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读

出自专栏《列宁经典著作解读》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全文约 30 万字。列宁写于 1908 年。

俄国 1905 年革命失败后,进入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沙皇政府同一切反动势力结成同盟,对革命力量在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的同时,在思想战线上也展开了进攻。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引起了俄国国内阶级阵线的动荡、分化和改组。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公开向沙皇妥协投降。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以列宁为代表的革命路线,同以取消派和召回派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当时一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向马克思主义发动了猖狂进攻,企图用马赫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际上,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在政治上鼓吹改良主义,在哲学上妄图用新康德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由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物理学中一系列最新发现,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也极为尖锐。为彻底揭露和粉碎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猖狂进攻,捍卫党的理论基础,教育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布尔什维克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列宁在侨居日内瓦最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理论研究,写出了这部哲学著作。

在「代绪论」中,列宁揭露了俄国修正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首先,列宁揭露了俄国马赫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手法和论据:他们装作只反对一个唯物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实际上反对整个唯物主义路线,用「最新的」实证论和自然科学的旗号来掩饰其唯心主义实质,攻击唯物主义承认「自在之物」是神秘主义和康德主义。其次,通过引述贝克莱的著作,揭露俄国马赫主义不过是贝克莱主义的翻版。列宁指出,俄国马赫主义否认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观点来源于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俄国马赫主义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无」,犯了「世界二重化的错误」,完全是重弹贝克莱的老调,俄国马赫主义用以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经验符号论」是剽窃贝克莱的「自然符号论」。最后,列宁通过引述各派哲学家的观点,阐明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

通过历史考证,列宁认为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俄国马赫主义在 1908 年当做「最新哲学」来推销的马赫主义,完全是从 200 年前老牌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捡来的破烂,俄国马赫主义者瓦连廷诺夫之流极力掩盖他们同贝克莱的血缘关系,只能是欲盖弥彰。

列宁在第一章「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中,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考察了马赫主义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揭露了马赫主义的种种伪装及其折中手法,批判了马赫主义反科学的哲学蒙昧主义和唯我论的实质,反复比较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根本对立,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

在第一节「感觉和感觉的复合」中,列宁分析和批判了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在早期著作中关于认识论基本前提的论述,阐明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根本对立,划清了唯物主义感觉论与唯心主义感觉论的界限,从而揭露了俄国修正主义者妄图把马赫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险恶用心。

在论述中,首先,列宁考察了马赫哲学的基本前提,指出:马赫在早期著作中公然宣称的「物是感觉的复合」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个前提出发必然导致纯粹唯我论,因此与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根本对立的。其次,列宁揭露了阿芬那留斯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点,进一步论证了感觉的本质和作用。最后,列宁通过揭露英法马赫主义者的唯心主义观点,进一步证明了马赫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分析和批判中,列宁着力阐发了恩格斯关于划分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两条哲学基本路线。

在第二节「世界要素的发现」中,列宁揭露和批判了马赫主义「要素说」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折中主义的诡辩手法。首先,列宁揭露「要素说」是妄图用客观术语来掩饰唯我论真面目的主观唯心主义。马赫在他晚期著作中诡称「要素」是「中性」的(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要人相信他的「要素说」既承认物质,又承认精神,是「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全面性」的哲学。列宁批判时指出,马赫的「要素说」绝不是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彼此相反的哲学观点的杂乱的混合。其次,列宁分析了波格丹诺夫陷入马赫主义的思想根源,深刻地揭露了马赫主义哲学是典型的折中主义。俄国的波格丹诺夫完全接受了马赫主义的基本观点,却不承认自己是一个马赫主义者,他诡辩说,从马赫那里采纳的只有关于经验要素的中立性这一点。列宁敏锐地指出,波格丹诺夫采纳的这一点,正是马赫主义哲学的基本错误。波格丹诺夫没有认清马赫主义最初的基本前提,因而就看不到他们后来偷用唯物主义的非法性和折中性。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在他们的哲学中把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与唯物主义的个别结论混在一起,正是恩格斯贬称的折中主义残羹剩汁的典型。

