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曾把中国推到核战边缘。
1969 年,我们跟苏联真刀真枪地干了一架,差一点互扔原子弹。
中国没被吓倒。
要打就打,奉陪到底。
这场规模不大、意义却非常深远的中苏之战,就是——
珍宝岛战役。
1、反击的时刻到来了
三更半夜,在浓浓夜幕的掩护下,一支解放军的侦察分队冒着零下 30 度的严寒,无声无息地行进。
最终潜伏在雪坑之中,等待时机的来临。
实在冷得扛不住,就喝老白干来御寒。
为了防止咳嗽暴露目标,每人都事先服下了止咳药。
如果有人犯困,战友就用雪球砸,让他保持清醒。
做好这些准备,就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那一天,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
这个「敌人」,就是强大的苏方。
这是在 1969 年 3 月 2 日,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的中国领土珍宝岛。
最近中苏边界形势异常紧张,为了防止擦枪走火,我方从 2 月 25 日就停止了在珍宝岛的巡逻。
但是这一善意举动,反而被苏联用来大肆宣传「中国退出达曼斯基岛」(苏联给珍宝岛取的俄语名字),岂不是好心当作驴肝肺?
那还得了?再危险也得上岛走一圈,宣示我们的主权啊。
于是我方决定,恢复上岛巡逻!时间就定在 3 月 2 日这一天。
不过,苏方肯定会恼羞成怒,到时候事态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大家心里都没数。
所以要做好万一动手的准备。
那支侦察分队,就是我方事先布下的一支伏兵。
晨曦到来了。
8 时 40 分,解放军另两支负责巡逻的分队刚刚抵达珍宝岛的岸边,对面立刻传来轰鸣声。
苏联境内的两个边防站开出来两辆装甲车、一辆军用卡车和一辆指挥车,向珍宝岛疾驶而来。
车开到跟前,70 多个苏联士兵跳下来,个个荷枪实弹,摆开战斗队形。
第一巡逻分队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马上向岛的西边撤退。
没想到,一再忍让反而换来了苏方的紧追不舍,他们还想迂回两侧,从三面包围我方。
第一巡逻分队被逼到岛边,退无可退,再退就要退出岛了——这意味着巡逻任务的失败,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带领巡逻的,是珍宝岛边防站站长孙玉国。
他知道,自己正面临着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鼓舞士气,他高喊一声:「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就在孙玉国振臂一呼的时候,面对退避三舍的解放军,苏方竟然端起了冲锋枪,扣下了扳机……
刹那间,第一巡逻分队就有 6 人中弹倒下。
不能再默默挨打,再隐忍也是有限度的,反击的时刻到来了。
这一刻,是 9 时 17 分。
听到枪声,在雪坑里趴了五六个小时的侦察分队像天降神兵一样一跃而起,同时投入了战斗。
眼前凭空冒出好几个猛烈的火力点,让苏方立刻慌了手脚。
在岛的另一头,第二巡逻分队也和苏方打响了遭遇战,把对方意图迂回包抄的 7 个人全部消灭。
战斗持续到 9 时 50 分。
苏方步兵的技战术素质和灵活性比我方差多了,行动僵化,本来占据优势的重型火力也无法在复杂的地形中发挥出来。
打了不到一小时,苏方就赶紧扯呼,退回苏联境内。
鸣金收兵,回来一数,双方互有伤亡,但我方明显是占上风的一方:
我方牺牲 17 人,重伤 11 人,轻伤 24 人,失踪 1 人;
苏方被击毙 38 人,受伤近 30 人,装甲车、指挥车和卡车被击毁各 1 辆。
要知道,我们面对的可是最强大的两极之一啊。
当时的苏联,在世界上一半地方都是横着走的。
现在他们竟然被往日的「中国小弟」击毙几十人,吃了这么大一个亏,苏联老大哥又怎么会善罢甘休?
下一轮凶狠的反扑,已经在酝酿中……
2、既要准备小打,也要准备大打
你可能会奇怪:珍宝岛到底是什么样一个风水宝地,值得中苏双方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代价来争夺?
