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能被称为「多智而近妖」的人物?

开挂的宰相李泌:多智而近妖是怎样炼成的

出自专栏《打出王炸:古代大男主如何逆风翻盘?》

大唐神童李泌。

他做大唐宰相时,别人都在玩权谋和内斗;

只有他带着皇帝玩「上帝视角」,搞长远战略。

李泌的妖孽人生,打 6 岁就开始了。

公元 728 年,心血来潮的盛唐皇帝李隆基,在宫里举办了一场佛、道、儒辩经大会。

经过多轮唇枪舌剑,最终怼赢各路嘴炮、获得最佳辩手称号的,是中国第一位武状元、号称「五百年一贤」的员半千之孙员俶。

他当时年仅 9 岁,是李泌的小表哥。

李隆基非常高兴,摸着员俶的小脑袋连连感叹:

不愧是半千同志的孙子!这么聪明的小朋友天底下应该没有第二个了!

没想到,员俶同学立即跪下来,一脸严肃地反驳皇帝:

怎么没有!我舅舅的儿子李泌就比我聪明!

胃口被吊起来的李隆基立即派快马宣召,一边和宰相张说下棋,一边期待着乏味生活中的新惊喜。

对弈正酣,李泌被大内侍卫扛了进来,李隆基笑眯眯地示意张说出个题考考他。

身为文坛泰斗的张说并没太当回事,随手一指棋盘:

就以「方圆动静」为题,作个赋吧!

李隆基竖起耳朵静等下文,结果大煞风景的李泌奶声奶气地问了一句:

啥意思?

张说瞥了眼一脸黑线的老板,耐着性子先打个样: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一听原来这么简单,随口写了篇小作文: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被比到地平线下的张说,只好不尴不尬地恭贺皇帝喜得奇童。

盛世祥瑞多。

李隆基非常高兴,当即赏了小家伙几块上好布料,迅速把他包装成名震长安的小网红。

声名鹊起的李泌从此经常与高官显贵、社会名流高谈阔论,受到不少朝廷要员的赏识。

连玄宗朝最后一位名相、著名诗人张九龄都将他引为忘年交,直呼其「小友」。

但自小生活条件优渥、博览经史子集、自认有王佐之才的李泌,并不愿意按部就班地考公上岸,更不喜欢衙门里朝九晚五的寡淡生活。

他经常在嵩山、华山、终南山一带游学访道、钻研易经,对羽化登仙充满向往,对清风明月情有独钟。

直到他 30 岁那年,垂垂老矣的李隆基在百无聊赖之际,终于又想起了当年那个小神童,专门下旨召他入朝讲解《道德经》。

报告会结束后,李泌被一纸命令顺势留任翰林待诏、供奉东宫。

当时,年长李泌 11 岁的太子李亨,已经待机 13 年。

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相轮番挖坑设套攻击下,活得小心翼翼、憋憋屈屈,甚至被迫与太子妃离婚苟且偷生。

对李亨而言,李泌的到来仿若暗夜天光,给他注入了清新而温暖的丰沛能量。

他对李泌视同师友、尊崇有加。

但李林甫病危后,继任丞相的草包杨国忠却频频嚼舌根、使绊子,迫使李泌不得不逃离庙堂、潜遁名山。

公元 755 年,安禄山擂动渔阳鼙鼓,玄宗李隆基狼狈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与老爹分道扬镳后,仓皇北上灵武,草草即位。

当时,新君面对的烂摊子是相当令人绝望的:

两京陷落、山河破碎,认怂的老爹李隆基躲到了大后方,江陵的弟弟李璘在背后捅刀子……

而自己手边连个靠谱的战略参谋都没有。

肃宗李亨急切地派出大批人手,寻找老朋友李泌前来辅佐。

刚好,李泌的亲外甥张志和,是跟着李亨从长安一路来到灵武的心腹,现已官居正三品的左金吾卫大将军。

这个张志和,绝非泛泛之辈。

不仅能创作旷古金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洞察世事的眼界也是不差的。

他坚定认为,糜烂的大唐,只有他舅能救了。

或许正是在他的协调下,李泌主动出山来到灵武,与李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俟平京师,则去还山。」

肃宗李亨对整天想着什么时候退休的李泌,给予了超规格礼遇:

不直呼其名,敬称「先生」,吃则同席、出则同辇,从国策制定到将相升迁等一应军国重事,无不征询李泌的意见。

满朝文武和吃瓜群众也普遍知道,御驾之上的那两个中年大叔中,「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旧唐书》甚至认为李泌这位白衣山人已「权逾宰相」。

有一天夜里,李亨邀请李泌和三个亲王一起围炉吃火锅。

灵武的羊肉肥美鲜嫩,几位皇亲国戚吃得满嘴流油,只有大煞风景的李泌不动筷子:

臣不吃荤。

李亨赶紧亲自烤了两个香梨给他,喝得醉醺醺的几个亲王也跑来抢梨吃,通通被李亨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你们一边去!这梨是特供先生的,没你们的份!

