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神贴】经济的逻辑-flp713

【天涯头条】经济的逻辑

flp713

1

【天涯头条】经济的逻辑

flp713

快年底了,也得给文盲们发点福利。特别是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外界对改革前景好象期望很大。各种牛鬼蛇神都开始出来指点江山。比如房价要涨要跌,股市如何如何,改革什么的如何如何。众说纷纭如此等等。

鉴于众文盲大都看不透前景,说难听一点,即使三中全会开了,相关政策出来了估计很多人还会一片迷茫,什么政策可能实施,什么政策只是美丽的口号政府光说不练的事还少了了吗?看不清是高度不够,是脉络不清晰。正好兄弟最近有点闲空,可以帮大家理理思绪。

年底贺岁强贴《经济的逻辑》正式开讲。兄弟保证,这个或许可以比《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真相》精彩一点点。

首先请听课的文盲们拿出你的钱包从中任意抽出一张钞票呵,不是要交给我,而是请你凝视 5秒钟,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人民币发行靠什么支撑信用?把人民币搞清楚了,对中国经济才有个基本的脉络。今天第一课也就是经济逻辑的第一个链条就讲人民币。

2012年,中国 M2也就是广义货币发行量突破 100万亿,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货币。而当年的 GDP不过 51.7万亿。货币发行量/GDP接近 2也就是我们创造 1元的财富就发行了 2元的钞票。而同期 CPI(通货膨胀指数)不到 3%。为什么?看过《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真相》也许会拿出货币蓄水池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个只

是硬币的一面,而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人民币发行靠什么支撑信用?

如果把这个问题再发散一点,还可以延伸一系列的问题:人民币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人民币能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货币而其他货币(比如美元、欧元)不行?人民币还有多大的潜力?更尖锐一点:人民币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崩溃?

简单回顾一下货币的历史。货币也称为一般等价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扮演货币角色的是贵重金属。后来发行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纸币替代了金属货币,不过纸币发行一般都要以贵重金属作为信用储备,一直到 20世纪中期,全世界货币发行的基础都是金本位或者银本位。

20世纪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接着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货币纷纷与贵重金属脱钩黄金、白银逐渐退出在货币发行中举足轻重的舞台,成为普通的商品。

为什么全世界货币都逐渐与贵重金属脱钩?原因无非有 2种,第一,所谓的贵重金属除了装饰性作用外,在现代工业体系中作用并不大也就是其本身的价值很有限;其二,也是最关键的,黄金、白银地球上储量不高,生产难度大,有限的黄金、白银储备越来越无法支撑越来越大的社会财富。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黄金国际市场的价格是 300元/克,某经济体拥有 1克黄金储备,那该经济体能够发行最大量的货币就是 300元,如果社会财富增长到 3000元的时候也就是必须发行 3000元货币才能保证流动性不出现问题,那么该经济体或者在国际市场上收购 10克黄金,或者就把金价在经济体内拉到 3000元/克不管那种方法对经济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目前全世界的黄金储备不过 20万吨,有兴趣的同鞋可以自己计算一下按照当前金价大致可以发行多少货币,我不用算就可以知道全世界黄金运到中国,连目前中国货币发行量的一半都支撑不了。

货币与贵重金属脱钩后,货币的信用靠什么来支撑呢?大致是两种方式;落后国家靠资源,发达国家靠技术。一个经济体没有技术优势,你就只能拿资源来支撑货币信用,比如石油、粮食、煤炭等等别人愿意持有你的货币唯一的理由只能是可以买到你不可再生的资源,或者是代表资源的初级加工品。很吃亏是不是?没办法,落后就得吃亏。如果一个经济体你有技术优势,你就很占便宜了,你可以用技术来支撑货币的信用,用凝结技术的商品换回大量的资源。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

最牛逼的货币是美元,美元有双重保障。支撑美元信用的不仅仅有全世界最优秀的技术,还有全世界最需要的资源石油牛逼的是这个石油还是别人的资源。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与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签定了一个协议就是欧佩克所有的石油销售只能是用美元结算。这个协议的意义就是,欧佩克用全世界 60%的石油储备为美元的信用背书!有这个协议在,哪怕美国国内经济出现问题,美元的基础都坚不可摧,至少在未来 50年内都是最安全的避险货币。美国的对外军事力量很大程度上都是维护这个协议作为第一原则。对未来感到悲观的同鞋就给孩子换点美刀吧。

过去 20年,美国在海湾打了两场战争,央视拉来一大批所谓的

专家鼓吹什么美国的目的是为什么掠夺伊拉克的石油等等。真他妈扯

淡只要欧佩克所有的石油销售是用美元结算,所有开采石油什么的都是在给美元打工也就是美国明明都是老板了,央视非要说这个老板还想做看门人的活。事实也是如此,伊拉克变天后,在伊拉克拿到开采石油权利最多是恰恰是中石油,不过巨额投资后换回来的却是一个血汗工人的身份。

闲话少说,我们回过头来开始谈谈人民币。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6 18:41

人民币的前身是边币,也就是陕甘宁边区发行的货币。那时的TG很穷,根本没有黄金或者外汇储备,所以这个货币发行的信用就是最原始的粮本位。这种粮本位体系在 TG对农村严密的控制下表现出惊人的潜力。3年内战,多少还有些家底的国民政府仅仅撑了 2年,财政就基本崩溃,而 TG还有余力且将剩勇追穷寇,红旗插遍全中国。想想都令人唏嘘不已。说两个典型例,1947年,国民政府以 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上将近 1000万两的黄金储备有兴趣的同鞋可以自己计算一下,这两项在 40年代的购买力准备废除法币,发行金元券。结果在投机者的阻击下,金元券很快崩溃。2年后,TG进入上海,结果也遭遇几乎同一批金融投机者的阻击,TG当然没有 2年前国民政府那样雄厚的黄金与外汇储备,但是 TG却有对广阔农村强有力的动员能力,结果就是 TG从农村调动了天文数字的物资:粮食、食盐、煤炭,硬生生的砸得金融投机家们倾家荡产史称:两白一

黑战争,以 TG大获全胜而告终。

49年后,人民币坚定不移的执行粮本位体系。为了维护这个体

系,设计了统购统销制度。所谓的统购统销制度就是农民的粮食统一由政府收购,也统一由政府出售,政府成了最大的也是垄断的地主,收购多少、收购价格什么由这个地主说了算农民没有任何发言权。这种制度促成了对农村对农民最残酷的掠夺,正是这种掠夺才使国家获得了迅速建立工业体系的启动资金,也正是这种掠夺直接导致了 3年大饥荒,几千万人饿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49年后,TG一边能够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韩战),一边又能创造几年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体系被誉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奇迹”,这个“奇迹”的下面是数千万累累的白骨与冤魂。

文革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替代了统购统销制度,农民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是粮本位体系却没动摇。直到到 1987年。1987年深圳拍卖出让第一块土地。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这一天起,中国的货币体系从粮本位逐渐向土地本位过渡。

为什么人民币要从粮本位转向土地本位?

