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自己父母说话沟通,就莫名其妙的生气,不耐烦,特别厌倦,感觉自己是一个变态,极端的人,怎么办∏_∏?

分享我的一个最真切的感悟:

不是跟父母有语言上,或温和、或激烈的交流争吵,就叫做沟通。

真正的沟通,必然是建立在你开始拥有「自我的力量」的基础上。

以你的语言和「非言语式的行动」,共同促成的跟父母之间,有来有往的切近平等的对话。

它从来不是(不该是)父母对你的单方面通告,说「你应该怎样怎样」「不要对大人指手划脚」「我都是为了你好」,让你听话让你闭嘴让你顺从,也不太是你试图「以魔法打败魔法」,对父母的频繁的语言回击或辩论式轰击,而自以为能够轻易做到的「说服」或是「反说服」。

现实中,大多数的父母子女之间,真实的对话不那么经常存在,也很不容易发生。

至少在你不到 18 岁,25 岁,30 岁甚至只要是未婚之前,根本不具备跟他们有平等对话的基础(资格)的时候,几乎不会发生。

但是,沟通当然还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那是我们切不断血缘关系的不得不爱的父母,我们总归还是希望能获得一些来自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哪怕只是情感上的),而非源源不断的压力甚至伤害。

而且,跟父母沟通掰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练习应对人际关系、逐步认识自我及他人、了解世界运行逻辑,从而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初始过程。

至少,我们要(能)借此过程懂得一个道理:如果你跟父母还处在远远不足以真实对话的境地,那就不要为之耗费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频繁去进行语言上的(形式上的)所谓沟通。

因为你这非常宝贵的时间、精力和心理余地,需要更多地用在提升自我力量和能跟社会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活动上,比如学习、交友、与他人沟通协作、尽力做好和提升工作、找寻自己人生的价值方向、汲取精神养料等等。

而过多地耗费在跟父母的争执和试图说服上,就有害无利。

老实说,在十来岁时,我就开始被这类问题严重困扰到:

「为什么我如此认真说的话,父母只当耳旁风?」

「为什么父母明明自己做错了或是没道理,却还可以那么理直气壮一如既往?」

「为什么面对父母存在的问题,我需要逼迫自己拿出视死如归的勇气去跟他们尝试沟通,才可能有那么一丁点效果?而大多时候自己不敢提问、不敢争论、不敢说出内心真实想法,因为很可能直接收获一巴掌。」

……

那时我经常独自沉思,问天问地,为此神伤不已。

后来,终于慢慢搞明白了「如何与父母沟通」这个问题的本质,从而逐渐减少了很多困扰和消耗,所以想要来认真回答一下这道题。

希望我的分享对更年轻的、同龄的、还在为此问题困扰的朋友们,有一些帮助或是启发。

首先来看,沟通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与父母沟通的过程常常那么艰难,效果却那么不理想?

1.沟通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子女与父母的沟通那么难?

如何定义「沟通」?

基于百度和 MBA 智库:沟通是人与人或人与群体之间,通过各种载体,使得思想和感情得以传递和反馈,以达成特定目标或意图的一个行为过程。

由此可知,

01.沟通是有一些特定目标存在的;通常来说,这个目标主要是沟通一方或双方,想要通过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来说服对方,从而达成一致——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02.沟通的载体不局限于语言;不是只有语言上的来回或争论才叫尝试沟通,才能达到你想要的沟通目的。

所以,简单地说,沟通的本质是「达成共识」——要么是思想上的某种一致,要么是情感上的些许通畅,最好是二者均达到某种平衡。

但是现实中,想要沟通通畅以及最终有可能达成某种共识,哪儿那么容易呢,简直困难重重。

具体到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其过程之所以那么艰难、效果却那么不理想的核心关键点,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首先,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所存在的第一重难关,在于沟通地位上的天然失衡,所造成的沟通不畅。

什么意思呢?

当你的想法、感受和观点,根本不具备实现传递的一个关键性基础——被父母注意且「在意」——也就是传递倾向于频频受阻时,那也就没可能到达被理解及接受的层面了,肯定也就无法达成共识、收获效果。

这直白点说就是:当父母的立场是自然而然不愿意听孩子说话,也就几乎听不进你讲的任何东西时,那么你在沟通上的任何努力所能达到的效果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时候甚至是完全无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所谓沟通,必然逃不开一个无形中存在的可以称之为「资格」的东西。

你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你跟父母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是,当你跟他们在说话或争论时,你有在跟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对话吗?还是说,其实至少在前期很多年里,都是他们「坐着」,你「蹲着」?

