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神贴】《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邀你一起与真相贴身肉搏

万国咸宁天下平

我的构思

关于这篇描述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文章我也构思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写作范围是包括整个欧洲战场也就是德、意为主的轴心国军事行动,主要参考书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优秀将领们的回忆录与解档文件。

因为我认为回忆录中所纪录的事件够真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其实本人是很懒散的,要挑战这么庞大的题材心里确实没底。最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文,是出于对他人观点相左而引发的争论。继而发现自己对于某些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才决定写这篇文章的

当然,这篇文章是煮酒写过一段时间的(看过的朋友应该知道)写了大约 2万字左右,但由于不打草稿的恶习,想哪写哪,连载看倒也罢了,但通读下来就觉得缺少连贯性,所以打算从新编排一下,把“散”文捏紧了。

忙——在学习电影的似动理论(太复杂了,耽搁了两周)现在终于有空继续写了,所以在这里向久等的朋友说一声抱歉 ~~~

之前我把草稿拿给朋友看,朋友却泼我冷水,“太枯燥了,没人看的”。让我自信心很受打击,差点放弃。在我硬着头皮写一段时间过后就有网友提出意见“楼主配上图片就好了”

说实在的,这话让我心动了,让我如梦初醒。

是啊,在二战书籍的数量如此繁多的情况之下,我却敢去挑战这样题材,优势在于,在互联网如此的发达的今天,信息的来源更容易收集,比如历史人物,军事作战地图。

想当年我看二战书籍缺少图片的时候,书上说什么 XX河,XX防线,XX城市,完全找不到北,全靠自己去想象,愣是在读了几年二战书籍和欧洲地理的情况下,依旧指认不出地图上,伏尔加河和莱茵河所在位置,愣是在去年才知道原来一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使得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国土骨肉分离。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原来我都遭这样的罪了,所以,我的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在图片的帮助之下,更直观的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个未知数,但至少今夜的我有这个决心。希望不是三分钟热度,希望我能写完。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4 00:49

连载 11919年6月28日的巴黎凡尔赛宫,几名身着礼服

的中年男子座在镜厅门外的长椅上,他们看起来都精神颓丧,但却还努力的保持着一种悲惨的尊严。

镜厅正是四十八年前德国军队打进巴黎,威廉一世举行加冕礼的地方。也是在这里,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但是风水轮流转,今天轮到德国乞和了,法国人决定在德国皇帝登基的地方羞辱他们一番。并且,德国不允许参与条约讨论。所以在六月如此炎热的夏季,德国代表也只能眼巴巴的坐在大厅外面的椅子上等待结果。

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把持,各领袖最后一次仔细核对了这份《凡尔赛和约》。就传唤德国代表进入内厅签字。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仔细端详这份条约后,犹豫的说:“条约太苛刻了吧,有违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尔逊先生早前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建议”。

不签字你们德国人就等着吃枪子吧”。此时,各战胜国首脑都乐意的盯着德国外长看他试图如

何答辩。出人意外的是,这位年轻德国外长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从眼睛里滚落出了一滴滴大泪珠,泪水顺着脸睱滴在了眼前的那份《凡尔赛和约》之上,如此突然的举动反而使得那

些战胜国成员不知所措,心怀不安了。一名英国代表甚至走到了这位绝望的德国人身旁轻声安慰他,就像安慰一名打架输了的小学生。

叹息间,外长用那不停颤抖的右手在《凡尔赛和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德国人努力的挺起了胸膛,就像一块木头似的,只有他的眼睛和那不停颤抖的双手才表明他还活着。

末了,痛苦的德国外长用那通红的双眼巡视了一下房间里的每一个人,并用那已不成调的语气说道:“先生们,一个 7千万人的民族虽灾难深重,但并没有灭亡。”

是的,他们并没有灭亡,在不遥远的将来,一切的仇恨与恩怨将会卷土重来。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不幸遭遇,以及这个苛刻的《凡尔赛和约》。

上的分歧的。有句古话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在战争年代同心同德的协约国,却在如何处置战败德国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美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宽大的,当然了,美国人也有一点站着说话腰不痛的味道。本来自己是依靠着一个不靠谱的借口对德宣战的 ①。在欧洲各国都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中途跑出来捡便宜,损失小,得利多。美国总统威尔逊此时成了当好好先生,他认为既然已经打赢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大伙儿都不容易,息事宁人,各自回家洗洗睡吧。

法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狠毒的,因为法国是协约国中损失最严重的国家(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在法国的国土上进行的。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并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并呼吁各战胜国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当然了,法国民众更希望把德国人打回石器时代,让他们永远对

自己构不成威胁。国的理想主义和法国严惩德国的论调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因为乔治清楚的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

因为英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同样,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因为欧洲大陆上如若只剩一家超级强国的话,作为岛国的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必将受损。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德国是欧洲大陆的老大,哪天一个不爽,放句狠话,就能把岛上的英国人吓个半死。如若德、法互相对立,综合国力互相均衡的话,双方势必就会使劲地讨好英国,以争取它的支持。

这样,英国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砝码,只要它愿意压在天平的某一方,另一方绝对要喊吃不消。从中世纪开始,英国人就学会使用这一招了,近代的英国更是修炼的炉火纯青。

所以,我认为那些所谓的英法两国世代交好的论调,都是目光狭隘之见。要知道,在推翻拿破仑的反法联盟,上蹿下跳,使劲吆喝最起劲的,正是这个与法国“世代友好”的大英帝国了。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和法国一样,英国国内

广泛的民意是希望严惩德国的。

把英国千年来所奉行的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

无需多废话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正是深谙此道的英国人说的,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一句,更完整的勾勒出英国人的形象了。

①美国宣战理由是一份由德意志帝国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于 1917年 1月 16号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 en:Heinrich vonEckardt发出的加密电报,电报内容建议与墨西哥结成对抗美国的军事联盟,但被英国 40号办公室情报机关截获。

该电报高度发扬了德国人吹牛不上税的充分想象力,因为德国答应给予墨西哥充分的硬件设施,武器装备,并承诺帮助墨西哥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失去的国土,条件是——墨西哥立即向美国宣战。

经过墨西哥政府周密的分析认为:

1.英国皇家海军长期控制大西洋行海航线,德国提供的物质根本不可能达到大洋彼岸。2.即使墨国成功修复失地,容纳或安抚当地的讲英语的

人口将会是一个严厉和困难的考验。所以墨西哥政府正式在 4月 14日拒绝齐默尔曼电报内的

提案。在那时,美国已经向德国宣战。

2凡尔赛和约基于各方的分歧,谈判桌上面红耳赤的争论就势必在所

难免了。从 1918年 11月 11日德国投降,到 1919年 6月 28日和约的正式签订,历时整整半年。

也就是说,协约国争吵了半年,德国也等待发落等了半年,最终结果是争吵的筋疲力尽协约国都做出了让步才得以达成了一致,虽然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最后敲定的凡尔赛条约主要条款如下:·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

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

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立陶宛(1923年)。·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

决定其归属。·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承认卢森堡的独立。·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

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

分配。2.军事上的限制·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

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员额限制在15,000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

另外德国还要赔偿 2260亿马克(约合 113亿英镑)最绝的是考虑到德国货币——马克一定会贬值,这些战争赔偿必须以黄金支付。

《凡尔赛条约》使得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如此屈辱的协定德国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当法国陆军总司令贝当元帅得知凡尔赛和约之后哀叹道:“这个根本不是和平条约,只是一个 20年的停战协定”。

是的,有远见的法国人已经看出了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普通民众早已沉醉在胜利者的曙光之中。

我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有一点简单的道理我是知道的,那就是一个国家没有了黄金储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凡尔赛和约中巨额的黄金赔偿,几乎让德国的国库倾家荡产。

在 1932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德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德国有 700万人失业,连带他们的家属一起算起来,那就至少有 2500万人在挨饿(德国人口为 7000万)。篮子的钱出去买面包,是为了上厕所,就把钱放在门外,等她出来的时候却发现,篮子不见了,钱却还放在那里。

马克用来擦屁股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此言虽不雅,但却是真实的,如此可见,纸币已经贬值到了何种程度。就在如此危机的时刻,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出现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4 00:59

还阳,发文,处女作挑战二战战史咯,之前两万字从新编排。

千字党万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5 00:23

连载

3

纳粹党

纳粹党是依靠宣扬报复凡尔赛和约崛起的,1933年,希特勒通过竞选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在国内,他迅速的改变了几乎濒临崩溃的德国经济。在外交上,这个野心勃勃的独裁者,在执政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公然违反了凡尔赛和约,1935年,希特勒下令征兵;

1936年,他进军莱因兰;

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

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希特勒的这些违规之举,英法两国只是眼睁睁的看着,并且无动于衷。而这些妥协派,也正是被现在的历史学家口诛笔伐,喷的体无完肤的所谓的“绥靖政策”。

但是,我认为这个几近盖棺的论调是很不负责的。

因为从利益上说,当时希特勒扩军的目的在西方国家看来,是仅仅是为了巩固国防,并且为打击野心向巴尔干扩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做出的必要军事准备,与此同时,希特勒也不断的向西方国家挥动橄榄枝:“德国重整军备是针对东方的,要西方放心。”

甚至已有人公然为希特勒的行为叫好了。英国泰晤士报狂热的吹捧“希特勒的要求是驳不倒的”,英国保守党的报刊则把希特勒当救世主,并信誓旦旦的说:“他给惶惶不安的西方带来了“新的希望”。