原因很简单:有限的粮食无法支撑越来越大的社会财富,粮本位无法实现国家现代化升级。举一个最简单的数据。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不过 5.89亿吨,换算成人民币不到 10万亿,而同期我国货币发行量已经突破 100万亿,显然,粮本位已经远远无法支撑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而土地本位就不同了,在公有制下全国土地都归国家所有(虽然理论上也有集体土地,但是集体土地禁止交易,在国家征收集体土地时,集体基本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土地资源丰富,而且土

地价值高,支撑货币发行有相当大的潜力。

现在可以给大家普及一个基本常识目前人民币发行的信用基础是:土地。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6 18:52

为了顺利实现人民币信用基础的转型,90年代,老朱制定了 3个关键政策促进土地市场的迅猛发展:

94年分税制

95年土地出让金归地方所有

98年取消福利分房与银行对个人买房提供按揭。

这 3个政策建立了这样的逻辑:地方政府你别指望税收收入了,去卖地皮吧,地皮卖出去后怎么办?盖楼卖给消费者我已经取消福利分房创造出巨大的“刚需”,也让银行用按揭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2002年2012年

是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 10年

是人民币发行最快的 10年

是土地市场最红火的 10年

是房市发展最快的 10年

为什么人民币 10年增发 6倍,超过 GDP2倍却没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0年政府释放了价值数十万亿的土地,在这些土地上盖了数十万亿的房子,土地+房产吸纳了超发的货币。

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当政府释放了数十万亿的土地+数十万亿的

房子(巨额的物资)后,如果不发行巨额的货币,市场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经济发展就无法持续。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在公有制背景下货币是以国家全部资源为支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政府货币发行潜力远超过资本主义经济体,对经济的控制能力也远超过资本主义经济体。

典型案例:前苏联崩溃后,卢布信用也突然崩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货币发行的公有制基础被抽走了(国家大部分资源私有化了,无法给货币提供支撑)。

再说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是非完全市场经济,是对关键要素(资源、资金)管制背景下的市场经济,这种管制或者国家直接控制或者通过国有企业垄断控制,这一方面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形成一种独特的利益链越靠近要素的产业利润越高(这种管制也是权力能够寻租的体制基础)。

在这种管制体制下,土地市场化就成了货币发行的最主要的基础。

现在我们得到第一个结论:人民币的发行基础是土地。土地市场化(土地释放)的过程也是人民币增发的过程。只要政府还有足够的土地出售,同时资本市场也愿意购买土地,人民币的信用就有可靠的保证。在这个意义上,只要政府不断释放土地,货币增发就是一种必然。而且这种增发不会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

明白了经济逻辑的第一个链条:人民币的信用基础,下面我们来

看看第二个链条:土地市场与土地财政。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6 23:16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7 09:16

三中全会的事情不要急,不把经济逻辑与链条输理清楚,你们怎么可能知道改革的真正路径与方向?

大规模的土地出让是公有制基础下的中国特色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在 90年代的分税制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发展成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土地财政。

最近有个所谓的 383方案炒得很火,据说方案设计者是很器重的某位智囊。我对这类小道消息一般都没多大兴趣,简单的用逻辑分析就知道这个方案也就最多是个方案而已比如:推动集体土地入市,推动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同地同权等等。可能吗?嗯,土地财政在最近几年中确实饱受诟病,一大批专家出来呼吁什么土地财政让房地产绑架了地方政府,要想房地产调控有效果就必须取消土地财政。愿望很好,但是可能吗?

随便举一组数据:2012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 3万亿,关联房地产税收 1万亿。而同期全国公共财政收入 11.7万亿(不含土地收入)。别看这个 11.7万亿盘子很大,但是架不住花销也多啊,比如社保,目前国家在社保上面每年大致财政要补贴不到 2000亿,就这 2000

个亿已经让财政吃不消了,延迟退休的风声频频出来这不是没有原因

的。可以想象,一旦土地财政的收入大幅度下降,期望通过公共财政收入来弥补这块高达 3—4万亿的缺口,是完全不现实的。

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土地财政虽然饱受诟病,但是,它在地方财政中的支柱性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变化,甚至,国家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土地改革基本前提就是不能动摇土地财政的地位。

而且土地财政在中国经济的作用还不仅仅是绑架了地方政府主要收入这么简单。

土地财政在中国经济至少有 3个关键作用:

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我们的国土资源部长可以说是央行行长的后台老板,人民币还有多大的发行潜力,人民币能否保持币值稳定,国土资源部比央行更有发言权。

地方债务的抵押物与还款保证。目前地方债务公布出来的已经超过 20万亿。如此庞大的债务,其主要抵押物是土地,还款保证则只能靠土地财政。土地财政一旦取消或者受到大的冲击,全国 80%的地方政府立刻变成第二个希腊。

吸引投资或者招商引资的基础。目前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也就是税负直接承担者是企业,高额的税负以及主要由企业承担的税收体系却能吸引海外与民间持续的投资热情主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能给予大型企业巨额的土地补贴。有兴趣的同鞋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现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给企业或者投资者弄块(低价甚至是

免费的)地皮个地的招商局基本可以解散了。对企业而言,我投

资企业或者项目不赚钱没关系,只要有块几百亩的地皮就足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了。而地方政府为什么能够用土地补贴企业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有土地财政的收入为支撑。民间投资对经济重不重要?那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拉动经济三架马车,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一旦民间投资萎缩,仅靠政府投资,中国经济早熄火了。

土地财政是一种工具。工具本身不应该给予价值好劣判断,关键是使用工具的方法。未来可预期的是:土地财政的使用中央可能会更多要求地方向民生倾斜(保障房、社保等)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第二个结论:土地财政在中国经济体系的地位不可动摇。明白了经济逻辑的第二个链条:土地市场与土地财政,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经济逻辑的第三个链条:房地产。

土地是支撑人民币信用的基础。房地产又是支撑土地市场与土地财政的基础。没有房地产市场就没有土地市场与土地财政。那么,房地产这面红旗还能扛多久?

PS:这是昨天晚上更新内容,今天早上一看被删了,我擦,什么地方敏感了?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7 09:42

本来按照进度今天应该讲房地产的,看到有些人提出质疑,那么我就先回答一些问题:

关于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有人提出来,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是外汇

储备。我首先想问问质疑的人:你都认真听课没有?人民币从一开始

都是一种资源本位的货币。TG从边区政权开始,就不曾拥有过什么

外汇储备。也就是最近 10来年,中国加入世贸后,我国的外汇储备才急剧增加,好吧,就算现在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大致是 3.6万亿左右,换算成人民币不过 20来万亿,与我们广义货币供应 100万亿的大盘子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关于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是土地。这个土地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土地仅仅指目前国家通过招拍挂出让的土地,这个土地意义简单的说是地皮。这个地皮一般用途是盖楼或者建设工厂,而广义的土地包括土地下面的矿产资源与土地上面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出口的商品实际就是土地下面的矿产资源+土地上面的劳动力资源结合的初级加工商品。狭义的土地地皮是人民币国内信用的基础,广义的土地是人民币对外的信用基础。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7 11:00

关于房地产,先驳斥一下最近几年流行的泡沫论。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我不知道,不过看了最近几年一些流行的观点,感觉却不大靠谱。持有泡沫论的专家其论点无非是一个房价收入比。比如,国际上居民与房价的收入比一般是 6也就是一个家庭 6年的收入能够买一套房子是合理的,而中国特别是大城市,房价收入比已经达到几十所以房价泡沫严重。这些所谓的专家大概是洋墨水喝多了,不研究中国的具体情况,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一些所谓的“经济模型”就出来胡说八道。

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城市人口固定。

在这样一个静态的环境中,算房价收入比是合适的,而中国正处于城

市化进程中,外来人口如同潮水一样涌进城市,城市几乎每年的人口数量都在变化,特别是房地产领域,在大中城市买房的人群超过 5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一线大城市。60%的房子是外地人在购买),你不计算这块最大外来买房人群收入,却用当地居民收入来推算房价收入比,靠谱吗?