当你还小,特别是 15 岁、20 岁以前,你还没拿到,甚至完全还没有触及到这个无形的「资格」时,就算你再大声、再激烈、再频繁地去跟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去吵和闹,其实达到的效果可能也微乎其微,不过是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能量和时间,却让自己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无力和自我怀疑而已。

而要拿到这个「资格」,很多时候,作为子女都要付出很多的别的什么努力或成就,才有可能逐步争取到。大部分父母并不会一开始就「主动给你」,甚至他们可能也意识不到这个东西的存在。

毕竟,人的本性就是将自己习以为常拥有及因此受益的东西,看成理所应当,视为 「个人应得的权利」,而不太会自我反思,拱手让人或与人分享!

有点悲哀的是,不少父母非要等到子女结婚之后(婚姻,在我们过往的社会文化中,被潜移默化地认为是通往真正成年的大门!),才能够逐渐意识到 「啊,孩子不再是孩子了,ta 已经长大成人了」,然后才不得不开始承认「子女应该拥有说话的权利,跟父母平等对话的资格,以及为自己做判断和选择的权利」,于是才不再那么肆无忌惮地要求子女听话和顺从,以及逐渐开始能听进去一点子女说的话!

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你不是有幸遇到了那种较为开明的知道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个独立个体的父母,那么,在你还没有自我意识和基本的自立能力,特别是没能展现出「足够的自我力量」之前,父母处在权利上位,就只倾向于把你当孩子,而不是一个平等交流的个体。

这是一种大范围存在的既定事实,是弱小无力的孩子们所遭遇的沟通困境!

其次,沟通的一个本质性的难度,或者说阻碍,其实在于:我们常常误以为只有语言上的你来我往、唇枪舌炮才是沟通,于是很容易深陷其中,耽误很多时间、精力、情绪在进行着重复的争论和掰扯;然而实质上,当子女与父母之间遇见真正分歧或冲突时,语言上的沟通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可能微乎其微。

换言之,「以魔法打败魔法」,即对父母的频繁的语言回击或辩论式轰击,所能达到的效果不是完全没有,但真的非常有限,且常常是只有一些偏表层的暂时性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一般只在你反击之初的使用,能起到一些实质性的作用,比如父母由此慢慢开始意识到你的人格和力量所在,于是会开始稍微尊重你,不再那么随意对你(但也可能只在近一段时间内,时间一长他们又忘了,回归本性了!);而后,当你想达到更多也更为彻底的沟通效果时,它就基本没什么用了,只是无效重复罢了。

这具体来说,有几层意思呢?

上面说过,当我们还小,比如读初中小学的时候,父母在弱小无力的孩子面前,是绝对的权力者、威权方,他们很容易对我们说的话不屑一顾,说「你小孩子家家的,怎么就知道犟嘴!」「你听话就好了,小孩子知道什么东西!」……

那个当下,我们(我)虽然感到沮丧,但因为自己太弱小,既不敢(怕被罚、被打),脑子里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有力的话语可以用以反驳,于是只能微张开嘴巴然后缓缓闭上,沉默着生闷气,跟自己怄气。

而这可能会造成什么呢?

第一方面,在我们终于长大一些(比如 18 岁,20 岁,或者 25 岁了),自己开始有了点理性的认知和思考,能够反应过来父母那些随意教训我们让我们闭嘴说我们不该之类的话存在哪些漏洞及不合理之处时,我们很可能立马就像终于可以撒欢了的鱼儿,会倾向于全力以赴投入到如何进行「有力」回击父母的战斗中!