1936年 3月 7日,希特勒派出三个营的德国部队越过莱茵河,构建工事。这种严重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大大的刺激了法国人那脆弱的神经,更重要的是,法国此时有陆军百万,而德国的军事力量才刚刚起步,要说真打起仗来,法国的边界部队就能把德国灭个百八十遍。打一场糊里糊涂的战争,法国政府不得不立刻派出自己的外交部长,亲自乘坐飞机跑去英国征询这个“老朋友”的意见。

当那位神色紧张,一脸狼狈的法国人气喘吁吁的飞到伦敦的时候,所得到的答复却是:“英国坚决反对法国出兵干涉。”反而认为德国进兵莱茵兰非军事区,只不过是回到它自己的土地上罢了。英国首相警告说:“英国并不处于战争状态,也不能接受战争的风险。”

呵,依旧是英国的老传统——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能压一压法国的气焰,英国人暗地里别提多高兴了。

要知道,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军事力量崛起的法国已经让英国人不爽很久了。

所以我认为,绥靖政策的“权威论调”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并且把英法两国打扮成一对受害者,一对眼泪汪汪被希特勒叔叔骗了糖果的天真小孩,却只字不提自己内部的勾心斗角,简直荒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5 00:31

连载

4

希特勒的这些强横手段,这些巨大的成就,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特别是外交上的成功,让德国彻底脱离了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耻辱。在国内,老年人信任他、中年人尊敬他、救星。

就连德国的中小学生也被教会了唱颂歌:阿道

夫·希特勒是救星、是英雄,在辽阔的世

界中,他最高尚,为希特勒而生,为希特勒而

死。

上帝就是希特勒,

他统治着勇敢的新世界..............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极端的个人崇拜甚至已发展到滑稽可笑的的地步。在党新近布置的学习班上,一个女老师十分认真地讲述过她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头会说话的狗。当被问到“希特勒是谁”时,狗回答说:“我的元首”。

当然了,本文并不是描写希特勒的发家史,这些细节就一笔带过了,至少大家应该知道的是,在 1939年以前,他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这个独裁者、这个高高在上自认为是德国救世主天才、这个曾经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的维也纳流浪汉、这个曾经在寒冷的冬季被冻得瑟瑟发抖,住进贫民收容所聊以慰藉的乞丐,已经成了继俾斯麦之后最伟大的德国人了,希特勒显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当他成功的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他兴奋的冲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拥抱了每一个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

但是元首不知道的是,他的好运已经到头了,时间是1939年 3月 21日,也就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的第七天。

这一天,希特勒要求波兰归还但泽走廊,就像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希特勒的要求,已经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夹在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之间的白色领地即为但泽走廊,这个小小的港口城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6 20:27

连载 5风暴前夕

其实早在 1938年希特勒的国会演讲中,希特勒是向西方国

家做过保证的,他信誓旦旦的说道:“德国对但泽走廊是

没有要求的”。

当然了,就现在的人看来,如果有人连希特勒先生的“保证”都去相信的话,我宁肯去相信母猪会上树。

其实,希特勒的话还是有一点儿可信度的,那就是:在1938年,德国对但泽走廊确确实实是没有要求的。方各大媒体一片哗然,他们现在才了解到,希特勒的保证是多么的不值一文,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流氓所做下的承诺。

但问题最关键的是,如果碰上流氓,你至少还能找警察,碰上一个国家耍流氓,那只有干瞪眼了。

虽然但泽走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属于德国的,但是《凡尔赛和约》中已经把他割让给了波兰,最重要的是,但泽虽小。可它是一个港口城市,它也是波兰的唯一出海口,没有它,波兰只能算一个内陆国家。波兰国内的经济本来就不景气,如果连港口都没了,那国民只有出去要饭了。

所以,希特勒要求波兰归还但泽走廊的建议,当即就遭到了波兰的严词拒绝,波兰政府死抱着《凡尔赛和约》条款不放,甚至搬出历史书,宣称公元 1453-1772年,但泽是属于波兰的。

希特勒可不是一个有耐心的家伙,在他的建议被拒绝后,希特勒下令,要求陆军统帅部立即制定一个入侵波兰的作战计划。

元首的话就是圣旨,没几天功夫,德国陆军统帅部就把进攻计划给捣鼓出来了,该计划就是著名的——“白色计划”。促之下,才慢吞吞的制定了一个代号为“西方计划”的作战计划。

法国人着急啊,他们现在才了解到,在 1939年以前,波兰连一个像样的对抗德国的军事作战备忘录都没有.........

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尴尬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居然还要让别的国家去操心,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其实呢,波兰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的。他们根本没把德国人的威胁太当一会事儿。波兰人早就把军队平行的部署在德波边境(生怕部署太靠后反击太麻烦)。并计划先在西边守住德国人的攻势,在北边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预计在一个月内打败德国...............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份代号为“西方计划”的作战计划时,都不得不感慨这是多么“完美”的计划以及怀有多么美好憧憬的波兰统帅部。

如果我们非得要去评价波兰这份作战计划的话我只给五个字:很傻很天真。

以后的战争形式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大战爆发前的波兰人可并不这么想。而且,他们打算继续把这种无厘头精

神发扬下去,波兰最高统帅们在英国人的策划之下又制订了一个更加具有攻击性格的军事行动。并得到了波兰总统的大力支持。

他认为德国人只是在虚张声势,处于两线作战的德国人根本无力发动像样的进攻,只要在边界上做出坚决的反击就能击败敌人。

这种无可救药的乐观很快在波兰高层蔓延开来,为此波军动员了 40个师又 22个旅,组成 7个集团军沿着德军边境一字排开,仅留一个较弱的集团军部署在后方作为预备队。很快波军就会尝试到如此配置军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6 20:40

连载

6

我绝不会傻到为了波兰问题而发动一次世界大战

阿道夫希特勒

由于德国政府对波兰不断施压到了 1939年 4月 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承诺给于波兰军事上的保护。虽然这个保护的具体条条款款没有落到实处,但波兰人已经很高兴了,这么耿直的盟友哪找阿。

得到这一纸保证的波兰政府,更是得意。对德国的态度英法的军事同盟条约纯属多此一举,但其意义是很明确的“现在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你德国自己惦念吧。

面对西方国家空前的团结,这时候的希特勒突然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想法。他认为,英法两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主儿,绝对不会为了波兰问题而毅然动武的。

有依据吗?

有!德国合并奥地利,进驻莱因非军事区的冒险军事行动,战争一触即发,最后由于英法两国内部的勾心斗角,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这样的结果着实让希特勒得意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还把这事拿出来吹嘘:“看吧,看吧,那些只会领俸禄的将军们总是怀疑我的判断力,可是,最后胜利的总归是我,一直都是,永远将是”。

由于希特勒对自己判断力的无限崇拜,于是他对身边的亲信说:“战争仅会限于波兰境内。世界大战,那是不可能滴。”

说到底,他的逻辑具体分析出来就是:

我,希特勒不会傻到为了波兰问题而引发一次世界大战,以己度人,英法两国的首脑估计也不会如此冲动。就觉得希特勒的思维方式果然不同于常人。用数学上的公式来说,他能用一个伪命题,来证明两个互为逆命题的命题,最终推断出其结果。而且对于这样自我欺骗推算出来的结果,他自己居然还都相信了。

为了证明自己天才般的预见性,希特勒特意找来许多专家学者,譬如法国问题专家,英国问题专家在一起商讨。假设德军对波兰动武,英、法两国是否会宣战。可“专家”“教授”得出的结论却让他们的元首大为火光。

因为结论是:假如德国对波兰动武,英法必然宣战!

有趣的是,希特勒马上又转而怀疑专家推断的权威性,并指责他们是早餐吃得太多而吃坏了脑子。

面对希特勒的一意孤行。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非常着急,他强调说:“凭现在德国的军事实力是无法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啊”。

值得一提的是,这话戈林是当着英、德两国非正式的中间人——比尔格·达勒鲁斯(一个富有的瑞典商人,虽然我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外交事务会交给一个笨头笨脑的商贩,但是此人确确实实能随意会晤双方的最高层领导)为双方的和平谈判尽力了。很高明,他把这个球抛给了希特勒。

达勒鲁斯也看出了问题所在,于是转而对希特勒说:“英法两国的武装力量也大大改善了,满可以封锁德国”。希特勒不作声,只在室内踱来踱去。猛然间,他站住了,重又开口讲话(据达勒鲁斯回忆)但这次好像是在说昏话。“若战争发生,我就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好像是唱针停滞不前的唱片似的,他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突然,他又像向大群听众演讲似的,但话仍在重复。”我就造飞机,造飞机,飞机,我就将敌人消灭!”达勒鲁斯目瞪口呆,回首看戈林作何反应。这位帝国元帅纹丝不动,达勒鲁斯被吓坏了,这两个就是行动能影响全世界的人呀!(他认为自己好似在疯人院一般)

“战争吓不了我”,希特勒继续说,“包围德国是不可能的。我的人民佩服我,忠实地跟我走。“他能促使他们发挥出超人的力量”。他的目光迟钝了。“将来若没有黄油,我第一个停止吃黄油,吃黄油。”他停了停。“如果敌人能坚持数年”,最终他说,“我便利用我对于我的人民的威力,比他们多坚持一年。所以,我知道我比所有人都优越。”7

