% 的比例进行分配,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省略此处过程),结果如下:

然后,再把小项目的权重和大分类的权重相乘,就可以得到每个项目在整体中的「真实权重」,数字比较多,我们用 Execl 表来表示:

每个子项目的「真实权重比例」,其实就是你内心对它们价值排序的数字化表达。

3.加入别人的建议

有些问题,你自己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也想听听别人的建议,特别是自己不懂的领域,更想参考一下专家的建议,那么,你就需要把这部分也纳入到表单里。

权重的分配,可以按你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进行划分,如果自己比较有把握,比如这个感情的案例,那么自己的权重就高一点,别人的权重低一点,比如,自己=80%/别人=20%。

而如果是一些专业领域,你自己不怎么懂,找不到什么好的评判标准,那么就可以调高别人的权重,比如,自己 30%/别人 70%。

然后再把「真实权重」按这个比例做一下计算,得到如下这张表:

到了这里你可以看到,你原本内心的那些复杂、混沌、纠结的各种要求,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可以用数字衡量的明确的标准,原来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你只能凭感觉或者局部比较,现在有了这张表,就可以对每个备选对象做整体性的量化分析了。

当然,每个人的权重分配方式也会不一样,以上内容只做案例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分配方案,过程中也可以随时调整权重的分配比例,优化整个决策系统。

第三步:量化选项

接下来,就是对你的备选对象进行打分了,怎么打分?

你可以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两列,每一列就代表一个候选对象,然后对他的每个项目按 100 分制进行逐项打分,分数可超过 100,也可以是负分,如下图这样:

其中每项的分值是怎么出来的呢?

1.过去部分的打分:凭感觉

每个人的过去都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关于过去的评分主要看感觉。

嗯?你可能会说,这样不是不科学吗?

没关系,因为通过了加权的计算,以及多个项目的综合,误差会大大被抵消,最终每个人历史阶段的评分,会比较接近于你的客观评价。

2.当下部分的打分:看差距

这里的评判标准基本是明确的,所以,计算实际对象和参考点的差距,就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分。

3.未来部分的打分:概率树

未来这部分的评分,你需要用到一个决策工具,叫作概率树。

什么是概率树?

就是从对象的此刻出发,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出现的可能性,画成像树枝一样的一条条分叉,最后对结果做加权汇总,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就拿「王小帅」的收入预测来做案例:

  • 他现在年收入 25 万,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公司刚拿了 A 轮融资;
  • 如果公司倒闭了,他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拿 30 万的年薪,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 50%;
  • 而如果公司拿了 B 轮融资,他可以拿到 40 万年收入,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 20%;
  • 剩下 30% 的可能性就是维持现状,拿着 25 万的年收入;
  • 而如果公司拿了 B 轮融资后,又拿到了 C 轮融资,那么他的收入可以达到 80 万年薪,你预计这种可能性在 B 轮拿到后有 30% 的可能性……

如此这般,你就可以将以上的这些预测,画成下面这样的一个概率树:

接着,你把所有「结果」乘以路径上的「概率」,然后汇总,就能得到王小帅未来的预期年收入:

预期年收入=(80 万×30%×20%)+(40 万×50%×20%)+(30 万×20%×20%)+(25 万×30%)+(30 万×50%)=32.5 万

因此,你就可以在他的「收入预测」中打上分数=32.5/25×100 分=130 分。

4.别人的建议如何量化呢?

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另一个决策工具,叫作德尔菲法。

不过,过程有点小复杂,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百度一下。总之,就是综合各位专家、朋友的意见,最后做一个加权平均,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测结果。

第四步:做出选择

OK,烧脑结束,最后一步,将所有的分数,根据真实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一个最终评分。

这样,一个石头剪子布的问题就变成骰子比大小的问题了,具体结果如下:

恭喜王小帅,以 88.26 的高分,打败了富二代,在此次评比中胜出!

你,应该选王小帅。

(注:以上案例里不涉及成本问题,在其他问题中,你需要把选择的成本也考虑进去。)

在理性的世界里,没有是非,没有感情,只有数字。

选择题到了这里,其实,就是一道计算题!

二、如何克服非理性?

慢着,好像有哪里不对……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咦?不对啊,现实情况好像不是这样的,爱情呢?

面对一个帅哥,一顿浪漫的晚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捧艳红的玫瑰,一段甜蜜的情话,甚至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足以让你芳心涌动,小鹿乱撞了。

Execl 表?

打个分?

做算术题?

哪有空顾这些?