当然,这确实是在遭遇到现当下的一些具体矛盾和分歧时,发生的沟通之战。

然而本质上,在你跟父母就某一具体问题有了三五回合的争论之后,语言沟通所能达到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而你还会用几乎同一套话术和理论点去反击父母,费心费力地进行第六七八九次「说服」或是「反说服」,这可能(其实)是对小时候自己被「闭嘴」所遭受无形伤害的一种报偿或自我疗愈吧。

我觉得,这样的举动,倒无所谓对错或不该,只是我们需要及时意识到:若长期陷在这里,就非常不值得。

因为这个开始得以回击的时期,一般发生在高中、大学或毕业前几年;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时间、精力和能量,对于我们自己,是非常珍贵的,而将它用于跟父母进行重复无效的争论,实在太不划算了;这绝对会阻碍你在学习或工作上的成长和进步,有害无利,太不值得。

另一方面,我们那些反应式的语言轰炸,跟父母小时候对待我们的霸蛮灌输方式,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姿态不好看,效果也甚微——而我们内心其实也不想去继承或被动习得大人这类讨厌的模样!(所以我前面写到,它是「魔法」!)

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语言沟通所能达到的效果之限度,然后及时弃掉那种循环往复的反应式「回击」。

之后最好能开始学着用行动代替语言,用行动辅助语言来传达出自己的态度(指非言语式的行动,包括减少语言沟通频率、沉默、自己具体的一些行动改变等),以此去跟父母进行可能更为有效的沟通(非言语沟通)。

2.是父母冥顽不化,还是自己年轻无知?要怎样理解父母,也放过自己?

当我们与父母就自身的某些问题或抉择争论了无数次后,仍然没有任何结果,我们既不想盲目服从去走父母想要我们走的路(他们往往天真地以为这条路顺畅无比),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自己选择的道路方向走出一丝敞亮来,这要咋办?

因为好像仅仅是跟父母物理上保持距离、减少语言沟通频率甚至用沉默来对抗,都不能够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以及,他们最终很可能哭哭啼啼,并拿出杀手锏「妈妈年纪这么大了,你就不能让我安点心吗?」「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听到这种以生死亲情作为道德绑架的话语,真的会让人好无力。

总之就是,父母不可能理解子女的一些想法和选择,所以他们会一意孤行,永远坚持自己是对的,并各种软磨硬泡想要你顺他们的心。

那怎么办?

到底是父母冥顽不化,还是自己年轻无知?要怎么去理解父母,以及去得到一个比较折中的自己能接受的结果?

举个例子。

我的父母都是 55 后,而我是 90 后,这是大前提。

我妈在我大学毕业第 3 年,也就是我 25 岁时开始催婚,到 27、28 岁时催得特别紧,巴不得我立马嫁人,必须 3 个月以后就结婚云云……

28 岁以前的,都被我一次次严词拒绝了。

因为实在做不到,也不想为了结婚而随意结婚!

后来有一天,她又一次有点小心翼翼地说「你今年可一定要找个人结婚啊」。

我坚定地驳回「不可能,虽然我也不是坚定了不婚,但我也绝对不可能今年结婚的。

现在恋爱都没谈上,怎么结?」

并非常详细地跟她阐释原因。

妈妈,你嘴里的「找个「好人」结婚啊,你这个年代不像我们那时没得选,你运气也许会不错呢(能一把抓到一个合适的「好人」)、成双成对多好啊,那也能让我放心……」,这都是很天真的想法,甚至是一种自我欺骗。

一来找个「好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是好人吗?他是好人吗?其实现代和你那个年代相比,人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男性还是社会的主导、家庭里的权利方,而男女争吵打架时他们绝对占上风,作为女的打不赢但万一出问题时女性想要离婚就很不容易……你这么简单这么天真的想法其实是在自我蒙骗。

二来,结婚了成双成对就一定幸福吗?你觉得别人家的生活就都很美好?但这是事实吗?你换位思考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也不愿意家丑外扬,你很少会把家里人的不好不开心拿出来宣扬吧,更多的都是夸夸奇谈自己的生活自己儿女的生活还不错之类的吧!