房地产市场的根本在于需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大致分为:刚需、改善性需求、投资等三部分。

我们首先来研究刚需,广义的刚性需求包括:城市化进程需求(外来人口)、新增人口成家(结婚)、生活方式变化(如离婚、三代人分家)、小孩读书等等。其中,前两者是新增家庭(户数)的绝对增量,后两者是现有家庭(户数)的存量裂变产生的相对增量。

首先是绝对增量:虽然我国的分配体系对国民不利,但是有 2个因素决定了未来 8-10年农民工收入可能有较大的提升,其一,用工荒让一线工人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这个问题在后面将专门分析原因)。目前一线工人,包括建筑工地、装修工地的技术工人(木工、水电、漆工、砖工)、快递、空调安装、洗脚按摩等工人收入已经相当可观,基本在 50006000以上,甚至上万;其二,有限的土地改革将赋予农民一定的财产权,这些财产权(包括土地承包、宅基地、房产)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长三角、浙江、珠三角、京津地区,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的财产收入。综合这两个因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增外来人口购房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而城市新增人口成家带来

的购房需求,由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城市新增人口呈下降趋势,

这块需求增长呈下降趋势。

其次是相对增量。这块可以从家庭人口数量变化看出趋势。12年前,中国家庭平均人口大致是 3.53.6,6年前是 3.1,2012年是 2.9,家庭小型化趋势十分明显。虽然从目前 2.9的平均人口数量来看,未来增长潜力已经不大。但是,由于中国家庭绝对数量庞大,单个家庭平均人口每降低 0.1人,就将释放出 1500多万新增人口,4-5亿平米的新增需求。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未来 8-10年内,刚性需求还有较大的潜力。

那么改善型需求呢?所谓改善型需求句是老百姓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比如,住电梯楼的换成洋房,住洋房的换成别墅。只要经济能保证持续增长,这一块需求相对稳定。

投资。中国民众投资渠道狭窄,股市又基本成了权贵的提款机。房地产就成了民众最好最安全的投资渠道。近 10年来民众投资房产几乎没有亏本的案例。实际上房地产投资隐含了深刻的经济逻辑。

在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背景下,GDP增长速度一定大于基准贷款利率(否则投资就会大幅度萎缩),房地产作为能拉动 50几个产业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增长水平一定高于 GDP(即社会各个产业平均增长水平)。(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班级成绩好的同鞋其成绩一定高于班级平均成绩)。而房价的增长与产业的增长是正相关,所以基本可以这样认为:房价增长幅度>GDP增长幅度>基准贷款利率。(目前 5年以上贷款利率为 6.55%,所以,GDP的最低幅度克强总理在今年 7月明确表态不允许低于 7)。

请大家一定记住这个基本公式:房价增长幅度>GDP增长幅度>基准贷款利率

考虑到房地产投资一般都有金融杠杆,所以对房地产投资成为收益非常高的选择:

以总价 100万的房产为例,假设贷款利率为 5.5%,GDP为 7,房价增长幅度为 10%,首付 3成为 30万,这 30万年回报为 3万,贷款70万,房价增长幅度—贷款利率=4.5%,70万×4.5%=3万,年总回报为 6万,投资回报率达到 20%。如此安全又高额的回报是房地产投资旺盛的基础。虽然政府宏观政策一再打压房地产投资,但是,只要这个房价增长幅度>GDP增长幅度>基准贷款利率这个基本逻辑不动摇,投资市场就一定存在。而且一旦对房价预期出现大变化,投资市场的反弹将相当惊人。

结论:至少在未来 8—10年内,房地产市场还有较大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刚需潜力较大,改善型需求稳定,投资需求旺盛。在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房地产—土地市场与土地财政人民币币值稳定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核心骨架。

这个链条的意义在于:只要房地产市场没有问题,土地市场就没有问题,而土地市场没有问题,人民币币制稳定就没有问题,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土地市场就没有问题,也就是房地产市场也不会有大的问题。这个链条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政府

不可能真正打压房地产,否则就会动摇人民币的基础也就是动摇自己

的经济基础。

但是这链条成立的前提就是经济能保持持续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 7),经济如果不能保持持续增长,房地产刚性需求要萎缩,改善性需求要大幅度下降,投资更要观望,这个链条就会动摇。

那么,经济能保持持续增长吗?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7 16:24

关于经济能否继续持续增长,经济学界争议很大。比如有官方背景的林毅夫先生就认为中国保持 8以上增长 20年内没什么问题,而许小年先生却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走到尽头,寒冬已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只要你抓住经济增长的基本脉络,普通人一样可以看清经济增长的前景。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一个小型的经济体经济增长可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特别是保持 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其途径大致有三个。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产业升级

体制改革。

首先让我们以中国改革开放 30年所谓的经济增长的奇迹为案例,

看看这三个途径所起的作用。(也算是给文盲们普及一下基本常识)。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当一个农民在地里刨食的时候,按照

我国农民人均耕地 2亩左右的现状,即使加上养殖什么的,他一年创造的产值只有仅仅几千元,好吧,现在这个农民进城打工了,他现在仅自己的收入一年就可以拿到几万甚至十万元(比如建筑工地),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的工资收入一定远远小于自己创造的实际价值,那么,这个农民进城后他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十万甚至几十万元。当进城的农民数量足够大时,惊人的 GDP就这样创造出来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非常低,大致在 20%左右。目前是 50%,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上千万农民转移到城市。30年时间,当我们把几亿农民转移成农民工的时候,他们创造的财富就塑造出一个中国奇迹的“神话”。这种模式能够持续 30年取决于两个前提:一,农村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二,城市能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对于第一点,目前的管理层真的感谢毛时代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过去将 8亿农民禁锢在有限得可怜的土地上忍受着统购统销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双重剥夺。几十年来农民最大的愿望就进城去成为城里人。对于第二点,管理层大致靠两项法宝:政府天量的投资以及加入世贸。可能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国家比中国管理层更喜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了。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ZF可以堂而皇之聚敛大量的财富去做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拉动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级官员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分配话语权真

是公私两便。

其次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不管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

型,或者低技术产业升级到高技术产业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靠什么?政府扶持?贷款支持?或者自主创新?以上全是扯淡。能拉动产业升级唯一的途径是消费。有什么样的消费才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象任何一个工厂都只能是以销定产,而不是因为有政府扶持或者优惠贷款而拍脑袋决定产量。

改革开放 30年,我们的产业结构也是因为老百姓消费升级而带动了产业升级。

80年代,老百姓吃饱喝足后消费集中在什么领域?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等,那时的女孩子找对象要求的硬件条件是什么三转一响带喀嚓就顶天了,那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或者录音机,喀嚓是照相机这个条件基本相当于现在开名车住别墅了。

到了 90年代,老百姓的消费开始变成大型家电:彩电、冰箱、洗衣机、VCD,因为消费的变化带动中国制造业集体产业从生产小家电向大型家电过渡,实现了第一次产业升级。

21世纪后,国民消费再次升级为房产+汽车,房产姑且不论,汽车消费带动汽车以及关联产业的兴起,实现了第二次产业升级。

因为消费带动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

最后的体制改革。从 80年代90年代,我们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变化。从技术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核心就是逐渐给予民营经济的地位,让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领域,用民营企业来取代。民营企业替代国有企业带来什么结果?当然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好了,靠着这 3个手段,中国经济实现了 3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既不算什么奇迹,也不算什么中国模式的神话,更与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毛关系都没有如果一定说有,就是过去这个体制把老百姓弄得太穷了,太苦了,一旦转型到正确的道路,在很低起点上实现高速增长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到了 2012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3个途径好象都要走不下去了。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7 22:36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难以为继。前面提到用工荒让一线工人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这个问题在后面将专门分析原因)。目前一线工人,包括建筑工地、装修工地的技术工人(木工、水电、漆工、砖工)、快递、空调安装、洗脚按摩等工人收入已经相当可观,基本在50006000以上,甚至上万;为什么会出现一线工人工资大幅度上升?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大于劳动力供应。或者可以说,农村劳动力潜力快要被榨干了。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农村还剩下什么?除了留守老人就是留守儿童。没有劳动力,什么城市化或者劳动效率提升全是浮云该死的计划生育政策!