其实珍宝岛面积只有 0.74 平方公里,是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靠近中国这一侧的一个小岛,东边距离苏联领土 400 多米。
不过到天寒地冻的时候,江面结上几米厚的冰层,连坦克都能开过来。
从清末开始,珍宝岛就属于中国,无可争议。
一开始,苏联也对此没有异议,因为它想让中国一直当小弟,呼来唤去、指哪打哪,所以边界争端就暂时放一放。
可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也要自立、要发展,苏联却一再仗势欺人,于是两国关系恶化。
此后,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外扩张的苏联干脆不装了,赤裸裸地盯上了珍宝岛,搞事的意图昭然若揭。
自 1964 年以来,苏联大量增兵中苏边界;
从 1964 年 10 月 15 日到 1969 年 3 月 15 日,苏联挑起 4189 起边界冲突,打死、打伤中国渔民数十人,其中在 1969 年之前的两年时间里,就入侵珍宝岛多达 16 次。
我方虽然没有反击,不过也调兵遣将,做好一切准备,派遣了好几个步兵师。
到侦察分队奉命上岛埋伏的时候,中苏在乌苏里江的对峙局势已经是一触即发的状态。
之前都是靠中国军队强大的克制力,才没有开打。
但是在 1969 年春节前夕,中央军委根据形势变化,对沈阳军区下达了命令:
对「苏修」的挑衅,要坚决予以反击,规模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也就是说,一场局部的冲突可以干,别升级。
这才有了 3 月 2 日的硬刚。
打完第一战,狠狠丢了面子的苏方果然没消停。
根据情报,在之后的短短几天内,苏方在那一带迅速大量增援。
集结了 70 辆坦克、380 门火炮、150 辆装甲车及自行火炮,地面部队达到一万多人。
很明显,这是在蠢蠢欲动想报复呢。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在后方,国内民众配合形势打起了舆论战。
从 3 月 3 日到 12 日,全国一共有 4 亿人举行集会和游行,声讨苏联侵略我国领土。
《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题目是周恩来改定的,叫《打倒新沙皇》,直指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毛泽东也站上了天安门城楼,向人山人海的群众发布宣言:
「我们要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坚决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我们不想打,可也不怕打;既要准备小打,也要准备大打。
现在事件的性质还是边界冲突,可对方大举入侵、从而升级为大规模战事的可能性也不得不防。
我方预料得没有错,苏方果不其然,回来讨场子了。
3 月 4 日、5 日、7 日、10 日、11 日、12 日,他们先后 6 次侵入珍宝岛及其西侧属于中国的河道。
在此期间,我方召开了前方指挥部作战会议,布置好了应对之策——
工事该加强的赶紧加强,火力网该设置的赶紧设置;
负责潜伏的小分队做好防冻措施,「耳戴套,脸戴帽,裤带扎棉袄,手往怀里抄,夜里值勤别偷懒,困了喝酒别睡觉」;
在江汊上埋好地雷,设下三个雷场,作为与苏方坦克作战的第一道防线;
……
是的,我方估计下次苏方肯定会出动坦克。
当时苏方最新型的 T-62 主战坦克刚刚在世人面前亮相没几年,这个大家伙坚固异常,我方的火炮根本打不穿它的装甲。
那怎么办?
没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因此可想而知,准备迎接强大敌人的我方官兵,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
没想到,不可一世的 T-62 只是个纸老虎;
我方的雷场和潜伏分队,却成了决定 3 月 15 日战斗结果的胜负手。
3、地雷能炸坦克吗?
雷场是在 3 月 14 日晚上 9 点开始布雷的。
月色下,我方的工兵在靠近中国一侧江面的厚厚冰层上埋设了二十多颗反坦克雷,它们被装在白毛巾兜里,在雪地上隐藏得毫无破绽。
布完雷,还留下了一个班,从午夜起就潜伏在岛西边的高地上,就是为了掩护第二天我方上岛巡逻的战友。
十来人的潜伏分队顶着刺骨的低温,趴在雪地里,纹丝不动,却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到了 3 月 15 日凌晨 3 时,一天之中夜最深的时刻,一件怪异的事情在他们眼皮底下发生了。
他们看到,从苏联方向有几辆运兵车静悄悄地越开越近,到了江边,从车上跳下来 30 多个士兵,偷偷摸摸地上了岛。
这是怎么回事?是苏方发现了我方的布雷行动,还是潜伏分队的暴露了目标?
心里正在七上八下,谁也没想到,苏方这批人悄摸摸地登陆后,竟然在岛的东北部隐藏起来了。
这下才明白:敢情你们跟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也是潜伏来了。
可苏方万万没想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他们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谁知道我方潜伏分队就像看戏一样看着他们表演呢?