在第三节「原则同格和 『素朴实在论』」中,列宁揭露和批判了「原则同格」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诡辩手法,阐明了它与人们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对立。「原则同格论」主张「自我」(主体、意识)和环境(客体、物)是处在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关联)中,企图用它来冒充「素朴实在论」。列宁指出,「原则同格论」同普通人的「素朴实在论」是根本对立的。「素朴实在论」认为:物、环境、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意识、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和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印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者自觉地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基础。最后,列宁引证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评论,说明「原则同格论」的唯心主义本质是哲学界所公认的。

在第四节「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中,列宁揭露了马赫主义同自然科学的矛盾及其为调和这种矛盾所作的诡辩,同时论证了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一致性。首先,列宁指出:自然科学肯定地认为,在地球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和任何生物的状况下,地球就已经存在了,有机物是后来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科学的成果,有力地否定了马赫主义关于「物是感觉的复合」和「原则同格」等谬论,证明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意识、感觉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次,列宁批判了三个马赫主义者为了克服自己的理论同自然科学的矛盾所作的种种诡辩,指出:无论是阿芬那留斯的「潜在中心项」,还是彼得楚尔特的「一义规定性」规律,或是维利的「蛆虫说」和「一瞬间」等谬论,都不仅不能解决马赫主义同自然科学的矛盾,反而更加暴露出马赫主义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真面目。最后,列宁揭露和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之流,在解决唯人类出现以前地球是否存在的问题时所玩弄的诡辩,痛斥了俄国马赫主义者的思想混乱及其在哲学上的无知。

在第五节「人是否用头脑思想?」中,列宁揭露和批判了阿芬那留斯「嵌入说」的唯心主义本质,阐明了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这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列宁首先驳斥了巴札罗夫掩盖马赫主义反对思想是头脑的机能的谎言。阿芬那留斯捏造了一个「嵌入说」,鼓吹用头脑思维就是把思想、感觉放到头脑中去,是不能容忍的「嵌入」,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嵌入说」的实质在于否认思想是头脑的机能,头脑是思维的器官,反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否定生理学的最起码的常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马赫主义的「要素说」和「原则同格论」,因而并没有离开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如果思想、感觉放到头脑中去,是不能容忍的「嵌入」,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如果思想、感觉可以不要头脑而存在,那么精神、灵魂也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这种「无头脑的哲学」,实际上是为灵魂不死辩护,是十足的宗教神秘主义。波格丹诺夫把阿芬那留斯的这种谬论看成是「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真理」,这正暴露出马赫主义是道道地地的折中主义。

在第六节「关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论」中,列宁对全章作了总结,从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高度,揭露了马赫主义唯我论的实质,驳斥了波格丹诺夫一伙为马赫主义进行的辩护。列宁通过上述批判对马赫主义哲学作了重要的结论: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我们的感觉就是它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虽然被「要素」这个字眼以及「独立系列」、「同格」、「嵌入」理论掩盖着,但并不因此有丝毫改变;这种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认为只有一个高谈哲理的个人才是存在的。列宁的结论击中了马赫主义的要害。

在第二章「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中,列宁着重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世界是否可认识的问题),进一步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驳斥了俄国马赫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性理论的歪曲和攻击,深刻阐明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理。

在第一节「『自在之物』或切尔诺夫对恩格斯的驳斥」中,列宁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对恩格斯关于自在之物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观点的歪曲,揭露了切尔诺夫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深刻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这三个重要结论是列宁从恩格斯对康德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批判中作进一步的抽象而获得的,其要点是:① 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② 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绝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③ 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这个结论是由人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唯物主义则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

在第二节唯「论 『超越』或弗·巴札罗夫对恩格斯学说的修改」中,列宁首先引进了恩格斯对休谟不可知论的批判,阐明了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两条哲学路线的对立。列宁指出,唯物主义路线主张感觉可以给我们提供物的正确定位,使我们知道这些物的本身,外部世界能够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不可知论的路线则不超出感觉、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对不可知论只有实践可以把它驳倒。当我们按照对某物的认识去利用它,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就证明我们的认识是正确的;相反则是错误的。人类社会实践证明,感性知觉和外部世界之间没有天生的不一致。其次,列宁对巴札罗夫「修改」恩格斯观点的卑劣手法作了批判,指出巴札罗夫「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把「超越」的胡说强加给恩格斯,把恩格斯说成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