接下来产业升级的问题。当老百姓消费已经升级到汽车+房产的时候,接下来消费怎么升级?往那里升级?中国的财富分配体系有利于政府与企业而不利于民众。在初级分配中民众只能拿到很小一块。

这就导致普通民众购买力有限。低档产品消费群多,而中高档产品消

费不足。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企业必须根据需求来生产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没有需求的支撑,产业升级绝对不是中央发几个文件能够解决的。

另一方面,由于民生产业市场化的影响。消费者大宗消费主要集中到教育、医疗、房地产等行业。教育与制造业没有关系,而房地产关联的是钢材、装修、建筑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发展再快,消费再高,对产业升级都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产业升级也困难重重。

最后我们再来看体制改革。为什么要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目的就是要用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替代僵化的国企。这个目标在 90年代执行得很好。可惜 2003年新班子上台后,事情起了变化。

2003年,打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奠定 TG执政的经济基础”的招牌的国资委成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国资委成立之后,就提出“央企要踢世界杯”要把国企做大做强。怎么做大做强呢?国资委的思路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开行政垄断来做大做强。要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 7大领域绝对控制,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等九大领域较强控制。于是国有企业在行政权力帮助下狂飙猛进,国进民退成了这个号称市场经济的大国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国进民退意味着什么?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是劳动效率的降低,

即使对 GDP也是负贡献。这里兄弟多一句嘴:我是坚决赞同国企私有

化的。国企私有化是有可能国有资产流失但是不流失与老百姓也

没有一毛钱关系。关键是,如果这些垄断国企存在,老百姓就得年年遭受垄断企业的盘剥比如 3桶油、移动、电信、电力等等。更重要的是,一旦国企私有化,几十个行业将向民间资本开放,对经济有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意义。目前全社会有 80个行业,国有企业可以做 72个,民营企业只能做 40个大量的民间资本拥挤在狭小的领域里,既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更带来过度投资产生产能过剩的严重后果。

前面我们提到,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特别是保持 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其途径大致有三个。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产业升级

体制改革。

现在貌似三个途径都堵死了,中国经济的出路在那里?

还好,2012年,换了新班子,我们总算有了一个懂经济又务实的总理。那么他又有怎样的手笔来带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呢?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7 23:51

@不 yes634楼 2013-11-07 23:16:08

看来冰冷经济很可能是撸主的巅峰之作了,不过还是很期待撸主能够超越前文。

其实总的来说,撸主的这篇帖子还是有高水准的。不过本帖的很

多东西(就算小弟比较自负吧)基本上都可以从撸主以往的帖子中领

会出来。

拜读过撸主的那篇驳斥货币战争的强文(冰冷经济那本书的附录有,或者直接看撸主的帖子),上面介绍了米帝金本位体制的建立原因。我本人也私下里查一些关于货币信用体系历史等等一些资料。我的总......

谢谢你的关注。嗯,与冰冷的帖子比,这篇在整体的构架后,以及在解读新的管理层执政思路后会尝试落地也就是会谈到微观领域以及未来行业的机会点。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8 15:44

中国经济就是一自行车经济,快了要翻慢了要倒。骑自行车的人保持合适的速度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既要盯着眼前的路面注意不要陷倒坑里,还要观察远方的路况别一头撞上迎面来的车辆。

宏观管理者也是如此,既要稳增长解决“近渴”的矛盾,还要找到让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远水”。话说上届管理者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虽然 2002年2012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 10年,这不过是躺在上届班子的制度红利上面,不仅 10年中没有一点开创性,连守成也不会。2008年,8月美国都爆发金融危机了,居然还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直到 11月外贸跌到低谷,GDP跌到 6.9,才慌忙出台 4万亿救市。结果付出惨重的代价。不是说当然 4万亿不对,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能早一点转向哪怕是 8月份美国金融危机时掉

头,后面都不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想想都令人唏嘘不已。

闲话少说,说说先任的思路。

还是那 3个途径: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产业升级

体制改革。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虽然目前农村劳动力还要到底了。好吧,干脆把潜力挖干净提出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土地集约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开中小城市户籍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最大程度挖掘农村劳动力潜力,把箱子底刮干净也要解放出更多农村劳动力,加上政府投资保持一定规模这是解“近渴”,至少几年内用城市化稳定经济基本盘。

宏观调控给市场明确的预期GDP7以上政府只会微调,7以下政府将干预(也就是政府为 7的增长率兜底保障)这是真正聪明的做法,与当年出台《反国家分裂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划根红线,明确预期对市场的稳定太重要了!

产业升级。也不玩什么“鼓励自主创新,引导科技创新”的花活,直接提出:要扩大信息消费。让“扩大的信息消费”来带动关联产业:互联网、通讯、手机等产业升级。这里多罗嗦几句:大家知道互联网的春天是怎么来的吗?一开始家庭电脑上网是包流量计算费用,等到家庭上网开始包时计算费用时,互联网的用户以及互联网的消费一下子就开始以指数级增长,然后才衍生出网购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2012年仅淘宝就做了 1万个亿。现在,手机上网也是流量计算费用

(这里诅咒一下垄断的移动、联通、电信,没有民营资本竞争,垄断

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真他妈大),等 4G出来,包时计算费用将势不可挡,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网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嗯,鼻子灵一点的是不是嗅到商机?别急,后面我将专门来分析未来发展潜力最好的行业以及发展趋势。不管你是投资还是打工,至少可以明确方向。嗯,这就是兄弟写贴给大家发的福利。

靠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带动城市化,以及发展信息消费来带动信息关联产业升级只要政治保持稳定(这个不在本贴探讨) 中国经济保持持续 7—8年增长没有问题,也就是 2020年前中国经济增长没有问题。

那么 2020年后呢?这就是第三个途径:体制改革能不能解决国进民退的问题?能不能开放更多垄断领域让民营资本进入?能不能在政府体制改革上突破?这是一篇大文章,虽然利益集团阻碍空前强大,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也不是不没有突破的途径。

破局之处在那里?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09 17:13

改革是什么?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改革是执政党要壮士断腕,是对利益集团财富再分配。所以,改革或者靠政治强人雷霆万钧推行下去,或者曲折迂回借力造势。邓公去后,中国已经没有政治强人,很难想象有个人物能象当年邓公一样挥挥手,就能在南海边划上一个圈;张张嘴,就是东风吹来满园春。所以,目前要真正推进改革只能是曲折迂回借力造势。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势”是最微妙也是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时来天敌皆同力这是说“势”,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也是说“势”。大势所趋时,十四万人同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时势未到,即使雄杰也只能忍耐蛰伏。北宋靖康元年,凶悍的女真铁蹄陷汴京,俘二帝,北宋灭亡。可是当时士大夫们没人认为天命要改元,于是迅速在赵构组织下撑住了半壁江山,延续了 150年。明末,后金入关从李自成手中拿下北京城时,当时后金军队纯女真披甲士兵不过10来万,但是南下后却摧枯拉朽般击溃上百万南明军队,拿下南京后,投降的南明官员的手板堆在多尔衮门前有小山那么高,何也?只因为士大夫认为天命在清,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阻挡。所以,利益集团虽然强大,但是只要能营造出足够的“势”,貌似强大的利益集团也许只用一根手指就可以轻轻推倒。

那么,怎样造势?