战祸的开始

面对希特勒的一意孤行,战争似乎事无可避免了。

其实,自从 1939年夏季开始,德国就开始在东部边境上修筑一条几乎贯穿整个国境的防线。每只在东边集结的部队,都是以师级为单位,轮番挖土修工事。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没错,这正是希特勒迷惑敌人的手段之一。

在整个漫长又炎热的夏季,就会看见光着膀子的德国士兵在那漫天尘土中埋头苦挖。

而国境线对面,波兰士兵紧张又好奇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没准哪天这些德国兵锄头一扔,扛起枪就杀过来了。所以,每个波兰士兵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注视着对面的一举一动。

而德国人呢,所做的就是,挖战壕,吃饭,再挖战壕,再吃饭,太阳下山,抗起锄头把家还。

贯穿整个夏季,除了个别极胆大的德国士兵喜欢朝着波兰国境线方面拉屎示威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出格的之举。据说,这些士兵一般来自勃兰登堡州,对波兰是异常仇视的。蹲在战壕里,除了接受德国人的侮辱外,还不准开枪,这确实够郁闷的。再这样耗下去不需要德国人打过来了,自己就先精神崩溃掉。而且最要命的是,这样的监视行动打乱了己方的部署,连军事演习和日常训练都无法正常进行。

久而久之,波兰方面对德国人的行动渐感麻木。也慢慢

放松了警惕。德国的迷惑行动成功了,连许多德国士兵都以为,自己是被调来守卫边境的。直到战争爆发的前一天,也就是 8月

31日,迷惑行动依旧有条不絮的进行着。而这时候的波兰

方面,只剩下极少数的监视人员了。8月31日晚炎热依旧。波兰军队除了日常巡逻人员,其余的早早就进入了梦乡。也许,这里面的大多数再也没有机会看见明天的太阳了。9月 1日凌晨 3时德国空军基地灯火通明。睡眼朦胧的飞行员被刺耳的紧急集合铃声所吵醒,地勤

人员也在忙碌的为各种型号的战机做最后的检查。最高统帅部电令:“执行白色作战计划:“D日——1,9:H时——0445”

计划的泄漏,相当一部分的详细作战指令是在最后一刻才下

达的。9月1日凌晨4时45分伴随着第一架轰炸机引擎所发出的刺耳轰鸣声。数十个

机场的战机,几乎在同一时刻腾飞升空,朝着波兰国境方向

飞去,并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6 20:53

连载 8十分钟后,德国轰炸机群对波兰的军火库、部队集结点、

以及桥梁、铁路线,进行了第一轮轰击。在第一时间,波兰的指挥,交通系统,陷入瘫痪。随着短时间的炮火攻击,德国陆军就迅速发动了进攻。如此快速的火力突袭对波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许多军

营已经淹没在了一片火海之中。但是,没有死于袭击的波兰军队,依旧按事先预计的军事防御计划迅速投入了战斗。所以,战斗从一开始就呈胶着状态。

袭击很突然,西方国家对这一切的发生毫无准备。

要面子的英国人显然是被德国的做法激怒了,外交措辞却很老调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并认为德国的做法,深深伤害了英国人民的感情. ....

的抗议并认为德国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法国人民的感情.....

巴黎各大报刊把德国入侵波兰消息作为头版发布,百无聊奈的巴黎市民突然有了谈资,塞纳河畔的咖啡店一下就人满为患了。

美国打那时候起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罗斯福总统呼吁交战双方不要轰炸无辜平民和“未设防城市”。

面对西方政府迟钝的反应,希特勒异常兴奋,他得意的认为,英、法两国政府又开始打官腔了,波兰即将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这里不得不指出的事,由于初期德国军事上所取得的傲人成绩。使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

我认为,这只是谦虚的说法。因为当时全世界数下来也没有几个能打仗的国家。亚洲,一半的国家还在被殖民,非洲就不提了,美国呢,全国上下又忙着奔小康,军队总数量加起来还没法国陆军军官的一半。

所以法国的这个——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海军那当然是英国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皇家海军能开往一切海水覆盖的地方,好不威风。说直观一点就是:英国随德国军事力量唯一值得吹嘘的估计就只有空军了。

如此形式,陆军统帅部的意见很大,一致认为元首不是疯了就是傻了。这样的局势简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糟糕,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就直言不讳的指出,如果发动战争,无论如何德国是打不赢的。

陆军统帅部诸公的悲观情绪,使得以后与希特勒的彻底决裂埋下了的伏笔,当然,这是后话了。

希特勒万万没有料到会在陆军这里碰上钉子,很是郁闷,但是没办法,暂时还惹不起,惹急了全辞职,那就真成了光杆司令了。只有连忙安慰,并拍着胸脯保证到;“英、法两国绝对不会参战。”理由一堆一堆的。在希特勒的“保证”下,半推半就,好不容易把诸位将军忽悠上了前线。

到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多虑了。战事果如希特勒所料,只限于波兰境内。一直到了 9月 2号,西方国家仍然没动静。就在希特勒将要放心的时候,9月 3日情况突然恶化了,英法两国先后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希特勒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英法的宣战使他震惊,于是他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即:不宣战,也不回复。据当事人回忆,接到最后通牒的希特勒,沉默的静坐不动,眼皮耷着,呆呆的看着地面出神。

了,垂头丧气的歪着头,用鞋尖转着地上的大理石,像是在踩烟草。

就在屋内空气十分沮丧的时候,戈林首先打破了沉默,他转过头来说道;“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6 20:56

后天赶上进度,后面是挪威战役与大西洋海战重点描写法兰西战役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7 23:48

连载

9

如上文所言,由于波兰军队把主力平行部署在最前线的做

法,使得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奇袭得手的德国陆军,

刚越过国境线就立即遭到迎头痛击。

波兰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是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派军官,并参加过波兰对苏联的残酷战斗,所以他对一战中的战术理论非常的精通,而波兰军队的作战理论正是一战的模式,把军队一字长蛇这样的平行部署,也是一战的传统模式,这种部署能在第一时间发挥最大的火力威力。在阵地战中,这样的部署尤为有效,敌方发动冲锋的步兵,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强烈的火力网中存活。

但有一只部队,却由如无人之境,在战斗方兴未艾之际,这只部队在波兰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道口子,而后,潮水般的涌了进去,并很快消失在了夏季的晨雾之中,所有还在战斗的双方士兵的视野之中。

没错,这就是古德里安将军新组建的装甲部队,波兰战役成了德国陆军实验其新理论的最佳战场。

连曼施坦因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也直言不讳的说道:“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部队,能够不负我们的期待么?尤其是,大型装甲部队,其组织与使用多少是代表一种全新的观念,能够不使它们的创立者——古德里安将军,和我们自己失望么?”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Heinz Wilhelm Guderian)于 1888年 6月 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库尔姆(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1904年,16岁的古德里安考入卡尔鲁中等武备学堂。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随后被选送于柏林的陆军大学。1912年在骑兵部队服役,任过少尉指挥官和中尉参谋官。1913年进入著名的梅兹战争学校受过为期一年的训练。国前线任无线电台台长。战争初期的形势与上世纪的任何一场战争一样,步兵长年累月趴在战壕里与敌军对垒。双方军队都以坚强防御工事为依托,都企图在夜间或雾天偷偷越过中间的开阔地,靠突然袭击突破对方的阵线,这就是下级军官梦寐以求的立功愿望。

而高级军官则考虑如何通过翼侧迂回的运动战,绕过敌军正面防线,一举击溃设防薄弱的纵深,使对方阵脚大乱。双方军官的想法大致相同,因此,很容易预料到对方将会干什么,这样一来任何企图都难以实现。

士兵们日复一日地趴在战壕里忍受疥疮、疟疾等疾病的折磨,无休止的炮战使他们变的麻木了。军官们靠喝酒和打扑克消磨时光,谁都无所作为。(这段时期德军著名将领鲁登道夫的渗透战是当时比较成功的战术之一,这也影响了古德里安的日后作战方式,闪电战即由渗透战加奔袭战演变而来。)

古德里安在这个时期染上了烟瘾,他的帐篷里终日烟雾弥漫。有一次上校参谋长来检查工作,还以为帐篷着了火。上校走进帐篷,见满地都是烟蒂,吃惊地说:“上尉先生,当心尼古丁中毒!”

“我在思考如何打破战场僵局的问题,”古德里安说:

前只有炮兵在相互对射,如果没有一支有效的突击力量僵局永远不能打破。”

“这个突击力量在哪里呢?”上校大笑起来。

古德里安尴尬地耸起双肩,“这就是我思考的问题,我想英国人和法国人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谁先找到了答案,谁就赢得了这场战争!” ①

在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第一次使用了坦克,就是这种新式武器,这个由铁皮包裹着的机器怪物,给了苦苦思索中的古德里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战争的进行,古德里安并没有多余时间去思考与完善他的新理论。

战争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陆军被迫大规模裁员。万幸的是,由于古德里安在战争中出色的表现,上级依旧挽留他在陆军中任职。德国陆军的高层意识到,军队才是国家之本,强大的国防才能使得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这些优秀的年轻军官,才是国家将来的希望。

①摘自闪击魔鬼”——古德里安

年轻的古德里安,英气逼人蛮帅的

images%2F6890173%2F12417110701408457568%2FA%2F1%2Fm.