所以当别人在跟你炫耀她自己的生活多好、她家儿子女儿的婚姻多么美满幸福又多会赚钱之类的时候,你要认识到,她跟你一样,只是在夸大自家的幸福而减少外说自己家里的不幸而已。

另一方面,别人结婚了都很幸福,这也是你的过分脑补和想象,而这很大部分原因恰恰是因为你自己的婚姻不那么幸福,但人却擅长记住零星的好而自动催眠自己从而忘掉了很多的坏。

所以,随意找个人结婚不等于幸福,更可能导致不幸。

三来,我的运气并不会多么好(我早就认清了这一点,不做天真的美梦了)。

我也没能力慧眼识英雄一抓一个准,一下子找出那个所谓的「好人」来。

你要接受这个事情,你的女儿我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你说我的运气能好到哪里去呢?我是出生在大城市了,还是出生在富裕或温暖的家庭了?我考上清华还是北大了吗?我就是个普通人啊,且超没运气的那种,连买了几次彩票都没能中过三块五块,所以,我不相信也不奢求这种平白无故的运气。

所以,如果你是真心爱我想我幸福,那就千万不要这样一股脑子简而化之、不顾风险地催婚推我入坑了事。

我也不会同意不会照做的。

最后,单身的我,虽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但这并不是多么不幸福,我觉得挺好的。

毕竟单身跟随意找个人进入婚姻过得鸡零狗碎相比,可要幸福多了,我很珍惜我现在的日子。

以及,你要明白,你这样胡乱地催我,是在加深我的压力,这对我是一种打击和消耗。

因为我并没那么多的时间全用来寻找对象和求取结婚上,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应付你频繁的情绪。

我跟你一样是个女的,我这一代的女性好不容易获得自己工作来养活自己的机会,不必非得进入婚姻求生存,这一点我很珍惜,所以我首先要挣钱养活自己。

当然,你为什么如此马不停蹄地催婚?这背后原因我也大概了解,最主要的就是「其他人的话,其他人的眼光,在催你来催我」,而你因此很有压力吧,所以跑来催我,嗯,我大概了解。

我们可以来聊一聊……

 

这上面一大段话,就是某一次我应对我妈催婚的回答。

然而,我并不认为她能听进去多少,能由此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不再催婚。

我没这么天真了。

因为被说服的前提是能够理解和共情,而最终被说服或改变的关键在于理解后的自我说服。

但 55 后父母会在这件事情上真正理解共情并自我说服吗?不能。

这其中的根源就在于:父母跟子女(我)完全成长于不同时代;父母小时候被养育的方式、青春期遭受的苦难,以及中老年生活中经历的一切,这些所缔造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核心诉求和思维方式与我们的完全不同。

他们想要的或者说幻想的幸福图景,还是吃饱饭和求稳定,跟你认为的可能很不一样;他们自以为你只要选择了他们期待的那一方,就可以轻易得到的东西,也许当下环境里其实根本没法提供给你,也就是这个选项都不一定真实存在。

何况我们中国这 20 年来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及互联网的更迭所引发的个人生活层面的处境和感受也很不一样了,它们不只是给予了生活某些方面的便利,也无可避免地对我们的生存、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父母其实体会不到我们的真实压力所在。

所以,要怎么理解和包容父母,也放过自己?

可能需要我们能够跳出家庭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视角,不再集中于抱怨父母或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忽视、打压、控制这些内部因素,而要去看到父母本身也是时代人,认识到他们时代的匮乏和焦虑,认清他们的某种「顽固」其实来源于更深的地方(没法改变了),从而去理解和包容他们。

只有认识到这些根源,接纳父母的无力改变,我们才能停止无畏的对抗及消耗,而选择去维持一种哪怕只是表面的和谐(可以在其他方面给予他们一些真实的关心和支持,作为弥补)——至少要防止关系走向负面的极端,避免由此让父母气出病来。

实际上,只要彼此关系在总体上是趋向于某种平衡的良好,那其实也挺 ok 的,也就也能逐步放过自己,得以有精力和心情去自我进步和发展。

 

3.所以,如何更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分享 3 个渐进的策略

01.首先,要想争取到切近平等沟通的「资格」,你必须做出「反击」。

也就是说,当你刚开始想要扭转局势,让与父母的沟通从自己处于很弱势的一方转变为跟对方处于切近平等的位置,那作为子女就有必要对父母做出一定的「反击」——不再当乖孩子,不再一味顺从,而是开始反抗,开始说「不」。

这是我们开始跟父母争取独立和平等人格的关键一步。

当然这不容易做到,因为反击父母会让很多人在那个年纪很畏惧,甚至很自责很内疚。

所以,在反击父母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卸下心防,允许自己一开始的反击动作或措施,看起来「极端」那么一点(这个「极端」是在对自己和对方都没有身体伤害的前提下。