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主要是思想上,是意识形态领域。以邓公的强势,要破局改革,不仅要用猫论来消除姓资姓社的争论,还得设立深圳特区做样板看,改革了,也开放了,没什么大不了嘛。

三十年后,改革的障碍是利益集团,是权贵资本改革的难度更大。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断人财路普通人都有可能拼命,更何况财雄势大的权贵阶层!所以,今天的改革要迂回,要策略,要妥协,要造势,所以,今天的改革路径与三十年前可能完全不

同。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年前的路径是改革促开放;现在的路径更大可能是开放促改革。在封闭的环境中,利益集团的力量远远超过改革的力量,但是如果打开国门,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在外部危机的压力下,改革就能获得足够的动力。

开放要样板,开放更要特区。这个样板特区就是上海自贸区。呵,自贸区!自贸区是篇大文章,自贸区更是一盘大棋局。自贸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PS:同鞋们自己度娘自贸区相关基础资料,明天详解自贸区与改革的路径。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10 23:06

自贸区挂牌了,宛如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婴儿需要我们呵护,需要给予它养分,它才有可能成长。婴儿可以承载我们最美好的希望,但是,在它还幼小的时候它不可能承担什么责任。目前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绝对不是一个才挂牌的自贸区可以解决的。TG当年是怎么教育人民的?“我们也希望明天早上一个冲锋就把蒋介石八百万军队全消灭掉,但是,不行啊同志,今天我们大踏步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贸区可能停滞,更有可能夭折;假设我们先不管这些风险与变数,让我们推导一下,当自贸区长大后对中国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自贸区是外部危机倒逼的结果。先说说这个外界危机,自从中国

加入 WTO后,国际上发现,在 WTO的框价下中国大占便宜基本是

用国际经济与私营经济竞争国家经济。我们操纵汇率,出口退税来WTO玩,结果中国制造销遍全世界。所以很多国家都不满。于是美国弄了 2个协议:APP、AIIP,即泛太平洋与泛大西洋协议。在这 2个协议内,形成比 WTO更高的自由贸易区。就不邀请中国参加,不跟你玩了。国际上在 WTO外另起炉灶。把你边缘化。这就是外界最大的危机,也是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危机也是机遇。这让管理层看到了用开放倒逼改革的机会,外界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报道过于强调经济意义什么金融开放等等,实际上,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自贸区如果真正成型,至少在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第一,“负面清单”模式:

过去,我们政府基本模式是正面清单,就是那些能做一条条列出来,这样你要做就要审批,要沟兑。给政府权力很多寻租的机会。现在搞“负面清单”,就是除了清单上列举不能做的,其它都可以做!政府官员想寻租从体制上基本没空间了。目前出来的负面清单虽然很长,这没有关系,至少先做起来了,大不了以后再出台清单 2.0版,3.0版,现在 2000多项,以后推进下去,只会越来越小。

第二。允许外资企业以损害企业权益为由,援引国际法起诉当地政府,谋求国际仲裁;想想,这对我们的法律体系将是多大的冲击?对司法改革将形成多大的动力。最近上海不是表态要建设法制政府吗?就是这个“势”倒逼的初步成果。

第三,国际上所有的自贸区都要执行国际劳工组织五大基本原则,

包括结社自由、集体谈判、禁止强制劳动、禁止就业歧视等。我们做

自贸区最终必须与国际接轨,那就是也得执行这五大原则,那么,工人有了结社自由是个什么概念?对体制改革形成多大的冲击?

现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是试点,但是一旦试点成功,就将扩大,已经有一批城市:宁波、厦门、重庆等准备申请同样的自由贸易区。想想一旦扩大,就相当于在中国一批城市搞了个简化版的一国两制,有了这个基础,政治体制改革就不得不推行了。否则资金、人力等资源全往试点城市跑,其他城市还怎么玩?这就是开放促进改革。这不是直接对利益集团动刀子而是曲折迂回用软刀子,其来也渐,其入也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无形无质,却能“绿了江南岸”。自贸区的核心精神是自由、法制、私有产权的有效保护,当这些精神随着试点推广后,对中国经济与现代文明的贡献怎么形容也不为过。所以这个自由贸易区可以说承载了改革最大的希望。

想想自由贸易区有了工会,甚至有了真正的劳资谈判,谈不拢还可以合法的罢工。这对当前体制多大的冲击?还有国际仲裁,对我们的司法改革多大的动力?负面清单模式比什么下放审批权好 100倍。开放金融,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垄断不破也破了,可以断言,一旦这个自由贸易区试点成功,一旦在全国推行一批,3-5年国家就要有大变化。真是这样,自由贸易区将载入史册,历史地位超过当年深圳试点。

当然,利益集团不是傻子,自贸区会带来什么前景明白人都明白。

所以阻力很大。所以,自贸区可能停滞,更有可能夭折。如果这条路

走不通,2020年后怎么看也前景暗淡。

2020年后的事遥远了一点,下面给大家谈谈未来几年内的机遇以及最好的行业发展机会。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12 01:33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鲜明管制特色的市场经济。关键要素(资金、土地)被政府管制,放开局部领域给民营资本是这种经济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庞大的民间资金在狭小的领域内撕杀产能过剩、过度竞争几乎就是一种必然,另一方面导致手握关键要素的管制者获得极大的寻资空间。现在稍微大的民营企业没有一定的体制内的人脉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坦率的说,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普通人的机会非常少。未来 7-8年内,可能在三个领域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者也可以说,这三个领域是未来最好的行业。

第一个是房地产。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目前人民币土地房地产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房地产与土地是人民币的基础支撑,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人民币不出大的问题,土地与房地产也没大的问题。房地产行业与普通行业比,从投资的角度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金融杠杆。这里罗嗦一句,投资有大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资偏好这无可非议。但是,只会用自己的钱做投资是苯人,会用杠杆投资才算登堂入室。为什么?打一个简单比方,比如你有30万,计划开一个餐馆,什么装修、租金、固定资产、人员、流动资金加起来正好要 30万,年收益是 10%,你一年收入大致就是 3万,这是没有杠杆的投资;假如你买下一套房产,你首付 30万,贷款 70

万,假如房价年增长幅度也是 10%,贷款利率是 7%,那么你的收益就

是 3万+2万 1=5万 1,投资回报就是 51%,这就是有杠杆的投资。(罗嗦一句,在房地产领域往往有个怪现象,越是穷人越是拼命多付首期,恨不得一分钱都不贷款,越是富人,越喜欢多贷款这就是意识的差别),对消费者如此,对房地产投资商也是如此,为什么各个行业蜂拥进入地产领域,就是地产投资有杠杆,房地产项目从总投资收益比较其他领域并不算高,但是有杠杆,1个亿的项目只要 3000万左右就可以撬动,哪怕总投资回报只有 30%,资金回报也达到 100%。

第二个领域是金融。如果我现在穿越到 98年,我一定毫不犹豫投入地产领域。为什么?因为那时地产才起步,门槛低,操作空间大,是未来 10年最好的领域。那么现在是 2013年,怎么办?有条件的可以进入金融领域。因为现在的金融领域与 98年的地产领域几乎一样也是才起步,发展空间很大。(过去都是被国有资本垄断)目前金融改革已经拉开帷幕,对民间资金放开进入限制,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各种金融机构发展空间非常大:小贷、担保、PE、信托等等,就是银行业也有很多细分市场几乎都是处女地比如社区银行等等/。

第三个是互联网。呵,互联网!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还在颠覆传统,它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可能!

举一个例子。过去传统的销售理念是什么?是渠道为王。谁能占据渠道谁就是老大,上游可以吃供应商,下游可以吃消费者,真是左右逢源。所以百货、电器等商场拼命拓展网点,结果电商一出,谁与

争锋?2012掏宝就做了 1万亿相当于全国社会消费品(不含地产)

总额的 1/7。逼着这些渠道老大们纷纷考虑转型。

互联网还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就是线下体验,线上购买不清楚这个模式的自己去问你的女朋友。她们的消费模式是不是,在商场看好服装或者百货,回来上淘宝购买?这种模式从服装席卷到百货,从百货席卷到食品,从食品席卷到电器总有一天会席卷到社会大部分行业。

最重要的是,现在互联网行业日趋成熟,过去是争流量有流量就有投资者。后来大家发展流量很难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财富,现在都是做细分市场,都是做大数据。只有大数据才能真正转化为财富,才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在后面将专门谈到)

互联网第一个春天是电脑上网从流量计费到包时计费。可以预计的是,当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网从从流量计费到包时计费时,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就会来临,所以,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甚至可以说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格局谁能占领移动终端,谁就会成为新的老大。比如,看过 PPTV吗?就是在移动终端(主要是 iPaD)广泛应用的电影网络,目前还在亏本,已经被百度以 20亿人民币收购。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大家有钱的可以考虑介入这些领域投资,没钱的可以考虑往这些领域发展,如果没钱也没发展机会的你至少要多结识这些领域的朋友。

那么,这三个领域就是未来 7—8年最好的行业吗?还有没有更

好的机会?