古德里安将军的标准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8 00:05

连载

10

坦克兵的发展

战后的古德里安对坦克的兴趣简直到了着迷的地步,他凭直觉预感到这种兵器的潜力尚未被人们认识,可是德国被剥夺了拥有坦克的权利。1922年古德里安调任国防部陆军运输处参谋,这一新的岗位使他有机会间接检验和发展他的坦克战理论。

由于凡尔赛和约的条款的限制,他只好利用汽车发动机和底盘,装上铁皮制成的坦克模型进行演习,可是轮式车无法克服地形复杂带来的难题。演习中笑话百出,大多数车辆抛锚了,少数冲出障碍重重的演习场的车辆将铁皮模型颠得走形变样了。参加演习的军官围着狼狈不堪的“坦克”笑的前仰后合。怪兽吗?”一位汽车兵上校嘲讽道。

“这不是怪兽,他们是坦克,明白吗?上校先生。”古德里安对这些一开始就不与他合作,故意捣乱的汽车兵军官十分恼火。

汽车兵的任务是搞运输,可是国防部来的这位性情古怪的参谋居然让他们玩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鬼把戏,上校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坦克的威力早就见识过了,他见古德里安朝他吼叫,禁不住勃然大怒。上校操起一挺机枪朝“坦克”扫去。古德里安的“坦克”顿时布满蜂窝般的弹孔。

“让你的坦克见鬼去吧!”上校扔掉机枪扬长而去。

其他军官则留下来继续看他的笑话。古德里安望着演习中抛锚的车辆在泥淖中挣扎,尽量压抑心中的怒火,他掏出香烟,散发给军官,说:“我宣布演习结束!坦克已经不复存在了。请你们帮司机将陷进泥坑的汽车拖回军营。”

下级军官如此幸灾乐祸的嘲笑古德里安,并在背后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傻子”甚至连古德里安的上级都粗鲁的对他说道:“见鬼,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运送面粉”。 ①

如此大的阻力,古德里安的坦克战理论是发展不下去的,

别的方面,比如研发更先进的单兵作战武器,或者射程更远的大炮。

就在古德里安快要陷入绝望的时候,希特勒上台了,这个家伙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着特殊的兴趣,并且精力十足,不知疲惫。

1933年,德国兵工署主持的近代兵器发展表演会上,当希特勒看到古德里安亲自指导的装甲部队表演时,情不自禁地一再说道:“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

在亲自接见古德里安后,希特勒更是欣喜若狂,一次单独为古德里安举行的晚宴桌上,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大谈未来战争的构想,希特勒的领悟能力使古德里安惊讶不已,为之倾倒。

穷其一生,尽管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中不管攻击希特勒的战略方针和指挥艺术,但却没有从人格问题上指责过一句,反而时常偏袒他的这位元首,我想,这也是他对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吧。

就这样,由于希特勒的直接干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才得以继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备受希特勒宠爱的装甲部队,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使他们热心的元首感到泄气。

和平方式进行的,有意卖弄新式武器的希特勒却命令,把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作为先锋开路。

但是,随后的情景是让人尴尬的,那些步行赶来步兵师的士兵们惊奇发现,在 500英里长的路途中到处是抛锚的坦克,被元首吹嘘的很厉害的装甲师竟然还没有看到维也纳的山头就抛锚了其中的一半。陆军统帅部的约德尔将军更是指责说:“约有 70%的坦克瘫痪在公路上无法动弹。”

可怜的古德里安先生再次成为嘲笑的对象,任何古德里安不在场的军官派对上,古德里安与他的装甲部队成了最有趣的笑料,他们哈哈大笑道:“古德里安这个傻子,看看他要出丑到何时才肯罢休”。

1939年 9月 1日,战争爆发了,古德里安暗地里下定决心:演习是为实战做准备的,只有在实战中,新型武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现在,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①摘自《闪击英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9 00:28

连载

11

古德里安将军是在 1939年 8月 22日,就任新成立的 19装甲军军长的。这虽然是个新的番号,但所辖部队的一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步兵师,都是他一手组建并栽培的。线,并很快就突入波境,在打穿波兰军队没有纵深的防线后,这些装甲师并不停留,而是直插而入,清理残敌和攻陷碉堡等耗时战斗是留给步兵去做的,古德里安将军认为,装甲部队所追求的只有两个字——速度。不停的前进,直接绕到敌人的背后去捅刀子才是王道。

德国人如此奇怪的战术,不免使波军大吃一惊了,尽管许多部队电话线路以及指挥中心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波兰的统帅部仍旧收到了前线传来的战斗报告,该报告指出:“德国军队正在国境线与我军激战,但是他们的坦克车已经驶进我军防线的纵深,并且消失不见了。”

面对这样的报告,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只是淡淡一笑;“胡扯,没有步兵的掩护,光是坦克冲进来有什么用。”

但是,随着诸如此类的报告增多,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才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虽然他暂时还摸不透德国军队如此战术的目的是什么,可他毕竟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了,为了谨慎起见,他命令:在后方预备队加紧搜素德军装甲部队的去向。前线作战部队则得令:坚守阵地,阻止德军的推进。

可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波军的防线已经遭到了德国步兵的多处渗透,而且由于德国空军被毁,仅剩的波兰空军连升空作战的机会都没有。

糟糕的坏消息还不断从前线传来,让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大体上,波兰的防线还是“完整”的。

9月 3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已经突入到了波兰腹地 150公里处,在当天下午,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完成了对国境线上仍在鏖战的波兰军队的包围,并很快拉起了一条封锁线,公路上到处挤满了德国的坦克。

那些往前线增援的波兰军队根本不知道德国的装甲部队已经绕到了他们的背后,一个波兰炮兵团正沿着公路往前线挺进,正巧碰上德国坦克也正沿着公路急驶,他们惊慌失措,不知道这些德国部队是哪里冒出来的,在战斗过程中只有两门炮曾经有过发射的机会,就被德军所歼灭。

德军如此神速的进展让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大惊失色,他明白了,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敌,他的师团已经被包围在长长的国境线上。(德国步兵师在前,装甲军在后),包围圈里的波军已经成了一块美味的夹心饼干。

这位忧心忡忡的老元帅没辙了,只得立即发电报向法国人求救,并询问他们何时才能获得有效的军事援助。

德军此时已经把最精锐部队全部用来进攻波兰,在法国边境上只剩一些训练不足,人员缺少的德意志要塞师。

们的人员编制和武器装备实际只相当于德军的团级单位,尽

管人员如此匮乏,这样的要塞师也仅仅只有 46个,而且全

是步兵,法国陆军却能轻易动员 100个师之多。

所以,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希望法军能在西线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进攻,迫使德军调兵回防,这样波兰方面的军事压力自然也就减轻了。

很快,同盟国陆军总司令甘默林将军对斯米格威.雷兹元帅的请求做出了回复。

甘默林的回复是这样的(原文):

“在东北地区中,我们正规师的半数以上都已经开始行动。

自从我们越过国界之后,德军既开始作激烈的抵抗,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可是我们却被陷在静态战争之中,而敌人对于防御却具有良好的准备,同时我们也还缺乏必要的炮兵……从开始起,就有空中的战争与地面的作战相配合,而我们也知道有相当部分的德国空军是正在与我们对抗。

所以我是已经履行了我事先所提出的诺言,在法国动员第一天后的 14天,开始用我的主力发动攻势。我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12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接到这样的回信估计是很郁闷的,原来一直所指望的军事援助仅仅是连炮兵都没准备好的法国陆

军。而法国人实际是怎么做的呢?是的,法国军队确实发动了进攻,但推进了几英里过后

就停了下来,理由倒是很充分:“给予德国人撤退的时间”。

然后,有些地段的法国军队,或者根本不算军队,而仅仅是几个巡逻兵,攻陷了几座德国村庄,把那里的德国哨兵成功赶跑,并放火焚烧了哨塔。在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后大摇大摆的回到了自己的阵地。

在更多的地段上双方是没有战斗的。据外国记者回忆:双方军队在距离不远的地方做工事,枪放在地上,在休息的时候还互相点头微笑。呵,就差互相敬烟了。

“战争在 3个星期内就会结束”,百姓和普通军人们都这样说道。

英国将军富勒更是无不悲观的说:“在东方的战斗不断传来噩耗的情况下,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46个不满员的德国师,而且全是步兵师,却毫无作为,躲在钢骨水泥了”。

其实,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法国统帅就对波兰副参谋总长说过“要到大概不到两年以后……1941—1942年之间”他才可能发动一场真正的攻势”。他还说,“前提是要能得到英国和美国的援助的基础上。”

....两年后....估计波兰已经化成灰了。忽悠死人是不偿命的,看来万事只能靠自己了。

这时候的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又痛苦的发现,原来集结预备队反攻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电话是往往打不通的,就算侥幸能打通,手下的报告是:“运输工具已在空袭中被毁,只不过没关系,我们能走到前线去。”(挺乐观的家伙)

得,等你们走到前线,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看来只有用最后的杀手锏了,这些部队的集结速度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并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

波兰骑兵

此时的波兰骑兵总数为十万。

也就是说,这是个很可观的数目。

德国装甲部队长驱直入,把步兵远远的抛在了后面。所以深入波兰防线后方的军队并不多。

军单位,前线的部队就能顺利撤下来,并在河川后面建立一条以波兰首都——华沙为中心的新防线。

之前,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已经下达了前线作战部队撤退的命令.在后方的预备队与新组建的要塞部队已进驻这条围绕波兰中部地段的河川防线。现在,他们能依靠的就只剩下这条河流众多的天然屏障,只要前线的部队能顺利撤下,并巩固这条防线,守住它似乎还是很有希望的。