为回报新君知遇之情,既不愿当官也不爱争权、但胸中自有千秋的李泌脑力全开,给李亨奉上 4 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关于如何处理老爹

李亨登基称帝是先上车后买的票,老司机李隆基猝不及防被撵出了驾驶位。

父子俩为抢方向盘,在父慈子孝的表面功夫下,暗中没少掐架。

但李隆基毕竟老了,颁行的诰旨被束之高阁、委派的宰相被一撸到底、居住的成都被降为蜀郡,实在没有精力再跟已经 40 大几的儿子掰手腕了。

李亨也清楚,还是要维持一个体面的和解局面为上,于是假模假式地给老爹写了封信:

爹,您快回来主持大局吧,儿子还太年轻,愿意回东宫继续待机!

李泌听说后赶紧跑来批评李亨:

你爹只是老了,又不是傻了,你这么夹枪带棒的,他怎么可能回来呢?

果然,躲在成都的太上皇酸溜溜地回了个口信:

让剑南道给我提供点退休金就行,长安我就不回去了。

孝道是当时的政治正确,皇帝如果落个不孝的人设,椅子是很难坐稳的。

在李泌亲自操刀下,李亨很快送出了第二封信:

「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

太上皇顺势迈下台阶,愉快地回来当了个吉祥物,肃宗的执政合法性进一步得到有力背书。

第二个锦囊,关于如何处理儿子

肃宗作为战时天子,平叛是他的天然使命。

在选择天下兵马副元帅时,郭子仪毫无争议、当仁不让。

但大元帅人选,却分歧很大。

李亨和军中将校,普遍倾向智勇双全、精骑善射、一路护着他君临灵武的三皇子建宁王李倓

玄武门之变虽已过去 100 多年,但世代唐君每每想起来都不免后脖颈冒凉风。

李泌悄悄点拨李亨:

广平王李俶(即唐代宗李豫)是嫡长子,难道将来让他学吴太伯主动让贤吗?

反射弧稍有点长的李亨没反应过来:

老大已经是太子了,让老三当个元帅咋就不行呢?

李泌耐着性子几乎点破:

有我做参谋长(行军司马),平叛复国小菜一碟,天下兵马大元帅功高震主,赏还是不赏?

(难道再因人设岗,搞个天策上将军?)

李亨终于听懂了,也吓蒙了。

他当然清楚老爹的太上皇当得多憋屈,自己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李渊,当即扼杀掉老三未来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李泌这个建议,对或许确有李世民之才的建宁王李倓(不久被他爹找茬扣帽子赐死),是稍显有失公允的。

中唐历史也由此,少了李倓可能创造的传奇故事。

但仅就当时而言,稳住风雨飘摇的朝局才是第一要务,李泌并没有错。

第三个锦囊,关于如何处理仇人

李亨自从当上太子后,一直被权相李林甫花式打压,整天过得提心吊胆、呼吸不畅,留下了面积不小的心理阴影。

现在当了皇帝,翻身农奴把歌唱,每每忆起当年受的窝囊气,就恨得牙根痒痒。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复仇方案:

把李林甫的遗骨挖出来烧掉!

李泌一听奔 50 的李亨要玩过家家,哭笑不得地站出来拉袖子:

枯骨何知!只能显得陛下您太小气而已!

李亨很不服气:

这老贼当年害得我朝不保夕,而且也没少坑你,难道你忘了吗?

李泌只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听说陛下这么记仇,那些本想改过自新的叛军,还敢弃暗投明吗?

特别是太上皇,难道不怕陛下还忌恨当年逼您和韦妃离婚的旧账?

万一他因此赖在成都不回来,您要背的锅恐怕就大了!