在第三节「费尔巴哈和约·狄慈根论自在之物」中,列宁引证费尔巴哈和约·狄慈根关于「自在之物」及其不可知性的论述,说明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知性,是一切唯物主义坚持的基本观点。费尔巴哈认为,自在世界是离开我们而存在的世界,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从现象世界到自在世界之间绝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约·狄慈根认为自在世界和显现世界的差别是整体和部分的差别,它们之间没有不一致,把现象和真理变成两个彼此完全地(根本地、原则地)不同的东西是错误的。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攻击唯物主义者是守着「泛心论和泛物论」之间的「中庸之道」,列宁认为是极其荒谬的。

在第四节「有没有客观真理?」中,列宁首先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唯心主义真理观。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只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列宁指出,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否认了地球存在于人类之前这个为自然科学证明了的无可怀疑的客观真理。其次,列宁指出波格丹诺夫否认客观真理不是偶然的,而是追随整个马赫主义的必然结果。波格丹诺夫之流从感觉出发,否定感觉和经验的客观源泉,必然导致对客观真理的否定。最后,列宁针对马赫主义攻击唯物主义坚持「陈腐」的物质概念的谬论,指出马赫主义的错误还在于把关于物质构造的理论同认识论的范畴(即知识的客观源泉的问题)混淆起来了。然而,无论自然科学发现了什么新元素,它们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客观存在,标志这种客观实在的哲学概念就是物质。这个物质范畴在任何时候也不会陈腐的。

在第五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或论波格丹诺夫所发现的恩格斯的折中主义」中,列宁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相对主义真理观,阐明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首先,他批判了波格丹诺夫诬蔑恩格斯为折中主义的谬论,揭露了波格丹诺夫的无知。列宁从恩格斯和狄慈根的论述中得出结论: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列宁批判了马赫主义的相对主义,阐明了辩证法和相对主义的区别。他说,唯物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因为,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在第六节「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中,列宁批判了马赫主义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谬论,阐明了实践观点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作用。列宁首先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马赫主义则把实践排除在科学与认识之外,从而取消了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其次,列宁主张: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再次,列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

在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三)」中,列宁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世界的本质、规律、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和必然等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深入地批判了马赫主义,进一步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在第一节「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经验?」中,首先,列宁揭露了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物质观,阐明了科学的物质定义。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等。其次,列宁揭露了马赫主义玩弄「经验」一词的唯心本质,指明了在经验问题上两条路线的对立。列宁说,马赫主义者用来作为其体系的基础的「经验」一词,老早就在掩蔽各种唯心主义体系了,现在它又被阿芬那留斯之流用来为往返于唯心主义立场和唯物主义立场之间的折中主义服务。不论对「经验」概念作如何的解释,都只是表现着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

在第二节「普列汉诺夫对经验,概念的错误理解」中,列宁批判普列汉诺夫由于对「经验」概念的错误理解而混淆了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普列汉诺夫认为,把「经验」看作是「认识的手段」的是唯心主义,把「经验」看作是「认识对象」就是唯物主义。列宁指出,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同样也可以隐藏休谟主义路线和康德主义路线。普列汉诺夫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这就必然混淆两条哲学路线的界限。

在第三节「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中,列宁首先引证费尔巴哈、恩格斯和狄慈根的有关论述,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反复强调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和这个规律性在人脑中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其次,批判了马赫主义在因果性、必然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他分析了马赫等人的错误观点,指出,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相反,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最后,他揭露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在「新」的名词、术语的掩盖下,重复康德和休谟否认规律客观性的谬论。

在第四节「『思维经济原则』和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中,首先批判了马赫主义的「思维经济原则」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列宁指出,思维经济原则是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因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为了思维经济,宣布一切因果性和物质都被废弃了,只有感觉才是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只有人的思维在正确地反映客观真理的时候才是「经济的」,实践是衡量这个正确性的准绳。其次,为批判思维经济原则,列宁引述了恩格斯的论断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并进一步指出:唯心主义从思维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则从物质的客观实在中推论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在第五节「空间和时间」中,首先,列宁引证费尔巴哈和恩格斯的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他指出: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因为空间和时间是存在的根本条件。人们头脑中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但是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不能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其次,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时空观及其诡辩手法作了批判。最后,列宁驳斥巴札罗夫对恩格斯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歪曲和攻击,揭露了俄国马赫主义鼓吹唯心主义时空观的荒谬性。