因为这条防线够短,只有 300多公里长,能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抵消非机械化部队行动缓慢的弱点,并且波兰境内大部分河流都在这里交汇,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将会受到地形的很大限制。

所以,这时候运用骑兵进行奇袭,延缓德军进攻,为前线部队的后撤争取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骑兵的集结果然相当迅速,并很快向突入境内的德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波兰骑兵也全不是傻子,在进攻之前就有人疑问:“敌人都是坦克,我们用军刀长矛恐怕是打不过吧”。

骑兵军官却说“这些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

骑士们得到了这样的保证后,信心大增,于是蜂拥而上。

德里安 19装甲军。此部队刚刚完成波兰走廊的包围作战,正在布尔达河沿岸休整。

盛夏的阳光洒在宽广布尔达河上,这些年轻的德国士兵经过数天的苦战,已经好几天没有舒舒服服的休息过了,他们要么三五成群的蹲在树下围着吃午饭,要么就躺在小树林中旷意的打个温暖的小盹。

古德里安将军是个急性子,还好,此时他正在别处视察,士

兵们都知道,等他们的军长一回来,肯定又得下达新的进攻

命令,所以,他们尤其抓紧这难得的时光,好好休息一番。

经过周密侦查,波兰骑兵抓准了这个好时机,他们策马扬鞭,向毫无准备的德军发起进攻。只见漫天尘土间,波兰骑兵吆喝着,骑着骏马,高速的向德军坦克集群发动冲锋。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中世纪式骑士。德军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他们慌忙跳上自己的坦克,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

波兰骑兵数量众多,但是坦克所发射的炮弹在骑兵中间炸开了花,尽管这些战马平时训练有素,但是炮弹的轰炸声依旧使得它们惊慌失措,不听使唤,一开始还列布整齐的波兰骑兵顿时乱成一团,那些未得休息的德国士兵估计是出于愤怒,大胆的甚至已经驾驶坦克用履带去碾压波军...

骑兵进攻中,也只有军官才能使用马刀,多数的波兰骑兵使用的武器是长矛。

这种武器必须横放腋下,利用马匹高速的奔跑向敌人进行撞击,我完全可以想象,那些侥幸能够接近坦克的波兰骑兵,使用长矛高速撞击钢板后的惨象................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9 00:53

连载 13当古德里安将军视察完毕,回到指挥部时,就惊奇的发

现他的那些文职幕僚们却都头戴钢盔,神色慌忙的在架设战防炮。将军很惊讶的询问:“这是在干什么”。幕僚们告诉他,波兰骑兵正在向我们这里挺进,指挥部人员不够,是抵挡不了如此突袭的,所以全体动员起来修工事。

19装甲军的参谋长也把波兰骑兵下午的进攻向古德里安将军做了一个简短的汇报。将军只是淡淡一笑:骑兵打坦克,真是新鲜。他直径走进指挥部,打算小睡一盹,以便有精神迎接下一次的战斗。

刚一睡下,古德里安将军就被电话铃声所吵醒,一名师长语气局促向古德里安报告说:“由于波兰骑兵的袭击,我们被迫要撤退了”!

面对这样啼笑皆非的报告,古德里安将军差点没晕过去,他好一会儿都没有开口,缓了半天神才提起声音反唇相讥:你是否听说过一个德意志的“榴弹兵”师会被敌方的骑兵赶跑?”军官是个机灵鬼,他听出军长语气带火:连忙就在电话里说:“保证守住现有阵地,击败敌人的反击。”

最后,这个师也确实守住了阵地,波兰骑兵又不是傻子,遭到德国装甲部队如此“虐待”,早就打消了一切反击的念头。

所以不难发现,十万波兰骑兵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实际意义还要巨大的多。德国战地记者更是得意洋洋,向全世界发表了“骑兵打坦克”的作战经过,借以凸显德军的强大。

此时,波兰战役已经接近尾声。国境线上的波兰军队在一次次合围中被消灭。能侥幸逃脱的部队是极少数的,能逃脱的士兵为了跑得快,甚至把武器都扔掉了。亚的一个小村庄。

此举动正好给了在东面虎视眈眈已久的苏联政府一个很好的口实。

其实在 8月 23,德国就与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斯大林同志预祝:希特勒先生在“被迫”的自卫还击战中取得辉煌的胜利。私底下,双方还签订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

斯大林同志是个要面子的人,无理由的入侵波兰太没理由了,所以在德国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的情况之下,苏联红军仍旧陈兵边界,按兵不动——他们还在为一个体面的借口绞尽脑汁呢!

现在,波兰政府既然已经跑到了国外,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

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 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

苏联兵倒是很有头脑的。在经过波兰边界岗哨的时候就欺骗说:“我们是来帮你们打德国人的。”不明真相的波兰边去。

结果是让波兰士兵感到沮丧的,因为这些苏联士兵随后就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并把他们投入了战俘营,并且这些可怜的波军战俘再也不可能从战俘营里活着走出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09 01:03

连载

14

9月 8日,德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近郊,22日华沙外围战斗基本结束,除极少数部分在俄波边界的波军外,波兰其余部队已经支离破碎,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此时波军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已失去对部队的控制,波兰大部分地区停止抵抗,只有华沙等少数地区的波军仍在战斗。

25日德军开始进攻华沙城,为了减少伤亡,陆军统帅部决定炮轰华沙城,空军也跑来凑热闹,前一天还誓言抵抗到底的华沙守军司令于 9月 27日停止抵抗。至 10月 2日波兰完全被征服了,全部领土被德国和苏联占领。

至此为期一月的波兰战役落下帷幕,枪炮声渐渐停止,波兰大地重新回复了平静,然而一个主权国家已轰然倒下,不复存在了。著优势,研究战略战术的人对这次军事行动不会有特殊的兴趣,我也仅仅详细介绍一下古德里安将军,因为他将是以后法兰西战役与苏联战场的主角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战役中,德军亡 1.06万人,伤 3.3万人,失踪 3400人。

波军亡 6.6万,13.3万,被俘 69.4万。可以看出德军的伤亡是相当高的,这当然要归功于波兰的顽强抵抗,虽然这样的抵抗对整个战局是起不了任何作用。但是波兰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勇敢。

苏军的入侵行动历时 12天,向西推进 250-350公里。在推进中苏军亡 734人,伤 1862人。苏联这个便宜可算捡大了,许多德国将领为此相当不服气,

因为事先秘密协议约定,要把东波兰的一大片土地割给苏联,但这些土地现在德国人手中,将领们急不愿意把这些用将士们鲜血打下来的土地让给苏联。斯大林也怀疑德国最高统帅部是否会烙守协定,而退回到双方一致同意的分

界线上去。但是希特勒遵守了诺言,还为此准备了交接仪式。在应属于苏联地段所俘获的物资,都一股脑的交给了苏军。

苏联不参加西方阵营,置身战争之外。

之前西方国家是和苏联进行过接触的,希望组成三大国联盟,一起对抗德国的崛起。假如谈判成功,这简直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翻版,只不过是把沙俄换成了苏维埃。假如这一切变成现实,那么德国可真是“四面楚歌”了。

然而嗅觉灵敏的希特勒最终赢得了斯大林的支持,很简单,他给了苏联更多的利益,为了与斯大林签订条约,他默认了苏联入侵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被苏联所蚕食。消灭波兰苏联也从中分了一杯羹,甚至入侵芬兰这样弱小的国家。希特勒也严令,不允许德方将领流露出对芬兰丝毫同情“要支持斯大林的行动”希特勒这样说道。

斯大林也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便变本加厉,漫天要价。忍,为了不使德国有后顾之忧,希特勒只得委曲求全。因为有些帐,是需要秋后来算的。

现在轮到法国了。

貌似是英国的讽刺漫画...希特勒与斯大林的背背山婚礼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0 23:23

连载

15

施里芬计划

1913年 1月 4日,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豪华住宅内,一位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老者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喃喃着,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瘦弱的身体更显单薄。突然,老者的身体仿佛震动了一下,塌陷的眼眶里闪现出一丝光芒,他耷着脑袋使尽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人说道:“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这位弥漫之际的老者正是“施里芬计划”的创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

我并不知道施里芬伯爵临死之际,他的继任者,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在场与否。抱歉,我查遍书籍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一点就是——小毛奇明显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而且这个计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兰西之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详细阐述一番。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是两线作战(西线对法作战,东线对俄作战)。其匮乏的资源也不能够支持其长期的战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如何打败法国,是德国参谋部天天都要讨论的事情,这些老学究们,从德国在 1871年建国伊始,就坐在办公室里,不干别的,就一门心思的琢磨这个问题。

而且,这问题一琢磨,就琢磨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了,大家可别误会,他们可不是想象中的政府某些机构的大老爷那样,是闲着没事做,找个崇高的理由,蹲办公室里看报纸。

这些德国陆军统帅部的军官们,是确确实实在为了这个问

题而绞尽脑汁。因为,德国建国时,痛殴过法国一次,迫

使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给德国。

这次失败让法国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德国的。于是,拼命搞好英国和俄国的关系,在外交上,孤立德国。也乐呵呵的同法国结成了死党。

这时,任职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在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