大脑已经完全被荷尔蒙所控制,你的优点我喜欢,你的缺点我也喜欢,哪还会顾你的过去与未来?只要见到你,我就会开心,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不顾,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山无棱天地和,才敢与君绝!

……

爱情中的人,果然都是盲目的……

为什么会这样?

是前面的方法错了吗?

不是。

前面说的,确实是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但是,它是有个前提的:人,是理性的。

在经济学上,这叫作理性人假设。

意思是,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都会非常客观地做利弊分析,量化所有的选项,然后对每一个选项的各项标准进行客观的打分,最后做出理性的决策……

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不是!

不仅在爱情中我们是没有理智的,是盲目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做的大多数选择,也都是感性驱动的。

你想要减肥,想要少食多动,但面前放着一盘美食,你就是会忍不住……

统计发现,好的股票会越来越好,差的股票会越来越差。但看着自己手上的股票不断下跌,你就是会选择死拿着不放,不甘心,甚至会投入更多,期待它会涨回来,结果越亏越多;而手上赚钱的股票,你又立马卖掉,想落袋为安,结果它越涨越高……

你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比连续被雷劈 10 次还小,你还是会去购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忍不住啊!

人,是非理性的!

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在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的行为。

比如刚才说的买股票这件事,为什么人们会拿着亏损的股票不卖,而卖掉未来可能会更好地赚钱的股票?

这个就是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

如果损失已经造成,那么他会成为风险偏好者,更愿意承担风险,甚至继续加钱赌一把,这个叫作反射效应

而面对收益时,他又开始变得厌恶风险了,他不想让煮熟的鸭子飞掉,他想落袋为安,他变得谨小慎微,不愿意冒险了,这个叫作确定效应

那为什么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很低,几乎一定是赔的,人们还愿意去买呢?

因为买彩票的金额特别小,当我们面对特别小的收益时,我们又会变成风险偏好者,想去博一把大的,因为反正损失也就 2 元嘛,这个就叫迷恋小概率事件

而你如果把买彩票的金额和奖金同比例放大 100 倍,比如要 200 元才能买一张彩票,那估计就没什么人买了。

两件衣服,放在你面前,你觉得质量、款式都不错,都挺喜欢的,而且标价都是 399 元。只不过,其中一件原价就是 399,另一件原价是 3999,现在正好打一折,你买哪件?

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哇,第二件好便宜,但其实两件是一个价格,这个就叫作锚定效应,就是你的价值判断已经被锚定在了它标注的原价上了。

这个效应也经常被用在谈判策略上,讨价还价时,先开价的人就设置了一个锚,之后讨价还价的过程都会围绕这个锚展开,所以先开价人,在谈判中有优势,能把握锚的位置,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类似于损失规避、心理账户、禀赋效应、可得性偏差、比例偏见、结果偏见、鸡蛋理论等等一系列人们非理性的行为特征。

当你的大脑被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所影响时,你就不可能做出真正客观、理性的判断,你的选择会被情感所左右,你的行为会被商家所引导,你会持续地冲动和不断地后悔……

那怎么办?

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是怎么来的?你又应该如果避免呢?

人为什么是非理性的?

为了深入研究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把人脑分成了两个思考模式来解释这些现象,分别是「系统 1-快思考」和「系统 2-慢思考」。

系统 1:快思考

所谓「系统 1」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直觉思考,凭感觉行事,甚至是一种本能反应。

比如,一只老虎向你走来,你不会去分析你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少;看它的肚子,去判断它现在是否饥饿;看它的眼神,确认有没有透露出杀气;调查一下它的过往,看有没有吃人的经历;预测一下自己被吃的概率有多少……

你会立刻拔腿就跑!

这就是大脑里的系统 1 在运行。

它非常快速,会根据你当前的所见所闻,立马从记忆和经验中找到判断依据,并迅速作出反应。

这个快,当然有非常多的好处,它可以帮你处理许多简单、重复的问题和行为。

比如,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跟人打电话,而不需要去管具体应该迈哪只脚,甚至,如果你走的是一条熟悉的道路,你都不需要去思考路该怎么走,电话打着打着,莫名其妙就走到家了,整个过程就像自动驾驶一样……

再比如,我问你:3+4=?

你会脱口而出:7。

这个就是系统 1 给出的快速反应。

但是,如果你面临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我问你:25×44=?