战场上,料敌机先、先行一着,意味着多大的优势,想必大家都清楚。
可为什么苏方会使出如此可笑的一招呢?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
策略双方都想到了,但执行的能力有鸿沟一般的差异。
苏方根据他们对人体耐寒的研究,认为人最多只能在零下 30 度的环境下潜伏 4 小时,所以定在凌晨 3 时上岛。
但是此刻,我方的潜伏分队已经在雪地里趴了整整 4 小时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耐寒极限是 8 小时,比苏方多一倍!
就是这一个能力差异,已经足以决定胜利的天平会向哪一方倾斜。
上午 8 时,我方巡逻分队开始巡逻。
眼看着就要走进苏方设伏的火力区,却停了下来——
训练分队早就接到潜伏分队的报告,知道苏方早有伏兵,走近点只是为了引诱敌人。
果然,苏方埋伏的部队见我方巡逻分队就要掉头而去、离开射程,按捺不住,急急忙忙地开了火。
巡逻分队早有防备,迅速地隐蔽起来。
苏方派出了 3 辆装甲车来引导 20 多个步兵进攻。
当他们经过我方的潜伏区,从 8 小时前就潜伏在那里、已经逼近人体耐寒极限的潜伏分队,终于得以舒舒筋骨。
出其不意地从雪地里跃出,尽情向敌人扫射。
苏方完全暴露在我方的火力之下。
2 辆装甲车被击毁,数十人伤亡,其余的狼狈地退回对岸。
这是 3 月 15 日当天,苏方的第一次进攻。
第二次是在 9 时 46 分。
这次更厉害,真的上坦克了。
正面是 3 辆坦克、3 辆装甲车引导冲击,侧面是 4 辆坦克、2 辆装甲车迂回合围。
如此强大的火力,我方能顶得住吗?
在正面,高耸的岛岸阻挡住坦克的前进,它们只能停在江面上远远地用炮轰;
在侧面,我方用火箭弹击中了坦克——虽然打不穿,但我们的意图本来就是想吸引坦克的注意,把它们引进雷区。
这招成功了。
4 辆坦克耀武扬威地开进了珍宝岛西侧的河汊,却不知道那是我方早已布置好的雷区。
苏方本以为放出了大招,压根没想到对面所有人千等万等,就等着它钻进来。
每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我方的反坦克雷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事先没有演练过,谁心里也没底。
万一连反坦克雷都对付不了苏方的坦克,那真的只能任由它们砍瓜切菜了,后面将不堪设想。
终于,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爆发了!
反坦克雷的威力杠杠的!
冲在最前面的那辆 T-62,钢铁履带被炸得满天飞,重量超过 30 多吨的它顿时丧失了行动能力,从一件最可怕的杀人武器变成一坨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它后面还跟着 3 辆同样型号的坦克,以及 2 辆装甲车。
当头的一被炸趴下,它们就恐惧地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圈套,进攻的计划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想逃命。
能不能全歼它们,就看接下来短短的几分钟了。
「快,火箭筒!给我打后面那辆装甲车,一定要击中!」——这就是我方指战员当即下达的命令。
目的就是堵死那 3 辆没被炸掉的 T-62。
命令是明确的,行动是坚决的。
一发火箭弹射出,准确击中最后那辆装甲车。
现在,一头一尾都动弹不得,这支队伍瘫痪了。
趁你病,要你命。
唯一的机会就是此刻。
一时间,大小火炮、手榴弹、火箭弹,全部倾泻到那 3 辆坦克头上。
可以说,如果那一刻我方拥有精良的反坦克炮和穿甲弹、破甲弹,它们都得交待在这里,一个都逃不了。
可惜的是,虽然车灯、天线、履带护板全部被炸了个稀巴烂,但一阵操作猛如虎,苏方的坦克依然没有伤筋动骨。
T-62 毕竟是 T-62,确实够皮实。
3 辆坦克在猛烈的炮火下瞎转了几圈,最后终于摸对了方向,把后面自家的装甲车直接撞开,硬生生挤出一条生路,逃了回去。
不过,那辆被炸毁的 T-62 依然遗弃在冰面上,上面乘坐的机组成员全部被击毙。
后来中央军委传来指示,「T-62 坦克是苏联的新型坦克……务必保护完整,供军事科研单位进行研究」。
于是,中苏双方又围绕着它进行了好几个回合的争夺战,苏方为了不让它落入我方之手,甚至昼夜不停地炮轰,想把它彻底炸毁。
最后,它还是到了我们手上。
现在,这辆编号为 545 的 T-62 还陈列在北京的革命军事博物馆。
苏方的第二次进攻,给我们送来了一辆 T-62 当战利品;
在人员上,他们最大的损失发生在下午 15 时 25 分发动的第三次进攻之中。
这一次进攻,苏方发动了坦克和装甲车 24 辆、步兵 100 多人。
结果不但没捞到好处,反而被我方一阵炮轰,连他们的指挥官、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都送了命。
3 月 15 日这一天,苏方被击毙 60 余人,击伤 80 余人,击毁、击损坦克、装甲车 13 辆;
也有别的说法,说苏方阵亡 26 人。
我方则付出了牺牲 12 人、伤 27 人的代价。
毫无疑问,我们又赢了一局。
可是局部的胜利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在珍宝岛失去的几十条人命,会不会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刺激过度?