既:以德国总动员速度和铁路网的发达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强大的兵力击败法国,在东边只留仅仅 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因为,俄国的铁路网及其落后,而且国土辽阔,集结部队需要至少一个月之久,而德国只需要 24小时。所以,对法作战也必须需要在一个月内结束。

等法国战败后,德国就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俄国,俄国那些缺少训练,装备落后的军队就根本不是精锐的德国军队的对手了,施里芬伯爵预计,只要他的计划成功,战争能在三个月内结束。

施里芬计划以 79个最精锐的师为右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后面再跟上强大的预备队,同时,由八个师组成较小的左翼,这些部队将固守法德边界。所以,取胜的关键就在于那强大的 79个师能否以最快的时间顺利的横扫法国沿海地区,直插进法国腹地。

因为,法国集结兵力速度虽然比俄国快,但是依旧需一周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德国是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

括就是“时间差”——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

还是图片最清晰施里芬计划中德军的战略是沿着法国海岸线一路扫荡突入巴黎城侧后再进行总攻这个右勾拳的进攻路线才是该计划的核心所在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0 23:30

连载

16

从 1891年-1906年,施里芬用了整整 15年的时间,倾注了无数心血经过多次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并对该计划进行了 4次大修改和无数次的小修改。

在 1905年 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并于 1906年 1月 1日退役之际,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计划”终于成形。

但天意弄人,在施里芬去世后仅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小毛奇已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他担心左翼八个师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缺乏信心。

因此,他通过削弱右翼兵力而增强左翼,把施里芬伯爵原计划的主攻力量的 79个师,削弱到了 53个师,这个修改可以说是致命的,施里芬临终前的担心终于成为事实。

小毛奇志大才疏的修改,使得德军的攻势在离巴黎仅 15英里的地方,丧失了进攻力,德国士兵虽然已经达到了马恩河北岸,但全部都疲倦不堪。士兵们全部都累趴在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很快,法军预备队发动了一次强有力的逆袭,就把这些丧失战斗力的德国士兵击退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马恩河战役,此时战局已经完全脱离施利芬计划,但是小毛奇不做任何部署上的改变就下令进攻,结果德军惨败,至此,施里芬伯爵瞬间秒杀法国的战略计划全面失败。最后,德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持久战!

如若小毛奇遵照施里芬伯爵的临终遗言,不削弱右翼主攻兵力,那些已经到达马恩河北岸的部队,完全可以被充足的预备队替换下去休息,就算法军预备队发动反击,所面对的也不过是德军生力军。所以我说,小毛奇根本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难道他不知道右翼已经被削巴黎城陷入危难的时候,反倒去进攻德国下腹部的鲁尔工业区呢?

以上就是“施里芬计划”,以及其蹩脚的实施者小毛奇。虽然这话题扯的很远,但很有必要。

我们再跳回 1939年,希特勒战胜波兰不久,波兰战役的胜利,以及此时苏联的态度,使德国免除了后顾之忧,希特勒兴奋的为他的将领们打气到:“德国终于有一次,不必要两线作战的机会了”。

志满意得的希特勒,立即指示陆军统帅部尽快制定一个征服法国的军事备忘录。

很快,报告就打上来了。依旧是以“施里芬计划”,为蓝本。

该计划由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他那忠心耿耿的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制定的。同时,该计划也是陆军统帅部有史以来最最蹩脚的计划,拿到该计划的希特勒差点没晕过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0 23:38

连载

17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神作让元首先生如此伤心呢,现在,我们权且把它识之为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

的兵力组成的 B集团军群,从正面击破在比利时境内所要

遭遇到的英法盟军。然后,用较弱的 A集团军群予以掩护

其南面的侧面,以保障 B集团军群的进攻不至于受到敌军

的阻扰。①

该计划的作战目标是尽可能击毁法军最大单位,占领比利时的海岸线,以求将来对英、法两国的海战和空战建立新的港口与机场。

很眼熟吧,他确确实实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该计划。首先,它与施里芬计划一样,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右翼兵团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荷兰、比利时直抵海岸。然后,一路扫荡,经过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境内。

但是该计划有一点不同于施里芬计划,大大的不同。那就是,施里芬计划是德军主力在通过比利时平原后要直插入法国腹地,然后以巴黎为轴心,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的法国各集团军进行外围旋转运动,最后旋转到法国各集团军的背后,从背后进攻,并一举拿下巴黎。更直观的说就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一战定胜负;打下巴黎城,或者,全线崩盘。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但是这个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太老土了,这种老调重弹,盟军早就有了准备。事实上在德军陷入波兰苦战的时候,法国最高统帅部已经做出了一份军事备忘录,并对以下三

点达成了共识:1.德军不可能正面强攻坚固的法德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2.阿登山地森林是兵家一向认为限制大兵团运动的地区,

尤其对于装甲部队。3.德军的进攻方案不可能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很可能还是沿着上次大战的老路把进攻重点放在右翼。所以法国陆军把最精锐的部队摆在法国北部海岸,做出一副愿者上钩的架势,等着德军的大驾光临。

①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就算德国的进攻取得成功也不能消灭法国的抵抗力量也就是说仅能获得战术上的成功这对资源贫乏的德国是相当不利的

18

此时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出,德军的优势是在于运用机械化部队的理念比同盟国更高明,我并不认为军队数量几乎相等的双方在质量上有什么差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德国士兵突然雄起,或者小宇宙爆发,正面强攻击溃了盟军的防御,而到达的战略目的仅仅是占领一块土地,夺得几个港口,这样的胜利对整个战略是于事无补的。德国军方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持久战。

而且,这个计划和长久以来陆军统帅部所奉行的战略思想是相违背的。即:一役定胜负。

这样,该计划不仅丧失了行动的突然性,而且会和在法国北部地域的盟军精锐部队硬碰硬,甚至可能出现一战的模式,双方上百万军队陷入阵地战。

这恰恰是资源薄弱的德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也是同盟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拖啊,拖啊,德国经济一旦崩溃,不用军事上的胜利,纳粹政府自然会垮台。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战事资源储备并不多,公海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所封锁,也就是说,德国的海外资源线路已经被切断了,为了避免损失,在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就下令:地的中立国家港口进行停泊。

因为根据国际法,英国人是无权去中立国家缴获这些德国船只的。

最开始,德国人或许还存着侥幸心理,想偷偷的把装有物质的船只开回本土,他们心想:“老子就一艘船,大西洋这么大,看你们怎么抓”。

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战争开始不久,英国皇家海军就加强了封锁,每天在大西洋的从北极圈——南大西洋,有起码上百艘的英国军舰和潜艇在宽广的大洋上巡弋,以抓捕这些“德国偷渡客”

英国人如此痛下血本的围捕是相当成功的。

战争开始的头两个星期中,英国就截获了这样的德国商船达到十五万吨之多,这样的无风险买卖,比德国潜艇所击沉的英国商船,还要多出六万七千吨。

最后,那些郁闷的德国船长,为了不被英国人所俘获,往往选择把船只自行凿沉。

铁一般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大西洋只是英国人的后花园池塘,想在纵横大洋有五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海军面前耍花样,德国人无疑是太嫩了点儿。

就这样,希特勒的小小伎俩失败了,海外资源线路彻底断绝。这时德国所依靠的,只有苏联这个不靠谱的盟友的支持。煤矿、木材、粮食、石油都得从苏联进口。当然,这些原料的价格也是高昂的。希特勒曾下令,“向俄国送交战争物资应当先于德国武装部队。”德国甚至一度把尚未竣工的重巡洋舰——卢佐夫号也贴进去给莫斯科方面抵付一部分现款。“聪明”的海军元帅雷德尔甚至提议,把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麦号的图纸高价卖给苏联。前提是,

只要苏联人愿意付出高昂的价格,这有何不可呢?这就是

德国悲惨的现状,所以希特勒希望西线的战争越早爆发越

对德国有利。但是这个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只能

使德国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之中。

正在希特勒头痛之际。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德国 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1 18:46

连载

19

此人正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两年后,他将会在东线战场大放异彩,但是现在,他不过是一默默无闻的小参谋长。

1939年 10月初,陆军统帅部的计划经过希特勒的稍加拿到该计划没两天,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曼施坦因后来回忆说:“对于这次作战命令中所决定的计划,其最初的反应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照我看来,陆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就其本质而言,就完全是模仿 1914年的著名施里芬计划。我至少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一代的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件较好的计划来,而还要去照抄老文章,尽管这是出自像施里芬那样名家的手笔。何况这个计划我们过去早已试用过一次,而且敌人对于它的再用,也已经有了充份的警戒。”

以上是为曼施坦因原话,但此公人缘极其不好,连和他最亲近的手下都承认,曼施坦因太憨直,不会取悦上级,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参谋总长哈尔德上将都非常不喜欢他。

1939年 10月下旬,曼施坦因的新计划终于完成。老曼很自信,立刻递交给勃劳希契元帅亲视。

结果,计划被驳回,再递呈,再驳回,再再递呈,再再驳回,往返 6次,曼施坦因一无所获。

并且,曼施坦因想通过陆军统帅部转递希特勒亲视的文件,也被扣押下来。终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哈尔德上将讨厌曼施坦因吗?

有与西方国家打战的勇气,他们建议希特勒和西方国家达成谅解,进行和平谈判。

陆军统帅部的高官们甚至已经做出了除掉希特勒的计划,并誓言与纳粹党势不两立,某些密谋者已经开始在中立国家同西方各国进行秘密接触。

英国人显然对这一提议很感兴趣,甚至做出保证,只要希特勒死亡,西方国家愿意与“新”德国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在这些密谋者把一切都规划的井井有条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即:谁亲自动手去除掉希特勒呢?