在第六节「自由和必然」中,首先,列宁揭露了俄国马赫主义对恩格斯观点的歪曲,阐明了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基本原理。列宁对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作了分析,认为恩格斯一开始就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人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自然界尚存在未被认识的盲目必然性,但终究会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转化的基础是人类的实践。因此,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完全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列宁批判了马赫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所宣扬的不可知论和唯意志论的观点。

在第四章「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战友和继承者的哲学唯心主义者」中,列宁通过考察马赫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露了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确定了它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

在第一节「从左边和右边对康德主义的批判」中,列宁首先考察了马赫主义同康德哲学的关系,指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都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然后走向贝克莱和休谟的,也即走向更彻底的唯心论和更纯粹的不可知论。其次,列宁揭露了俄国马赫主义者歪曲普列汉诺夫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暴露出他们对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全部发展过程的惊人的无知。列宁指出: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而受到了来自左的和右的,即来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不可知论两个方面的批判。

在第二节「『经验符号论者』尤什凯维奇怎样嘲笑 『经验批判主义者』切尔诺夫」中,列宁批判了尤什凯维奇妄图把马赫主义同不可知论对立起来的谬论,揭露了马赫主义是休谟主义的后代,是整个实证论的一个流派。列宁指出:康德和休谟的混合物或休谟和贝克莱的混合物,本质上是折中主义的混合物,这种混合会有各种不同的比例。

在第三节「内在论者是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战友」中,列宁引证马赫主义者与内在论者的相互吹捧,证明他们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反对唯物主义的亲密战友。他深刻地揭露了内在论哲学的反动本质:内在论者是反动透顶的反动派,信仰主义的公开说教者,彻头彻尾的蒙昧主义者。马赫主义在理论上和内在论者有着血缘关系,他们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都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因而他们必然要成为亲密的战友。只有俄国马赫主义者,才企图掩盖内在论的唯心主义和作为信仰主义奴仆的反动本质。

在第四节「经验批判主义往哪里发展」中,列宁考察了马赫主义的发展情况,揭示了马赫主义整个流派向更加反动的唯心主义和宗教信仰主义发展的趋势。列宁认为,经验批判主义是个发展着的东西,了解它朝哪个方向发展的事实,要比冗长的议论更有助于认清它的本质。

在第五节「波格丹诺夫的 『经验一元论』」中,列宁首先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经验一元论。经验一元论宣扬整个世界是一条发展着的锁链,即要素的混沌世界、心理经验、物理经验和意识的不断「代换」。这种观点的唯心主义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作为最初的出发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通人的意识。其次,列宁分析了波格丹诺夫哲学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前途,认为他离辩证唯物主义是越来越远了,只有彻底抛弃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才能同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相符合。

在第六节「『符号论』(或象形文字论)和对赫尔姆霍茨的批判」中,列宁分析了对「符号论」两种不同的批判,以此揭露巴札罗夫在批判「符号论」的幌子下偷运马赫主义的实质。列宁指出,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的用语是不确切的,记号、符号和象形文字是一些带有完全不必要的不可知论成分的概念。巴札罗夫却借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来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贩卖主观唯心主义,并把恩格斯歪曲成为思维和存在等同论者。

在第七节「对杜林的两种批判」中,首先列宁揭露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对恩格斯批判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的歪曲,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他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休谟主义或贝克莱主义,来批判不好的唯物主义及其局限性的。列宁还从对杜林哲学的两种批判,来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同马赫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旧唯物主义,是为了向前发展唯物主义;马赫主义批判杜林哲学,则是从右边批判杜林哲学的唯物主义成分,在哲学上开倒车,退到康德主义、休谟主义和贝克莱主义那里去。

在第八节「约·狄慈根为什么会为反动哲学家喜欢」中,列宁分析了对狄慈根哲学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列宁指出,狄慈根是独立地发现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人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一些模糊和混乱之处。俄国马赫主义者抓住狄慈根的个别错误不放,完全忽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有意制造混乱,以此攻击整个唯物主义。列宁警告说,从马克思到「狄慈根主义」和「马赫主义」的道路,是一条通向泥潭的道路。