实质上它可能挺普通,我说「极端」是因为你的主观感觉可能会是很极端的,这是由于畏惧或自责所引发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不想要你明明处于弱势一方,却由于繁重的道德枷锁而迟迟不(不敢)采取措施去试图改变局面;也不想要你在刚做了点什么还没啥效果之前,就因为自责和内疚而放弃掉,又回到原来,功亏一篑;

更希望所有旁观的第三方(你我他),不要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张开嘴就去指责和攻击那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要尝试摆脱父母打压和控制而获得平等沟通资格的子女。

老实说,长期来看,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源于我能对他们提供什么价值,和他们「欺负」我以后,我会如何进行回应。父母其实也不例外。

所以,这一开始的反击,非常必要。

 

02.与其重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不如只是「温和地」说一两次。

因为对于沟通的有效性而言,温和的语言可能比发脾气式的讲话或吵架会更有力量和效果。

当你带着情绪跟父母表达意见的时候,他们记住的往往只是那些情绪,而不是你表达的内容。

而且会更为抗拒你。

所以,在最初的反击以外,或是已经将同一个想法或观点说过了好几次但对方都听不太进去时,过后的表达,其实减少频次以及「采取温和的姿势」可能效果会更好。

所以,不要总是带着情绪去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你温和而坚定的表达,会更有力量。

但你也千万不要高估语言的力量。

你要学会用行为及行为所传达的态度去「影响」和「说服」他们(同时不要高估能影响和说服的程度)。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对你的语言轰击/控制没有用,于是不再企图控制你的生活、干扰你的选择。

 

03.请卸掉「我能够改造父母」的傲慢。

我们亟需认清一个现实:「大多数上一代父母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几乎不会被改变,无论你再付出多少努力和伤心。

所以,如果到了一定程度,请放弃说服=放下改变它们的执念,放下对父母的过高期待。

一来,不要企图让他们理解并认同你的某些想法和选择。

相反地,也不要期待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曾经的某些错误,从而向你道歉——千万别期待父母的道歉。

二来,不要过分地想让他们接受新理念,比如换一种活法。

因为如果父母不(不能、不愿)离开现在的住所甚至环境,不换一份新工作,没法从现在的生活中脱身,他们就很难有理念的变化。

而如果没有上述这些变化,那即使他们拥有了新的理念,反而只会非常痛苦,而让他们痛苦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你可能以为当下的 ta 是痛苦的或是不舒适的,但其实 ta 自己内心是自洽的,他们没有改变的意愿,那就尊重吧。

总之,请卸掉「我能够改造父母」「人能够轻易改变他人」的傲慢。

4.最后的话

有些问题其实只是差异(父母可能是对的,但自己也并没有错),并不是非要被解决掉的,没法解决那也可以不解决。

以及,方法或许在其外:认清「仅通过沟通,解决不了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这个真相,我们自身的成长进步和成就更可能真正解决:重要的是不是跟父母较劲,而是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交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成绩」。

 

最后,我还想说,每当有人分享 ta 跟 ta 父母或原生家庭有哪些矛盾或是执念很让 ta 烦恼时(而且很可能只是在分享,而不是抱怨),听者就抢答般马不停蹄地建议「你多去沟通一下,会解决的」,我就有点生气。

因为我觉得这样说非常无用,会让讲述者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甚至会让 ta 当下就非常生气和反感。

 

你要这样说的话,好像问题都出在 ta 身上,好像问题是非常简单,好像 ta 不曾去沟通过,而实际上问题很可能是很复杂,他沟通了多次却发现没作用,这个事情当下(甚至永远)都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法的。

很多时候 ta 只能「算了」,只能放着,不那么在意它,不把它当问题。

既不争了,不恨了,也不再自责。

这就可以了。

这可能是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不要把别人的多年没解决的事情,认为你三言两语的建议,会有用。

你这样,实际上是太不尊重人了哈~

 

我们要承认,有些事情没法解决。

而倾听者,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自以为是。

 

三言两语的建议其实不是建议,自以为是的安慰没法安慰到人。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回应别人自我暴露式的分享(其实是出于对你的某种信任),那么,不如做一个无声的倾听者,这时候「不给予建议」或许就是最好的,「我在听你说话,我跟你站在一起」其实就是备案号:YXA1P1mOln6SO59ByxzCPMO2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