有!这还真不是忽悠你们。这是一篇大文章。

嗯,猜错了,不是土改!(关于土改,我或许在后面要专门谈谈我新的认识)

那是什么?

小孩生病了,更新晚了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12 23:27

午夜来一小段:尘埃落定,三中全会今天闭幕并发布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顾全文,有关房地产的主要就是打破城乡二元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预计将于 2020年完成。这也意味着小产权房或农村土地自由入市尚需时日,对当下房地产市场影响不大。

话说会前社会上热炒什么 383方案,我粗粗一看就没有什么兴趣,因为它不符合经济的逻辑,说什么将“推动集体土地入市”,是推动了,就给一个 7年后的目标,能否完成还两说我反正是非常怀疑的。在会前,我就给出结论:人民币土地市场与土地财政房地产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还给出这样结论:土地财政虽然饱受诟病,但是,它在地方财政中的支柱性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变化,甚至,国家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土地改革基本前提就是不能动摇土地财政的地位。三中全会公布后,不过是印证了我的结论而已。

为什么我敢在所谓“改革力度非常大的三中全会”前开贴出结

论?

原因很简单,经济的逻辑是判断趋势或者把握管理层执政思路的

脉络。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15 22:03

出差才回来,太累,争取明天更新吧。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16 23:00

三中全会的解读押后再说,坦率的说,除了在司法领域与金融领

域有点改革的感觉,其他方面很难让人兴奋顶多是个好看不好吃

的东东。说说未来的机会点。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什么是跨界的时代?就是要有跨界的眼光去发现机会点与全新的细分市场。就是要有跨界的思维去整合资源。跨界是破除行业的壁垒,让社会分工更细致更专业。跨界是打破自己思维上的条条框框,在更广阔的领域找到发展的

机遇。传统的模式与思维在跨界的模式与思维面前几乎不堪一击。过去我们认为企业把产品做好了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好吧,曾经有个世界 500强企业,它的产品技术领先同行 10年,

它的名字叫柯达结果它被做数码的干掉了;数码的老大是索尼,结果它又被做手机的诺基亚干掉了因为诺基亚把手机做成了相

机,诺基亚曾经是手机的老大,市值达到 1000亿欧元,结果又被苹

果干掉了因为苹果把电脑做成了手机。

这是做产品的例子,再说说商业模式的例子请问,沃尔玛是个什么企业?10个人 10个答案都是全球最大零售企业。那么,沃尔玛怎么做零售的呢?它怎么就可以干掉周围 5公里以内的其他零售企业?

答案很简单,沃尔玛与其说是一个零售企业不如说它是一个商业地产企业,它的竞争优势与运营模式完全靠商业地产来支撑。比如,它到某地开店,因为它的品牌它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租到很好的商业。假设它做零售只需要 5000平米,那么它一定会要 1万平米,多出的5000平米它就以非常高的租金租给其他小店,这些租金差不但可以补贴它的整体租金可以让其他 5000平米做零售的店面租金为 0甚至还有赢余,所以它做零售当然有优势最好的地段,租金为 0只要不是傻子都不可能亏本。这就是用商业地产的思路来做零售典型的跨界思维。

那么,怎样去跨界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不同行业交叉整合,如果能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如果能给消费者(或者客户)创造新的价值,这就是新的机会点。

比如,在前面我提到,未来最好的有 3个行业:

互联网、地产、金融。如果我们把他们相互交叉整合,就得出新的 3个行业:互联网地产、互联网金融、金融地产这也许是未来

最好的三个行业。

先说说金融地产。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给地产贷款什么的有本质的区别。前面我提到,为什么地产是个好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产有杠杆。而金融地产就是给客户(买房投资者或者房地产开发商)提供 2次杠杆的行业,它可以以倍数再次放大客户的投资收益从而在其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我前面说过,投资只会用自己的钱投资是笨蛋,写会用杠杆的才算及格,能够用多次杠杆的才是真正的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买一套房子,全款购买的是傻子,嗯,只付首期其他贷款的算及格,当首期都可以运用杠杆的,这对真正的明白人有多大的吸引力?好吧,地产金融就是干这种事情的,这是对消费者,对开发投资者。假如一个总投资 1个亿的地产项目,买地钱假设是 3000万,一般就这 3000万已经基本可以撬动这个1个亿的项目,假设项目总赢利是 30%,那么他的投资回报就是 100%,假如,当他只有 1500万时,怎么运做?好吧,他就需要二次杠杆来解决另外 1500万的事情,这另外 1500万就是地产金融做的事情。这个二次杠杆就可以帮助这个投资者获得不是 100%的回报而是 150%180%的回报。

下面再说说互联网地产与互联网金融。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19 23:19

最近几天应酬多,兄弟又是个梗直的性子,一高兴就喝过量,所以一直没有更新。争取明天更新。

另,本来下次应该谈互联网金融的,看见几只苍蝇唧唧歪歪以为

读了几本书就掌握了真理,兄弟就先把进程停一下,回答前面比较集

中一点的问题。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20 19:46

回答一些问题。

目前质疑普遍集中在关于货币的信用基础上。

有人对我的观点: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是土地提出质疑。说,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是政权信用,是国家信用。好吧,任何货币的信用基础当然是国家信用是政权信用。这是正确是废话。就象说西红柿就是番茄一样。因为国家信用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如果我们把它虚无化而不是具体化,就没有任何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只能捧着书本只会说:货币的信用基础就是国家信用就是政权信用,而不研究这个信用的具体基础以及它所在的国家体制背景,你就完全无法解释最简单的经济现象。

比如,如果简单解释货币的信用基础就是国家信用就是政权信用,那么,人民币发行量超过美圆很多倍,是不是就意味着人民币对应的国家信用比美国的国家信用强大很多倍?是不是很荒谬的结论?好吧,你把人民币发行量超过美圆很多倍解释为人民币发行大大透支了它的信用那么,为什么人民币对内贬值的时候偏偏对外在升值?难道老外都是傻子,连中国老大妈都知道人民币越来越毛了,全世界老外还要哭着喊着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全世界的精英都是傻子?

这是当下,再看看 70年前的事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总是

全世界都承认的政府吧,它的国家信用或者政权信用怎么也比当时

TG强大很多吧,当时国民政府占据的地盘、拥有的人口、经济规模

怎么也比 TG强大很多吧。后来内战爆发,打战就得花钱,对国民政府如此,对 TG何尝不是如此。结果 1年半后,国民政府财政崩溃,法币成为废纸,而当时 TG的货币却能保持坚挺,为什么国家信用更强大的法币抗不过 TG的边币?特别强调一点,法币崩溃时国军在战场上是优势!多罗嗦一句:所谓的三大战役本质上无非就是一个财政犹有余力的政权对另一个财政崩溃的政权的总摊牌,结果当然一点悬念都没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国军最好的策略不是怎么打,而是怎么撤的问题东北该撤,结果一犹豫,被堵在锦州包了饺子,华北该撤,也是犹豫,被分割在京津包了饺子,淮海也是该撤,也撤了,结果是内鬼佩剑将军放水,让黄伯滔先被包了饺子。