李亨越听越后怕,抱着李泌脖子号啕大哭,连连承认自己思虑不周、险些酿成大错。

当然,这三个锦囊都只是开胃菜,并不足以体现李泌的真正水平。

第四个,才是王炸级奇谋。

第四个锦囊,关于如何光复故都

这是李泌出山的终极使命,他大开脑洞,提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且极具战略远见的「平叛策」

第一步,关门打狗。

暂时不考虑光复两京的问题,而是反向利用洛阳和长安的地形条件,把叛军困在两京之间闭塞而狭长的哑铃状空间内;

再派郭子仪和李光弼多点佯攻,迫使安禄山四处救火、疲于奔命、耗尽士气。

第二步,釜底抽薪。

令肃宗之子建宁王李倓迂回塞外、绕过河套、远征幽州,端掉安禄山老巢,一劳永逸、不留后患地肃清叛乱。

这是史上第一次把北京以北的战略要道纳入军事视野,甚至超越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取道云中九原远征秦国的构想。

堪比 500 年后忽必烈绕道云南回击南宋的大手笔。

如果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唐肃宗李亨或许可以攒足威望,再造一个盛世。

然而,以他的资质,干个守成之君还算勉强,任由两京充当戏弄老鼠的风箱,这个政治魄力他并没有。

果然,李泌的奇谋被阉割执行后,急于向老爹和天下证明自己法理价值与执政能力的李亨,催令郭子仪向回纥借兵,直捣黄龙、收复两京。

借兵,只是好听点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雇佣兵。

雇,当然是要付钱的: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回纥人依约在洛阳城大肆抢掠三天,潇潇洒洒地满载而归。

李亨成功还都,面子看似赚得很足,可帝国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叛军只是被赶走,不是被消灭,原本预想的歼灭战变成了拉锯战、消耗战。

叛军流窜各地、又肆虐 6 年之久,后果除了民不聊生,还有中央朝廷的颜面扫地以及藩镇割据的积重难返,开天盛世已成恍若前尘的如梦之梦。

自鸣得意的李亨,大方地赏赐李泌枕着天子膝盖美美睡了一觉。

但散淡的李泌并没有因为享受睡过皇帝(膝盖)的特殊待遇而受宠若惊、感恩戴德;

更没有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醒来后坚决请求功成身退。

因为,剩下那些杀鸡的活儿,已经用不上这把牛刀。

李亨苦苦挽留无果,只好在衡山建观结庐,允准李泌隐居修道,并按三品大员标准定期保障特供物资。

玄宗和肃宗父子俩相继驾崩后,唐代宗李豫即位,立即征召当年的参谋长给自己出谋划策。

推脱不过的李泌只好再次出山,扭扭捏捏地三进朝堂。

为强迫不食人间烟火的李半仙尽快融入世俗社会,不要老想着逃跑,任性的李豫不仅给他建了豪宅、娶了媳妇,竟然还下旨逼他吃肉!

哭笑不得的李泌也不较劲,组织上让当秘书就当秘书,让下基层就下基层,反正庙堂江湖各有风景、出世入世都是修行。

唐代宗李豫虽然形式上平定了历时 8 年的安史之乱,使出洪荒之力干掉了权臣李辅国、权监鱼朝恩和权相元载,但威望并没有积攒多高。

藩镇割据的肇始、仆固怀恩的叛乱、吐蕃对长安的入寇,极大削弱了这个继玄宗后第二个逃跑皇帝的历史形象。

在各路官僚的排挤和皇帝并不太有力的照拂下,李泌相继在两湖和江浙一带任职,虽然经常与李豫和当朝太子李适传信交流,但毕竟鞭长莫及,对朝局影响有限。

但在代宗朝近 17 年的地方官生涯中,他并没有因为修道而耽误办公,更不会怠政懒政、尸位素餐。

相反,李泌所到之处政绩斐然、官声很好,特别是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深刻改变了市容市貌,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

「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公元 783 年,由于抠门的首都市长赏赐士兵时出手寒酸,出离愤怒的五千泾原镇士卒在长安发动兵变,大肆掳掠京师府库。

刚刚即位 4 年多的唐德宗李适只好继承老爹光荣传统,匆忙逃出长安,辗转躲到陕西汉中一带避难。

颜面扫地的李适在秘书陆贽批评教育下,终于认识到「泾原兵变」根本上,还是源于自己处理藩镇割据问题的急躁和莽撞。

咬碎槽牙下了一道罪己诏,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

「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

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罪实在予,永言愧悼。」

然而,光耍嘴皮子只能博得一些同情分,要想力挽狂澜还是得靠好脑子和枪杆子。

危急关头,德宗急召 62 岁的李泌火速赶到行在,担任左散骑常侍、刑部侍郎。

并特别安排他每天在中书省值班,随时等候召对。

李泌淡出官场的夙愿再次告吹,第四次被卷入权力中枢。

在李泌的系统筹谋和浑瑊、李晟等中唐名将的艰难厮杀下,叛乱终于平定,逃亡小 10 个月的德宗灰头土脸地回到长安。

这回总可以告老还乡了吧?