你可能一下子就蒙了,没法立刻给出答案,你可能需要拿出纸笔,或者在脑子里摆出乘法计算的列表开始计算。

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进入了系统 2……

系统 2:慢思考

系统 2 是什么?系统 2 就是理性思考,是逻辑推理,是量化分析。面对未知、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大脑可能就会开启系统 2,把问题拆开了、揉碎了,铺在面前,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始分析各种利弊、因果关系、逻辑推理……

这个思考过程会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

为什么我刚才说是「可能」会开启?

因为开启系统 2,你需要主动调用大量的注意力来专心分析问题,而大脑是人体的耗能大户,占到人体耗能的 20% 以上,如果长时间使用系统 2,会让你感觉到非常疲惫。

因此,大脑很懒,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用系统 1,就不用系统 2,即便问题看上去很复杂,我们也懒得去认真思考,本能地选择节省能量,让大脑自动运行……

正是这个机制的存在,非理性就出现了……

系统 1 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调用大量的注意力,很节能。所以,我们大脑本能的选择,都是凭感觉行事。而且,速度非常快……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快,系统 1 它非常容易出错,判断经常不靠谱,前面说的那些认知偏误,都是拜它所赐,它讨厌损失、它厌恶风险、它盲目自大、它冲动感性、它简单直接……你如果长期用系统 1 思考,只凭自己的本能行事,你甚至学不会任何有点难度的东西。

基于这个发现,丹尼尔·卡尼曼将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从理性人变成了非理性人,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学理论——行为经济学,并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大行其道。

有了这个大脑模型,我们就有办法对付自己的不理性了……

怎么克服非理性?

1.启动元认知,开启系统 2

面对选择,首先要让大脑慢下来,启动系统 2,而这个过程,其实是反人性的,因为我们的本能并不喜欢集中注意力,耗费能量,用力思考,我们很懒……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 1976 年提出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比如发生了某件事情 A,你立刻就有了反应 B,但是你的元认知发现了这个过程,它就会问你,你为什么会有反应 B?反应 B 是对的吗?C 好像更适合啊!于是,你的反应变成了 C。

元认知,能够让你看到并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但是啊,元认知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掌握。

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如果你对「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感兴趣,可以出门右转,去听我另外一门语音课,叫作《重新理解财富:完成 12 次认知升级》,在那里我有更详细的讲述。

2.让思考离开大脑,强制限速

为了让自己的思考更慢、更客观、更理性,你可以让思考的过程离开大脑,比如拿出一张白纸,打开 Execl 表,或者使用 XMind 等脑图软件,将自己思考分析的过程可视化,把自己变成第三人视角……

这个时候,你运用的就自然是系统 2 了。

3.设置外部提醒

如果你的元认知经常失效,还会常常忘了把思考过程抽离大脑,依然会本能地拍脑袋,怎么办?

你可以设置一些外部提醒,比如遇到问题多去问一下别人的意见,或者召开一次会议,让自己的想法接受别人的批评与挑战……通过这些外部的力量激活你的系统 2。

4.识别认知偏误

刚才说了那么多认知偏误,比如心理账户、反射效应、确定效应、迷恋小概率事件……这些你都要去学习了解,并烂熟于心,以防自己踩坑。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运用这些认知偏误,优化你公司的营销策略,让用户的大脑只运行系统 1,让他不断买买买……

当你能绕开认知偏误,开启系统 2,进入到慢思考,你才能开始用本文开篇的方法,做出一次科学的决策!

有了这套决策方法,是不是再也没有选择题可以难倒你了?

三、科学决策实战

假设,你最近有个跳槽的机会,已经收到两家公司发来的 offer:

  • A 公司:老牌国企,钱多事少离家近,办公环境也是高大上,就是没什么晋升空间,行业也比较传统;
  • B 公司:创业公司,公司刚拿了 A 轮,行业好,增长快,虽然给你的工资只有 A 的一半,但是职位好,提成高,做得好收入也不低,还给你期权,最重要的是,工作内容是你非常喜欢的……

怎么选?

于是,你开启了慢思考,并打开一张 Execl 表,把你认为重要的标准都写上,比如,增长速度,工作内容,业务数据,办公环境,工资待遇,期权数量……

结果,B 公司,因为发展前景特别好,预测收益特别高,工作内容又是自己喜欢的,在你这张表上,得分完爆 A 公司。

因此,去 B 公司!

你非常开心,当天就把工作辞了,回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媳妇儿,你满心欢喜,期待收到一个爱的拥抱,结果……

她说:「你怎么想的?收入少了一半,又是创业公司,哪天倒闭都不知道……你想过我们的孩子没?你想过我们的房贷没?」

你怎么回?