所以,对货币的信用基础不能简单的说什么国家信用,政权信用这些虚无的概念,还得研究它现实的基础以及体制背景。

人民币的前身边币的信用基础是粮食本位,由于 TG对农村具有严密的控制力以及强有力的动员能力,使 TG的货币基础十分坚实,相对国民政府以贵重金属为信用基础的货币体系,TG的货币具有更深厚的潜力。原因很简单,相对国民政府有限的贵重金属储备TG的粮食储备几乎是个天文数字。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场战争,国民政府仅仅坚持 1年半财政就撑不住了,而 TG还有余力组织更大规模的三大战役以及解放全中国。淮海战役后陈毅说了一句实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 550万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550万老百姓为战争后勤服务代表着天文数字的物资准备!而当时解放区还谈不上多富

裕,要动员如此规模的物资出来用于战争只能意味着 TG对农村动员能力(或者说压榨能力)太强大了。

这就是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本质区别。公有制经济可以压榨全国一切的资源去干“大事”,而干什么“大事”的决定权又集中在个别人手里不受约束,这就太可怕了! “大事”对外时就是对其他国家的严重威胁,对内就是民族的苦难。为什么仅仅一个“意识形态的差别”西方民主国家一定要和平演变集权体制国家?本质上就是要消灭这种体制的“威胁”。看看公有制国家干的大事吧红色高棉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结果 800万柬埔寨人死了 200万,老 M要大跃进去赶英超美,结果非正常死亡 4000万人,朝鲜要搞先军政治维护金家政权,结果 90年代 2000万朝鲜人饿死 200万。

闲话少说。继续说人民币。

人民币后来过渡到土地本位。这个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内是土地市场,对外是土地下面的矿产资源+土地上面的劳动力资源结合产生的初级商品。对内因为人民币一再超发而连连贬值。对外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人民币对外还没有自由流通,还不是国际货币,只是在外贸交易结算时才出现人民币,所以,对外人民币就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一种信用凭证。由于中国矿产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使用成本太廉价,使中国商品实际价值要超过人民币汇率管制后的价值,加上我们出口退税的政策,使外国同类商品与中国商品的竞争是一种严重不平等的竞争(详见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真相),这就使国外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非常强烈。这种升值对国外有 2点好处,其一,可以使本国商品与中国商品竞争相对公平,对本国制造业也是一种保护;其二,可以使中国拥有的本国货币储备(外汇储备)相对贬值你有100美圆的储备,相对于美国向中国借了 100美圆,人民币升值了,美圆就相对贬值了,我只要还你 90块就行了。

至于说什么人民币信用基础是什么外汇储备更不值得一驳。除了最近 10来年,中国就没有什么外汇储备。任何一个国家除非万不得以,是不会以外汇储备作为本国货币的信用基础。原因很简单,一旦这么干,本国的货币发行就被迫受外汇储备量的限制就要受国际收支变化的限制,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以外汇储备作为本国货币的信用基础,将丧失本国货币发行主导权!最近 10来年,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由于强制结算制度这当然要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对人民币的信用保障(主要是对外)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20 19:55

嗯,补充一点。我说有几只苍蝇不是指普通正常质疑的网友,而是那几个满嘴喷粪,神智不正常的垃圾。对于普通人的质疑,我欢迎也愿意交流回答。而那几只苍蝇,好吧,我一想到你们出身于厕所、阴沟这些最肮脏最恶臭的地方我就原谅你们给我带来的恶心,懒得拍死你了。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20 23:58

说说互联网金融。三中全会公报少数亮点之一就是提出“要发展

普惠金融。”啥叫普惠金融?简单的说就是要惠及普通人的金融

让金融资源不能被大企业以及富人占据,要金融资源惠及中小企业,

惠及普通老百姓。国外甚至有人提出一个金融人权的概念也就是享受金融服务是人的基本权利!汗一个。那么,怎样才能惠及到下层?先说说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各届管理层几乎当成经一样在念“要大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话说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力气甚至硬性规定一些银行要拿不多少比例的贷款指标支持中小企业却根本解决不了,为什么?

因为银行有风险控制,要对老百姓的存款负责,贷款收不回来板子还是打在银行屁股上。而中小企业既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又没有好看的经营指标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谁也不敢放款。

解决这个困境,只有 2个办法:大数据与转型服务。首先,说说大数据。

什么是大数据。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开了个小店,每天可以卖 100件货,可以赚1000元。这个销售很稳定,至少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你突然缺钱,需要 1万元流动资金。你又没有资产什么的可以做抵押。目前普通的金融机构是不可能给你贷款的。但是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掌握了你上述真实的经营数据,那么,它就很清楚贷款 1万给你风险不大,只要你 10天就可以赚回来还上贷款了。那么它就有很可能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很快就可以给你贷款。这就是掌握了大数据的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好吧,现在阿里巴巴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当然,互联

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不仅仅是大数据,还有就是建立了一个共享

的平台这个平台已经突破了传统所谓网点的限制。传统的经营思路认为:企业要建立更多的网点去覆盖更多的消费者,网点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平台。好吧,互联网把这一切全颠覆了,所以,类似国美苏宁等纷纷考虑转型,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也是一样当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后,有多少甚至是有没有实体网点都成了浮云,互联网到达那里,那里就是网点!

这里多罗嗦一句。大数据让金融机构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中小企业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全面了解我们个人。想以后个人也能够享受普惠金融的服务吗?好吧,从现在开始养成一个消费尽量刷卡少用现金的好习惯吧!

再说说转型服务。对于普通老百姓,金融服务其实很遥远我们除了存款、取款,真有个什么急事,除了找朋友亲戚帮忙基本就没享受过什么金融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金融机构嫌贫爱富所有的产品与服务设计压根就没考虑过普通老百姓。这里就有机会。如果能够把银行做到社区,如果我们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够象社区居委会或者小区物管或者麻将馆老板一样了解社区老百姓的经济状况、收入开支、投资爱好,如果我们开在社区的银行能够根据这些资料设计出符合社区老百姓需求的金融产品,那么普惠金融是不是就能够真正普惠金老百姓呢?这就是社区银行。中国银行业最大的空白点。这不是在社区开个网点就可以解决,它必须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服务转型、要深入基层,开发出真正惠及老百姓的

金融产品。

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耀在老百姓身上!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23 22:17

说说互联网地产

前面说到,互联网大发展产生了全新的消费模式: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就是消费者在实体店中选好产品,回家上网购买。这种消费模式从服装席卷到百货,从日化用品席卷到电器。潮流所向真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么?为什么没有席卷到房地产?

原因很简单,能够纳入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的商品一定是标准品请记住这个“标准品”产品因为品牌、型号确定到那里买都一样,那么网购的低成本优势也就是价格优势就成了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百货业纷纷转型的根本原因!包括现在商业中心也纷纷开始转型怎么转?逐步缩小传统百货、服装容易被网购替代的业态,扩大体验式商业的份额体验式商业是不可能被网购替代的商业形态。

什么体验式商业?比如餐饮、电影、书吧、休闲娱乐等等。所以,同鞋们准备投资开个店什么的一定要往这个方向靠,这才是有前途的,至于开服装店什么的都是浮云只要是标准商品除非你能做出独特的体验服务,否则早晚都是死。这是大势!想想马云与王建林打赌真好笑。2大佬忽悠大家的,偏偏一大帮人跟着起哄。

说说地产,房地产不是标准品,房子哪怕是同一栋房子,朝

向、户型、楼层、面积都不同,使用价值也大不一样,所以直接做网

购很难。但也不是没有突破口。想想搜房不过起步早一点,做了个房

地产信息网站,现在在纽交所已经市值 20亿美元。就这样一个号称行业网站的老大给竞争者留下太多的空间,比如,它没有大数据,它对客户的粘连度非常差;它还没有占领移动终端平台等等。如果你能创造一个模式,把房地产产品标准化,那你也许就可以超越搜房成为互联网地产新的老大。或者如果你能占据移动终端,你也可能成为新的老大;或者你设计一种模式掌握客户的大数据,你更有希望成为老大。嗯,这个老大的概念是数十亿美元级别的。