负责按下核武器按钮的那只手,会不会恼羞成怒地失去理智?
珍宝岛的官兵庆祝胜利的同时,在另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对抗依然没有结束。
4、站在核战争的边缘
严格地说,珍宝岛战役就打了两天,3 月 2 日和 15 日。
但后面的事情才令人精神紧张。
珍宝岛战役后,苏联一度在中苏边界和中蒙边界增兵达到 114 万人。
其中,战略导弹基地 33 个,约 10 万人;陆军师 64 个,约 80 万人;空军飞机 3400 多架,约 12 万人;海军舰艇 800 多艘,约 12 万人。
常规军事力量已经足够吓人,可苏联还有一个最大的撒手锏,那就是冷战年代全世界的人最大的恐惧——
核武器。
别以为苏联的核武器只是用来威慑别人,他们真的想过要用它。
在苏联国内有一帮「鹰派」分子,以国防部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为首,打输珍宝岛战役后,就曾经强硬地主张使用核武器:
「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不用怀疑,中国是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的。
但一旦被核武器攻击,也必定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如此一来,整个世界就要陷入核战争的烈火之中。
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景象,在 1969 年的春天,真的有可能在乌苏里江引爆,继而燃烧到全世界。
1969 年 4 月,中共九大报告就向全党全军全国发出战备号召:
「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
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
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
到 1969 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编制员额 631 万多人,是解放军历史上人数最多的阶段。
中国光明磊落,把态度摆在这儿了。
现在,球就在苏联手上。
在这个最危险的关头,苏联最高层是怎么想的?铁幕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个人的名字,应该被我们记住,他就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在苏共中央政治局里,叫嚣开战的军方最来劲,柯西金总是被压制意见,但他坚持先和中国最高层接触,摸一摸我们的态度。
3 月 21 日下午,柯西金拨通了中苏之间最高领导人的热线电话,要求紧急接通毛泽东或者周恩来。
没想到这个电话不仅没找到他要找的人,反而引发了一次严重的外交风波,差点就误了大事。
都是一个「革命热情」过于高涨的女话务员惹的祸。
那一天,女话务员接到了柯西金的电话。
她在报纸上看到珍宝岛战役的报道,对「苏修」怀着深刻的阶级仇恨。
一听对方讲俄语,立马就炸了,用俄语把柯西金劈头盖脸地臭骂一顿,骂完就摔电话。
这事很快就报告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那里。
毛泽东知道了,很不高兴,说电话是打给我的,怎么不报告就拒绝了?
后来,柯西金还是通过别的渠道表达了想通电话的意愿。
周恩来召集外交部负责人讨论后,写了一份备忘录来回复。
说从当前中苏两国关系来说,通过电话方式进行联系已经不适合了,如果苏联政府有什么话要说,请通过外交途径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
电话虽然没通成,但是留了一点余地。
直到 9 月 11 日,执着的柯西金终于得到中国最高层的允许,借「飞机路过」为名,千辛万苦地来回奔波几千公里,争取到了在北京机场和周恩来会谈的机会。
周恩来一上来就明明白白地说:「你们说,你们要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摧毁我们的核基地。
如果你们这样做,我们就宣布,这是战争,这是侵略!
我们就要坚决抵抗,抵抗到底。」
接下来,周恩来也清楚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我们核武器的水平你们清楚。
我们试制核武器,只是为了打破对它的垄断。
在此我们声明,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但我们也绝不害怕打核战争。」
最后,他严厉质问:「你们调了那么多军队到远东,到底是谁想打仗?」
柯西金赶紧向周恩来保证说,苏联没有对中国发起核袭击的打算,也没有必要为边界问题打仗。
周恩来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
经过将近 4 小时的会谈,周恩来和柯西金达成了四条临时措施。
包括同意和平谈判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问题解决前维持现状,防止武装冲突,同意恢复互派大使,等等。
谈判不成,可以慢慢谈,重要的是,中苏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可以说基本消除了。
全世界的人总算能够松一口气。
不过柯西金还没高兴完,就从周恩来嘴里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不已的消息——
中国准备恢复与美国之间的大使级谈判!