大家都怀着期待的目光看着哈尔德上将,因为他是倒希派的头目嘛,可是这个哈尔德是一老滑头,一点敢做敢当的觉悟都没有。他觉得这事太担风险,就跑去找勃劳希契元帅。

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

对勃劳希契元帅一直忠心耿耿的哈尔德上将有趣的是我发现出现过此公的照片里从来没见他笑过一脸的忧国忧表情相当严肃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1 18:51

连载

20

勃劳希契更是没有这种勇气,虽然近来大部分的史学家以此为由,来证明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缺少果敢和决心。

但我认为,他们并不是害怕希特勒,而是倒希派不得不承认一个既定事实:除了希特勒,没有人能驾驭德国,假如希特勒被杀死,德国将会陷入混乱。陆军统帅部虽拥有军权在手,但西方国家或者苏俄乘着德国内乱,来个浑水摸鱼,这种责任谁也担当不起。既然没人愿意承担风险,于是这个推翻希特勒政权的秘密计划就这样虎头蛇尾的不了了之。

勃劳希契只得转变策略,他先接受了希特勒的决定,然后再从长计议,慢慢说服希特勒接受他的看法。为争取时间,勃劳希契采取了拖延的办法,他以在波兰的德军主力需要时间调防和补充为由,屡次推迟了进攻发起的时间。进入冬季后,他又以天气不佳为由,要求将进攻推迟到 1940年春天。在 1939年 11月 5日与希特勒的一次会谈中,勃劳希契再次以军队准备不足为借口要求推迟进攻时,遭到了希特勒的严厉斥责。

勃劳希契当时愚蠢的提出:“在波兰的军队缺乏进攻精神,甚至有些部队存在“兵变”以及前线的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甚至还拿 1939年陆军的情况与 1918年第二帝国崩溃前夕的陆军状况作比较。

希特勒—开始还默默听着,最后突然触电般的从椅上蹦起来,勃然大怒,大声叫嚷“陆军总司令竟如此给陆军抹黑,简直不可思议”。

勃劳希契继而坚持自己的观点,希特勒反唇相讥道:“谁发动兵变,是哪一只部队无组织无纪律,报上番号来”。勃劳希契无言以对。

这次会谈据说很恐怖,希特勒甚至要求其他人员都出去,他单独与那位可怜的,还有心脏陆军总司令关上门,在屋里单练。争吵到何种程度无人知晓,但据哈尔德事后回忆:第二天勃劳希契仍然不能连贯的说出话来。

勃劳希契元帅副官的说法更是诡异:他说:一天晚上执勤的时候,听到勃劳希契在房间里说话,他以为元帅醒了,在叫他,就推门走进屋里,却发现元帅仍然熟睡,但是口中到底,其实从一开始发布糟糕的作战计划,到“曼施坦因计划”受到阻扰,都是因为陆军统帅部根本不愿意同西方国家打战,勃劳希契想用一蹩脚的进攻计划表明,陆军统帅部似乎已用尽了全部的智商捣鼓出来,如若要打,只有这昏招,来逼迫希特勒就范。以期盼希特勒能回心转意,同意和谈。

但是,希特勒以决意和西方开战,昏招都拿出使,让勃劳希契大感意外,于是就拖。所以这个时候,曼施坦因不合时宜的跑出来,拿个新进攻计划给希特勒看,不是存心坏勃劳希契元帅的好计么。

当然,曼施坦因是不了解内情的,所以非常的大惑不解,他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像希特勒递呈,最后勃劳希契元帅被彻底搞烦了,于是心生一计:他下令把曼施坦因提升为 38军军长。(一个步兵军)

这样的提升其实是明升暗降,曼施坦因之前担任 A集团军群参谋长,虽然无直接指挥部队的权力,可是拥有合法的发言权和制定计划的权力。勃劳希契元帅彻底受不了他的执着,一脚把他踢出了参谋部,来了个眼不见为净。

但是,弄巧成拙,希特勒突然表示:出于对陆军的尊重,要亲自召见新成立的 5个军的军长,曼施坦因也是其中之一。

211940年 2月 17日,柏林总理府,希特勒赐宴招待了五位新任军长。

召见前,曼施坦因就请求宴席完毕后向希特勒当面陈述他的作战计划,并通过希特勒的侍卫长——希孟德将军转达。

在赐宴的时候,照例也都是希特勒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他声称:“德国科学家将要发明一种新式武器名字叫——直升机,还有一种远程炮弹,能够从柏林发射一直可以打到英伦三岛。”

听众们都听的津津有味,曼施坦因却对这些全然提不起兴趣,他非常焦虑,他生怕希孟德将军没有转达他的请求,希特勒也没做出任何暗示,却大谈技术发明。而且,这种正式的宴会上再提出来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当宴会结束时,其他四位军长都起身告退,曼施坦因却原座不动。不过多久希孟德将军走过来低语说:“元首要单独召见你”。随后在希特勒的书房里,曼施坦因详细的说出了他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就是与“施里芬计划”齐名的“曼施坦因计

并不这么叫它)

上文提到,陆军统帅部决定模仿“施里芬计划”把主力放在右翼的 B集团军群,并用较弱的 A集团军群掩护其侧翼。而曼施坦因的计划却是 B集团军群担任佯攻,把主攻之点移到 A集团军群方面,通过阿登山区并越过马斯河,直趋索姆河下游,以切断在比利时北部境内敌军的退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计划,首先,B集团军群故意心兴师动众地在右翼佯攻,使得敌人无疑会吧这一行动看成是主攻,并且会迅速调兵支援,以掩护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比军防线。他们越是往这一地区调动兵力,就越会加剧他们覆灭的命运,因为 A集团军群才是正真的主攻,它通过阿登山区直插入这些聚集在比利时平原的法军侧后。

肯定有人要问了 A B集团军群都进攻了,侧翼完全暴露怎么办。

对了,曼施坦因计划绝就绝在这里,A集团军群的侧翼不但完全不管,还要由其隶属第 12集团军通过攻击方式来化解。虽然只有一个集团军,防守整个侧翼肯定吃力。但是,赌的就是法军统帅部优柔寡断。说直白点就是,既然一个集团军防守太吃力,那么干脆进攻,让法国人琢磨不透而且过于谨慎乃法国人的通病。(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赢,则全歼比利时境内法军。败,则深入法国腹地的A集团军群全军覆灭。

依旧是德国陆军传统:“一役定胜负”。曼施坦因的意思是:既然要赌就要赌最大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1 18:56

连载

22

曼施坦因一直说,希特勒不停提问。

对于该计划的战略思想希特勒非常满意,唯一的问题是:阿登山区的崎岖山路到底能适合坦克作战吗?

假如 A集团军群气势汹汹,牛逼哄哄的冲向阿登,结果到了一看,哇靠,全是山,根本没办法过,那就彻底抓瞎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不住的反复提问。曼施坦因胸有成竹,并指出:关于阿登山区的地形,他已经详细询问过古德里安将军的意见,古德里安这样的坦克专家,既然已经做出保证,这样的困难想必是能克服的。希特勒这才放心,不再提问。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件突然事故的发生,也非常有利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实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领空,这时,飞机油料已经用完,飞行员只得迫降在一片比较平坦的树林里。

重要的是,机上的一名德国军官携带着一份“黄色计划”的全部细节方案。开始他们还以为飞机成功迫降在了德国境内,殊不知比利时防空部队早已监视到了这架飞机,并派出搜捕队,对飞机迫降区域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狂啸的警犬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德国军官和飞行员也不着急,他们兴高采烈的以为是德国警方前来营救呢!

很快,比利时军队接近了飞机迫降地。那名糊涂的军官这时才发现情况不对——前来的人员并不是德国人,于是他当机立断,并立即用随身打火机点燃文件。

走在最前面的比利时军官知道,德国人肯定在焚烧某样重要的东西,他眼疾手快,冲上去,制服了这名德国军官。

所幸的是,由于文件过厚,这位倒霉的德国军官又是从纸张边缘点的火,所以“黄色计划”大部分内容被抢救了下来。

这次事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版本讲的是:当时这名德国军官所携带的“黄色计划”并未被比利时军方所发现,这位倒霉的德国军官是在待审室里,突然将文件塞到炉子里,可是一个比利时警察刷地一下把手伸进去抢出冒烟的碎片。这两个版本的故事无论哪一个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同盟国已经得到了这份“黄色计划”

这次事件随即被比利时各大报刊公布。事故的细节,德国方面倒是无从知晓的。

所以,当曼施坦因计划出现在希特勒眼前的时候,希特勒就下定决心要启用这个新计划了。而这次事故正好给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坚持认为飞机上的文件肯定已经落入了盟军手中。

但是,陆军统帅部却说:“既然飞机不是坠毁,机上人员又相安无事,那么文件肯定是早被烧掉了,在这段时间里烧 10份的时间都有了,不必紧张”。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1 18:59

连载

23

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之下,1940年 3月中旬,曼施坦因计划被确定了下来。当然,这个计划确定的过程肯定没有我写的这样简单。

如果可以的话,我宁肯把陆军统帅部和希特勒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俩,经常吵架,却发现彼此互相都离不开谁,但是最终赢的总是希特勒。