在第五章「最近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哲学唯心主义」中,列宁分析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批判了马赫主义同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联系,揭示了经验批判主义是「最新自然科学哲学」的假面貌,以及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阐明了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中,辩证唯物主义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必然性。

在第一节「现代物理学的危机」中,列宁分析和批判了所谓现代物理学的危机的谬论。彭加勒明确提出了危机说,认为镭的发现推翻了能量守恒定律,电子论推翻了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旧原理普遍毁灭了,怀疑时期已到来了。列宁批评道,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实质就是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被抛弃,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莱伊把现代物理学家的认识论倾向分为三派。列宁认为,实际只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所谓新机械论派就是唯物主义学派,而唯能派或概念论以及批判学派则是唯心主义学派。

在第二节「物质消失了」中,列宁批驳了马赫主义者宣扬「物质消失了」的谬论,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攻击。列宁认为,物理学家所说的「物质的消失」是指物质构造的问题,意味着旧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的认识界限正在消失,是说关于物质特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正在消失。至于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认为,马赫主义的错误在于他们不懂得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懂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新物理学陷入唯心主义,主要是因为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他们在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片面性的时候,竟把唯物主义的基础也反掉了。

在第三节「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可想象的吗」中,列宁批驳了马赫主义和现代物理学唯心主义关于「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谬论,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重要原理,揭露和批判了唯能论的错误。列宁一开始就指出,马赫主义和物理学唯心主义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为其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服务,它们不是强调物理学发现了新的实物和运动,而是企图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从而把物质消灭掉,把唯物主义推翻。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唯能论的基本错误就是宣扬没有物质的运动,它是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变种。

从第四节至第七节,列宁考察了在英、法、德、俄四国中展开的关于现代物理学问题的哲学论战,说明物理学唯心主义是一种国际思潮,揭穿马赫主义「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的实质,是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联系的,指出了现代物理学中两大派别和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关系。

在第四节「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英国唯灵论」中,列宁论述了英国的物理学家李凯尔和唯灵论者华德之间的哲学论战,揭示了现代物理学中两个学派的基本差别,一派承认物理学所反映的是客观物质世界,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另一派则否认这一点,认为理论不过是经验符号的体系,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第五节「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德国唯心主义」中,列宁考察了现代物理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在德国的具体表现:自发唯物主义的代表是赫兹和波尔兹曼,唯心主义的代表是柯亨和哈特曼。从而证明在德国和在英国一样,现代物理学中两个派别的斗争,实质上是哲学认识论上两大路线的斗争。

在第六节「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法国信仰主义」中,列宁考察了法国马赫主义者彭加勒和半实证论者莱伊关于现代物理学的看法,指出承认唯物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是划分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主要学派的基础。

在第七节「俄国的一个唯心主义物理学家」中,列宁通过揭露和批判俄国唯灵论者洛帕廷对唯心主义物理学家施什金的吹捧,揭示了现代唯心主义思潮在俄国的具体表现。列宁指出,施什金从马赫主义观点出发,把运动和物质分开,否认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印象等自然科学观点属于新物理学中的马赫主义学派。

在第八节「『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意义」中,列宁对全章作了总结。首先列宁指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实质是否认或怀疑物质的客观存在,马赫主义在思想上只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物理学这个部门中的物理学唯心主义有联系,两者的共同点是哲学唯心主义。其次,列宁分析了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其一是物理学的数学化以及抽象化,其二是物理学知识由于科学新发现而表现出来的相对性。最后,列宁对 19 世纪末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意义作了科学的总结。他指出,某个新物理学派由于没有能够直接立刻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而滚入了反动的哲学中。现代物理学正在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它是曲折地、自发地走向自然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和哲学。