并没有。

虽然与德宗的交情比起和他爷爷肃宗、他爹代宗都差得远,甚至都不如和他太爷爷玄宗更熟,但过去一直逃避当官的李泌却一反常态答应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位极人臣。

原因很简单,他有一盘逆天的大棋要下

这盘棋就是绞杀吐蕃这个生死大敌、心腹之患。

不同于突厥、契丹、回纥等纯种游牧民族,吐蕃政权农牧兼具、自成体系。

在经济和文化上对中原社会的依存度不高,很难通过绥靖、羁縻、贸易等手段与之苟合,唐蕃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

要怪就怪老天爷既生瑜何生亮。

青藏高原各部落第一次完成整合、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正准备下山大干一票时,就踢到了更加强大的唐帝国这块铁板。

开基之主松赞干布死后,不信邪的吐蕃人频频俯冲挑衅,在苏定方、裴行俭、张守珪、哥舒翰、王忠嗣等名将轮番蹂躏下龟缩了 100 多年。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边镇精兵被调往中原平叛,嗅到腥味的吐蕃大军终于支棱起翅膀,开启了全面扩张步伐。

从李泌白衣卿相到真正宣麻拜相的 30 年时间里,吐蕃人凭恃居高临下的地利,沿安西、剑南、河陇三大战略方向对唐朝发动了超过 40 次大规模战争。

唐军从鼎盛时代的疆界外推态势节节后撤、苦苦支应,河西、陇右全线失守,安西、北庭成为飞地,巴蜀、关中频遭寇掠,甚至连帝都长安都一度陷落、惨遭浩劫。

摇摇欲坠的唐帝国除了体内日渐癌变的藩镇毒瘤,头上又悬起了一柄随时要命的大砍刀。

李泌当年的「平叛策」被阉割,导致藩镇之毒积重难返,现在为掰断吐蕃这把砍刀,他再次献出一剂大唐的续命神药、兼吐蕃的致命毒药「平蕃策」。

第一步,明确方向,放弃幻想,将吐蕃定为不死不休的头号敌人

当时,为尽快平定泾原兵变,唐德宗曾以割让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为条件,请求吐蕃出兵援助。

但吐蕃不仅拖拖拉拉,还沿途抢劫老百姓。德宗气得肝疼,却没有毁约的勇气。

陆贽连履约敕书都写好了,被李泌暴训一顿,果断否决。

吐蕃恼羞成怒,兵锋逼近陕西凤翔,迫使唐朝派人前去结盟。

老实巴交的李适万万没想到,这帮离太阳更近的「纯真」牧民竟然玩阴的。

「结盟」是假,「劫盟」是真。

除代表团团长浑瑊突围逃走,副团长以下 60 多官员被扣押、500 多士兵战死、1000 多人被俘。

唐蕃关系跌到冰点,李适终于下定决心「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第二步,安定朝局,和合人心,凝聚一致对外的共识和能量

老将李晟和马燧因「平凉劫盟」受到德宗猜忌,李泌据理力保,弥合了君臣裂痕,更稳住了李唐军心。

太子李诵的丈母娘跟人通奸,气得唐德宗坚决要求易储,「保太子专业户」李泌压上全家性命,跟李适争论大几十次,终于说动他放弃换人打算。

为降低陇山防线唐军长途运粮的损耗成本,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李泌创造性提出了一个「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复府兵」的两全之策:

1. 用府库积压的劣缯染成彩缬,通过党项换取吐蕃的耕牛。

2. 招募戍卒到边镇开荒。

3. 政府无息贷出粮种。

4. 次年丰收后,政府高于市价 20% 全数赎买。

财政支出少了、边疆军粮够了、戍边军心也稳了,一石三鸟,智计绝伦,800 多年后选入了明朝大作家冯梦龙编纂的《智囊全集》。

第三步,纵横捭阖,编织巨网,绞杀吐蕃这支雪域苍鹰

这是「平蕃策」的核心,也是李泌这位战略大师的终极大作。

当时,吐蕃穷兵黩武、无岁不征,左邻右舍或受欺压、或被胁迫,可谓「天下苦蕃久矣」,拥有联动抗蕃的最大公约数。

对时势洞若观火的李泌,敏锐捕捉到这个当时亚洲几大强国的共同诉求,大胆提出了一个横贯亚洲、历时百年、气势恢宏的合围战略: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

在这个包围圈中,云南的南诏帝国首鼠两端、反复游移,是最不牢固的一环。

先派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跟他们搭上线,只要南诏不铁杆倒向吐蕃,就算达成断蕃一臂的目标。