希特勒精明的利用飞机迫降事故大做文章,勃劳希契元帅虽然十二分的不愿意,但也清楚的感觉到,仅凭借自己的新计划的实施。

曼施坦因知道自己的方案已获得通过,非常的高兴,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资历怎么也得指挥一个装甲军吧。

于是他递交一个申请,勃劳希契元帅此时杀他的心都有了,还当装甲军军长,做梦吧你。于是,曼施坦因只能郁郁寡欢的在他精心策划的战役中充当一名配角——一个二流步兵军的军长(一个预备军)。

德国统帅部内部纠纷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们再来看看战争的形势。

西方,宽广的战线平静依旧。在莱茵河两岸,只有高音喇叭徒劳的互相喊叫,每一方都在企图让另一方明白,他们的行动是怎样的徒劳无益,他们的政府是怎样的蠢不可及。

有些地方,军队在河里洗澡。在法国和德国的边境线上,秘密地进行食品和饮料交换。法国逃兵泄露,他们的前线哨兵不许在枪里装实弹。德国指挥官接到相当严格的指示,不许向法国领土开火。此外,希特勒还故意避免激怒英国的公众舆论:当戈林请求允许轰炸安静地停泊在斯卡帕弗洛的英国舰队时,希特勒认为为时过早,拒绝了这位空军司令的请求。香槟的时候才感觉到了战争的存在。

走私的商人却因此大发横财,不过多久,又能喝上法国香槟的德国人大喜过望,虽然价格比战前要昂贵许多。对于这样的秘密活动,双方政府睁眼闭眼,在酒馆里打

赌战争几月份结束,成了男人们最好的娱乐方式。

乐观的人们不知道的是,希特勒已经在为他的进攻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了。

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从 1940年 3月开始,德国侦察机就开始对阿登山区做出全方位的侦查。用希特勒的话说:要探清楚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后勤部得令,要准备比平时多出一倍的绳索、铁链以及备用履带、轮胎。工兵团则被调去山区练习炸山修路,装甲部队也加强了山区作战训练,德国人已经在这场无可避免的战争中做好了准备。法国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1 19:01

连载 24

1940年 3月,德国空军的高强度侦查使得阿登地区驻防的法军大感奇怪。

但是,没有人相信德国人会选择从这里进攻,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假如德军从这里进攻,等他爬出山区,也只剩下半条命了,拿着扳手的工人就能把他们全部俘虏。虽然嘴上这防御。

但是问题是:法国为什么不选择进攻呢?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拼搏精神?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出台了不止 10个防御计划,却没有一个是去考虑如何去进攻的。

是啊,无论后世如何辩解,也不足以掩盖以下事实:法国统帅部高层以无人敢去承担进攻所带来的巨大的伤亡和责任,以及,战胜敌人的决心。“让德国人血流成河吧,我们只想守住它。”

我们应该的看到,贯穿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指挥部所制定的任何进攻计划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告终,1917年春季攻势的失败甚至引起了法国士兵的内部骚动,要不是英国士兵接管了战线,法国可能已经在那个时候就崩溃掉了。

我们应该看到,德国士兵无论是在单兵作战素质,指挥艺术都要比法国士兵更加优秀。这一事实法国人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内心已产生了自卑情绪。(进攻)成了法国军方鲁莽的代名词。

但是,在防御战中,法国士兵往往却有着超人的表现,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普通的法国士兵在保卫国土的防御战中的表现,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腿被打断,那就趴在战壕里向射击敌人。

这些战役无一例外,都是以德国的辉煌胜利作为开始。但是,他们突破法军一道防御,那么等着他的是第二道,第三道,强大的突击力就这样被耗尽。然后法军再用准备已久的预备队发动反击,如此反复,战场变成了地狱,据点变成了绞肉机,阵地战使得双方在伤亡百万的情况之下,也无法前进哪怕一英里。

惨痛的教训使法国军方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 700公里,耗资近 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马奇诺防线修建完成。

是呀,法国人不愿意再流更多的血了,他们的血早就流尽了,和日耳曼尼亚这个新兴的民族对抗接近一个世纪以来,法国人已经疲倦不堪。如果愿意加上日期的话,法国人的灵魂早就随着那位伟大的科西嘉人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1 19:02

充实了

一下内容晚上再跟新终于赶上进度了作者:万国咸宁

天下平日期:2009-05-11 23:03所以,我想写出点不一

样的东西。

25

就在希特勒和他那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曼斯坦因将军为入侵法兰西紧锣密鼓做最后准备的时候。一个突然传来的情报,撼动了希特勒那绷紧的神经,该情报指出:英国人正计划入侵挪威。

而且这个情报的准确来源还证实,该计划的制定者是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作为希特勒最痛恨的对手,丘吉尔是在 1939年 9月 5日,在英国首相张伯伦邀请之下,第二次出任海军大臣一职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丘吉尔也担当过这个职务。但是当时,由于入侵土耳其计划的失败,丘吉尔被迫辞职。

按理说,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就应该隐居不出,或者低调的等待着下一次的复出。可是,这位顽固前海军大臣,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排挤他的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抗起步枪,亲赴法国西线当一名普通的士兵。

从一个海军总司令到普通士兵,这事如若发生在别人身上,无疑是一件非常丢脸且有失荣誉的事情。

但是,异于常人的丘吉尔,毫不忌讳,他倒宁愿呆在前线,与普通士兵钻战壕,吃着发霉的饼干,一同并肩作战。通士兵,正在经历着同样残酷的战斗,此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

就这样,这两位足以在二十年后撼动世界的人物,在这场不太引人注意的惨烈阵地战中,互相敌对,甚至可能在同一场战役中互相射击。

毋庸置疑的,与丘吉尔一样,此时的希特勒是一个满怀激情的青年,作为一个普通的通信兵,希特勒是与众不同的:他责任感太重,一种肩负着使命感的勇敢。在这点上,他是疯狂的,如果有人开玩笑说战争永远也不会打赢时,他便变得十分的愤怒,那些德国士兵总是抱怨政府的腐败:“我们在前线殊死作战的时候,那些官僚却漠不关心,那些投机倒把,利益熏心的商人,为了赚钱,甚至把过期劣质的食物发放给前线作战的士兵,他们再不愿意为这样的国家卖命了。”

此番言论,总会让神经质的希特勒大为火光,他时常暴怒的呵斥这些士兵,并滔滔不绝的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他时常激励他的同伙:“拿出坚韧不拔意志的力量!”

他的坏脾气总是惹人厌烦,这些头脑简单,没读过书的士兵,对希特勒那不合时宜的长篇大论的反应是:脱下靴子,使劲的朝他脑门砸去。也只有这样,希特勒才会终止他那喋喋不休的演说,虽然口中依旧回念念有词。因是,每逢危险时他很可靠。若遇到有人受伤,他从不将伤兵丢下不管;遇有危险的任务,他也从不装病。

在残酷的战中,士兵们总是学会了一两样保命技能的,最有效的无疑就是装病,特别是通信兵,危险最大,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各营各连指挥所相通的电话线,常被敌人炮火所打断,通讯只好靠通讯员联系。

所以,那些机警的士兵,总能在最为危险的时刻,找到各种理由不去送信,借口当然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对此,军事法庭是要经过详细调查,分辨真伪,装病的士兵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士兵很快就找到了应对的法门,譬如自残,自伤的什么稀奇古怪的办法都使上了。诸如此类的装病,就成了前线士兵心照不宣的秘密。

但是,希特勒从不装病,他非但不装,还急于上前线,他甚至常常不请自来,替其他通讯员送信。而且,据当时希特勒上级回忆:“我从未发现他在撒谎或言过其实,他能像他童年时书上读到的印第安人一样爬往前线。”为此,希特勒也获得了应有的奖励: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十足,精力充沛的人。虽然此时他已经年过四十,但是所做的一切,丝毫不比那些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差。

一个卑微的下士通信兵,一个失意的政治家,当他们在一战的泥潭里苦苦挣扎的时候,他们并未料到,二十年后,他们将要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09-05-12 04:59

连载 26时过境迁,当年的狂热小下士已经成了德意志的元首,

而那位年过六旬,身材肥胖的丘吉尔,仍旧原地踏步,获得

了他 25年前的地位——海军大臣。多年以后,温斯顿·丘吉尔在他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伤感的一段,那是在他第二次入职海军大臣不久,依照传

统对海军进行了一次巡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再一次登上了在 25年前曾经检阅过的军舰。月朗星稀,苏格兰壮丽的紫色山峰在四周耸立着,大英帝国的巨型战舰排成长列,安静停泊在港口内等待着他的检阅。

当他看到在很久以前,一些年轻的海军上尉或者甚至准尉,现在已经成为舰长,向他敬礼,而当年的舰长,大部分都已逝世,或久已退休。的海军传统——一切都没有改变,包括那熟悉的海军军装。但是:“已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人了,海洋还是海洋,军舰还是军舰,却不见了人”。苏格兰那悠扬的海风使他激动万分:“这真是一个离奇的经历,好像突然回到了前世一般。在我多少年前所保持的地位中,现在似乎只有我一个人仍幸存至今。”丘吉尔回忆录里的记载是如此的伤感,并久久地沉默。

“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孤独失群的人,在空寂的宴会厅里徘徊,灯火已经熄灭,花环已经凋谢,人们已经散去,只他一人还在”!

就这样,满腹感慨的丘吉尔,在 1939年 9月,他再一次的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一上台,丘吉尔就要求:下属官员须严格服从自己的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