因为没有老大,因为有太多空间,所以这个互联网地产才充满想象力。这也是跨界的魅力。以中国天文数字的人口规模,当你跨界哪怕创造出一个非常小的细分市场时,这个市场也足够你吃到子孙三代了。

作者:flp713日期:2013-11-28 01:02

很多人私信我怎么发财,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每个人资源、阅历、人脉不一样怎么可能我随便一句话就能让你一锄头就挖个金娃娃?话说,我写的这些趋势就已经指点你们未来最大的机遇点,怎么把握就看你自己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与一做农业产业的朋友聊天很感慨。2年前,去农村承包土地做农业是政府求你去,给政策、给优惠;现在掉了个,去农村承包土地特别是大型城市周边是求政府批地了要托关系,找门路,还很难!所以,了解趋势比什么都重要。想想2年前我写《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真相》预言土改的时候很多人怀

疑甚至讥讽文盲真是很难启蒙啊!如果 2年前你看了我的帖子,

果断在大型城市周边承包土地经营,也许现在还没赚钱,但是转让这些承包地已经可以赢利了。这就是了解趋势才能把握机遇!

所以,年底开贴是给大家发福利,至于这个福利能不能拿到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作者:flp713日期:2013-12-09 18:54

看了一些回贴,经济的逻辑写的是道,虽然也谈了一些术,但是道才是核心。现在的人浮躁的很,连道都没理解,就想着术。今天把道稍微谈深刻一点,至于术有了道则是见仁见智的末流了

先说马克思主义。虽说读大学大都要学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10个人中真正弄明白的一个都没有。至少大多数人过于专注马理论的政治层面,对经济层面的理解连皮毛都没有。

马理论本质上就是一个革命理论。啥是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过程好吧,通俗点说就是造反。毫不夸张的说,马理论就是一部集数千年造反智慧之大成的造反圣经。这个理论不仅在政治上极具鼓惑人心,在经济上更是另有格局甚至可以这样说,马理论如果没有一套与政治理论相匹配的经济理论,仅仅那个政治层面的鼓惑人心的东西,马克思理论顶多不过比洪秀全、李自成提出的政治主张强一点点。

马理论的核心认为世界万恶之源是所谓的剥削阶级,只要消灭了剥削阶级,世界自然大同美好。什么人是剥削阶级?城市里是资本家,农村就是地主。这个理论不仅对底层老百姓鼓惑人心,更重要的是,

一旦实施这个理论,在经济上造反者就自然建立了一个可以对抗 ZF的独特的经济结构。

以国共内战为例。45年 TG占据的解放区,地盘与人口大致是全国的 1/4,经济规模(GDP)1/5都不到。也就是说,双方经济潜力国民政府占据绝对优势,而且战争大都是在解放区展开,也就是说战争对经济的伤害双方是不对等的,解放区要遭受战争的破坏,而国统区(以长江以南为主)基本没有战争的影响。就这样有利的条件,国军打了 1年半虽然当时军事上还占据优势,但是财政已经破产,而 TG政权却犹有余力组织更大规模的三大战役。为什么?这里就不得不佩服马理论确实是一部造反的圣经。

以农村为例。假设一个田收成是 100元。过去的分配方式是,地主拿 5—6成,政府拿 2成,农民拿 2—3成。在解放区地主这个剥削阶级被消灭了,打土豪先获得第一捅金,接着形成这样的经济结构:基本分配方式变成,TG拿走 6—7成,农民收入增加一点变成 3—4成。这样,农民不仅有了保家卫田的愿望,更重要的是,TG收益比国民政府高了 3倍,成了最大的唯一的地主!垄断的地主比分散的地主对农民有更强的压榨能力!极限情况下,这个地主甚至可以拿走土地出产的 8成甚至 9成(3年大饥荒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代表着 TG对基层人力与物力有着远超国民政府的动员能力。

如果从货币的角度,国民政府的法币仅仅以政府的贵重金属与外汇为信用支撑,而 TG的边币则以整个解放区 6—8成的物资为支撑!后者是什么概念呢?把 TG特殊的经济结构放到国统区就是TG的货币是政府+全部地主所有收益+农民 1/2的收益共同背书!只要农民还有口饭吃,这个经济体就可以维持,这个经济体的货币就有信用保障。更神奇的是,在极端情况下,哪怕是农民没有饭吃大面积饿死,这个经济结构都还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农民别说造反,连逃荒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中国的 3年大饥荒、国外的乌克兰大饥荒、90年代朝鲜大饥荒放在其他时代或者其他体制下,早就是遍地烽火,而在马理论指导的体制下却是波澜不惊,几千万人就这么悄悄成了白骨。淮海战役,贫瘠的解放区居然还能动员 550万农民为战争服务,老蒋该内牛满面了当时徐州剿总哪怕能动员 100万人出来为国军服务,也许战争结局就是两个样子。

写这么多,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让一些 FQ面对现实公有制经济体远比一般人想象中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经济上有更多办法来维持局面。即使近几年好象经济出现困难或者说结构性难题,但是距离什么崩溃还早得很,至少 7-8年内如果统治阶层不出现分裂,那变天就是小概率事件。

作者:flp713日期:2013-12-10 10:54

很多人希望我谈谈三中全会。坦率的说,我真的提不起多大的兴趣。三中全会公报大致看了看,除了金融与司法领域有点改革的意思,其他的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那么,为什么在金融与司法领域有点实质性的突破呢?这是危机倒逼的结果。

金融领域先不谈,说说司法领域,是什么在倒逼司法改革?

这里就得简单说说城市化带来的一个重要产品民主化。

在专制统治下,最好维持局面的基础是什么?是老百姓分散居住。

中国几千年历史,大凡把老百姓集中起来做个什么大工程比如修堤挖河什么的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相反,当老百姓分散居住时,对统治者就安全多了。60年大饥荒,民兵把几个路口一封几千万人连浪花都没扑腾出一个就悄悄成了白骨。

城市化是什么?城市化是人群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让公共设施配置更有效率,还可以释放更多的土地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是,城市化的提高也必然带来另一个重要的副产品民主化。

因为人群集中,信息交换与人群互动变得更加便利。所以,在城市采用刚性维稳的成本将远远高于农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当刚性维稳的成本越来越难以承受时,变革就会出现这就是典型的危机倒逼变革。

改革开放 30年,虽然中途也有 88风波,但是人民的自由是不断在增加,言论管制比起 20年前或者 10年前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些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你也可以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第一次超过 50%,也是这一年,维持费用第一次超过军费达到 8000多亿。变革的契机就是在这样的财政压力下出现了。2012年 18大后政法委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减这意味着刚性维稳的策略将有所变化。果然,三中全会后,劳教被废除,司法领域改革有了点实质性的突破。未来可能维稳从过去的刚性维稳过渡到刚性维稳+法制维稳的模式。底层可以喘口气了因为有了法制维稳,对地方权力多少会有点约束。

50%的城市化带来了这样的结果,那么,当城市化率达到 60%甚至以上时(时间在 20182020年左右)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期待吗?

作者:flp713日期:2013-12-21 10:23

关于缩减 QE的问题。

以前其实大致说过其中的基本逻辑,现在再说一次。

缩减 QE,主要原因只能是:美国经济复苏,已经不需要量化宽松来继续刺激经济。美国经济复苏加上缩减 QE,那么必然带来美圆坚挺,黄金要悲催了。

对我们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招商更难了,因为热钱一大部分会回流美国。第二,美国经济复苏会带来国际大宗产品上涨比如石油。好吧,我们的汽油又要涨价了。

当然,缩减 QE有个技术性问题,怎么缩减?什么节奏?缩减幅度?这些对市场的信心影响也很大。连带对我们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