西侧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是吐蕃死敌,牵制其大半兵力,德宗派遣宦官杨良瑶作为外交使节,走海路出访黑衣大食,结成攻守同盟(先于郑和 600 多年抵达地中海沿岸)。

西南的天竺素来仰慕大唐文化,且与吐蕃是世仇,招抚协同也不是难事。

难度最大、却也最重要的环节是「北和回纥」。

回纥汗国是一个拥有数十万控弦精兵的军事强国,如果将其攻击矛头导向吐蕃,不仅可以「祸水南引」,减轻陇右唐军的防御压力,还能将原本防卫回纥的朔方军腾出来作为战略预备队,实在是一招妙棋。

但不巧的是,20 多年前,还是太子的德宗李适出使回纥时,因为不肯向叔叔辈的回纥可汗行「舞蹈之礼」,四个僚属被杖打一百(其中两人伤重而死)。

20 年来,一直感到脸上火辣辣的李适对回纥人就没给过好脸色。

打仗事小,打脸事大。

现在李宰相居然要跟他们结盟?门都没有!

李泌找老板掰扯了 15 次,甚至以撂挑子相威胁,终于说动李适松了口。

加之回纥现任可汗过去是宰相,靠弑君政变上台,既有稳住阵脚的政治需要,也算替李适报了仇,刚好给了他一个下驴的坡。

于是,两国顺利结成「贞元之盟」,回纥改称回鹘,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如愿求娶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

新郎官眉开眼笑地给老丈人写了封诚意十足、甚至肉麻兮兮的亲笔信表达结盟决心:

「昔为弟兄,今即子婿。子婿半子也。彼犹父,此犹子也。父若患于西戎,子当遣兵除之。」

至此,一张图谋摁死吐蕃的惊天捕网正式结成,雪域高原上这个出道即巅峰的强大政权进入生命倒计时。

虽然仅仅 2 年后,68 岁的李泌便溘然长逝、魂归山野,但他布下的这盘大棋仍在稳步前推。

公元 789 年起,唐军在甘肃平凉、陕西定边等地重新筑起巩固的城防体系,后来白居易欣然赞叹:

自筑盐州十馀载,左衽毡裘不犯塞。

公元 794 年,南诏王异牟寻对吐蕃发动「神川之战」,毙敌万人,夺城 16 座。

公元 796 年,吐蕃为拔除唐军在西域的最后据点,大举进攻龟兹,回纥怀信可汗派出援军两相夹攻,将围城吐蕃军杀得「四散落逃、尸骸臭秽」。

公元 801 年,大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指挥九路大军对吐蕃发起「维州之战」:

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

同时,唐军围点打援,歼灭五万蕃军,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献俘阙下」。

公元 819 年,吐蕃兴兵 15 万围攻盐州 27 天,唐军在沙陀人配合下大获全胜:

「杀戮不可胜纪,驱其余众于芦河,获羊马驼牛万数」。

公元 851 年,唐宣宗出兵收复河湟地区三关七州。

公元 866 年,张议潮将吐蕃势力彻底逐出河西、陇右,打通河西走廊: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公元 876 年,吐蕃首都逻些被奴隶起义军攻陷。

至此,这个疆域一度东至关中、西到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 南至印度恒河流域,领土包括今天中国新疆大部、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全部、四川和内蒙古西部、云南西北部,以及克什米尔、不丹、尼泊尔全部地区,印度北部地区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四分五裂。

而此时距离李泌故去,已近 90 年。

可能由于他「一生颇好道」,喜欢「坐看云起时」,跟标准的儒士格格不入:

王世贞说,自三代而后人臣出处之迹,未有如李邺侯泌之奇者也。

柏杨认为,他有异于传统知识分子和孔家班系统。

在那个心思普遍用在内斗权谋、极少「开眼看世界」的年代,像李泌这样整天练习「上帝视角」玩战略的,确实也不大合群。

因此,古代读书人对他并不太推崇,史料着墨不多、偏见不少,甚至连谥号都没给一个。

直到近代以来,李泌的江湖地位才开始逐渐回归、广受认可:

范文澜先生说,他是「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

南怀瑾先生认为,「郭子仪的成功,全靠李泌幕后的策划」。

柏杨先生评价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严的知识分子,可与西汉王朝的张良媲美」:

论贡献,「是王猛之后第一人」,论品格,「是诸葛之后第一人」。

当然,于已沉睡千年的李泌而言,千秋功业、蜗角虚名,或许并不如浮云更加可爱。

备案号:YXA19XBZBdyFxd3QNxjHPD1a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