你说:「真是妇人之见,我为你的见识感到担忧!」

那是会打起来的……

你感到很无辜,明明是用科学决策做出来的理性决定啊,怎么她就不能理解呢?

但是静下心来一想,老婆希望你选个稳定、收入高的工作,也有她的道理,怎么办?

又变成石头剪子布的问题了……

你是该妥协,还是坚持?

难道要再列个表,分析一下「坚持」和「妥协」这两个选项的得分吗?

那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

选择「坚持」就会伤害老婆甚至家庭,选择「妥协」就会伤害自己的理想,错过这次机会,两边好像都不行,这次是真的左右为难了,怎么办?!

答案是……

不要盯着选项看,要看目标。

答案一定在选项里吗?

我们之所以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就是因为,我们眼里只把选择题看成了选择题!

  • 要么接受我的方案,要么接受你的方案。
  • 谈判双方,纠结于价格问题,要么对方让步,要么自己让步。
  • 跳槽选公司,要么听我的,要么听老婆的。

我们经常陷入这样的问题里,在有限的选项里,做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道选择题!

在《奇葩说》第四季,有一道辩题是:分手该不该当面说?

当时的辩论,共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围绕「该」或者「不该」这两个选项展开的。

比如刘凯瑞说:「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社交方式、交友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相亲。既然谈恋爱都可以通过手机了,那么分手为什么不可以?」

你看,他是在说「分手不该当面说」的理由,听着很有道理吧。

接着,范湉湉又站起来说:「他提出分手时,是站在制高点上的,这不公平!应该给对方一个机会,让他见面和我说再见。」

恩,很感性,也很有道理,她说的是「分手该当面说」的理由。

现场的观众被他们说的,一会儿认为该,一会儿认为不该,听谁讲,都觉得很有道理,立场左右摇摆。

你看,当你只关注选项,你就会表现得特别纠结。

然后,BBKING 邱晨登场了,她把辩论带到了第二个层次

就是不围绕这些选项,讲它们的优缺点,而是定义选择的标准。

一旦选择有了标准,那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她是怎么说的?

她说:「对方辩友,把分手形容成盛大的闭幕式上的烟花表演,但其实不是,分手是所有的烟花都散去之后,那无尽的空洞和冷漠。我们要分手,就是因为我们俩不能从爱情这所学校里边毕业了,现在你却要求我进行一场退学考试,甚至是退学面试,为什么?如果我们还剩下一丝一毫可以见面的勇气,能不能把它用来在一起,而不是分手!」

你看,她在定义标准,她是在告诉你,什么才叫分手!

一旦你认同了这个标准,那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高手就是高手,果不其然,说完,全场热泪盈眶,比分大幅领先。

好,那接下来怎么办?

接下来,导师蔡康永和罗振宇,将辩论带到了第三个层次,设定目标。

首先,是蔡康永。

他说:「参加每一期《奇葩说》的这在场的 100 个人,都是跟我们一起承担要传递出去的那个结论。你们现在按蓝色键的人,做的是什么选择?就是我们《奇葩说》这一期要传递出去这么一个结论:要分手的时候不该见面分。我想看到这个结论的人都会十分诧异,就是:你们在说什么?谈恋爱的时候在一起,分手的时候不该见面分?你不觉得很荒谬吗?」

你看,他在给观众的选择设定目标,他在告诉观众,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道选择题?做这个选择,是为了达成一个什么目的?你们按键,可不仅仅是对观点的支持哦,而是要承担一个责任的,就是要和《奇葩说》一起,传递出一个价值观,你们的选择是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可不能随便按哦。

你听,如果你是现场的观众,你会不会变得格外慎重?你选择的标准,会不会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果然,此话一出,现场的比分,瞬间反转!

好,罗振宇也不是吃素的,他当然知道蔡康永在干嘛,他也如法炮制。

他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分手,且尽可能不伤害对方。」

你看,他又给问题设定了一个新目标。

然后,他接着说:「各位,你们手里现在有一个投票器,你们的投票器最终产生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一定要向我们这期节目的所有观众,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看《奇葩说》的人,正在长大……」

你听,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

观众瞬间倒戈,最终,反方获得了胜利。

目标决定了你选择的标准,而标准,决定了你的选择!

所以,回到你和你老婆的争执,你们的问题并不出在选项本身,而在于你们两人的选择目标不统一,如果你们忽视目标而只看选项,那就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争执,谁都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选择任何一个,其实都是错误的……

那怎么办呢?