在第六章「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列宁阐明了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他指出,俄国马赫主义千方百计地企图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分割,并力图用经验批判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认识论基础,把马赫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结成一体。列宁在批判经验主义的唯心史观的过程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根本原理,特别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第一节「德国经验批判主义者在科学领域中的漫游」中,列宁揭露了德国经验批判主义者布莱和彼得楚尔特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社会学观点,驳斥了他们攻击历史唯物主义的陈腐论据,揭穿了俄国马赫主义者所谓马赫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相容」的谎言。布莱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形而上学,诽谤马克思只强调客观经济规律,否定了个人的作用等。列宁指出,布莱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论据绝不是他的独创,完全是马赫主义的老调重弹。彼得楚尔特提出了所谓「趋向稳定」的谬论,他极力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列宁认为,布莱、彼得楚尔特和马赫的社会科学观点,无论在认识论上或社会学上,都是用同样诱人的幌子掩盖着同样反动的内容。

在第二节「波格丹诺夫怎样 『修正』和 『发展』马克思的学说」中,首先,列宁批判了波格丹诺夫宣扬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等同论」。列宁指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不是等同的,正如一般存在和一般意识不是等同的一样。波格丹诺夫看不到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陷入谬误。其次,列宁指出,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感觉和经验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决不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最后,列宁分析了俄国马赫主义产生的历史特点。俄国马赫主义处于资产阶级哲学已专门从事认识论研究的历史时期,他们想在历史观上当唯物主义者,却不能摆脱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其结果只能是在「上半截」是庸俗的,被唯心主义严重地糟蹋了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下半截」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和词句装饰打扮起来的唯心主义。因此,现代修正主义在政治经济学、策略问题和一般哲学(认识论和社会学)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日益巧妙地伪造马克思主义,日益巧妙地把各种反唯物主义的学说装扮成马克思主义。

在第三节「关于苏沃洛夫《社会哲学的基础》」中,列宁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者苏沃洛夫所捏造的「力的经济规律」的谬论。苏沃洛夫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力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是力的积蓄大于力的消耗的结果。如果力的消耗超过力的积蓄,它就不可能保存和发展。他认为这是一个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其他规律都不过是这个规律的补充。列宁指出,苏沃洛夫的「力的经济规律」同杜林吹嘘的「普遍规律」一样,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其实质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鼓吹阶级调和论;「力的经济规律」是为上帝存在辩护的经院哲学。从俄国马赫主义「修正」历史唯物主义的拙劣手法中可以看出,反动的认识论同社会学中的反动挣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第四节「哲学上的党派和哲学上的无头脑者」中,列宁通过考察马赫主义和宗教的关系,着重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批判了马赫主义所谓超党派的虚伪和反动性。首先,列宁揭示了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约·狄慈根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鲜明立场,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其次,列宁指出,马赫主义者以无党性自夸,而事实上这帮人每时每刻都在陷入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进行始终不渝的斗争。最后,列宁为了进一步阐明哲学的党性原则,着重分析了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马赫主义伪装中立,实际上是对宗教卑躬屈膝,马赫主义既然否定我们感觉到的世界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反对信仰主义的武器。只有坚持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人类意识是对独立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宗教信仰主义才没有任何立足余地。

在第五节「海克尔和马赫」中,列宁把马赫的观点和海克尔的观点加以对比,从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海克尔《宇宙之谜》一书所遭受的围攻,进一步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首先,列宁指出,整个马赫主义是始终攻击、反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产物。其次,列宁从海克尔《宇宙之谜》一书引起的「战争」,论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和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社会意义。

列宁在全书的末尾以「结论」为标题,概述了批判马赫主义哲学的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条结论是对一、二、三章的概括。列宁指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把它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加以比较,从而表明经验批判主义在全部认识论问题上是反动透顶的,它只不过是用些新名词、新术语和诡计掩饰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俄国马赫主义侈谈马赫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第二条结论是对第四章的概括。他认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确定它在现代其他哲学学派中的地位。马赫和阿芬那留斯都从康德哲学出发,但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向休谟和贝克莱,马赫主义整个学派越来越明确地走向唯心主义,并和最反动的唯心主义学派之一,即所谓内在论派密切结合起来了。

第三条结论是对第五章的概括。他认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注意它同现代物理学唯心主义有着无可怀疑的联系。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始终不渝地站在唯物主义方面,但也有少数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新发现面前,由于不懂得辩证法,经过相对主义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第四条结论是对第六章的概括。他指出,批判马赫主义必须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为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哲学党派。马赫主义用所谓「无党性」来掩盖哲学为信仰主义服务,帮助他们反对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全集》第 18 卷第 7~379 页

添加评论