他回到苏联,立刻向苏共中央政治局汇报此事。
苏联最高层才如梦初醒。
他们恐惧地意识到,如果中国和美国联手,对苏联将大大不利。
你还搁这儿跟中国耍横呢,聪明的赶快修复关系吧,不然人家就要和你最大的敌人握手言欢了。
问题是,中国是什么时候和美国暗度陈仓的?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这句话在国际政治舞台绝对是最正确的真理。
其实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一直冷眼旁观,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发出要和中国重新修好的信号。
1969 年 8 月,苏联派苏联驻美大使去试探过美国的态度,想搞清楚的只有一件事:
如果苏联对中国使用了核武器,美国会做何反应?
苏联还表示,万一真的动手了,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别掺和。
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他紧急召集一群高级官员来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西方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中国,而是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
苏联想打中国?不同意。
更何况,苏联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中国势必要报复,核战争一旦开了头,遭殃的将是全世界。
此事万万不可。
只有那些丧心病狂的人,才总想着擅自使用核武器。
结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出面,明确告诉苏联驻美大使,中国利益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不会对此坐视不管。
一旦中国遭到核打击,美国即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将首先参战。
尼克松政府不但明确反对苏联的邪恶计划,他们还一致同意,要让中国最高层知道美国的态度。
很明显,这就是向中国示好的意思了。
于是他们给媒体透了风,报纸上很快出现了一篇震惊世界的重磅报道,《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这相当于善意地提醒中国注意危险。
这下子,中国最高层当然知晓了一切,而且也看明白了。
「一边倒」的联苏抗美政策不好,那时候更应该做的,也许是联合美国、抗衡苏联。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大手一挥,决定抓住机会扭转乾坤。
他对尼克松喊话:
「我愿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游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尼克松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之后的历史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了——
1971 年 4 月 10 日,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小球推动大球」;7 月 9 日至 11 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会谈;1972 年 2 月 21 日至 28 日,尼克松正式访华;2 月 28 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历史坚冰消融,中美恢复关系,中、苏、美大三角关系建立,国际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巨变。
谁也没想到,中苏的边界冲突,最后走向了如此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珍宝岛上的草木枯了又荣,荣了又枯。
岛外的世界,早已换了人间。
事隔半个多世纪,回望珍宝岛,在整场冲突中,到底是谁占了上风呢?
是雄踞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老大哥之位的苏联,还是以一批没经历过二战的年轻军人为主力军的中国?
又是谁挣得了面子,谁赢取了实利?
从各个角度看,中国理应都是损失更小、获利更大的一方:
引爆中苏的边界冲突,通过冲突的胜利为日后的边界谈判争取了有利的位置;
借机抛弃意识形态的顾虑,重新审视中苏、中美关系,寻求恢复中美关系的突破,彻底改写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中国身处其中的地位。
这场仗是值得的。
1969 年 10 月 20 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
不过谈判失败了,后来谈了整整 9 年都没谈出个结果,到 1978 年 7 月以后,干脆休会不谈了。
直到 90 年代,才取得突破。
时至今日,中俄的边界问题已经全面解决,俄罗斯也签订协议,正式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
在离珍宝岛 200 公里以外的宝清县,树立着一座「珍宝岛烈士陵园」,为保卫珍宝岛而牺牲的烈士们就安葬在那里。
如果不打那一仗,我们会得到这个结局吗?
也许我们都不该忘了那句话: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
请记住那些用年轻生命践行了这句话的烈士们。
-----
参考资料:
《冰点下的对峙——1962—1969 中苏边界之战实录》,陈志斌、孙晓,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2 年 9 月
《激战珍宝岛——一九六九年中苏边界战争述略》,孔德生,《党史博采》2002 年 6 月
《34 年前的中苏武装冲突秘闻再现——珍宝岛 1969》,刘华,《国际展望》2003 年 8 月
《珍宝岛背后,一场被化解的「中苏大战」》,刘志青,《同舟共进》2009 年第 11 期
《周恩来在珍宝岛事件前后》,陈昊,《党史博采》2010 年 1 月
《远去的枪炮声——俄方档案里的珍宝岛冲突细节》,吴健,《兵器知识》2016 年第 4 期备案号:YXA1MQEzzLGhYaBroRNsMm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