你永远都有第三选择。

1.找到问题的目标

面对选择题,首先不要只看选项本身,而是要还原目标。

你要问自己,做这个题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最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

比如你面前放着两把宝剑,请问你应该选更锋利的一把,还是更好看的一把?

你只盯着两把宝剑是选不出来的,你得看你要用来干吗,你是要上沙场杀敌,还是要放在家里当装饰?目标一旦确定,答案就自动出现了。

那如果你找不到目标怎么办?

特别是那种你只能做一次选择,做完不能后悔和更换的,比如选老公这件事,确定后更换成本极大,那我该如何在结婚前,就确定他是不是我的目标人选呢?

你可以试试麦穗理论:

  • 第一步,你先设定一个寻找期限,比如你现在 22 岁,你目标是在 30 岁之前结婚,那么寻找期限就是 8 年。
  • 第二步,将 8 年分成 37% 和 63% 两个部分,也就约等于 3 年和 5 年。
  • 第三步,前 3 年只看不选,在这 3 年里你不做任何决定,只是和尽量多的男孩子接触,然后观察哪些是你想要的、喜欢的,你也可以用我们开篇的方式,给每个人都打一个分数,3 年一结束,得分最高的那个人就是你的目标人选。
  • 第四步,如果这个人还没有女朋友,那么你就可以回去找他,如果这个人已经有女朋友或结婚了,你在之后的 5 年里,就以这个最高值为目标,一旦遇到比这个目标值高的,就立刻下手,不要犹豫,不要再去幻想还有没有可能遇到更好的,大概率上,他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的选择还牵涉到多方利益,那你就得先统一目标:

我们在香港电影里经常看到这么一个场景,就是两个黑帮要打架,然后跑出来一个和事佬站在中间劝架,他通常第一句话是什么?

「大家都是为了财。」

这是什么?

这就是把双方的目标先统一起来。

大家如果是为了同一个目标,那么剩下的就是方法和行动的不同了,冲突就变成「如何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让双方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了,这样就比较容易和气生财。

2.将选择题转化成简答题

一旦问题有了目标,请问选择题还是选择题吗?

不是,而是变成了简答题!

基于目标,我们来思考方法和行动,这个时候,你已经不满足于摆在桌面上的那些答案了,因为你现在不是要在它们之间选一个,而是要解决目标问题,你已经从原来非黑即白的选项中跳了出来。

这就像你在考试时做选择题,答案是在选项里挑出来的吗?

不是!

是你根据问题,算出答案,然后在选项里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而已!

如果你还在选项中纠结,或者都选 C……

那就说明你要么没看题,要么你是真不懂。

如果是不懂,那么你要解决的也不是纠结的问题,而是去学习相关知识……

3.找到第三选择

有了这个思维习惯,当你再遇到「选 A 还是选 B」这样纠结的情况,你首先应该问自己的是:目标是什么?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比如在谈判中,对方觉得你们的产品太贵了,希望可以降价。怎么办?

你不要在降不降价的问题上纠结,你应该说:「通过与贵司的合作,增加彼此的整体利润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降价是可以的,不过这样会对我们的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对贵司的 C 业务也很感兴趣,是否可以在 C 业务上给我们一个位置更好的广告位作为交换?」

这就是跳出了原有的选择框架,找到了更好的第三选择,得到双赢的结果。

再回到刚才找工作的问题,你和你老婆的核心矛盾是目标不同,老婆要稳定,你要前景和热情,那么,你们是否可以达成一个统一的目标,找到可以兼顾这两个需求的方案?

比如,在能保证家里每月有 1.5 万元开支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成长潜力巨大的公司。

那你的答案也许可以是,选择 B(成长潜力更大的公司),不过在此基础上另外再找一份兼职,补充每月的固定收入;或者先都不选,等待更适合的机会出现……

世上本无选择题,所有的选择题,都是简答题。

好累……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完蛋了,做个选择好复杂……

既要慢思考避免认知偏误,又要量化分析做理性决策,还不能局限于现有的选项,要找到问题背后的目标,把它转化为简答题,再扩充选项……

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这样,得活得多累啊……

这样下去,选择能力是变强了,可副作用是会变得很磨叽……

这可咋整?

关于这部分内容,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如果你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欢迎移步阅读我的专栏文章:

《不平凡的思考力:「聪明」是可以学会的》

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若你没有看过之前的几期文章,建议从专栏第一篇文章开始阅读。

我们专栏见!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